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進而定義本研 究相關重要名詞。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研究 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從 Erikson 所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來看,大學生正處於發展自我認同與 建立親密關係的階段,穩定清晰的自我認同有助於大學生發展良好的親密關係,

能享受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廣梅芳譯,2012)。Chickering(1969)也指出大 學生情侶若有較高的自主程度,能允許自己與伴侶持續接受新經驗,維持彼此發 展自我空間時,能保有較彈性且滿意的關係。由此可見發展親密且自主的兩性關 係為大學生極重要的發展議題。愛情使個體感受到與另一個人緊密的連結,在精 神及肉體與另一個人親近與交流,享受彼此的關懷與相互依賴,透過愛情人們建 立與伴侶穩定的親密情感(王慶福,2000;Rubin, 1970; Sternberg, 1997)。相反 的,若個人無法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滿足,則容易深感困擾且欲尋求專業的協助。

張德聰與謝昀融(2009)調查 2004 至 2008 年社區民眾使用 1980 求助專線之求 助原因,整體發現兩性情感為第二大求助議題(15.20%),另外張宜芳、鄭惠君、

蕭富聰與江文賢(2012)調查台灣 20 歲以上成人使用安心專線的求助原因,發 現感情議題為重要的求助原因,顯示愛情關係滿意與否對個人生活與情緒有顯著 的影響。

Bowen 與其同儕從家庭系統的角度提出自我分化概念,探討個人處理親密關 係的行為傾向(Bowen, 1978; Kerr & Bowen, 1988)。自我分化包含兩種平衡的能 力,一方面個人要能平衡內在情緒與理智彈性的運作,另一方面個人能在與他人 連結以及維持自主間保取得平衡(Kerr & Bowen, 1988)。Bowen(1978)認為整

2

個家庭為一個情緒系統,個人從家庭中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與想法上的差異,

若其自我分化較佳,則可以發展出自我與他人的「界線」,因此個體可以保有自 我,同時了解他人的所處的狀態。此種區辨自己與他人差異的能力,同時可以保 障個體不會失去自我的獨特性,亦可以與其他成員保持情感的親密連結;於成年 後,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亦會引響其伴侶的分化程度以及關係的滿意感受。

現有探討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的研究,多聚焦在探討夫妻關係自 我分化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郭美岑,1998;Lal & Bartle-Haring, 2011; Peleg, 2008; Skowron & Friendlander, 1998),較少在探討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 意度的關聯。然而 Jenkins、Buboltz、Schwartz 與 Johnson(2005)指出大學生的 自我分化程度愈佳,愈能順利通過 Erikson 提出的階段發展任務,例如:當個人 自我分化較佳,則能預測其有較清楚的自我認同;若個人分化不佳,可能在與他 人建立親密時會感到威脅且較為防衛。可見自我分化良好,有助於大學生有較適 應的發展,因此研究者則好奇大學生自我分化與其愛情關係之間滿意度的關聯。

此外,個體在發展其親密關係時,容易受到生長背景不同之價值差異,以及 面對兩人對關係之不同期待,導致彼此期望落空、不滿或衝突。王慶福與王郁茗

(2007)指出衝突處理為大學生發展良好關係之重要之人際能力之一。許多研究 也發現大學生在關係遇到衝突時,傾向採取表明、忠誠、協商、整合等衝突因應 方式,關係滿意度較高;若採取忽視、離開、支配、攻擊、抱怨等衝突因應方式,

則關係滿意度較差(張時雯,2003;郭淑君,2008;Cann, Normanm, Welbourne,

& Clhoun, 2008; Rusbult, Johnson, & Morrow, 1986a; Shi, 2003; Simon, Kobielski,

& Martin, 2008)。這些研究突顯出面對愛情關係的問題與衝突,個人所採取的因 應方式對關係的滿意感受有更密切的關聯,而並非單純的衝突本身。

進一步來看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關係滿意度三者的關聯。研究發現自 我分化程度,與個人面對愛情關係衝突所採取之衝突因應方式有關(薛鈞芳,

2007),此外,自我分化不佳的個體,會透過不良的衝突互動(例如:不良的衝

3

突管理、高情緒氾濫),進而影響關係的滿意程度(Gardner, Busby, & Brimhall, 2007; Gubbins, Perosa, & Bartle-Haring, 2010)。由此可見,自我分化不佳者,越 容易受伴侶與環境刺激而難以保持理性,導致關係有較多的爭執與摩擦,也無法 妥善處理衝突,因而對關係有較高的不滿。

綜上所述,探討大學生的愛情關係能否成熟的發展,以及有較滿意的關係,

則不能忽視其所採取的衝突因應方式;而個人能否妥善的處理衝突因應方式,也 與其自我分化程度有關,顯示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關係滿意度三者之間的 相關。然而三者的相關研究均為國外的文獻,且多以婚前伴侶或已婚伴侶為主

(Gardner et al., 2007; Gubbins et al., 2010)。Kenny(1987)認為對大學生而言,

進入大學階段可能為其第一次離家以發展自我獨立之經驗,父母仍被視為「安全

堡壘」般的存在,大學生一方面在發展自我之餘,父母的鼓勵獨立以及必要時提 供支持,對大學生仍具有正面的意涵。而離家的經驗亦可能有助於個人提升其自

我分化程度,透過與家庭成員的分離,有助於個人與他人建立起較為清楚的區分

(Bowen, 1978)。因此對大學生而言,可能尚在建立與家人或他人在情緒、想法 上的區分,且也較為依賴父母的鼓勵與協助,而這樣的差異性與成年人可能發展 出較為清楚的自我分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會如何影響其愛 情關係則有待研究釐清。

除此之外,上述的研究多以情緒化反應作為自我分化不佳的評估指標,以此 探討不良的衝突管理、情緒氾濫概念在低自我分化與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然 而這類研究無法說明高自我分化面對關係衝突所採取的反應,以及高自我分化者 是否會透過採取良好的衝突因應方式,以提升自己關係的滿意感受。由於自我分 化並非單一面向之概念,可採取多面向的概念進行自我分化的評估(Skowron &

Friendlander, 1998),因此研究者欲採取多面向的概念評估自我分化。此外,

Rusbult 與 Zembrodt(1983)的衝突因應方式,包含建設性的表明、忠誠因應方 式,以及破壞性的忽視、離開因應方式,可以同時評估傾向採取良好或不良之衝

4

突因應方式。據此,研究者欲透過四種衝突因應方式做為中介變項,以了解自我 分化良好是透過建設性的表明、忠誠因應方式,進而使關係滿意度較佳?抑或者 自我分化良好是透過減少破壞性的忽視、離開因應方式,而使個體有較好的關係 滿意度?更進一步去檢視不同的衝突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所 扮演的特殊位置。

綜上所述,目前三者的相關研究在國內仍較為缺乏。然而研究者從自身的 諮商實務之經驗,看見個案的自我分化程度對其愛情關係的影響。尤其當面對愛 情關係出現彼此價值、信念差異的情況時,這些在原生家庭難以與其他成員良好 區分,情緒過於疏離或融合的人,更容易在關係中迷失自我,關係有較多的衝突、

爭執,亦或者有較高的自我矛盾感受。因此,本研究欲採取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 方法,提出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以及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模式架構,以進一步 釐清大學生自我分化,是否透過不同的衝突因應方式,進而影響其關係滿意度。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助人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以 充實國內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領域之相關研究。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差異情 形。

三、檢視衝突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中介效果。

5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