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本研究旨在應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簡稱 IRS),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因數與倍數概念結構,並以此編製因數與倍數概 念測驗,用來檢測國小六年級學童在因數與倍數概念的能力表現,其結果可 做為教學者實施補救教學之參考。本章分為四節,依序為研究動機、研究目 的、名詞定義、研究限制等四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近年來,國民小學之課程傾向生活化,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尊重適性發 展,以終身學習為教育的目標。我們知道「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各種學 科課程舉凡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資訊電腦及太空科學的基礎 均以數學的理論為根基。發明家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也曾說過:

「Mathematics is the gate and key to the sciences. 『數學是進入科學的門和鑰 匙。』」日常生活中包括圖形、測量、統計、買賣、記帳、旅行費用規劃等,

或多或少都要用到數學的概念或技能,顯示數學無所不在;可見數學不只是 學校眾多領域中的一個學科領域,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與其說數 學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技能,不如說是擁有正確的數學概念,才能在生活中 運用自如。

八十二年版的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教育部,2003)即明確指出:要落實學生 為本位的觀點,認為只有在學童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下,學習才會發生;並且 將數學視為解題的活動,強調學習者主動的從自己的經驗中,建構與理解數 學概念,了解、評鑑及尊重別人解題的方式與觀點,培養以數學溝通、討論、

講道理和批判事物。因此,八十二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在教育目標方面凸顯「兒 童本位」及「民主素養」,在學科目標方面著重「解題為本」、「活動取向」。

九年一貫課程是八十二年版的延續和擴充;課程理念由「學科中心」轉

向「學生中心」,教材組織由「學科組織邏輯」轉向「學科發生邏輯」,教學 方法由「講述式教學」轉向「討論式教學」(鍾靜,1999、2000)。再則九年 一貫中強調數學能力是國民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臺灣學生屢屢在國際比賽 中嶄露頭角,讓世界看見臺灣學生優異的表現,因此,要把每一位學生都帶 上來,是九年一貫及國家教育政策的理念,讓每位學生充分認識重要的數學 概念及提升厚實數學能力。教育工作者應提供學生做有意義及有效率學習的 機會,使學生能學好重要的核心數學題材,並能依循九年一貫課程目標,循 序漸進學好國小的核心數學題材,因為這些重要的數學概念,是九年一貫所 強調可以「帶著走」的能力。課程目標的達成,可以培養學生的演算能力、

抽象能力、推論能力及溝通能力和學習應用問題的解題方法,奠定國高中階 段的數學基礎,並希望能培養學生欣賞數學的態度及能力。

每位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後,需要研究的課題是學童是否真正理解數學 概念及如何提升其計算能力、抽象能力及推理能力,因此,在國小階段的數 學課程中,數與量概念的學習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五、六年級課程學習中。

其中「因數與倍數」概念一直是學生學習數學倍感困難的單元之一,進入國 中階段,因數與倍數的學習加深加廣,往往造成學生學習上的挫敗和障礙,

甚至感到討厭或排斥(陳清義,1995;黃國勳,2004 )。為了讓教師瞭解學童在 因數與倍數概念學習的發展情形,研究者參考相關書籍編製一套完善的因數 與倍數概念試題,來偵測學童的概念發展,以利教師了解學童概念迷失之情 形,並進行補救教學。研究者擔任國小五、六年級數學教學時發現,學生在 五年級學習因數、公因數、倍數及公倍數單元時,部分學生對於上述相關概 念並不清楚,尤甚是公因數及公倍數應用問題類型常有遺忘或迷思概念的現 象,這些問題常在評量時一一出現,其他任教五、六年級老師也反應有相同 情形。九年一貫國小「數與量」主題中有關因數與倍數的能力指標明確指出:

在五、六年級時,能理解因數、倍數、公因數與公倍數、能認識質數、合數,

並能用短除法做質因數分解及能認識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與兩數互質的 意義,並用來將分數化成最簡分數。然而因為五年級學生學習因數及倍數,

只有初步的概念,不如六年級學生深入,故本研究決定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 研究對象,以因數和倍數教材為研究重點,透過因數與倍數概念測驗,了解 學生在解題時的能力表現,探討學生在處理因數和倍數概念問題困難所在,

讓教師能更精確掌握學生之學習狀況,以期能提供教師未來補救教學之參考。

根據民國 98 年公佈的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分為「數與量」、「幾何」、「代 數」、「統計與機率」和「連結」等五大主題。「數與量」的概念可以分為整數、

分數及小數三類,在數學課程中可說占了極為重要的部分,而因數、倍數之 相關學習,更對於未來數學的學習,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五年級的重點在 整數部分是認識因數、倍數、公因數及公倍數;而在 97 年版課程綱要中,國 小九年一貫數學領域五年級課程目標是能理解因數和倍數;能認識兩數的公 因數、公倍數、最大公因數與最小公倍數。六年級課程目標是能認識質數、

合數,並用短除法做質因數的分解(質數<20,質因數<20,被分解數<100); 能用短除法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能認識兩數互質的意義,並 將分數約成最簡分數。國中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理解質數的意義,並認識 100 以內的質數;能理解因數、質因數、倍數、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並熟 練質因數分解的計算方法;能理解因數、質因數、倍數、公因數、公倍數及 互質的概念,並熟練質因數分解的計算方法。以各版本因數教材地位來看,

因數概念對於往後數學的學習是重要的,因數除了是等值分數的先備知識,

也是比例概念的基石( 劉祥通、周立勳,1999), 更是往後學習因式、倍式、

多項式、因式分解、數列與級數的重要基礎,這些再再證明國小因數與倍數 的學習是將來數學的基礎。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學習「因數」概念學生易犯的錯誤或迷思概念如下:

轉譯文字題的題意有困難、粗心而出現遺漏或多選的情形、名詞混淆不清或

對陌生名詞的不瞭解(黃寶彰,2003); 混淆不清、概念遺漏與概念錯誤(林 珮如,2002); 先備知識不足、概念錯誤、粗心、概念混淆不清、利用關鍵字 解題、直觀法則、語文知識不足、問題轉譯能力不足、策略知識不足、不當 的遷移(周文忠,2002);乘除運算概念錯誤、語言概念存在錯誤、策略概念 錯誤(陳標松,2003);只思考一個數的特性(如:質數)比思考二個數的關 係(如:互質),對學童而言是較困難,許多學童在「1是否為質數?」產生迷 思、由除法算式引入因數概念會比由乘法算式引入更容易使學童接受、近30

%的學童沒有具備周延的過程概念,未具備隱藏性知識的概念,無法彈性思 考解題過程中隱藏性知識的意義、近20%的學童在思考「因數」時,常會把 因數的基本成員「1」給遺忘。(施美多,2007)。

然而其他研究也顯示學生學習「倍數」概念易犯的錯誤或迷思概念如下:

國小學童在解倍數相關知識時,會因為先備知識不足、概念理解不清楚、解 題執行不正確或不解題意等原因,而造成倍數相關概念混淆、概念遺漏或概 念錯誤的迷思概念類型(邱慧珍2002);部分學童對因數與倍數的觀念模糊 及專有名詞混淆、學生缺乏因數倍數互逆的概念、部分學童常會以為任意兩 數的公倍數即為兩數互乘、學生對於0這個數字容易產生誤解、由乘法算式引 入倍數概念會比由除法算式引入更容易使學童接受、此班有25%的學生仍舊有 理解各基本概念的困難(施秀麗,2007)。

有鑑於上述所提及原因,加上因數與倍數概念是學生學習數學備感困難 的單元之一,因為它們的概念相當抽象,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也缺乏與因數 及倍數概念結合的活動,也是老師教學頗感困難的題材(王詩惠,2003) 。此 外,學習因數與倍數概念時,容易因為學童的乘除能力計算不足,導致解題 時發計算錯誤。Piaget認知發展理論中,7-11歲屬於具體運思期

(Concrete-operation Stage),國小五年級學童初學因數與倍數概念尚無法作抽象 思考,而六年級學童進入形式運思期(Formal-operational Stage),已經能作抽象 思維。因此配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順序,在不同認知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學

方式,例如:具體運思期要注意實物教學、形式運思期提供學生運用符號抽 象思考的機會。根據許多研究發現,國小學童的因數、公因數、倍數及公倍 數的解題能力表現並不理想(游麗卿,1998;黃耀興、邱易斌,1999;謝堅,

1997;蕭金土,1995)。近年來也有許多研究發現學童在學習因數、公因數、

倍數及公倍數時所存在著各種不同迷思及可能的原因(吳彥廷,2005;周文忠

,2002;林珮如,2002;邱慧珍,2002;施美多,2006;陳清義,1995;陳 標松,2003;黃寶彰,2003;黃國勳、劉祥通,2003;Mayer, 1992; NCTM,2000;

Nevin, 2002; Vergnaud, 1983)。許多國小中低程度學生往往因為無法有系統學 習因數與倍數概念而遭遇瓶頸,導致往後的數學學習產生先備知識不足的問 題,更加深他們上了國中之後,對於數學學習的挫敗以及排斥感(陳清義,1995

;黃國勳,2004)。且由於數學課程內容隨年級增長越來越抽象,學生無法應 付時,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漸低落。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教學方法,利用 學習策略、教學補救等方式,以改善學童學習困難與迷思概念(于國善,2004

;黃國勳,2004)。且由於數學課程內容隨年級增長越來越抽象,學生無法應 付時,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逐漸低落。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教學方法,利用 學習策略、教學補救等方式,以改善學童學習困難與迷思概念(于國善,20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