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假設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0-5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

本研究主要是根據相關文獻的探討,擬定研究架構,再依據研究架構建立 本研究所欲驗証的研究假設,其內容分述如下:

ㄧ ㄧ ㄧ

ㄧ、 、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 。

王喬真(2005)發現不同性別在從事數位學習現況上有顯著差異。蔡振地 (2006)指出是否曾經以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進行在職進修而言,性別有顯著差異,

男教師參與數位學習方式的百分比顯著高於女教師。鄭如雯(2008)指出資訊的使 用存有性別的差異,男性在曾經使用電腦、網際網路及網路使用年資均高於女 性。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1-1、H 1-2。

H1-1:不同性別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2:不同性別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王桂蘭(2003)發現不同年齡在虛擬社群參與意願上有顯著差異,以年齡而 言,30歲以下之教師的參與意願最高。沈許真(2008)發現因為年輕老師所受的教

育以及社會背景對網路的接受度比較高,網路剛盛行之時,他們都還很年輕,

對於新事物的也較能適應。而年紀較大的老師,通常有家庭壓力,較沒時間與 精力參與數位學習。劉守成(2007)指出推動數位學習後,尤其年齡較長者,對於 電腦使用基本知能欠缺者,恐產生恐懼感進而排斥。鄭如雯(2008)指出年齡層呈 現資訊使用的差異,二十歲以下的民眾曾經使用過電腦及網路的比例最高,二 十歲以上各年齡層,則隨著年齡層的升高而有比例下降的趨勢。何俐安與馮國 鈞(2006)指出年齡層較低的學員,學習反應能力較快,吸收程度較佳,比較容易 接受新學習方式,反之年齡層較高的學員,學習能力較弱,吸收較不如預期,

難以接受亦於傳統的學習方式。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1-3、

H1-4。

H1-3:不同年齡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4:不同年齡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王喬真(2005)發現不同學歷在從事數位學習現況上有顯著差異。蔡振地 (2006)指出是否曾經以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進行在職進修而言,學歷有顯著差異;

研究所以上(含40學分班)學歷之教師百分比高於師大、師院及師專者。鄭如雯 (2008)指出資訊科技使用受教育程度影響,教育程度越高曾經使用過電腦及網路 的比例越高,尤其是研究所以上學歷最為明顯。何俐安與馮國鈞(2006)指出教育 程度高低意稍微會影響數位學習的成效,教育程度高者較容易進入狀況,教容 易適應新的學習方式。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1-5、H1-6。

H1-5:不同學歷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6:不同學歷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蔡振地(2006)指出不同任教年資國小教師在職進修網路數位學習現況沒有 顯著差異,和陳梅芳(2003)、陳惠珍(2003)之研究相符。雖然多位研究者發現不 同任教年資與數位學習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在國小教師生態上年資深淺通常與 年紀大小有關,沈許真(2008)發現年輕老師所受的教育以及社會背景對網路的接

受度比較高,網路剛盛行之時,他們都還很年輕,對於新事物的也較能適應;

而年紀較大的老師,通常有家庭壓力,較沒時間與精力參與數位學習。提出研 究假設H1-7、H1-8。

H1-7: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8:不同服務年資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林甘敏與陳年興(2002)針對學員本身的網路大學學習所產生的問題,學員若 為在職人士或已婚,很難同時兼顧學業、事業及家庭。所以本研究提出假設 H1-9、H1-10。

H1-9:已婚或未婚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10:已婚或未婚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王桂蘭(2003)發現不同職務在虛擬社群參與意願上有顯著差異,在不同職稱 中,實習教師的參與意願高於其他職稱之教師。葉芬廷(2002)研究結果顯示職務 與高、低涉入專業虛擬社群有顯著關聯,職務愈高者,涉入程度明顯降低,且 其整體資訊素養能力亦較低落。劉永蕙(2008)指出學校教師本身所擔任的工作負 擔沉重,對於使用數位典藏的狀況是具有影響的。蔡振地(2006)指出是否曾經以 網路數位學習方式進行在職進修而言,擔任職務有顯著差異;資訊組長及資訊 種子教師的百分比高於級任、科任老師。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 假設H1-11、H1-12。

H1-11: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12:擔任不同職務的教師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陳姚真(2004)指出許多因素影響數位學習:例如教師使用這些數位科技的能 力,這些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看不到的影響因素,影響學習模式不可忽視的因素,

卻是影響新學習模式成效不可忽視的變項。方琇瑩(2003)發現電腦操作能力與網 路使用能力,是參加網路課程需要被考慮的兩項因素。劉永蕙(2008)指出老師的 電腦技術的應用能力,對於使用數位典藏的狀況是具有影響的,記憶力、行動

力與電腦技術操作能力受到影響,因此對於新的資訊技術接受度不高。何俐安 與馮國鈞(2006)指出學員的電腦使用能力會影響、限制其學習成效,尤其特別顯 著是很少接觸電腦或不曾使用過電腦者,他們害怕、排斥面對電腦,不熟悉系 統操作方式,往往遇到異常狀況,無法排除,造成學習障礙。根據以上相關文 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1-13、H1-14。

H1-13:教師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14:教師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徐新逸與施郁芬(2003)指出學習者個人的硬體設備和家庭網路的頻寬能否 支援教材的讀取、上傳和下載,或是學校能否提供建置完善的電腦網路設備,

是影響新學習模式的變項。沈許真(2008)指出寬頻的穩定及快速連線,可增加使 用網路的意願,且家中有安裝網路便能增加使用網路的機會,如此對增加網路 學習有正面幫助;所以家中以寬頻方式上網的公務人員,其整體線上學習成效 的得分,明顯高於家中沒有安裝網路的公務人員。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 提出研究假設H1-15、H1-16。

H1-15:教師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與從事數位學習有關聯性。

H1-16:教師家中是否裝設寬頻網路與從事數位學習方式有關聯性。

二 二 二

二、 、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學習動機有差異 、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學習動機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學習動機有差異。 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與學習動機有差異 。 。

蔡振地(2006)指出女教師在運用網路在職進修的比例、時間及意願上均顯著 低於男教師,其原因可能與女教師受教背景學系有關;男教師在增進學科知能、

增進資訊素養的百分比顯著高於女教師,而女教師則在增進教學知能上顯著高 於男教師。黃欣儀(2002)發現就性別而言,女性在個別的網路進修動機取向上皆 高於男性,可是其t考驗檢定結果卻皆未達顯著差異,但如果以整體動機取向來 看,本研究發現女性在整體動機取向上顯著高於男性。陳牡丹、呂珮珊與林秀 霞(2005)指出男性傾向與工作有關的學習如工作進度、僱主要求,而女性則傾向 求知興趣。李再長與黃麗鴦(2007)指出碩士在職專班成人的學習動機,女性學生

在求知興趣上顯著大於男性。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1、

H2-2。

H2-1:不同性別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2:不同性別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黃欣儀(2002)指出年齡越大越傾向於求知興趣動機取向,而年齡越小則越傾 向於職業進展動機取向,顯示年齡越輕者越傾向以工作方面的需要,或為取得 學歷、資格而參與進修,而年齡越長者則越傾向因自身的興趣而參與進修。依 照Havighurst的理論,成年前期的發展任務為從事就業,以提高收入、追求地位,

故其參與動機較傾向於職業進展,而中年以後的發展任務為對生活作滿意的安 排,故其參與動機偏向求知興趣。蔡振地(2006)指出就網路在職進修最主要目 的,年齡有顯著差異;年輕教師偏重在研習時數、學分與學位的取得;年長教 師則著重在與時並進的終身學習取向。陳牡丹等(2005)指出年輕者重於職業晉升 或尋找工作,年老者則基於自我實現或自我充實。李再長與黃麗鴦(2007)指出碩 士在職專班成人的學習動機,學生年紀越大者求知興趣取向就越高,年紀越小 者職業進展取向也越高。蕭雅云(2007)指出小企業在職人員數位學習,年齡對學 習動機有顯著的影響,年齡愈高學習動機愈強烈。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 提出研究假設H2-3、H2-4。

H2-3:不同年齡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4:不同年齡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蔡振地(2006)指出影響網路在職進修意願最主要因素,學歷有顯著差異;其 原因可能是,許多兼任行政工作者多已研究所畢業,且教學時數較少,因此關 心的焦點不在教學工作量而在網站平台操作方便性;而師大師院者,由於在校 期間或多或少均修習過資訊相關課程,因此個人資訊素養不成問題;教師生態 裡,來自師資班系統者應正值壯年或中年期,每日下班後,仍需忙著照料家務 事,因此家庭工作量多寡成為影響其進行網路在職進修關注因素。Boshier(1977)

發現教育程度愈低者,其參與動機愈傾向職業進展。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 究提出研究假設H2-5、H2-6。

H2-5:不同學歷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6:不同學歷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鄭經文、張銘珊、楊殿義、楊曉強(2007)指出不同工作年資的空服員族群,

對於數位學習教育訓練參與動機有一定的影響程度。黃欣儀(2002)發現任教年資 越長者,越傾向於「求知興趣」及「個別化學習」動機取向,而任教年資越短 者,則越傾向於「職業進展」動機取向。蔡振地(2006)指出就網路在職進修最主 要目的,現較年長的教師主要以終身學習及彌補資訊能力之不足為目的,而較 年輕的教師則設定在及早獲取相關研習時數甚至學位。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 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7、H2-8。

H2-7: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8:不同服務年資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黃玉湘(2002)指出不同婚姻的學員在整體學習動機,達到顯著水準,呈現有 差異存在,不同婚姻狀況的學員,已婚組在外界期望、職業進展方面高於未婚 組,已婚組在社會服務卻低於未婚組;大多數已婚者較之未婚者更在意家人或 其他重要他人的期望與看法,也較認同透過社區大學的學習有助於個人職業生 涯的進展;未婚組在社會服務方面明顯高於已婚組,推論可能未婚者較之已婚 者有較充裕的時間閒暇與社區連結,參與社區事務,進一步服務社會。

Falaki(1983)指出已婚者傾向基於外界期望的學習動機而參與。池進通等 (2007)綜合多位研究者研究結果,由於未婚者多數較年輕,故傾向因為社交關 係、逃避或刺激、職業進展、和外界期望等因素而參與學習,而已婚者可能因 易受配偶、家人的影響等外界期望、職業進展、認知興趣等因素而參與學習。

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9、H2-10。

H2-9:已婚或未婚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10:已婚或未婚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張志鵬(2001)指出教師初任教職的第一年,對於專業知識與技能仍處於探 索和適應的階段,而適應期的教師對專業發展的需求很高,因此,實習教師及 潛在教師都較傾向於職業進展此一動機取向。黃欣儀(2002)發現實習教師傾向於 職業進展動機取向,這或許是由於實習教師必須在專業知能方面多多充實自 己,將來才能找到一個理想的教職,再加上實習教師對於專業知識與技能仍處 於探索和適應的階段,而適應期的教師對於專業發展的需求很高。蔡振地(2006) 指出就網路在職進修最主要目的,資訊組長在增進教學知能上的百分比顯著較 低,但在增進資訊素養上則顯著較高。級任教師在增進資訊素養上顯著較低;

教師兼主任在終身學習上顯著較高,但在取得學分學位及解決問題上則顯著較 低,此現象說明教師網路在職進修的目的會受到其擔任職務之不同的影響。陳 牡丹等(2006)指出職業階層愈高者,其動機取向較傾向生活空間取向或者較關注 於追求自我成長,主要原因為職業階級高者經濟能力較佳,教少因為學習基本 工作技能而意圖進修。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11、H2-12。

H2-11: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學習動機有差異。

H2-12:擔任不同職務教師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劉莉君(2003)指出農校教師運用網路學習社群進行專業發展時,資訊素養被 界定為影響參與動機的關鍵因素之一。林甘敏與陳年興(2002)指出因數位學習是 透過電腦設備上網學習,個人電腦素養的多寡,是影響網路學習的重要因素。

根據以上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設H2-13、H2-14。

H2-13:教師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的基本操作與學習動機有差異。

H2-14:教師是否熟悉電腦及網路基本操作的學習動機在五個因素上有差異。

劉莉君(2003)指出一般人的習慣若是在網路上無法立即看到所要搜尋的東 西,或是因為網路擁擠造成連線上的不順暢,則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的個人即很 有可能因缺乏等待的耐心,於是改變原本想上網學習的意願或動機。所以網路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50-5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