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參與者的選取

本研究關心的對象為單親的中輟生,研究參與者將選取曾經輟學的單親學生。

由於本研究希望能從學生主觀的經驗脈絡中,來瞭解他所經歷到的家庭經驗和對 他的影響,因此僅選取學生,而未邀請家長參與研究。另外一方面,由於單親的

家庭背景是本研究著重的脈絡,因此,研究所選取的單親學生,在其輟學時,就 已是單親的小孩,至少經歷一段單親的家庭生活。

本研究將選取在國中教育階段,曾有中輟經驗的學生。考量的因素為研究者 本身在國中服役,對中輟生的輔導及對中輟現象的觀察,皆來自與國中學生的經 驗。為了有助於研究者後續對資料分析結果的判讀,因此選擇與實務經驗相近的 學生。然而,研究未選取現在仍在就讀中,或是正在輟學的學生。由於過去和中 輟生互動的經驗發現,仍在輟學的學生對家庭的主觀感受,以情緒性的反應較多。

雖然對於自身當前的經驗,能有深刻的感受和體會,然而因為置身其中,自我的 省思受到情緒的影響而打折扣,使得反思的廣度或深度略顯不足。為仰賴研究參 與者對自己經驗的覺察與反思,以增加資料的豐富性,因此研究將選取已完成國 中階段學業的學生。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與設計,研究參與者條件設定如下:

(一)國中時,曾經輟學的單親學生。

(二)輟學之前已是單親家庭的子女。

(三)已結束國中的求學階段。

(四)有意願參與本研究者。

二、研究參與者簡介

本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兩位學生參與本研究阿軒與寶妹(表3-1)。這兩位 學生皆曾和研究者有直接或間接的輔導經驗。經研究者評估,符合上述條件,且 其家庭經驗符合本研究之目的,因此邀請參與。為維護研究品質與倫理問題,研 究者選取研究參與者時,也做下列的考量。這兩位學生皆已畢業,與研究者沒有 身份重疊的情形,且輔導關係已結束至少兩年。然而,研究的過程,仍有可能受 彼此過去的關係所影響,研究者透過撰寫反思日誌,整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 與研究同儕討論,反省可能的影響,並做出調整。於第五章研究限制中,補充說 明。接下來進一步說明兩位研究參與者的背景,並交代研究者與兩位參與者的關 係:

1. 阿軒

研究參與者阿軒,為研究者約四年前在社福機構兼職時輔導的學生,有固定 的會談,輔導的時間約6 個月,當時阿軒為國中升高中的階段。阿軒身形高瘦,

外表乾淨,穿著整齊。與人互動溫和有禮,但情緒的表露不多。

阿軒最早一次中輟,始於國小高年級時,曾有少年隊至家中協尋帶回學校的 經驗。國中時期,中輟的情況更為嚴重,其自述中輟頻率頻繁,動輒就是一週都 未到校,最長的一次是一個多月未返校上課。阿軒國中順利畢業,進到高職學習,

與老師之間常發生衝突。高職的後期,阿軒參與實習,表現優異,獲得主管賞識。

畢業後仍留在原單位工作。近期換工作,並同時修習大學的學業,他認為自己是 個有目標的人。

阿軒家庭背景的部分,他排行老二,有一位姐姐。父母離異後與父親同住,

假日住母親家,母親再嫁之後,到母親那邊的頻率減少。由於父親的養育功能不 佳,親子之間時常生衝突。阿軒曾因與父親發生嚴重衝突遭收容,並於國高中之 際被法院轉安置於社福機構。安置期間就讀高職,白天上課,晚上與假日居住於 機構。阿軒在機構的生活,會出現與同學相處的紛爭,以及與機構規範意見相左 的情況,然而隨著居住時間越長,出現的頻率降低。其他阿軒的家庭經驗資料,

將於後續分析時呈現。

2. 寶妹

研究參與者寶妹,是研究者服役期間較常追蹤關懷的一位學生。研究者的職 責為家訪與協尋,因此無直接的會談。然而,平時於輔導處與寶妹有間接的閒談,

藉此瞭解她的近況與給予關懷。

寶妹的家庭為重組家庭,母親再嫁給寶妹的父親,寶妹是最小的孩子,小學 低年級以前,同母異父的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一起住在家裡。孩童時期,父母對 寶妹的管教力薄弱,親子的互動偏少。母親在寶妹小學升國中時因癌症過世,而 後家庭經濟受影響,父親同時兼負家計與照顧的責任,然而工作狀況不穩定。父 親對寶妹的約束力不足,使寶妹自行外出與朋友遊玩的機會增加。

寶妹自述在母親過世後變得愛玩,國中七年級開始出現中輟的狀況。寶妹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