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第三章 研究假說

過去的研究中,廠商經常選擇購併做為進入海外市場之國際化方 式,然而,這些研究多著重於已開發國家之跨國購併,至於開發中國 家的跨國購併則較少有所著墨。

近年來,由於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快速崛起,也使得開發中國家之 企業積極的進行對外投資,然而,對於經濟、制度乃至研發技術皆不 如已開發國家的情況下,企業進行跨國購併之主要目的之一即在取得 策略性資產及技術,並希望能透過此一方式快速的躍升為新興的跨國 公司,並且能迅速打入當地的市場。但是企業在進行跨國購併時,對 於股東權益之影響,是否皆為正面,市場投資人又會對此一訊息做何 反應。因此本研究欲以事件研究法來探討開發中國家企業進行跨國購 併時對股東價值之影響。

本章著重於將本論文之研究概念做一簡單說明並陳述本研究主要 探討問題之假說推論。

第一節 研究假說

本研究依據第二章之購併動機理論及購併之實證文獻,欲進一步 探討開發中國家企業在進行跨國購併時,是否能為股東創造價值,本 研究之假說如下:

對開發中國家的企業而言,希望能靠購併帶動企業的快速成長是 最基本的動機,正如同前一章所談到的理由一樣。另外,也可以透過 購併來追求生產或是經營上之規模經濟,因為開發中國家的優勢本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就在於人力資本低廉,若能再利用購併,使雙方企業的資源互補,特 別是在研發、生產技術、行銷資源和通路上,皆可降低公司投入之成 本並帶來規模經濟(Brealey and Myers, 2000)。加上購併後市場之擴大 也有助於增加產量並壓低生產成本,促使企業更有效的利用既有之固 定資產,此皆能使規模經濟發揮最大效用並讓開發中國家企業在成本 上的競爭力更為提升。

當進入一個新市場時,許多企業經常會遇到對當地市場不熟悉之 困境,然而,購併可以有效的解決此一問題,透過購併,主併公司可 以直接吸收被併者的在地知識、資源和其下游的資產(Anand & Delios, 2002),特別是當地的顧客市場、消費習慣與通路系統,這些皆可以 幫助開發中國家的企業更容易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市場發展。除此之外,

消費者對開發中國家企業常抱持著負面印象(Preet, Masaaki, & Hildy, 2000),例如產品品質或服務較差,此刻板印象對於已開發國家的消 費者而言尤其嚴重,因此,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可以利用購併先進國家 或是形象較好的企業之手段來提升形象,使顧客或合作廠商安心。這 也是中國企業在第一波的購併熱潮中之動機,他們期望運用自身在生 產製造上的低成本,搭配西方企業的品牌名聲和配銷能力,可以迅速 的擴展中國企業在全球的銷售量(Williamson and Raman, 2011)。

本研究主要以中國和台灣製造業之上市公司做為分析樣本,以台 灣的鴻海精密集團為例,其認為當企業到達一定規模之後,就會面臨 資源、人才不足的問題,而在鴻海成長的過程中,鴻海內部人才都有 相同的背景和相同的歷練,為了追求持續成長,鴻海遂轉而向外部尋 求人才,期望藉由雙方資源之互換合作產生綜效。因此,鴻海從2000 年之後便開始積極的進行購併之行為,其中也不乏跨國購併的成功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例,例如芬蘭的手機機殼廠、墨西哥摩托羅拉手機組裝廠和湯姆笙大 陸 DVD 組裝廠等,購併儼然已成為鴻海快速成長的重要策略之一 (大紀元, 2004) 。

綜括以上幾點來看,開發中國家的企業進行跨國購併在策略上的 意義為:獲得市場(包括市場及顧客)及取得策略性資產(包括技術、品 牌、當地服務能力、製造研發能力等),進而克服市場後進者之劣勢 並快速晉升為跨國企業。而市場投資人若從此面向來看,對於企業進 行跨國購併也將抱持著正面的態度,因此會正面的反應在股價上。而 在相關的實證文獻上,Gubbi, Aulakh, Ray, Sarkar and Chittoor(2010) 也以印度企業所進行的跨國購併案做為樣本,證實當開發中國家的企 業在進行跨國購併時,可以為主併公司創造價值。

根據前述論點,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假設:

【假說1a】:開發中國家的企業進行跨國購併時,可以為主併公司的 股東帶來價值(即對股價報酬率有顯著正面之影響)。

然而,主併公司也有可能因為錯估了購併目標之實力或價值,抑 或是在購併後雙方之整合出現衝突而使得購併的價值消逝,特別是在 跨國購併的議題上,此種問題發生的機率越高。另外,購併也可能受 到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購併目標的公司大小、主併公司是國有或 私人企業、購併類型(多角化或非多角化)皆有可能影響購併之結果 (Aybar & Ficici, 2009)。而其它像主併公司的國際化經驗、雙方公司的 文化差距及公司在管理的方式等原因也會影響,因此,若是購併協調 的過程所花時間比預期還要久,市場上便可能會出現負面之反應。

中國在過去的十年,全球購併的策略一直快速積極的發展,以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海汽車集團(Shanghai Automotive Industry Corporation, SAIC)和南韓 雙龍汽車公司的購併案為例,證明了開發中國家從事跨國購併並非全 然成功。SAIC 是中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在 2004 年時購買負債累累 的韓國雙龍汽車,SAIC 期望可以透過此合作改善本身的汽車開發和 製造能力,並在美國等市場取得進展,但最終仍因與雙龍的強大工會 產生衝突及雙方高階主管在改進績效的方法上無法達成共識,再加上 其他文化因素,五年後宣告失敗。(Williamson and Raman, 2011)

綜上所論,開發中國家的企業進行跨國購併時,也可能會遭遇到 許多問題及挑戰,因而抵銷購併後可能創造之潛在價值,使之對股東 價值之創造無正面的影響。而在實證研究上,Aybar and Ficici (2009) 有關 EMMs 的跨國購併案之研究,也證實開發中國家企業從事海外 購併會使股東的價值減損。

根據前述論點,本研究提出以下的假設:

【假說1b】:開發中國家的企業進行跨國購併時,不能為主併公司的 股東帶來價值(即對股價報酬率無顯著正面之影響)。

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常藉由國際擴張進而取得國外的策略性資產 並降低其組織在國內市場上的限制,以做為晉升新興跨國公司或提升 自我競爭力的跳板(Yadong & Rosalie, 2007),因為開發中國家不管是 在金融、技術、管理能力或其他有形、無形的資產上通常皆比不上已 開發國家,因此若進行購併,可以使他們取得相對較有價值的資產,

這也促使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積極的欲往已開發市場發展。此外,已開 發國家的經營環境較為完善,投資風險相對也比較小,對於購併者而 言較有保障,且有較高的機會可以從中學習到對方的技術或是組織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理等know-how (Heather, 2006),當然,已開發國家的企業較先進之研 發技術或是產品設計的技能,對開發中國家而言更具學習之價值 (Chan, Isobe, & Makino, 2008)。透過購併相對也可以縮短公司取得策 略性資產的時間,加快成長的效率,並利用這些技術與知識提升本身 的能力,增加企業競爭力(Gubbi, Aulakh, Ray, Sarkar, & Chittoor, 2010),

進而迎頭趕上既有之跨國企業。

開發中國家的企業在轉型進化成跨國企業或是更大型企業的過 程當中,必須要不斷的改造自身的程序、組織架構等,但組織也經常 遇到僵固性之問題,特別是在國際化的歷程中,若組織無法有彈性的 隨時進行調整,組織內部可能就會出現許多衝突與紛爭。購併此一手 段雖較為激烈,卻有可能會強迫組織重新審視本身,進而有助於打破 僵化的組織系統,幫助公司重新塑造核心價值(Freek & Harry, 2001)。

若購併對象位於已開發國家,對於主併公司而言,正好可以學習到對 方不同的組織管理文化,甚或是經營行銷的方法。

根據以上論點,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設:

【假說2a】:開發中國家的企業進行跨國購併時,若購併目標位於經 濟及制度皆較為完善的已開發國家,對主併企業的股東 價值有顯著的正面影響。

若從負面的方向思考,正因為雙方之差異過大,當組織發生不相 容之問題時,如組織文化與架構、薪資制度或管理風格等,反而在購 併後之整合上會遇到許多瓶頸而抵銷購併後可能帶來之潛在價值 (Michael, 1983),若雙方無法透過溝通解決,往往會使整個購併案最 後以失敗的結局收場。

可能產生的價值與好處(Brock, 2005)。因此,不同國家在文化上的差 異可能會促成購併雙方的敵意與衝突,導致購併之失敗,使購併後之 績效下降(Datta & Puia, 1995; Roberto & Colin, 2003),這些原因皆有可 能會使市場投資人對購併之宣告抱負面的想法。 際案例,如中國的 TCL (The Creative Life)集團收購法國湯姆笙公司此 事件。TCL 是中國最大的彩色電視製造商,2004 年 1 月,TCL 開始

(Williamson and Raman, 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5

台灣也有一相關例子,以明基和西門子手機事業部門這樁典型的 跨國購併案來說,明基希望可藉此併購案將市場拓展至歐洲、巴西與 俄羅斯等國,並且取得西門子的手機技術專利授權;而其目標西門子 則欲透過明基的彈性低成本生產與有效率的配銷系統,獲取較高之利 潤,雖然看起來雙方的資源與目標互補性很高,但最終仍導致失敗,

最主要原因有二:購併前錯估了西門子的價值與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

西門子手機部門在購併前就已有巨額虧損,而且遠遠超出了明基的評 估,使得明基在購併後馬上就出現了資金負荷不了的問題;另外,明 基這個新創不到五年的品牌要接管擁有悠久歷史的西門子,在企業文 化和管理型態上本來就存在許多差異,再加上公司內部因台灣與德國

西門子手機部門在購併前就已有巨額虧損,而且遠遠超出了明基的評 估,使得明基在購併後馬上就出現了資金負荷不了的問題;另外,明 基這個新創不到五年的品牌要接管擁有悠久歷史的西門子,在企業文 化和管理型態上本來就存在許多差異,再加上公司內部因台灣與德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