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想像力融入生活科技課程對國中學生想像力、科技創造力 的教學效果。全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 題;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想像力的重要性

Osborn 曾說:「想像力(imagination)不僅開啟行動之路,更啟發了價值的判 斷 (Teuke, 2006)。」Miriam(2000)指出:當我們利用記憶、分解記憶中的 產物,進而創造新意象都需要想像力的參與。加拿大皇家學會教育學院士、首席 教育科學家、西門菲沙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Kieran Egan 認為,當學習者的想像力 被教學內容所吸引和激發的時候,學習活動就會變得既輕鬆又有效 (潘慶玉,

2009)。愛因斯坦也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 的 。 」 許 多 研 究 者 皆 認 為 創 造 力 (creativity) 為 各 項 工 作 領 域 的 核 心 能 力 (Chermahini & Hommel, 2010; Shalley, Zhou, & Oldham, 2004),而想像力為創造發 明的根本 (White, 1990)。

Guilford 在 1950 年的演說中曾提及:「今天學生最大的智能缺陷,就是缺 乏想像力和創造力」(引自陳崇彥,2002)。這句話至今仍然適用,因為我們的 教育體系提供了大量的資源來教關於過去的經驗,但卻提供很少的資源來教育與 未來相關的知識(陳正芬譯,2007; Hicks, 2002)。教育現場之教師大多使用固 定之課本,再加上課程進度之壓力,導致許多時間都在利用舊有的形式來教導學 生過去的知識,學生的創造力及想像力因此逐漸消失。陳龍安(1995)認為,目 前學校教育很少給學生有發揮想像力的機會,而想像力又是激發潛能與啟迪創造

2

因此目前各國均在努力推動想像力培育計畫 (Imagine Nation, 2008)。例如:

美 國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所 推 行 系 列 的 CMS 計 畫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 Program),其目的在培育孩童擁有適應未來環境與 應變的能力。透過團隊互動合作過程中,習得適應未來需求的能力,並且激發想 像以增進創造性思維。而英國的創意伙伴(Creative Partnership)計畫,該計畫 認為在 21 世紀成功所必備的九項技能之一即為想像力與創意(詹志禹、陳玉樺,

2011)。加拿大 Simon Fraser 大學的教育學院亦於 2001 年成立想像力教育研究中 心(Imagin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IERG),該機構成立宗旨在於推行想 像力促進方案並融入教師課程教學中 (邱發忠、陳學志、林耀南,2011),激發 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情感投入與想像力,以達深度學習以便擁有面對未來世界挑戰 的能力。他們認為透過想像力教育可以讓老師與學生在課程教學與學習時發揮想 像力,亦可促使課程中的知識變得更鮮活、生動而且有意義,因而提升教育成效

(Simon Fraser University)(賴美辰,2011)。我國行政院劉前院長在第八次科技 會議閉幕式指示:「請教育部、國科會針對『想像教育』,規劃改進基礎教育的 啟發方式及加強科學教育相關研究,以提升國人的研究能力」(行政院,2009)。

目前台灣教育部積極推動的「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也鎖定相似的目標,

並設定七大議題融入課程,展開六項行動計畫支持基礎教育到終身教育,期望協 助師生發揮想像力共創美好未來(詹志禹等,2011)。可見,想像力教育也已成為

3 的現代國民,以面對未來的挑戰(Taylor, 1987)。

Plato 認為科學、發明與創造的成功,其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像力(謝雯雅,

2002)。陳龍安(1995)認為,世界上許多科學的重大發明與發現,其實都是奠 定於人類大膽而新奇的想像力基礎上。Gharabaghi (2008)則認為可透過想像以 創造出更適切的方案來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或在以科技導向的環境下具體實踐想

4

意問題解決的型態;若從創意產品的產出來看,它具有科技的創新產品產出特質,

其獨特的創意想法需源於科學專門知識領域,創造出的產品價值,象徵著技術的 創造力。因此,科技創造力不只是多種意念的提出,更強調具體成果的產出(李 大偉、張玉山,2000a,p.9;2000b,p.7)。

綜合上述,可知想像力融入國中生活科技課程教學或許有助於提升想像力與 科技創造力,然而目前尚未有相關研究,因此,本研究擬以「想像力融入生活科 技課程」為主題,設計出教學活動,來作為生活科技課程發展的參考;也探討此 課程是否對學生的想像力與科技創造力產生助益。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