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衝突因應方式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衝突因應方式之意涵與分類。本節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 衝突因應方式之定義,第二部分為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理論,第三部分為衝突因 應方式之分類,第四部分為衝突因應之相關研究。

壹、 衝突因應方式之定義

衝突係指個人面對無法同時滿足的需求、目標或價值的狀態時,內在感受 到失衡的狀態(張春興,2011)。當個人捍衛自己的立場或是爭取缺乏資源的情 境時最容易發生衝突(Rahim,1985),衝突來源則可分為價值觀衝突、興趣衝突、

認知衝突等。在眾多衝突來源中,吳嘉瑜(1996)認為愛情關係中雙方最容易因 為期待不同、伴侶的特質或行為、溝通不良、意見不合、價值觀衝突、對伴侶過 度要求與自我涉入而產生衝突。

然而,無論面對何種衝突情境,個人必須要能知覺衝突的存在,後續才能 採取不同的因應行為(Rahim,1985)。同樣地,Lazarus 與 Folkman(1984)強 調認知評估對個人處理壓力與衝突的重要性,個體會評估自身資源是否足以處理 目前內在與外在的挑戰,並持續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以管理壓力源,此歷程即 為「因應」。「因應」一詞原是探討個人面對一般性的壓力的行為傾向,後續研究 擴大因應的定義,探討個人面對特定壓力情境時,用來降低緊張的特定行為。李 良哲(1996)採用「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一詞描述「在婚姻衝突的情境中,所採 取的特殊活動,用來減少婚姻問題或減低婚姻關係的緊張」(p.56)。至於在愛情 關係中,張時雯(2003)將「在戀愛關係中的情侶,當他們面對彼此之間的衝突 時,所會採取的各種反應方式」定義為「衝突反應方式」(p.11)。雖然兩者採取 不同的詞彙,然而均描述個體在面對關係衝突情境時,會為了處理衝突而採取特 定的行為反應。綜合上述,研究者以「衝突因應方式」,探討大學生在面對愛情 關係衝突時,為了處理關係問題以及關係帶來的緊張狀態,所採取的特定行為反 應。

22

貳、 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理論

一、戰與逃反應

Cannon 基於觀察與生理觀點提出「戰與逃」(fight or flight),描述有機體面 對壓力時的兩種反應。當面對壓力情境時,有機體的神經系統會激發釋出特定物 質(例如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使有機體身體呈現心跳加快、肌肉緊繃等反 應,這些生理的反應有利於面對壓力。若有機體評估有能力克服此壓力,會運用 生理的狀態與儲備的體力進行攻擊。相反地,當有機體評估壓力情境超過這個能 力,則傾向利用生理的能量逃跑(引自 Taylor, Klein, Lewis, Gruenewald, Gurung

&Updegraff, 2000)。此外,Peterson 與 Peterson(1990)認為「戰與逃」的反應 亦可描述個人面對衝突的反應,無論年齡大小,個人在面對衝突時,可能採取面 對或是逃避衝突的反應。

二、認知評估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個體面對壓力時,受內在對壓力的認知評 估影響個人所採取的因應行為。他們將個體的認知評估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包括:

「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與「再評估」

(reappraisal)。「初級評估」階段是指個人初步地評估目前遭遇的事件是否為壓 力事件,若個人評估目前的事件與壓力無關或是具有正向的影響(例如被讚賞), 則被歸為「無關」(irrelevant)或是「正向」(begin-positive)。然而當事件可能會 帶來傷害、威脅、挑戰則被視為「壓力事件」(stressful),個體則會進入下一個 評估階段。「次級評估」階段主要聚焦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我可以做甚麼?」

(Lazarus & Folkman, 1984, p.31),個人會思考自身所擁有的資源,評估可行的 因應策略、採取此因應策略可能的後果、以及個人能成功採取特定因應策略的程 度。此階段的評估會影響個人的感受以及所採取的因應行為,當個人認為能面對 壓力情境,負向的感受會降低並且能採取適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另一方面,個人 評估無法順利解決問題,則會擴大壓力與焦慮,且無法正視問題。

23

最後「再評估」階段,為個人經歷初級評估與次級評估後,依據所採取的行 為後果以及他人的回饋,改變原先對壓力事件的評估以及因應方式。正確的評估 與有效的因應策略有助於解決問題,因此透過再評估可將壓力事件轉為無關或是 正向的事件。然而,當個人認為仍無法改變事件時,一方面會持續次級評估以選 擇更有效的因應行為,另一方面個人可能會改變對壓力事件的觀點,正向地詮釋 壓力事件,並且獲得新的意義,以消除負向情緒。因此,Lazarus 與 Folkman 認 為當個人評估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時,則會傾向去解決問題,然而當個體認定壓 力事件超過個人的能力,將會傾向關注自身的情緒,以減緩壓力事件造成的負向 感受。

綜合上述,戰與逃的反應顯示個體面對壓力事件時,會評估自己能否克服壓 力情境,而採取攻擊或者逃跑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傾向;而透過三階段認知評估歷 程,更細緻地理解個人如何評估壓力事件,以及傾向採取解決問題或者紓緩情緒 兩種不同的因應功能。由此可見,個人評估自己應對壓力源的能力,影響其所採 取的反應。而在面對衝突此壓力事件時,個體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亦可能受到內 在評估能否有效地因應衝突之結果,使個人採取面對衝突或者逃避衝突這兩種不 同的傾向。

參、衝突因應方式之類型

如前所述,個人面對壓力與衝突時,會評估自身能力與環境而採取適當的因 應方式,且不同的關係情境與對象,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4)。不同於人際關係,愛情關係渴望強烈連結的性質,使個人面對愛情衝突 時會採取獨特的衝突因應方式,以下分別說明「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

(two-dimensional mode of styles of hand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以及「伴侶問 題解決反應」(couple problem-solving reponse)模式。

一、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

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是由 Rahim(1983, 1985)所提出,他針對組織中

24

人際間的衝突提出「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探討組織間上司、下屬與同事 間處理衝突的方式。他認為個人在面對人際衝突時,會受兩種不同的關注焦點而 影響採取的因應方式。關注他人(concern for other)係指個人在衝突情境時傾向 滿足他人需要的程度,而關注自我(concern for self)則代表個人傾向先滿足自 我需求的程度。這兩個向度可構成五種處理人際衝突的風格,包括「整合」

(integrating)、「順從」(obliging)、「支配」(dominating)、「逃避」(avoiding)

以及「妥協」(compromising),如圖 2-1 所示,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整合:為高度自我取向與高度他人取向,具體行為包括願意採取開放溝 通、交換訊息、保持態度,且積極尋求雙贏的衝突解決策略。

(二)順從:為低度自我取向與高度他人取向,著重於雙方共同處而忽略差異 點,說服自我忽略個人需求,並且傾向滿足他人需求。

(三)支配:為高度自我取向與低度他人取向,傾向面對衝突必須維持勝利者 的角色,容易貶低或忽略他人的需求或期待。

(四)逃避:為低度自我取向與低度他人取向,常從衝突中退縮,否認或忽略 衝突的存在。

(五)妥協:由中度自我取向與中度他人取向所構成,雙方溝通後同意彼此退 讓以取得折衷的解決方法,易形成沒有輸贏的情況。

面對衝突時個人會傾向關注自我的需求,並期待能在衝突中取得優勢的立場,

若雙方權力相當,衝突初期均傾向採取「支配」,當無法順利解決衝突時,才會 朝向「整合」或「妥協」風格處理衝突(Rahim, 1985)。然而受到組織中的權力 影響,擁有較高權力的上司在面對衝突時能持續「關注自我」,傾向採取「支配」

風格,相對地下屬則須從「關注自我」調整為「關注他人」,傾向採取「順從」

或是「逃避」風格來面對衝突。

25

圖 2-1 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圖

翻譯自“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by M. A. Rahim, 1985, p.18.

雖然 Rahim(1983, 1985)基於探討組織內不同權力的員工間之衝突處理方 式,而提出五種衝突風格,但後續研究將此模式運用於探討夫妻關係(Corcoran

& Mallinckrodt, 2000)與大學生戀愛關係衝突處理行為(Cann et al., 2008; Shi, 2003),研究顯示當個人愈能與他人建立關係,愈不擔心被伴侶拋棄。個人愈能 享受親密感,則愈能採取整合或順從的衝突風格,愈不會採取支配或逃避風格。

由此可見「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亦適用於探討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 式。

二、伴侶問題解決反應模式

親密伴侶因生長背景不同,雙方互動時容易產生衝突,並對關係產生不滿,

因此伴侶如何面對不滿與衝突深深影響戀愛關係的維繫。Rusbult 與其同儕以投 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的觀點,整合 Hirschman(1970)的衝突處理反應,

提出「伴侶問題解決反應」,以探討個人面對不滿意的戀愛關係時的因應反應,

以下詳細說明之(Rusbult & Zembrodt, 1983; Rusbult, Zembrodt, & Guun, 1982)。

Hirschman(1970)認為個人面對企業組織表現衰退時,可能會採取「離開」

(exit)、「表明」(voice)或「忠誠」(loyalty)反應。「離開」係指離開公 司,「表明」意指為了改善處境而直接表達不滿,至於「忠誠」則為靜待情況好 轉,不會主動離開公司。Rusbult(1980)從投資模式的觀點,認為愛情關係的 維繫,受個人在愛情中的投入程度、關係滿意度及替代選擇伴侶條件所影響。當

26

個人投入的程度愈高、關係滿意度愈高以及替代伴侶的條件較差,則對關係的承 諾愈高。為了維繫戀愛的品質,個人需要有不同的投入行為(例如:陪伴、經濟 支助或自我揭露),然而當戀愛關係發生了不滿與衝突時,個體會採取「表明」、

「忠誠」、「離開」或「忽視」(neglect)等四種「伴侶問題解決反應」(Rusbult

& Zembrodt, 1983; Rusbult et al., 1982),以下詳述定義。

(一)表明:意指個人在面對關係仍保持樂觀或建設性態度,傾向採取改善關

(一)表明:意指個人在面對關係仍保持樂觀或建設性態度,傾向採取改善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