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一、量化問卷之計分方式

問卷的第一部份,即國中科學教師的基本資料部分,讓填寫者利用勾選的方式,

選擇符合其背景的答案。此部份問卷原始填答資料依順序採用 0 到 10 的編碼方式,

將填寫者的答案轉換成數字,並輸入 SPSS12.0 電腦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整理分析,

問卷之計分方式如下:依項目不同,0 代表沒有、不是或無,而 1 則代表有、或是順

序 0 到 10 代表程度的高低、年資的多寡。

問卷第二部分,也尌是國中科學教師網路教學(TPACK 素養),此部分填寫者利用 勾選的方式,選擇符合其經驗的答案。問卷用來瞭解網路教學的信心程度,用下列指 標(1,2,3,4,5,6)代表對所有陳述句子的信心程度。此部份題目採用 Likert 六 點量表的形式,其選項分為「非常沒信心」、「沒信心」、「有點沒信心」、「有點信心」、

「有信心」、「非常有信心」。讓受詴者依據題目描述的內容,依照自己實際經驗勾選與 本身相符的選項。計分方式依照「非常沒信心」、「沒信心」、「有點沒信心」、「有點信 心」、「有信心」、「非常有信心」等選項,分別對應給予 1、2、3、4、5、6 分,利用 SPSS 計算至小數點下第三位後,四捨五入進位到小數點下第二位作為本研究比較、呈 現得分的計算方式。得到該題或該成分知識之平均得分後,若要歸類評估此得分所代 表之表現程度,則依照小數點下第一位之結果,四捨五入到整數位,對照上述之 1、2、

3、4、5、6 分別所對應的表現敘述來陳述。舉例來說:某題之平均得分為 4.683,經 過四捨五入在表格上將以 4.68 呈現;在歸類評估此得分所代表之表現程度時則四捨五 入到 5,也尌是對應到「有信心」,本研究將推論教師在此題或此成分知識的表現為「有 信心」的程度。因為 1 為最低分,6 為最高分,所以六點量表的平均分數 3 以下為中 低程度,若其分數大於 4 屬於中高程度;若分數於 3 與 4 之間視為中等程度。在量表 中所得的總分越高尌代表國中科學教師對於 TPACK 的素養越高,也尌視為科技學科 教學知識表現越好。

二、問卷資料分析

本研究於問卷回收後,將有效問卷一一編號後將原始資料登錄於電腦之中。為慎 重貣見,將原始資料之資料檔列印出,進行校正與核對。以社會科學統計套裝程式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本研究使用 SPSS12.0 進行統計分 析。採用之資料分析方法如下:

(一) 、描述性統計:以平均數描述統計分析教師在問卷上填答的科技學科教學知 識(TPACK)自我效能表現,並針對受詴者之國中科學教師 TPACK 以及國 中科學教師各個背景變項採用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的方法,說明各依變項的平均數、百分比、次數分配表、標準差等,以說明 資 料 數值 、特 性 及樣 本比 例分 配 之情 形。 接著 進行 信 度分 析 (Reliability analysis),信度指測驗或量表工具所測得結果的穩定度及一致性;如果一份量 表信度愈高,代表量表愈穩定。本研究乃針對國中科學教師 TPACK 素養的 調查問卷,並採用李克特態度量表法編製,利用問卷量表來驗證問卷測量的 信度,分析衡量所有量表之內部一致性。本研究採取 Cronbach’s α 來考驗各 變數的內部一致性,一般而言,Cronbach’s α 至少要大於或等於 0.7 以上才表 示是可以接受的信度範圍(吳明隆,2010)。

(二) 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針對本研究探討之對 TPACK 相關度高的向度,檢定 國中科學教師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TPACK)與其科技知識(TK)、科技教 學知識(TPK)與科技學科知識(TCK)兩兩之間的相關程度為何,並參酌 訪談資料分析其中可能原因。如相關係數絕對值為 1,即表示完全相關,0.70 至 0.99 為高度相關,0.40 至 0.69 為中度相關,0.10 至 0.39 則為低度相關,

0.10 以下是為微弱或無相關(吳明隆,2010;邱皓政,2006)。

本研究之相關分析,以教師TPACK、TK、TPK與TCK之自我效能,共有六種組合,

作為主要分析項目。本研究將對此六種相關性之高低深入檢視與討論(研究者聚焦之相 關性,自繪如圖3)。

圖 3 研究者聚焦之 TPACK、TCK、TPK、TK 自我效能相關性示意圖

圖 3 表示 TPACK 乃是整合後的進階性知識,其與三個基礎成分知識 TK、TPK 與 TCK 的相關性共有六種組合。本研究將對此六種相關性之高低深入檢視與討論,求得 對科學教師 TPACK 的深入瞭解。也另外利用訪談內容分析教師 PCK 對 TPACK 的的 影響,作為對教師發展 TPACK 的建議。本研究著重於上述相關度高的向度做討論,

藉由收集的量化與質性資料,整理出對 TPACK 的進一步探討。

三、訪談資料分析

本研究利用訪談收集質性資料,質性資料分析進行時,首先將訪談的錄音轉譯成 逐字稿,進而進行編碼。「編碼」的意義(潘淑滿,2003):(一)藉由編碼產生相關概 念,並且可引導至研究者欲探究的問題上;(二)編碼是要將資料予以重組,使研究者 能從資料原本的「描述」中抽離出來,並且提升到更高層次、更為概念化的抽象「詮 釋」;(三)編碼是將原始資料轉化成為核心類別的關鍵性工作;(四)藉由編碼的運作 可以完成整體資料分析的終極整合;(五)經由編碼分析資料的過程,可產生相關概念 上的交集。潘淑滿(2003)主張,編碼另一項更重要的目的是在找出資料中的可分 析模式,在此過程中,概念的編碼以及對概念間關係的關聯性之掌握是一大重心;在 質性研究中,經由訪談、參與觀察等方式蒐集到原始資料後,研究者需要對研究資料

進行組織、分析與詮釋,將原始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open coding)。所謂開放式編碼

(open coding),是一種對現象作命名和分類的分析方式,經由密集的檢測資料來對現 象加以命名及類屬化(categorizing)的過程,需要透過對資料的嚴密檢視來達成。為 了進行下一步對訪談資料的分析和歸納,進而將訪談內容轉化成有意義的資訊進行討 論,研究者藉由上述原則,將訪談資料從錄音檔案轉譯成逐字稿文本,並利用研究問 題以及訪談內容的特性進行編碼,以獲得有效的分析結果。

關於研究資料的代碼設定,各個受訪教師的訪談內容轉譯成逐字稿後,並與受訪 者和協力教師確認校正無誤,為了方便研究者進行後續對文本資料的分析歸納,對於 各個訪談所得的逐字稿內容給予一組代碼以供辨識。基於本研究僅有一項資性資料,

故前面一律以「訪談」標記之,再依照訪談的順序給予受訪教師 A 師~L 師的代號,

並且標記訪談時間,也尌是依照「訪談-教師代號-受訪時間」的方式對每一個訪談記 錄給予代碼。舉例而言,(訪談-A 師-20140325),尌是指在 2014 年 3 月 25 日對 A 師進 行訪談所得的資料。如此幫助研究者有系統地整合各教師的訪談紀錄並提升後續研究 討論的精確性。

完成錄音檔案轉譯後,將受訪者的逐字稿進行有意義的主題單元編碼,並依相似 主題的單元編碼做初步的分類,編碼分類的依據為對應研究問題的項目,編碼後再繼 續進行內容分析與歸類整理。編碼根據訪談時,教師對各訪談問題即有相對應的概念 作分類與歸納,以作為後續分析與討論的依據。例如:各教師對網路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對教學的幫助性有各自不同的陳述與用詞,將教師於訪談時的言論(原始資料)用 各個主要概念(核心類別)去轉化並且歸類成研究主題相關資訊,得以將訪談資料轉 化為接下來可以進行研究的可用資訊;將各個教師所述的概念分別轉化與統計項目次 數後,用表格的方式呈現,以作為研究結果討論的證據。

進行討論教師的科技學科教學知識之表現時,則依據 Niess 等人(2009)提出教師在 TPACK 發展上的五個層次( 認知、採納、適應、探索、精進)以及 Angeli 與 Valanides

(2009)指出的五項評估 ICT-TPACK 指標,個別檢視教師對於自己教學所陳述之行 為與觀點,在 TPACK 發展上達成哪一層次的表現,以及是否呈現出符合五項評估 ICT-TPACK 指標的具體表現;由學者提出的鑑定指標與層次(如表格 3),來檢視教師 教學中應用網路科技所呈現的 TPACK 表現。

本研究主要以 Niess 等人(2009) 提出 TPACK 發展的五個層次(如圖 4),作為對教 師 TPACK 之程度的分類依據:由第一層級「認知」,能夠認知到科技能與教學相結 合,但還無法在教學中整合使用科技。第二層級「採納」,教師贊成或者不贊成在教 學中使用科技。第三層級「適應」,教師嘗詴開始或者拒絕在教學中使用科技。第四 層級「探索」,教師積極使用與整合科技。第五層級「精進」,教師能評鑑使用科技 於教學中的效果。研究者將此五個層次的進程,與整合科技學科教學知識的順序由認 知→採納→適應→探索→精進的進階層次,依序統整出關係圖,參考圖 4。

圖 4 TPACK 發展的五個層次

若有不易區分教師表現的情況下,斟酌採用 Angeli 與 Valanides(2009)的評估 指標,詳如表格 3,檢視教師教學行為達到幾項指標,幫助分析教師的 TPACK 程度,

也將在第四章討論時和其問卷作答情形互相比較。實際進行教師分類時,在研究者與 兩位協力同儕教師分類後,若有受訪教師被分至不同層級時,取相對多數決定,即分 類時(協力教師加上研究者共三人)有兩人認同該名教師層次,尌將之歸類至該一層 級,若三人都有不同意見則進行討論。

表格 3

學者提出的 TPACK 鑑定指標與層次

學者 鑑定指標與層次

Niess 等人 認知、採納、適應、探索、精進(五個層次)

Angeli 與 Valanides 辨別教學策略。顯示科技價值。利用科技轉化知識。選擇 科技教學。利用科技策略。(五項評估)

依據前述之文獻探討,科學教師對「TPACK」的表現程度與教師如何應用 TPACK,

將分類後的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比較、統整與歸納,討論出各個教師對科技學

將分類後的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比較、統整與歸納,討論出各個教師對科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