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單親的小孩比較容易中輟嗎?」這是研究者服教育替代役時,一直出現在 心裡的疑問。研究者服役時負責中輟生協尋與輔導的業務,在整理轄區中輟生的 資料時發現有三分之二的中輟生來自單親家庭。查詢當年度全國中輟生的統計資 料,結果亦顯示有近60%的中輟生為單親的學生。上述的資訊皆反映高達六成的 中輟生來自單親家庭,這樣的比例超出我的預期!甚至幾位與我接觸較多且關係 較深厚的中輟生,竟全是單親家庭的學生!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震驚,心裡不解為 何中輟生來自單親家庭的比例那麼高。這讓研究者想去釐清,單親子女究竟遇到 了哪些困難,才使得孩子無法正常出席學校。

過往有文獻對這個現象提供解釋。有學者指出,家庭結構本身就有重要的影 響(Viramontez Anguiano, 2004;章勝傑、林烘煜,2009),生長在家庭不完整的 孩子有較高的機會中輟。另外,經歷家庭結構的「變動」亦是一個可能的原因,

當孩子經歷父母婚姻的改變或家庭的衝突,心理會產生諸多的壓力或困擾,出現 學校的適應問題,甚至造成 輟學 ( 王枝燦, 2009;Sandefur, McLanahan, &

Wojtkiewicz, 1992)。此外,經濟弱勢亦是一項重要的因素。單親家庭常會遭遇 經濟的困難,不易供給子女充足的學習資源與環境,對學習的行為和表現造成負 面的影響(王枝燦,2009;游聖薇;2002;McLanahan & Sandefur, 1994)。再加 上單親父母忙於家計,能關心子女學習事務的時間與精力不足,不利於學生的學 業表現(黃敬傑,2011;Jeynes, 2002)。當學習資源不足又缺乏父母的協助,單 親學生容易遭遇學習上的挫折,進而與學校絕緣。這些研究反映出單親家庭面臨 許多困難,對子女的學習帶來諸多負面的影響,進一步導致他們的中輟。

上述的文獻看似解答研究者的疑問。然而研究者發現,過往研究多半聚焦在

「家庭結構和環境的因素」進行探討,而忽略從「孩子的角度」來理解他們是如

何受家庭經驗的影響。如同Rumberger(1995)指出中輟相關研究,過於強調從 家庭結構等描述性的因素做討論,而缺乏對家庭過程(process)的瞭解。因此,

孩子常被放在被動受影響的位置來看待,他們究竟經歷到了什麼,為什麼選擇中 輟,這些主觀的經驗未能獲得瞭解。王鍾和(1993)的研究指出,單親孩子主觀 上對自己的家庭結構感到不滿意,會出現較多的適應問題和偏差行為,學習表現 亦不佳。換句話說,若要充分理解單親學生中輟的現象,需要深入他們主觀的經 驗進行瞭解。若僅用家庭結構的因素來探討,不但無法看到全貌,對協助中輟生 的效果也有限。研究者在幫助中輟生的初期,即嘗試從改善家庭著手,但問題難 以撼動,學生的狀況依舊,常感到無力與挫折。

隨著與學生熟絡,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研究者逐漸觀察到,單親父母對子 女的關心是否充足,會影響著子女就學的狀況。譬如有學生說,「反正我爸沒有 在乎過我,要來不來無所謂」;又如「我希望我媽多關心我一點,但她都不在家,

或是跑出去喝酒,待在一個空房子裡幹嘛,我當然往外跑啊!」學生因而翹家在 外,沒來上學;又如「我媽沒有關心過我上課的狀況,每次我在學校出了問題她 才來唸我,很不爽,就跟她吵架。」學生因而與母親爭吵,憤而離家,用翹課來 跟媽媽賭氣。這些單親學生的家庭經驗常讓他們感到不滿和無力,親子關係緊張 或疏離,甚至發生衝突。周珮琪(2016)的研究指出,家庭支持的不足會對子女 產生向外的推力,進而與家人疏離,產生衝突,最終以輟學離家來解決問題。

研究者輔導中輟生的經驗中,也觀察到一些有趣的現象。許多同梯的替代役 男都遇過,「老師敲門學生都不開,但替代役一去他就開了」,是因為替代役花 了不少時間陪伴他,叫他起床、與他聊天、關心生活狀況等,這是他生活周遭的 人鮮少會做的事。另外,有一位學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總會跑來輔導處找我 或是輔導老師聊聊。有一次我問:「你都不常來上課,但為什麼願意那麼勤的跑輔 導處?」他回答:「因為只有你們比較會聽我講,不然我也悶了一堆情緒,很不 爽。」這位學生的回答,讓我體會到中輟生需要更多情緒上的陪伴和支持。還有 一位學生因常遲到和曠課,手機遭老師沒收,她用不吃午餐來跟老師賭氣。午餐

時間她帶著臭臉走來,我問她:「你肚子餓了吼?」拿了一個麵包給她,她問:

「你怎麼知道我沒吃飯?」,「你的臉就寫著手機被沒收啊,幹嘛跟肚子過不去?」

她抱怨了幾句,心情變好地走出去。或是當她開心的來輔導處時,我總會虧她幾 句如「又去偷看帥哥了吼!」她露出喜孜孜地燦笑,滿意的回班上。有一天她走 出輔導處,大聲的留下一句:「我還會再來的!」還補充一句:「其他老師都跟你 們不一樣,你們比較懂我!」

上述的經驗都讓我感受到,當學生的情緒感受能被我承接,內心的需要能被 我看到,並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來回應時,彼此接起了情感連線,產生情感的共 鳴。對學生來說,他們的情緒獲得釋放,感到被瞭解、被支持,願意和我建立關 係,回來尋求慰藉與照顧。對我來說,能夠給予他們情感支持,用心的關懷和陪 伴他們,讓我感到付出的踏實,充滿著能量和熱情,覺得付出是有意義的。因為 有「中」他們內心的需要,學生反彈回來的力道倍增,增加的是他們對我的信任,

以及因為心靈獲得滋潤,自我價值感的提升,進而綻放出自信的笑容。

有了上述的體會,研究者認為學生的「情感需求」是否能被滿足,或許才是 中輟問題的核心。輔導中輟生的歷程中,研究者發現若老師能照顧到學生的情感 需求,學生回來學校的機會提升。此外,研究者也從家族中單親親戚的家庭經驗 中,看見若子女在求學過程中,情感需求能獲得父親的照顧,能帶給她支持的力 量,有助於穩定學習及表現。因此,親戚的小孩不但沒輟學,甚至一路考上了北 一女和台大。她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因為平時能和父親討論自己的問題,父 親也能夠協助,情緒獲得的紓解,讓她感受到父親情感上的支持,幫助她度過學 習的低潮。的確,當父母能夠覺察孩子的需求並給予合適的回應,能夠為孩子營 造安全的依附感(Moretti & Peled, 2004),進而增進孩子在學校的學習表現及降 低中輟的可能(Ramsdal, Bergvik, & Wynn, 2015)。

可惜的是,研究者常聽到單親中輟的學生敘說未能獲得父母的關心和支持,

不被父母肯定及鼓勵;或是希望父母安慰情緒時,卻得不到同理的回應,屢屢遇 到挫折。此外,他們在學校中,認為老師對他們只有要求,缺乏理解,生活中的

困難也無法獲得老師的協助,因此師生關係往往是對立與衝突的。他們在校園中 的同儕支持力量也顯得不足。然而有趣的是,他們卻往往能在社區的友伴中,獲 得在家庭和學校中得不到的陪伴與關心,甚而翹家逃學,依靠朋友。研究者認為,

或許單親學生的中輟,反映著他們的情感需求未能獲得良好的回應,而直接或間 接地影響著他們學習和就學的狀況。

綜合以上,研究者將從學生主觀的經驗出發,來探討單親中輟生情感需求的 樣貌,瞭解父母回應情感需求的現象,和對學生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在學校和 社區中,情感需求受回應的情形,希望藉此能對單親家庭子女的中輟現象,有進 一步的認識。本研究期待能讓更多人瞭解單親中輟生的辛苦與不容易之處,撕下 單親小孩等於問題學生的標籤。進而,能以同理且關懷的態度,來和他們的互動。

另外,本研究也將探討回應單親中輟生情感需求的方式,期能提供友善且有效的 中輟生輔導策略。

基於以上想法,本研究之目的在於:

一、 瞭解單親中輟生的情感需求,提昇對單親中輟生的理解。

二、 瞭解單親中輟生的情感需求,在家庭、學校與社區中受回應之經驗,以釐清 情感需求對其中輟的影響。

三、 探討輔導人員如何回應單親中輟生的情感需求,以提供有效的輔導策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