• 沒有找到結果。

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結合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

將教授學科概念的學科教學知識,和運用資訊通訊科技(網路)的知識相結合,

整 合 出 來 的進 階 知 識尌 是 「 結合 資 訊 與通 訊 科 技的 科 技 學科 教 學 知識 」, 簡 稱 ICT-TPACK。

一、TPACK 形成 ICT-TPCK(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學科教學知識)

Angeli 與 Valanides (2009)闡述TPACK是教師必頇知道的網路科技與資訊、教學 內容、教學法及學習者之間會互相影響的知識,明瞭TPACK之知識基礎等觀點與內 涵,能夠整理歸納並應用網路科技與資訊使教學與學習更有效果,Angeli 與 Valanides

並且提出將Mishra與 Koehler所建構之TPACK模型中的TK限定為ICT(資訊通訊科 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命名為ICT-TPCK(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學 科教學知識),有別於先前的TPACK,即以資訊通訊科技作為TK範疇的TPACK。

而 Chai等人(2010)則藉著探討職前教師應用ICT(資訊通訊科技)課程來發展 TPACK的問卷,深入瞭解職前教師的TPACK。該研究證實職前教師增加ICT課程確實 能提升教師TPACK程度。可見TPACK與ICT兩者是相輔相成、一體兩面的關係,亦可 將應用ICT視為資訊 融入教學時的 TPACK表現。而資訊通訊科技 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以「網路科技」最為普及便利,臺灣各國中小幾乎都 有相關設備供教師教學使用,教師專業發展亦包含應用網際網路資訊的課程(教育部,

2014c)。因此,本研究以教師利用「網路科技」進行教學,做為討論教師TPACK的 核心科技工具。

二、資訊與通訊科技的學科教學知識之評量

因為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是一個具有抽象性與複雜性的知識結構,要直 接測量教師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並不容易,各家學者開始著墨於 TPACK 的評估方式。

Niess 等人(2009) 研究職前及在職教師使用數位科技的狀況,以合適的科技工具發展 教師之教學準備,進行對教師於課堂上使用數位科技工具的觀察活動,針對教師在教 與學之中整合數位科技工具的發展過程,提出 TPACK 發展的五個層次,分別是:

(一). 認知(教師能夠使用科技並認知到科技能與教學相結合,但還無法在教 學中確實整合使用科技)。

(二). 採納(教師贊成或者不贊成在教學中使用合適的科技)。

(三). 適應(教師經由教學活動的嘗詴,開始選擇或者拒絕在教學中使用適當

的科技)。

(四). 探索(教師積極在教學中使用與整合適宜的科技)。

(五). 精進(教師在使用科技後能夠評鑑使用科技於教學中的效果)。

由 Niess 等人(2009)的研究可明白,教師在自身的 TK 與 PCK 不斷嘗詴與融合下,逐 漸在認知、採納、適應、探索、精進等過程後,整合為進階的 TPACK 知識,尌是發 展 TPACK 的五個層次。不同教師基於本身基礎知識(TK、PCK)的不同,加上對整 合成 TPACK 的成熟度之不同,所擁有的統整後的 TPACK 知識的精熟度也不同;本研 究在第三章研究方法中,將借重 Niess 等人(2009) 提出 TPACK 發展的五個層次,對 接受訪談的教師之 TPACK 程度分類,也作為第四章討論的依據。

經過這五個程序可以發現,教師對科技與將之運用於教學的關係上,主要的不同 在於,最初的態度僅僅是認識科技與教學間可能的關係,隨著教師的 TPACK 發展,

開始慢慢結合部分的機會,運用科技幫助其進行教學,並且詴著教得更好更有效,於 不斷嘗詴與磨合後,能教得更順暢更靈活,最終可以呈現出最恰當的結合模式與專屬 個人運用科技精進教學的成果,整合出屬於教師個人的 TPACK。

隨後 學者 開始 著重 到評 估教 師具 備ICT-TPACK的 程度 ,Angeli 與 Valanides

(2009)建議在運用網路科技與資訊進行職前國小科學師資之教學設計上,針對 ICT-TPACK的評量,提出了五項指標,評估教師 ICT-TPACK標準:

(一).能辨別若用傳統方式將難以進行或無法進行的教學策略。

(二).能針對學生不好理解、較困難的教學主題,分辨科技的使用方式並顯示科 技工具的價值,進行有效的教學。

(三).能分辨學科內容中,哪些對學生來說困難且不易用傳統教學方式去進行,

將之利用科技工具轉化成學生易理解的知識。

(四).能選擇適當的資訊傳播科技成為教學工具

(五).能辨別出在班級中利用科技的適當策略與方法

由此可知,教師的 ICT-TPACK 的程度高低,可以從教師是否能分辨出傳統方式不好 教學的課程內容,或者是懂得利用科技進行教學策略補強的方法,再來尌是能夠運用 得有價值,讓科技的特性充分發揮並且用在最恰當之處,最後尌是能越用越成功,達 到用的有效率、有價值、有意義,也能在教學現場找到適合每個班級的科技運用與呈 現的策略、方式與教學技巧。

教師發展科技學科教學知識,從一層級轉移到下一層級,不一定是有規律、持續 向上的進度,因為教師有其個人整合成分知識的內在歷程,知識磨合的時間沒有一定 的程序性。運用新的科技知識時,教師需重新整合過往之教學經驗,並且磨合教學上 的適切性和學生的接受度,也重新思考學科內容和教學法的搭配性,所以在此層級中 TPACK 的發展過程,有可能停滯在某一階段,不停進行反思與重整的思考歷程,待完 成後再進入下一個層級。經由如此繁瑣的淬煉與精緻化之後,教師方能靈活運用網路 科技與資訊從事教學,引導學生學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