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 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喜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依據兒童的身心發展,兒童在小學時期仍然喜歡遊 戲,而且常常在遊戲,遊戲佔日常生活極大部分。對兒童來說,遊戲是一種學習、

活動、適應、生活,他們可以從中得到愉快與滿足。在遊戲過程中,兒童透過感 官動作的協調,學習如何運用肌肉、學習手眼協調;在遊戲過程中,兒童試行生 活各種面向,學習適應生活中的複雜與衝突(Siman, & Olds, 1991)。李玉紅(1991)

認為孩子從國小二年級中期,會從自己的立場來詮釋世事,即是所謂的自我中心 傾向的態度。對於消除自我中心最有幫助的便是兒童與同伴間的遊戲,尤其是與 同齡同伴透過遊戲過程的衝突,可使他們領悟不可恣意任性,而必須考慮別人。

幼兒教育家福祿貝爾是第一位闡揚「遊戲」功能及價值的教育家,他認為遊 戲是幼兒期最純粹的精神性活動,遊戲並非漫無目的的盲動,是要以確定的材 料,適當的指導,有秩序、有層次的活動(林盛蕊,1990)。因此在小學階段,

老師常利用遊戲教學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之動機。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基本理念中提到:「教育的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體 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 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標即為,如何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昇學生主動學習慾望,進而培養出解決問 題的能力。Clark & Peterson (1986)指出教師的思考、計劃和做決定構成教學之心理 環境的主要部份,學校教師在班級教學歷程中所呈現之單元教材內容、教學方 法、教學設計與師生互動是直接影響教學品質的關鍵(孫仲山,1996;徐蓓蓓,

1983)。有研究指出,創造力的提升可以透過適當的環境,課程與教學等方式達 成(洪文東,2000;Sternberg & Williams, 1996)。此外,就教師所營造的教室環 境而言,Peterson (2002)在討論創造環境理論時,即指出有趣、充滿刺激的科學教

育環境,可以刺激學生發現問題、討論溝通與激發好奇心。教師若能營造自由開 放的教學氣氛,提昇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學生則可以在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激 發其創意思考(Anderson, 2002; Cropley, 1997)。小學學童的創造力可塑性應是很高 的,可惜隨著年紀及年級的增長,學童受到學校、家庭及社會多方面的制式化教 導後,反而會阻礙學童創造力的發展(謝麗雯,2005)。

國科會科教處從八十七年度起就進行「科學與技術創造力培養研究」計畫,

積極推動一系列之相關創造力研究。此外,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之「全國中小學 科學展覽」、「科學想像畫競賽」、「科學發明與創新展覽會」;各縣市政府、

機關學校與民間機構所舉辦之「科學園遊會」,以及遠哲科學基金會所舉辦之「科 學趣味競賽」等等,均對學童之科學創造力提升有實質的助益(塗文忠,2003)。

國際上,世界先進國家亦輪流舉辦「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內容包括:數學、

物理、化學、生物及資訊奧林匹克競賽與國際科展等,皆有詳細的競賽規則。參 賽者當場依照問題與現場提供條件,在限定時間內,設計實驗實作解決問題或製 作實物,這些參賽活動都深負教育性、趣味性和創造性,重視激發學生間的相助 合作(黃鴻博,1999)。而這些立意甚佳的許多科學活動,均屬課外式之科學教 育活動,而且參與的對象大多數學校中的少數優秀菁英。

國小科學創意競賽活動,可以透過競賽的過程達到倡導重視科學創意價值、

增進兒童科學創意興趣與能力(黃鴻博,2000)。以往的中小學科學展覽,基於 人數與能力的考量,各校能參加的只是少數學生,而遠哲科學趣味競賽針對的對 象則是青少年,似乎都無法真正符合國小學童普及參與的目標,因此科學創意競 賽活動的推廣,是為國小學生帶來發揮潛能的空間。

面臨新的世紀,創造力將是急待開發的研究領域。創造力是一種能力,更是 一種生活的態度。教師如何運用合宜之策略並營造有利促進學生創造力的學習環 境,將是值得進行實地研究並評估其成效。研究者擔任低年級教師多年,在與小 朋友相處中,發現他們常有令人驚訝、富創意的想法,故本研究希望結合遊戲與 科學創意競賽的活動,讓學童透過腦力激盪、同儕互動的活動方式,從中了解小 組合作的重要性、給予機會練習發表自己的意見;且激發低年級學童的創造力,

培養其能使用科學的方法,自我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發展科學創意表現,培 養創造力,也提升其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