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羅明華 博士.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 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研究生:廖莉彣 撰. 中華民國ㄧ○三年一月.

(2) 誌謝 到這一天只能大喊: 「終於要畢業了!」研究所的生涯,佔了目前人生約五分 之一的時光,其中論文這個過程,回想起來格外漫長。透過這個過程重新檢視自 己身上的某些特質,而這段時光則是一個緩慢沉澱與省思自己的歷程。 能夠順利地走到畢業這一步,實在要感謝過程中太多人的協助。首先,要感 謝指導教授羅明華老師,從第一次上遊戲治療課時,就感受到老師源源不絕的能 量與活力,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老師清楚的邏輯與思考,更幫助我去架構以及 釐清我論文的方向。喜歡老師哈哈大笑的樣子,談論小孩的樣子,從老師的身上 不只學會做研究這件事情,同時還看到一個女性如何兼顧自己的工作與家庭的樣 貌,只能說這個過程您真的辛苦了!接著,感謝我的兩位口委,林俊德老師以及 韓楷檉老師,當我在學校都放假的暑假期間提計畫時,仍願意撥冗前來給予論文 上的寶貴建議。林俊德老師的提問,讓我看到論文與自身的連結,往往在口試結 束後,這些思考仍在內心中持續的發酵著;而韓楷檉老師則補足了我在統計與研 究方法上的不足,透過老師不吝惜的指教,也提升我量化研究的嚴謹性。同時, 亦要感謝在問卷發放過程所有協助的老師與同儕們,感謝毛菁華老師、吳錦鳳老 師、周玉山老師、曾仁美老師、鄭婉敏老師、郭重言老師、陳慧萍心理師、絜璇、 律雯、培儀、泱瑱等人的協助,使我的問卷得以順利的回收。 還有,感謝這一路走來身邊朋友、同學、學弟妹的陪伴與支持。其中,非常 謝謝欣珊、小梨、峰益大力幫忙牽線協助我問卷發放;還有宸言協助我口試,一 起與老闆咪聽與討論;以及晉瑜、彥成、文琳等等,從你們的身上我也都看到很 多可貴的部分。然後諮商人協會:凱翔、亮亮、依君、秋秋、貝貝、育銘等,沒 有你們或許我不會如此順利進入研究所,其中很感謝亮亮在口試前還幫忙我找尋 國外的文獻,真是大感激!還有胡搞瞎搞團(取這個名字害我現在要打真尷尬): 翔賀、家瑋、雞哥、小皮、姐姐、皇佑、瑋倩,感謝你們這群朋友,與你們的相 處總讓我感到相當的輕鬆與自在,言談間的大笑總是不斷,即使我為了論文在台.

(3) 中忙碌,你們仍總想到我,三不五時關心我的情況!還有謝謝我的諮商師,我們 兩人的緣分很巧妙,雖然諮商的時間不長,然而接納自己的道路才正要展開。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們,從小到大你們總是很信任我,也給我相當多的肯定, 讓我很自由的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真的讓我覺得我是一個很幸福且幸運的人。 在寫這個論文的過程中,我的起步很晚,感謝你們此過程地包容與接納,給予我 情感跟相當多的照顧;還有兩個弟弟,看到你們也都成長了,也讓我相當的開心! 還有宥純姐、絢英姐,咱們三姑未來還要繼續手牽手,度過不同的人生階段。可 能還有許多人沒有逐一列上,但是仍感謝這一路過來,所有關心過我的人,讓我 成為了現在的我。最後,感謝馬克先生,從你的身上我學習穩紮穩打的重要性。 這個過程你一個人同時身兼許多角色,沒有你陪伴與協助,想必這個寫論文的道 路會更加艱辛。還有,謝謝自己讓自己堅持到這一步!. 「記得回家的路,記得一些愛我的人,最後記得我自己是誰… 期許自己,總能夠找尋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莉彣 2014.01.23.

(4)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關係。 研究者以台灣本島北、中、南、東地區有戀愛經驗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非隨 機叢集取樣方式取得 491 份有效樣本進行調查。研究工具為「自我分化量表」 、 「衝 突因應方式量表」、「關係適應-滿意成長量表」。統計分析方法使用描述性統計、 t 考驗、積差相關與結構方程模式。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性別差異分析結果: (一)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自我分化有差異,男性大學生在自我分化總分、情緒 化反應、我立場得分較女性大學生佳。 (二) 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衝突因應方式有差異,男大生較女大生採取忠誠因應 方式;而女大生較男大生採取忽視與離開因應方式。 二、衝突因應方式之中介效果: (一)忽視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自我分化直接負向影響忽視因應方式,並經忽視因應方式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 (二)離開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自我分化直接負向影響離開因應方式,並經離開因應方式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 (三)忠誠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自我分化直接負向影響忠誠因應方式,與正向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並經忠誠因 應方式影響愛情關係滿意度。 (四) 表明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中介效果不顯著。 大學生自我分化無法顯著影響表明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各項建議,以供諮商實務工作者及後續研究之參 考。. 關鍵字: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關係滿意度 I.

(5)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ifferentiation, conflict-coping styles, and relationships satisfaction.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was 491 college students who had been in a serious relationships recruited from eleve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The measurements in the study were“Chinese Vers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C-DSI)”, ”Conflict-coping Style Scale”, and “Love Satisfaction Scale”.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statistical analysis, t test,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ructural model analysis. The result were as following: 1. The results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as follows: a..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lf-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enders. Men's score on self-differentiation, emotional reactivity, i-position were higher than women's scores. b.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nflict-coping styles between genders.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be neglect conflict-copying style and exit conflict-copying style in love relationship than male college students. Male college students tend to be loyal conflict-copying style th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2.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ere as follows: a.. b.. c.. Self-differentiation neglectively influence neglect conflict-copying style, and neglect conflict-copying style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completely. Self-differentiation neglectively influence exit conflict-copying style, and exit conflict-copying style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completely. Self-differentiation neglectively influence loyal conflict-copying style, and positively influenc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Loyal conflict-copying style.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 Voice conflict-copying style didn’t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elf-differentiation on voice conflict-copying style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influence of self-differentiation o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oo.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researchers are recommended.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differentiation. Conflict-coping .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I.

(6)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 Ⅲ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自我分化之概念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衝突因應方式意涵與相關研究............................................................21 第三節 愛情關係滿意度意涵與相關研究........................................................33 第四節 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研究程序................................................................................................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6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5 III.

(7) 第一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現況分析……..65 第二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性別差異分析 ................................................................................................................67 第三節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結構方程模式 中介效果分析..........................................................................................69 第四節 綜合討論................................................................................................81.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90. 參考文獻…...............................................................................................................95 一、中文文獻........................................................................................................95 二、英文文獻........................................................................................................97. 附錄...........................................................................................................................103 附錄一 研究正式樣本分佈來源......................................................................103 附錄二 自我區分量表授權書..........................................................................104 附錄三 衝突反應方式量表授權書..................................................................105 附錄四 關係適應-滿意成長量表授權書.........................................................106 附錄五 研究量表..............................................................................................107. IV.

(8) 表次. 表 2-1 Rahim 與 Rusbult 衝突因應模式比較…………………………………..…....27 表 3-1 背景變項百分比分佈表……………………………………………………....44 表3-2 自我分化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47 表3-3 表明因應分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52 表3-4 忠誠因應分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53 表3-5 忽視因應分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55 表3-6 離開因應分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57 表3-7 滿意成長量表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59 表4-1 大學生自我分化各分量表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65 表4-2 大學生衝突因應方式各分量表題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66 表4-3 大學生愛情關係滿意度題平均數與標準差平均分數……………………...66 表4-4 大學生自我分化性別差異摘要表…………………………………………...67 表4-5 大學生衝突因應方式性別差異摘要表…………………………….………..68 表4-6 大學生愛情關係滿意度性別差異摘要表……………………..……….……68 表4-7 觀察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偏態與峰度摘要表………………………… 69 表4-8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矩陣表……….70 表4-9 表明因應方式中介模式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72 表4-10 忠誠因應方式中介模式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74 表4-11 忽視因應方式中介模式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77 表4-12 離開因應方式中介模式潛在變項對觀察變項參數估計值摘要表…….…79. V.

(9) 圖次. 圖 2-1 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圖……………………………………………….25 圖 2-2 伴侶問題解決反應模式圖………………………………………………….26 圖 3-1 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適應之研究架構圖……........43 圖 3-2 自我分化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49 圖 3-3 衝突因應方式量表之整體模式結構圖……………….……………………51 圖 3-4 表明因應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3 圖 3-5 忠誠因應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4 圖 3-6 未修正忽視因應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6 圖 3-7 修正後忽視因應分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6 圖 3-8 離開因應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58 圖 3-9 滿意成長量表驗證性因素分析圖………………………………...….….…60 圖 4-1 自我分化、表明因應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3 圖 4-2 自我分化、忠誠因應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6 圖 4-3 自我分化、忽視因應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78 圖 4-4 自我分化、離開因應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路徑分析圖………………...…81. V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主要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並提出研究問題與假設,進而定義本研 究相關重要名詞。共分為三小節,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提出研究 問題與假設,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從 Erikson 所提出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來看,大學生正處於發展自我認同與 建立親密關係的階段,穩定清晰的自我認同有助於大學生發展良好的親密關係, 能享受關係中的親密與滿足感(廣梅芳譯,2012) 。Chickering(1969)也指出大 學生情侶若有較高的自主程度,能允許自己與伴侶持續接受新經驗,維持彼此發 展自我空間時,能保有較彈性且滿意的關係。由此可見發展親密且自主的兩性關 係為大學生極重要的發展議題。愛情使個體感受到與另一個人緊密的連結,在精 神及肉體與另一個人親近與交流,享受彼此的關懷與相互依賴,透過愛情人們建 立與伴侶穩定的親密情感(王慶福,2000;Rubin, 1970; Sternberg, 1997)。相反 的,若個人無法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滿足,則容易深感困擾且欲尋求專業的協助。 張德聰與謝昀融(2009)調查 2004 至 2008 年社區民眾使用 1980 求助專線之求 助原因,整體發現兩性情感為第二大求助議題(15.20%) ,另外張宜芳、鄭惠君、 蕭富聰與江文賢(2012)調查台灣 20 歲以上成人使用安心專線的求助原因,發 現感情議題為重要的求助原因,顯示愛情關係滿意與否對個人生活與情緒有顯著 的影響。 Bowen 與其同儕從家庭系統的角度提出自我分化概念,探討個人處理親密關 係的行為傾向(Bowen, 1978; Kerr & Bowen, 1988) 。自我分化包含兩種平衡的能 力,一方面個人要能平衡內在情緒與理智彈性的運作,另一方面個人能在與他人 連結以及維持自主間保取得平衡(Kerr & Bowen, 1988) 。Bowen(1978)認為整. 1.

(11) 個家庭為一個情緒系統,個人從家庭中經驗到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與想法上的差異, 若其自我分化較佳,則可以發展出自我與他人的「界線」,因此個體可以保有自 我,同時了解他人的所處的狀態。此種區辨自己與他人差異的能力,同時可以保 障個體不會失去自我的獨特性,亦可以與其他成員保持情感的親密連結;於成年 後,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亦會引響其伴侶的分化程度以及關係的滿意感受。 現有探討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的研究,多聚焦在探討夫妻關係自 我分化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關聯(郭美岑,1998;Lal & Bartle-Haring, 2011; Peleg, 2008; Skowron & Friendlander, 1998),較少在探討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 意度的關聯。然而 Jenkins、Buboltz、Schwartz 與 Johnson(2005)指出大學生的 自我分化程度愈佳,愈能順利通過 Erikson 提出的階段發展任務,例如:當個人 自我分化較佳,則能預測其有較清楚的自我認同;若個人分化不佳,可能在與他 人建立親密時會感到威脅且較為防衛。可見自我分化良好,有助於大學生有較適 應的發展,因此研究者則好奇大學生自我分化與其愛情關係之間滿意度的關聯。 此外,個體在發展其親密關係時,容易受到生長背景不同之價值差異,以及 面對兩人對關係之不同期待,導致彼此期望落空、不滿或衝突。王慶福與王郁茗 (2007)指出衝突處理為大學生發展良好關係之重要之人際能力之一。許多研究 也發現大學生在關係遇到衝突時,傾向採取表明、忠誠、協商、整合等衝突因應 方式,關係滿意度較高;若採取忽視、離開、支配、攻擊、抱怨等衝突因應方式, 則關係滿意度較差(張時雯,2003;郭淑君,2008;Cann, Normanm, Welbourne, & Clhoun, 2008; Rusbult, Johnson, & Morrow, 1986a; Shi, 2003; Simon, Kobielski, & Martin, 2008) 。這些研究突顯出面對愛情關係的問題與衝突,個人所採取的因 應方式對關係的滿意感受有更密切的關聯,而並非單純的衝突本身。 進一步來看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關係滿意度三者的關聯。研究發現自 我分化程度,與個人面對愛情關係衝突所採取之衝突因應方式有關(薛鈞芳, 2007) ,此外,自我分化不佳的個體,會透過不良的衝突互動(例如:不良的衝. 2.

(12) 突管理、高情緒氾濫),進而影響關係的滿意程度(Gardner, Busby, & Brimhall, 2007; Gubbins, Perosa, & Bartle-Haring, 2010)。由此可見,自我分化不佳者,越 容易受伴侶與環境刺激而難以保持理性,導致關係有較多的爭執與摩擦,也無法 妥善處理衝突,因而對關係有較高的不滿。 綜上所述,探討大學生的愛情關係能否成熟的發展,以及有較滿意的關係, 則不能忽視其所採取的衝突因應方式;而個人能否妥善的處理衝突因應方式,也 與其自我分化程度有關,顯示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關係滿意度三者之間的 相關。然而三者的相關研究均為國外的文獻,且多以婚前伴侶或已婚伴侶為主 (Gardner et al., 2007; Gubbins et al., 2010)。Kenny(1987)認為對大學生而言, 進入大學階段可能為其第一次離家以發展自我獨立之經驗,父母仍被視為「安全 堡壘」般的存在,大學生一方面在發展自我之餘,父母的鼓勵獨立以及必要時提 供支持,對大學生仍具有正面的意涵。而離家的經驗亦可能有助於個人提升其自 我分化程度,透過與家庭成員的分離,有助於個人與他人建立起較為清楚的區分 (Bowen, 1978) 。因此對大學生而言,可能尚在建立與家人或他人在情緒、想法 上的區分,且也較為依賴父母的鼓勵與協助,而這樣的差異性與成年人可能發展 出較為清楚的自我分化而有所不同,因此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會如何影響其愛 情關係則有待研究釐清。 除此之外,上述的研究多以情緒化反應作為自我分化不佳的評估指標,以此 探討不良的衝突管理、情緒氾濫概念在低自我分化與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效果。然 而這類研究無法說明高自我分化面對關係衝突所採取的反應,以及高自我分化者 是否會透過採取良好的衝突因應方式,以提升自己關係的滿意感受。由於自我分 化並非單一面向之概念,可採取多面向的概念進行自我分化的評估(Skowron & Friendlander, 1998),因此研究者欲採取多面向的概念評估自我分化。此外, Rusbult 與 Zembrodt(1983)的衝突因應方式,包含建設性的表明、忠誠因應方 式,以及破壞性的忽視、離開因應方式,可以同時評估傾向採取良好或不良之衝. 3.

(13) 突因應方式。據此,研究者欲透過四種衝突因應方式做為中介變項,以了解自我 分化良好是透過建設性的表明、忠誠因應方式,進而使關係滿意度較佳?抑或者 自我分化良好是透過減少破壞性的忽視、離開因應方式,而使個體有較好的關係 滿意度?更進一步去檢視不同的衝突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所 扮演的特殊位置。 綜上所述,目前三者的相關研究在國內仍較為缺乏。然而研究者從自身的 諮商實務之經驗,看見個案的自我分化程度對其愛情關係的影響。尤其當面對愛 情關係出現彼此價值、信念差異的情況時,這些在原生家庭難以與其他成員良好 區分,情緒過於疏離或融合的人,更容易在關係中迷失自我,關係有較多的衝突、 爭執,亦或者有較高的自我矛盾感受。因此,本研究欲採取結構方程模式的統計 方法,提出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以及關係滿意度的中介模式架構,以進一步 釐清大學生自我分化,是否透過不同的衝突因應方式,進而影響其關係滿意度。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助人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以 充實國內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領域之相關研究。.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性別大學生在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差異情 形。 三、檢視衝突因應方式在大學生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中介效果。. 4.

(14)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基於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主要歸納出以下問題: 問題一:大學生在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現況為何? 問題二:不同性別大學生之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與愛情關係滿意度是否有差 異? 問題三:大學生自我分化,是否透過衝突因應方式影響其愛情關係滿意度?. 貳、研究假設 依據擬訂之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不同性別之大學生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具有差異。 1-1: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自我分化之有差異。 1-2: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衝突因應方式有差異。 1-3: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愛情關係滿意度有差異。 假設二:衝突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2-1:表明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2-2:忠誠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2-3:忽視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2-4:離開因應方式在自我分化與愛情關係滿意度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5.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壹、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指個體的內在功能以及人際互動功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內在功能層 次為個體能清楚區分情緒與理智系統,人際互動功能層次為個體與他人維持關係 的連結時保有自主的程度(Kerr & Bowen, 1988)。自我分化良好的個體有堅定 的自我感受,面對外在刺激較少有過度的情緒感受,能夠保持理性的思考;與他 人互動能享受親密且自主的關係,不會逃避與人連結,或過度迎合以討好他人。 本研究以Lam與Chan(2013)編譯的「自我區分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C-DSI)的得分,代表個人自我分化的程度。 此量表包含五個分量表,分別為情緒化反應、我立場、情緒截斷、與家人融合、 與他人融合。受試者在自我分化總分愈高,代表整體自我分化程度愈好。. 貳、衝突因應方式 衝突因應方式為在愛情關係中的情侶,面對戀愛關係衝突時,為了處理關 係問題以及關係帶來的緊張狀態,所採取的特定行為反應。所謂的「衝突」,泛 指造成彼此之間不愉快的事情,包括溝通不良、意見不合、個性不合、價值觀衝 突等等(張時雯,2003) ,而因應則為個體面對此壓力情境所採取特定行為反應。 本研究以張時雯(2003)編譯之「衝突反應方式量表」之分類,代表個人在愛情 關係衝突時傾向採取的因應方式。此量表包含四個分量表,分別為表明反應、忠 誠反應、忽視反應、離開反應。受試者在該分量表得分愈高,在面對愛情關係衝 突時愈容易採取該因應方式之傾向。. 參、愛情關係滿意度 愛情關係滿意度為個人能夠對關係感到滿意,同時感受到與伴侶有所交流和 成長。本研究以王慶福(1995)的「關係適應之滿意成長量表」的得分,代表大 學生愛情關係滿意度的情況,得分愈高代表個人在關係中有越高的滿意感受。 6.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為探討本研究相關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各分節說明如下:第 一節為自我分化之概念與相關研究,第二節為衝突因應方式意涵與相關研究,第 三節說明愛情關係滿意度意涵與相關研究,第四節為自我分化、衝突因應方式、 愛情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自我分化之概念與相關研究 由於自我分化概念奠基於 Bowen 所提出的多世代家庭傳遞系統理論,因此 本節先說明多世代家庭傳遞系統理論,再敘述自我分化之概念及其內涵。. 壹、多世代家庭傳遞系統理論 家庭系統理論認為個人在家庭關係中表現出與他人黏合、利他與合作等三種 重要的能力,然而不同家庭之間此三種特質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性(Kerr & Bowen, 1988) ,Bowen 從生物學、家庭系統等觀點出發,透過觀察不同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家庭,嘗試解釋這個差異性,並發展出多世代家庭傳遞理論。其認為整 個家庭為一個情緒系統,個體在與家庭連結或自主之間掙扎,當家庭成員自我分 化程度較高,愈能夠合作以及觀照他人的福祉,在壓力的時候也較能夠保持良好 的接觸;相對若家庭成員自我分化較差,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則比較自私、攻擊以 及退縮,反應在夫妻關係則可能會有較多的爭執、伴侶失功能。其中三角關係 (triangles) ,則為父母均自我分化不佳的情況,在知覺到關係的壓力與衝突時, 透過拉攏孩子進入兩人的關係,以減輕關係中的焦慮,而這樣的模式會對子女造 成更多適應上的困難。可見自我分化指個人與他人連結時保有親密與自主的程度, 可做為評估家庭成員整體運作之功能(Bowen, 1978 ; Kerr & Bowen, 1988)。 Bowen 認為不同的子女受到原生家庭融合力量影響的程度不同,透過家庭投 射過程(family projection process),父母會將自身的注意力投射到與家庭最融 合或特別需要關注的子女身上,因此這個子女較難以發展出自我負責的行為,其 自我分化也較差。而子女成年後會挑選與自己分化程度相當的伴侶,他們所建立 7.

(17) 的家庭,也複製許多原生家庭負向的互動模式,且有些子女亦特別容易受到家庭 關係的影響,並發展出比上一代更差的自我分化程度,這樣的模式會透過世代而 傳遞下去,即所謂的多世代家庭傳遞歷程(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process) 。 Bowen 認為受到家庭多世代傳遞歷程影響,使子女受到愈多的家庭情緒以及負向 互動影響,則愈容易產生生理與心理上的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 多受到負向的多世代家庭傳遞歷程所影響。 從 Bowen 多世代傳遞理論概念來看,自我分化可做為評估家庭能否順利維 持運作,以及了解個人身心適應與關係互動情況之重要因素。. 貳、自我分化之概念 自我分化是個人發展成熟關係與身心適應重要的人格特質,於內在能清楚區 分情緒與理智系統,於人際互動能維持關係的連結以及保有自主(Bowen, 1978; Kerr & Bowen, 1988) 。因此自我分化包含個人內在功能以及人際互動功能兩個向 度,以下就這兩向度進行說明: 一、內在功能層次:情緒與理性系統的區分程度 良好的自我分化,係指個體能夠清楚的區分情緒與理智系統,兩個系統皆能 獨立運作,使個體可以在經驗情緒感受與採取理性思考中彈性的轉換。所謂的情 緒系統(emotion system) ,是一種較為原始、生物的本能,為個人的直覺、情緒 感受、自動化神經系統等。情緒系統掌管關係中較低層次的本能與親密需求,個 人會採取主觀的情緒感受或自動化反應來回應外在環境;而理性系統(intellectual system)主要受大腦掌管,為個人較晚才發展出來較為客觀且成熟的反應,幫助 個人運用邏輯思考、理性推論等方式管理自己的生活(Bowen, 1978) 。從上述定 義顯示個體能否成熟發展情緒與理智系統,對其管理自身情緒感受以及個人生活 造成影響。 Kerr 與 Bowen(1988)進一步指出個人是否能清楚的區分情緒與理性,影 響其在人際關係中維持自我的能力。由於每個人區分情緒與理智的程度不同,當 8.

(18) 個人情緒與理性融合的程度愈高,在面對高壓力的情境刺激時,就愈容易表現出 情緒化反應(emotional reactivity)。亦即個體受到環境刺激(例如:他人的情緒 感受、負向評價、要求)時,難以保持情緒的平靜,常籠罩在情緒感受中難以脫 離,期望他人可以安撫自身情緒,或者容易有防衛、攻擊與退縮的反應。經常採 取情緒化反應者,較困難控制自己的生活,也愈容易罹患生理、情緒與社會功能 上的疾病(Bowen, 1978) 。可見情緒化反應為自我分化不良的指標之一,經常採 取情緒化反應者易受自身的情緒系統所控制,缺乏與他人清楚的情緒界線,面對 他人的感受與評價過於敏感,無法採取理性與客觀的思考,需要花較多的精力處 理自身的感受,與他人互動與適應的能力也較差。 二、人際互動層次:一體化與個體化的平衡 家庭與個人會受到一體化(togerness)與個體化(individuality)這兩股相互 衝突的驅力所影響,使家庭與個人有不同的凝聚與獨立的程度(Bowen, 1978)。 所謂的一體化的驅力幫助家庭形成凝聚力,個人可以與家庭其他成員親近與連結。 而個體化的驅力則是幫助家庭可以保持各自的感受、想法、行為,因此個人在家 庭中仍可以發展自我的獨特性。由於一體化主要的功能是維繫關係,而個體化的 功能則是讓個人保有獨立與分離,因此系統中的個體會關注這兩股力量的程度, 適當的調適以取得平衡,否則這兩股力量會在個體內在拉扯,一但過多或過少, 都可能影響個人身心適應的情況(Kerr & Bowen, 1988) 。因此家庭與個體會掙扎 於這兩股力量,影響著個體與他人互動時有不同的傾向。 Anderson 與 Sabatelli(1992)認為家庭較少融合壓力的情況下,能鼓勵個別 成員在分離跟連結有適齡的發展,因此個人在家庭中可以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以及保持與他人的連結,較能發展出負責、敏感別人的需要、堅定溝通等能力。 因此,在這樣家庭下成長的孩子能夠發展出真實的自我(solid self),其自我形 象並非建立在回應他人焦慮或情緒需求,亦非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或認同,而是 有自我的判斷與想法,其信念與價值觀能隨時間自然且一致的增長,且符合真實. 9.

(19) 的情境,有不同接收真實知識的來源,不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或感到威脅而改變 (Kerr & Bowen, 1988) 。而自我分化良好者則是擁有真實自我的人,在與他人互 動時有較堅定的我立場(I-position),亦即個體對自己有清楚的認同,不需要他 人的認同也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即使在面對壓力的情境時仍保有自己行事 的準則(Bowen, 1978)。 相對的,當家庭一體化的渴望過於強烈,期待家庭成員彼此有一致的情緒、 思考與行為,易影響孩子發展獨立的感覺與想法,因此其自我是建立在家庭渴望 合而為一的情緒壓力,為了保持跟家人的連結,容易滿足家庭的期望而犧牲自己 的判斷,因而發展出虛假的自我(pseudo self),難以維持一個穩定的自我形象 (Bowen, 1978; Kerr& Bowen, 1988) 。從這種與家人或他人融合(fusion)的現象 來看,自我分化不佳的人缺乏穩定的自我,且需要關係中重要他人的認同與肯定, 因此會投注過多的精力在與他人連結,尤其在面對關係壓力或者權威者時,更容 易放棄自己的想法來獲得他人認同(Bowen, 1978 ; Kerr & Bowen, 1988)。 這些在過度融合家庭成長的孩子,成年後展開新生活,為了避免自我的情緒 過度受到家庭情緒的干擾,有些人會採取情緒截斷(emotional cutoff)的反應, 他們可能會過度強調獨立的重要性,藉由否定原生家庭或是離開家庭到遠方生活, 努力地與父母分離,盡可能減少與家庭成員的相處時間或互動,以保持心理與情 感的冷漠(Bowen, 1978) 。情緒截斷反應出個人的自我分化不佳,而企圖逃避則 顯示個人缺乏情緒分離的功能,與父母未解決的情緒依附卻反而愈強烈,且這樣 的傾向在目前的重要關係中可能會擴大或重演更嚴重。 綜合上述,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可從個人的內在層次及人際互動層次來看, 分化良好的個體能使情緒與理智系統獨立運作,在面對壓力的狀態下不會被情緒 控制,較少採取情緒化反應。在與重要他人互動時有較堅定的自我立場,不會過 度融合在關係中,或者採取情緒截斷,有能力與他人維持親密並保持個體獨立性, 因此自我分化亦可視為個人如何調節自我以及與他人互動的一種能力。. 10.

(20) 參、自我分化之測量工具 自我分化能反映個人平衡一體化與個體化的歷程,同時也是一種人格傾向。 後續研究基於家庭系統理論重新定義自我分化的概念,並發展出不同的測量工具, 以下分別說明自我分化相關測驗工具,包括 Bowen(1978)的自我分化量尺、 Bray、Williamson 與 Malone(1984)以及 Bray、Harvey 與 Williamson (1987)發 展的「家庭系統個人主權量表」 (Personal Authority in the Family system Question) 、 Anderson 和 Sabatelli(1992)提出的「家庭系統分化量表」 (Differentiation in the Family System Scale)、Haber(1993)發展的「自我分化程度量表」(Level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Scale)、Bartle-Haring 與 Sabatelli(1995)提出「情緒自主 量表」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以及 Skowron 與 Friedlander(1998) 發展的「自我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DSI)。 一、自我分化量尺 Bowen(1978)以 0 至 100 分的量尺分數,評估自我分化的程度。100 分代 表個人具有完全的自我分化,情緒與自我發展完全成熟,並且已解決與家人的情 緒依附。量尺的另一端為 0 分,代表個人處於沒有自我的狀態,完全受到情緒系 統的控制,無法區分自己與家人的情緒。多數人的自我分化程度介於此兩極之間, 沒有人的自我分化是 0 分或是 100 分。此外,Bowen 以每 25 分為間距,將自我 分化區分為四種等級,不同等級的自我分化代表不同的情緒反應與自我成熟度。 自我分化程度介於 0 至 25 分者,受到情緒系統的強烈影響,無法區分情緒與想 法,亦無法與他人保持清楚的界線且易情緒化,極力尋求他人的肯定與關注,然 而極端的情緒需求與情緒化,卻使他們難以維持長期的關係。其次,25 至 50 分 者的情緒系統與理智系統已開始區分,但仍無法擁有堅定的信念,相對地他們容 易接受權威人士的想法,並且傾向尋求他們的肯定與支持。為了獲得認同,他們 會形塑較正面的形象以及好表現,然而一旦面臨壓力,他們的能力會明顯的退化。 而介於 50 至 75 分者,已能區分感覺與想法,有能力撫平自己的感受及表達個人 11.

(21) 的想法,並且能與他人保持情緒的連結以及享受親密感。最後,分數介在 75 至 100 分之間為較良好的自我分化者,具有成熟的情緒與理智系統,能接納強烈的 情緒,並且堅定地表達個人的想法,能欣賞不同的觀點。自我分化量尺能指出個 人的分化程度,並且反映個人面對壓力時的適應程度。當自我分化得分較低時, 較容易因壓力而發展出身心症狀,相對地,自我分化得分愈高,愈能面對更大的 壓力,受壓力的負向影響則較低。 二、家庭系統個人主權量表 Bray 與同儕著重三代家庭系統間的互動情形而發展出「家庭系統個人主權 量表」 ,探討個人知覺原生家庭互動經驗(Bray et al., 1984; Bray et al., 1987) 。依 據受試者的身分可區分為 A 版與 C 版,A 版係以已婚成人為對象(Bray et al., 1984),強調個人知覺與原生家庭及配偶間的互動經驗。C 版則適合未婚及青少 年使用(Bray et al., 1987),著重於個人與父母親互動經驗。C 版共計 84 題,共 計七個分量表,包含:「代間親密」、「代間混淆-個體化」、「個人主權」、「代間 脅迫」 、 「代間三角關係」 「同儕親密」以及「同儕混淆-個體化」 。此量表採取五 點量表計分,將分量表加總計分,得分愈高代表個人與父母愈親密、與父母間的 個體化程度愈高、涉入父母親間的三角關係程度愈低、與同儕關係愈親密、受到 父母親威脅的程度愈低,以及與父母親相處時擁有愈高的自主性。C 版量表之 α 值介於 .73 至 .92 之間,高明薇(1996)將此量表用於高中職生,研究指出量表 之 α 值介於 .75 至 .90 之間,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家庭系統分化量表 Anderson 和 Sabatelli(1992)著重於核心家庭間的互動關係而發展出的「家 庭系統分化量表」 ,測量家庭系統中各系統的分化程度,共計 11 題項,例題為「我 的『__』能尊重『__』的觀點」及「我的『__』可以允許『__』為自己 說話」。為完整了解家庭互動行為,重複詢問每個家庭成員對其他家庭成員之間 的互動行為的知覺(包括:父對母、母對父、父對子、母對子、子對父、子對母)。. 12.

(22) 量表採 likert 五點量表計分,分數愈高代表家庭分化的情況愈好,量表之 α 值介 於 .84 至 .94。王大維(1996)以家庭系統分化量表探討大學生之分化程度,研 究指出量表之 α 值介於 .81 至 .90 之間,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 四、自我分化程度量表 Haber(1993)強調情緒與理智系統功能而發展「自我分化程度量表」,探 討 21 歲以上成人的自我分化程度,量表共計 24 題,僅「情緒成熟」此因素,例 題為「我會投入許多的精力去做到別人對我的期待」及「即使當他人挑戰我的想 法,我仍信任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量表採 likert 四點量表計分,分數愈高代 表情緒愈成熟,愈不容易受他人或團體干擾而影響個人情緒,並且愈能表達自己 的立場,內部一致性信度為 .90,顯示具有良好的信度。 五、情緒自主量表 Bartle-Haring 與 Sabatelli(1995)同樣基於情緒系統與理智系統的觀點,發 展「情緒自主量表」,測量青少年自我分化的情況。量表設計出十種親子衝突的 情境(例如:「有時候,媽媽讓我們覺得生氣或不舒服,因為她干涉我們與誰交 往這類私人問題,或建議我們什麼朋友該交甚麼不該交」) ,詢問青少年在此情境 下分別採取「退縮」 、 「反擊」 、 「不理睬」及「失控」的程度。青少年需分別針對 與父親及與母親的衝突情境進行作答,量表共計 20 題,其 α 值為 .85。量表採 likert 六點量表計分,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個人自我分化程度愈低。徐君楓 (2004) 、 薛鈞芳(2007)曾應用於大學生樣本,研究指出量表之 α 值介於 .85 至 .94 之間, 顯示運用於大學生樣本具有良好的信度。 六、自我分化量表 Skowron 與同儕強調欲完整地測量成人之自我分化,必須同時關注個人內 在動力層次與外在人際關係層次(Skowron & Friedlander, 1998; Skowron & Schmitt, 2003)。她們依據 Bowen(1978)提出的兩向度而發展出「自我分化量 表」,探討 25 歲以上成人目前與原生家庭及親密伴侶的互動經驗。量表共計 43. 13.

(23) 題,包含四個分量表, 「情緒化反應」 、 「我立場」 「與他人融合」及「情緒截斷」。 「情緒化反應」係指受到環境刺激時難以保持情緒平靜,例題為「別人曾批評我 太情緒化」。其次「我立場」反映個人對自己有清楚的認同,儘管在壓力之下還 能有堅定的信念,例題為「即使面對壓力,我也能保持相當的鎮定」 。 「與他人融 合」則代表個人在關係中過度關注他人,全盤接受他人期待與需求,例題有「我 想達到父母對我的期望」。最後「情緒截斷」為個人擔心關係帶來的吞噬感,容 易逃避關係以及從關係撤退,例題為「當別人與我太親近時,我傾向與他/她保 持距離」。量表採取 likert 六點量表計分,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個人「情緒化反 應」、「與他人融合」及「情緒截斷」程度愈低,「我立場」程度愈高,以及整體 自我分化程度愈高。 信度方面,Skowron 與 Schmitt(2003)修訂「與他人融合」分量表,為「自 我分化量表修訂版」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Revised, DSI-R) ,總量表之 α 值為 .92,分量表信度介於 .81 至 .89。且 Skowron、Krystal、Stanley、Michael 與 Shapiro(2009)將量表運用在大學生,分量表信度介於 .76 至 .86。Lam 與 Chan(2013)後續將 DSI-R 翻譯修編後,發展成適於華人使用的「自我區分量 表」(Chinese Version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C-DSI),DSI-R 原 先為四個分量表,而 Lam 與 Chan(2013)以華人進行因素分析後,發現與「他 人融合」分量表又可區分成「與他人融合」以及「與家庭融合」兩個內涵,顯示 華人文化對於他人與家人的反應有不同之區分。因此 C-DSI 共計五個因素,各 分量表信度介於 .67 至 .80,全量表信度為 .86。量表共計 40 題,為 Likert 六點 量尺,各分量表的分數愈高,代表自我分化的狀態愈好,情緒化反應、情緒截斷、 與他人融合、與家人融合的情形較少,也愈有能力採取我立場。 綜上所述,Bowen(1978)為了解個人在系統內自我分化的程度,而發展出 測量自我分化的量尺,然而此量尺僅為理論上的概念,並無法作為正式的測量工 具。後續研究從不同角度探討個人的自我分化,並發展出不同的自我分化量表。. 14.

(24) 其中家庭系統個人主權量表以及家庭系統分化量表,主要聚焦在個體與家庭成員 分化的情況,視分化良好者需與家人跟重要他人(例如:配偶)有清楚的區分, 以及較少的融合或涉入三角關係,或是家庭能尊重以及允許彼此表達自身想法等, 但是並未包含個體內在區分情緒與理性系統的功能。後期發展的量表雖然加入了 個體區分情緒與理性系統的概念,然而均有其限制,例如 Haber(1993)發展的 自我分化程度量表僅以情緒成熟因素測量自我分化,其向度過於單一化;此外 Bartle-Haring 與 Sabatelli(1995)的情緒自主量表雖加入了情緒系統與理智系統 因素,但仍主要測量自我分化不良時的負向情緒化反應,無法瞭解自我分化良好 的情況。而 Skowron 與 Schmitt(2003)發展的 DSI-R,兼顧個體的情緒與理性 系統的分化情況,以及涵蓋與重要他人的互動關係,且分量表內涵包含良好或不 良自我分化之指標。且後續經過 Lam 與 Chan(2013)翻譯成中文版之自我區分 量表,因此本研究擬採取此量表作為自我分化之測量工具。. 肆、自我分化的相關研究 綜合 Bowen(1978)以及 Kerr 與 Bowen(1988)提出的觀點,個人的分化良 好,使其在面對環境以及人際互動的壓力時,較能夠保持自我的立場,以及採取 彈性跟理性的面對,因此人際關係與關係適應較佳;相對地,個人的分化不良, 在面對外在環境以及人際情境的刺激時,容易有較高的焦慮感受以及不良的反應, 因此關係適應與身心適應較差。以下分別介紹性別與自我分化之相關研究,以及 自我分化對個人身心適應與互動關係影響之相關研究。 一、性別與自我分化相關研究 劉紀谷(2008)的研究顯示男大生自我分化總分得分較女大生高,且男大生 在我立場、情緒化反應、與他人融合、得分表現均較女大生良好。而詹寓婷(2011) 研究也有雷同之發現,男大生自我分化總分較高,且較不會與他人融合,也較不 會情緒化,然而男大生在情緒截斷表現較女性差。而國外研究顯示性別在自我分 化總分沒有顯著之差異情形,然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情緒化反應(Skowron & Friedlander, 1998; Skowron & Dendy, 2004)。而 Peleg-Popko(2004)研究發現女 15.

(25) 性有較高的情緒化,男性有較高的情緒截斷。此外,薛鈞芳(2007)研究則指出 男性的自我分化程度較不佳,當面對父母引發負向情緒的情境時,較女性易採取 反擊、不理睬的反應。 黃淑玲、游美惠(2007)認為兩性之差異有兩種理論主張,本質論認為男性 與女性受到大腦、荷爾蒙等先天生理因素影響,使得兩性在認知與情感部分有所 差異;而建構論則主張兩性之差異是受到社會制度所影響,而非生理本身。 Gilligan 認為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個人的自我分化可能會因不同性別,使男女性 的自我發展歷程有所差異。由於社會期望男性發展出自主與獨立性,因此在其成 長的過程,較被鼓勵脫離母親的照顧以發展出自主性;相對的女性被期望重視關 係,因此較不會從關係撤離,而是透過關係統整自我(引自詹寓婷,2011)。從 本質論來看,女性受生理因素影響,可能於情緒感受上較為敏感;而從社會建構 來看,女性強調與人連結與情感之表達,而男性則強調要有責任感與擔當,較不 被鼓勵表達自身感受。 由此可見,男女性可能受到生理與社會化之影響,於自我分化程度則有所差 異。男性因文化期望發展自我的獨特性,因而發展出較高的我立場,然而若家庭 不允許其發展自我的獨立時,則易出現有較高的情緒截斷,以及較多的反擊、不 理睬;相對地,女性較能夠享受關係,因而發展出較多在關係中互動的能力,但 也可能較容易受關係所影響,難以區分自我與他人,也有較多的情緒化反應。然 而無論是情緒化反應或情緒截斷,皆非良好的自我分化,均意味著個人在關係互 動中難以保持良好的情緒區分,顯示兩性發展自我分化上似乎有不同之挑戰。 二、自我分化對身心適應之影響 個人在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難免經歷生活的轉變以及壓力事件,面對這些 壓力所帶來的情緒與焦慮感受,個人需要有彈性的適應以及因應,若難以適應或 者無法採取建設性的因應,則容易感到較高的焦慮。Bowen 認為個人自我分化的 程度會影響到個人的慢性焦慮(Bowen, 1978)。Skowron 與 Friedlander(1998). 16.

(26) 以 313 位成人為對象,透過 DSI 量表,探討分化與慢性焦慮的關聯,研究發現 自我分化愈低者,其焦慮傾向愈高。Peleg-Popko(2004)針對以色列的青少年 為研究對象,也發現自我分化與焦慮的關聯,分化程度愈低的青少年,考試焦慮 較高,認知表現風險較低;然而若青少年愈少情緒化反應,及愈能採取我立場, 則考試焦慮與特質焦慮愈低。而 Skowron 等人(2009)以 132 名大學生進行橫 切式之縱貫研究,結果顯示自我分化可以有效預測大學生的慢性焦慮疾病。從這 些研究可見當個人的自我分化能力不佳時,容易呈現較高的焦慮特質,因而影響 身心健康情形。 除此之外, Murdock 與 Gore(2004)以 119 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分 化較良好者在面對壓力時,較不會採取立即性與壓抑性的反應,而會先思考後再 採取反應。而馬承逸(2011)研究發現在高壓力感受狀態下,自我分化低者有較 多身心健康的症狀;自我分化高者較不易出現身心健康的問題。Skowron 與 Friedlander(1998)的研究則指出自我分化可解釋個人 42%的心理症狀,若個人 較少採取情緒化反應與情緒截斷反應等自我分化不良的指標,則其身體症狀、人 際關係敏感、抑鬱等困擾問題愈少。Tuason 與 Friedlander(2000)以菲律賓 103 對家庭為研究對象,結果也顯示自我分化與心理痛苦、特質焦慮呈現負相關,且 當我立場分數愈高,心理困擾愈低。Murray、Daniels 與 Murray(2006)以 201 名患有纖維肌炎症狀者為對象,亦發現自我分化中的情緒化反應和情緒截斷與個 體知覺壓力以及身體症狀嚴重程度有關,當纖維肌炎症狀愈嚴重,則與高壓力、 低自我分化、高情緒截斷有關。國內運用個人主權量表探討國中生、高中職生之 自我分化情形,結果均顯示自我分化愈差,其涉入三角關係愈高,因應能力愈差, 焦慮、憂鬱等身心症狀愈高(王嚮蕾,1994;石芳萌,2007;胡雅婷,2005;高 明薇,1996),顯示愈容易融合在父母關係中的個體,有愈多情緒反應,以及較 多的身心困擾。 前述以 DSI、DSI-R 量表進行測量自我分化之相關研究,均顯示自我分化中. 17.

(27) 的情緒化反應、情緒截斷反應與個人的身心健康有關聯,然而其中僅「與他人融 合」分量表,對個人身心症狀影響不太明顯。但從上述研究可發現,當個人的自 我分化不佳時,個人的焦慮特質較高,在面對壓力時較容易受到壓力所影響,也 難以保持冷靜的思考與因應,因而容易有較高的情緒化反應,較容易焦慮、沒有 彈性、適應較差,較易出現生理或心理的疾病,可見自我分化對於個人身心適應 有密切的影響。 三、自我分化對關係之影響 (一)家庭關係與自我分化相關研究 自我分化程度與家庭關係有密切的關聯,當家庭分化愈不良,就愈無法容忍 個別化或親密,對自我會比較焦慮、缺乏同理、也不會尊重別人的獨特性,家庭 關係中則有較多緊張跟衝突(Anderson & Sabatelli, 1992; Bowen, 1978)。若家庭 本身的親密連結不良,當孩子剛進入大學階段則可能急於擺脫家庭的束縛,發展 自己的獨立程度,並減少與母親的情感,親子關係也較不好(黃郁喬,2005)。 徐君楓(2003)探討家庭界線與自我分化的研究顯示,大學生知覺家庭有愈多的 盤問、侵犯個人隱私,或者在情緒上愈糾結,且關係維持表面的和平時,其自我 分化程度愈差。顯示過度融合的家庭難以允許個體發展自主性,關係較為緊張與 壓迫,易影響親子間的關係以及個體的自我分化。 (二)自我分化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大學生正處於發展自我認同、成熟的親密情感與同儕關係的階段,離家對許 多年輕子女是個挑戰,而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則影響其人際的適應情況。 Skowron 等人(2009)以 132 名大學生為對象,以學期初和學期末兩個時間點進 行橫切式縱貫研究,結果發現自我分化程度較好者,不僅當下的人際功能較佳, 其學末人際功能亦較佳。研究也顯示大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愈高,人際關係愈佳, 有較多的社團參與、打工以及戀愛經驗(胡雅婷,2006;黃慧雯,2002) ;反之, 當自我分化程度不佳,人際功能愈差,容易出現不同類型的人際困擾,例如:情. 18.

(28) 緒截斷者與他人互動時較為冷漠、有距離,出現較多操控行為;高情緒化反應者 有較高的憤怒問題;與他人融合者則有較差的人際界線以及較多的犧牲行為。而 當個人情緒化反應愈高,其情緒與人際困擾愈負向,寂寞感受也愈高(Wei, Vogel, Ku, & Zakalik, 2005) 。由此可見個人的自我分化程度,對其人際功能具有持久的 影響性,自我分化愈佳者,人際困擾愈少,人際互動能力愈佳。 此外,Peleg-Popko(2002)以 117 位大學生為樣本,探討個人自我分化與 社會焦慮之關聯。研究發現自我分化程度愈好的大學生,愈不擔心別人的負向評 價,也經驗到較少與他人互動的焦慮;相反的,自我分化愈低者愈擔心他人負向 評價,與他人互動時也有較高的焦慮感受。劉紀谷(2008)以 313 名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結果也顯示自我分化可以預測社會焦慮;當大學生愈能夠採取我的立場, 較少情緒化反應及與他人融合的情況,與他人互動的焦慮則愈低。顯示分化良好 的個體,有堅定的自我信念與判斷,較不會受到他人所影響;相對地,自我分化 不良,較易出現討好他人或贏得他人認同的情況,亦會敏感於他人的評價與反應, 因此在關係互動時難以自在地做自己,也有較高的焦慮感受。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當個體有較良好的自我分化,則較能有彈性的處理壓力 與人際互動,因此有較良好的身心以及人際關係;相對地不良的自我分化則使個 體有較高的困擾,顯示自我分化對個體的身心健康以及人際關係適應具有重要的 影響性,值得研究重視。. 19.

(29) 20.

(30) 第二節. 衝突因應方式意涵與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衝突因應方式之意涵與分類。本節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 衝突因應方式之定義,第二部分為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理論,第三部分為衝突因 應方式之分類,第四部分為衝突因應之相關研究。. 壹、 衝突因應方式之定義 衝突係指個人面對無法同時滿足的需求、目標或價值的狀態時,內在感受 到失衡的狀態(張春興,2011)。當個人捍衛自己的立場或是爭取缺乏資源的情 境時最容易發生衝突(Rahim,1985) ,衝突來源則可分為價值觀衝突、興趣衝突、 認知衝突等。在眾多衝突來源中,吳嘉瑜(1996)認為愛情關係中雙方最容易因 為期待不同、伴侶的特質或行為、溝通不良、意見不合、價值觀衝突、對伴侶過 度要求與自我涉入而產生衝突。 然而,無論面對何種衝突情境,個人必須要能知覺衝突的存在,後續才能 採取不同的因應行為(Rahim,1985)。同樣地,Lazarus 與 Folkman(1984)強 調認知評估對個人處理壓力與衝突的重要性,個體會評估自身資源是否足以處理 目前內在與外在的挑戰,並持續改變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以管理壓力源,此歷程即 為「因應」 。 「因應」一詞原是探討個人面對一般性的壓力的行為傾向,後續研究 擴大因應的定義,探討個人面對特定壓力情境時,用來降低緊張的特定行為。李 良哲(1996)採用「婚姻衝突因應行為」一詞描述「在婚姻衝突的情境中,所採 取的特殊活動,用來減少婚姻問題或減低婚姻關係的緊張」 (p.56) 。至於在愛情 關係中,張時雯(2003)將「在戀愛關係中的情侶,當他們面對彼此之間的衝突 時,所會採取的各種反應方式」定義為「衝突反應方式」 (p.11) 。雖然兩者採取 不同的詞彙,然而均描述個體在面對關係衝突情境時,會為了處理衝突而採取特 定的行為反應。綜合上述,研究者以「衝突因應方式」,探討大學生在面對愛情 關係衝突時,為了處理關係問題以及關係帶來的緊張狀態,所採取的特定行為反 應。 21.

(31) 貳、 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理論 一、戰與逃反應 Cannon 基於觀察與生理觀點提出「戰與逃」 (fight or flight) ,描述有機體面 對壓力時的兩種反應。當面對壓力情境時,有機體的神經系統會激發釋出特定物 質(例如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使有機體身體呈現心跳加快、肌肉緊繃等反 應,這些生理的反應有利於面對壓力。若有機體評估有能力克服此壓力,會運用 生理的狀態與儲備的體力進行攻擊。相反地,當有機體評估壓力情境超過這個能 力,則傾向利用生理的能量逃跑(引自 Taylor, Klein, Lewis, Gruenewald, Gurung &Updegraff, 2000)。此外,Peterson 與 Peterson(1990)認為「戰與逃」的反應 亦可描述個人面對衝突的反應,無論年齡大小,個人在面對衝突時,可能採取面 對或是逃避衝突的反應。 二、認知評估理論 Lazarus 與 Folkman(1984)認為個體面對壓力時,受內在對壓力的認知評 估影響個人所採取的因應行為。他們將個體的認知評估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包括: 「初級評估」 (primary appraisal) 、 「次級評估」 (secondary appraisal)與「再評估」 (reappraisal)。「初級評估」階段是指個人初步地評估目前遭遇的事件是否為壓 力事件,若個人評估目前的事件與壓力無關或是具有正向的影響(例如被讚賞), 則被歸為「無關」 (irrelevant)或是「正向」 (begin-positive) 。然而當事件可能會 帶來傷害、威脅、挑戰則被視為「壓力事件」(stressful),個體則會進入下一個 評估階段。「次級評估」階段主要聚焦在面對壓力事件時「我可以做甚麼?」 (Lazarus & Folkman, 1984, p.31),個人會思考自身所擁有的資源,評估可行的 因應策略、採取此因應策略可能的後果、以及個人能成功採取特定因應策略的程 度。此階段的評估會影響個人的感受以及所採取的因應行為,當個人認為能面對 壓力情境,負向的感受會降低並且能採取適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另一方面,個人 評估無法順利解決問題,則會擴大壓力與焦慮,且無法正視問題。. 22.

(32) 最後「再評估」階段,為個人經歷初級評估與次級評估後,依據所採取的行 為後果以及他人的回饋,改變原先對壓力事件的評估以及因應方式。正確的評估 與有效的因應策略有助於解決問題,因此透過再評估可將壓力事件轉為無關或是 正向的事件。然而,當個人認為仍無法改變事件時,一方面會持續次級評估以選 擇更有效的因應行為,另一方面個人可能會改變對壓力事件的觀點,正向地詮釋 壓力事件,並且獲得新的意義,以消除負向情緒。因此,Lazarus 與 Folkman 認 為當個人評估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時,則會傾向去解決問題,然而當個體認定壓 力事件超過個人的能力,將會傾向關注自身的情緒,以減緩壓力事件造成的負向 感受。 綜合上述,戰與逃的反應顯示個體面對壓力事件時,會評估自己能否克服壓 力情境,而採取攻擊或者逃跑這兩種不同的反應傾向;而透過三階段認知評估歷 程,更細緻地理解個人如何評估壓力事件,以及傾向採取解決問題或者紓緩情緒 兩種不同的因應功能。由此可見,個人評估自己應對壓力源的能力,影響其所採 取的反應。而在面對衝突此壓力事件時,個體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亦可能受到內 在評估能否有效地因應衝突之結果,使個人採取面對衝突或者逃避衝突這兩種不 同的傾向。. 參、衝突因應方式之類型 如前所述,個人面對壓力與衝突時,會評估自身能力與環境而採取適當的因 應方式,且不同的關係情境與對象,會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Lazarus & Folkman, 1984)。不同於人際關係,愛情關係渴望強烈連結的性質,使個人面對愛情衝突 時會採取獨特的衝突因應方式,以下分別說明「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 (two-dimensional mode of styles of handing interpersonal conflict) ,以及「伴侶問 題解決反應」(couple problem-solving reponse)模式。 一、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 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是由 Rahim(1983, 1985)所提出,他針對組織中 23.

(33) 人際間的衝突提出「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探討組織間上司、下屬與同事 間處理衝突的方式。他認為個人在面對人際衝突時,會受兩種不同的關注焦點而 影響採取的因應方式。關注他人(concern for other)係指個人在衝突情境時傾向 滿足他人需要的程度,而關注自我(concern for self)則代表個人傾向先滿足自 我需求的程度。這兩個向度可構成五種處理人際衝突的風格,包括「整合」 (integrating)、「順從」(obliging)、「支配」(dominating)、「逃避」(avoiding) 以及「妥協」(compromising),如圖 2-1 所示,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整合:為高度自我取向與高度他人取向,具體行為包括願意採取開放溝 通、交換訊息、保持態度,且積極尋求雙贏的衝突解決策略。 (二)順從:為低度自我取向與高度他人取向,著重於雙方共同處而忽略差異 點,說服自我忽略個人需求,並且傾向滿足他人需求。 (三)支配:為高度自我取向與低度他人取向,傾向面對衝突必須維持勝利者 的角色,容易貶低或忽略他人的需求或期待。 (四)逃避:為低度自我取向與低度他人取向,常從衝突中退縮,否認或忽略 衝突的存在。 (五)妥協:由中度自我取向與中度他人取向所構成,雙方溝通後同意彼此退 讓以取得折衷的解決方法,易形成沒有輸贏的情況。 面對衝突時個人會傾向關注自我的需求,並期待能在衝突中取得優勢的立場, 若雙方權力相當,衝突初期均傾向採取「支配」,當無法順利解決衝突時,才會 朝向「整合」或「妥協」風格處理衝突(Rahim, 1985)。然而受到組織中的權力 影響,擁有較高權力的上司在面對衝突時能持續「關注自我」 ,傾向採取「支配」 風格,相對地下屬則須從「關注自我」調整為「關注他人」,傾向採取「順從」 或是「逃避」風格來面對衝突。. 24.

(34) 圖 2-1 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圖 翻譯自“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 by M. A. Rahim, 1985, p.18. 雖然 Rahim(1983, 1985)基於探討組織內不同權力的員工間之衝突處理方 式,而提出五種衝突風格,但後續研究將此模式運用於探討夫妻關係(Corcoran & Mallinckrodt, 2000)與大學生戀愛關係衝突處理行為(Cann et al., 2008; Shi, 2003),研究顯示當個人愈能與他人建立關係,愈不擔心被伴侶拋棄。個人愈能 享受親密感,則愈能採取整合或順從的衝突風格,愈不會採取支配或逃避風格。 由此可見「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亦適用於探討親密關係中的衝突處理方 式。 二、伴侶問題解決反應模式 親密伴侶因生長背景不同,雙方互動時容易產生衝突,並對關係產生不滿, 因此伴侶如何面對不滿與衝突深深影響戀愛關係的維繫。Rusbult 與其同儕以投 資模式(investment model)的觀點,整合 Hirschman(1970)的衝突處理反應, 提出「伴侶問題解決反應」,以探討個人面對不滿意的戀愛關係時的因應反應, 以下詳細說明之(Rusbult & Zembrodt, 1983; Rusbult, Zembrodt, & Guun, 1982)。 Hirschman(1970)認為個人面對企業組織表現衰退時,可能會採取「離開」 (exit)、「表明」(voice)或「忠誠」(loyalty)反應。「離開」係指離開公 司,「表明」意指為了改善處境而直接表達不滿,至於「忠誠」則為靜待情況好 轉,不會主動離開公司。Rusbult(1980)從投資模式的觀點,認為愛情關係的 維繫,受個人在愛情中的投入程度、關係滿意度及替代選擇伴侶條件所影響。當 25.

(35) 個人投入的程度愈高、關係滿意度愈高以及替代伴侶的條件較差,則對關係的承 諾愈高。為了維繫戀愛的品質,個人需要有不同的投入行為(例如:陪伴、經濟 支助或自我揭露),然而當戀愛關係發生了不滿與衝突時,個體會採取「表明」、 「忠誠」、「離開」或「忽視」(neglect)等四種「伴侶問題解決反應」(Rusbult & Zembrodt, 1983; Rusbult et al., 1982),以下詳述定義。 (一)表明:意指個人在面對關係仍保持樂觀或建設性態度,傾向採取改善關 係的問題解決策略,且願意討論問題與給予承諾。 (二)忠誠:係指個人傾向以消極態度配合或維持關係,重視維持關係的承 諾,但不會積極改善關係、期待伴侶主動改變、被動等待關係好轉。 (三)忽視:意指個人在面對關係問題時,選擇不採取積極作為而使關係持續 惡化,因此可能忽略伴侶或以敵意方式對待伴侶。 (四)離開:係指在面對關係遭遇問題時,個人對關係的未來發展抱持悲觀預 期,而不會採取主動改善關係之行為,反而主動破壞或結束關係。. 圖 2-2 伴侶問題解決反應模式圖 翻譯自“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xit, voice, loyalty, and neglect:Responses to dissatisfaction in adult romantic involvements” by C. E. Rusbult, D. J. Johnson,& G. D. Morrow, Human Relations, 1986, p.47. 四種行為可以歸納為「建設性/破壞性」(constructive/destructive)與「積極 性/消極性」(active/passive)兩個向度,如圖 2-2 所示。「建設性/非建設性」反 映該行為能有效解決問題的程度,「表明」與「忠誠」屬於建設性,「忽視」與 26.

(36) 「離開」則屬於非建設性。至於「積極性/消極性」代表個體能主動採取行動或 是消極等待,「表明」與「離開」屬於積極性,「忠誠」與「離開」反應屬於消 極性。 上述兩種問題解決反應模式均起源於探討企業組織,後續研究延伸運用於探 討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或不滿的情況。然而,兩種模式關注的焦點不同,Rahim (1983; 1985)關注權力差距對處理衝突的影響,並且以輸贏角度(lose-win)解 析五種衝突管理行為,例如:「支配」代表自己贏而對方輸,「順從」反映自己 輸而對方贏。以此觀點來看,「處理人際衝突兩軸向模式」中兩軸「關注自我」 與「關注他人」突顯出雙方的權力差距,該模式有助於瞭解在面對衝突時,哪一 方較有權力能主導處理的過程,哪一方傾向配合與妥協。 不同於 Rahim(1983, 1985)對權力的重視,Rusbult 等人更強調親密關係的 品質影響個人面對不滿的方式(Rusbult & Zembrodt, 1983; Rusbult et al., 1982)。 從投資的觀點探討影響親密關係承諾的因素(包括:投入程度、滿意度與替代對 象的條件),當個人面對不滿與衝突時,個人所採取的行為會進一步影響親密關 係的投入程度,因此「伴侶問題解決反應」著重於親密關係的維繫,並且提出「建 設/非建設」與「主動/消極」兩向度探討不同問題解決反應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茲將兩種模式之差異,整理如表 2-1。. 表 2-1 Rahim 與 Rusbult 衝突因應模式比較 影響因素 焦點 採取向度. Rahim 權力 解決衝突、輸贏 關注自我/關注他人. Rusbult 親密關係(投入或滿意) 關係的維繫 建設-非建設/主動-消極.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從「建設/非建設」與「主動/消極」兩向度,可以看出個人在面 27.

(37) 對衝突時能否採取建設性或主動的行為來維繫關係,亦或者傾向不處理衝突或者 疏遠關係。由於大學生正面臨親密關係建立的發展階段,需學習與他人建立關係 的能力,而個人能否有效的因應親密關係的衝突,也是維繫關係的重要能力之一, 從這兩向度則可以清楚的了解其衝突因應方式對關係維繫之影響。. 肆、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研究 由於親密關係的衝突無法避免,個人受那些因素影響其衝突因應方式,是許 多研究關注的焦點。以下探討影響個體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因素研究,再進而說 明衝突因應方式與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影響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因素研究 由於親密關係的衝突無法避免,個人受那些因素影響其衝突因應方式,是許 多研究關注的焦點。以下探討影響個體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因素研究,再進而說 明衝突因應方式與親密關係之相關研究。 一、影響衝突因應方式之相關因素研究 (一)性別與衝突因應方式 許多研究探討不同性別面對衝突時的因應方式之差異情形,Rusbult等人 (1986a)以68對大學生戀愛伴侶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女大生比男大生傾向採 取「表明」與「忠誠」,男大生較女大生傾向採取「忽視」,「離開」反應則沒有 顯著差異。而張時雯(2003)以292位大學生戀愛伴侶進行研究,發現女大生傾 向採取「表明」、「離開」,男大生傾向採取「忠誠」,「忽視」則沒有顯著差異。 薛鈞芳(2007)以及黃莉容(2012)的研究則發現女大生傾向採取「表明」,男 大生傾向採取「忠誠」 ,但「忽視」跟「離開」因應則沒差異。而吳孟珍(2007) 以中部地區483名大學生為對象,僅發現女大生比男大生傾向採取「忠誠」 。此外, 王如芬(2005)以1,021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大生比女大生更傾向使 用「忠誠」與「忽視」的因應方式。但郭淑君(2008)以北部地區319對大學生 情緒為研究對象,發現男大生較女大生「忠誠」,而女大生有較多的「忽視」跟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關鍵詞:1.paratantralakṣaṇa 2.the simile of phantom 3.the three natures of treatment 4.the mental eject and the consciousness 相見二分 5.the thory of self realization

相關分析 (correlation analysis) 是分析變異數間關係的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 Concept of High Conflict Complainant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 Tips in handling High Conflict

Firstly, I analysis and discuss between the subsidy differentiation and routing choices wh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transport firms could choose concurrently the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Redundancy could also cause serious conflict betw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d village system especially when both leaders belong to different parties.. Fifth,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