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行政院飛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表示,機長與塔台失去聯繫後,根據媒體 播放的錄音檔顯示機長曾向航空管制員呼叫「Mayday, mayday, engine flameout!

(求救,求救,引擎熄火!)」,松山機場塔臺曾要求機長重試並轉接臺北近場頻 道(119.7MHz)。隨後塔臺 5 次嘗試呼叫,但是飛航組員均無回應。而根據民眾 行車紀錄器所拍攝到影像,飛機最後因避讓建築物導致飛機高度驟降並向左側翻 轉 90 度,左機翼先擦撞南港展覽館附近環東大道高架道路上一輛正在行駛的計 程車,又擦撞環東大道的護欄,隨即墜毀於台北市南港區與新北市汐止交界、內 溝溪抽水站附近的基隆河河面上。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10 時 56 分獲報後立即前往救援,隨後新北市政府消防 局、基隆市消防局亦派出大量人車前往協助救災。國防部下令陸軍第六軍團指揮 部(關渡指揮部、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第五三工兵群),空軍防空砲兵第一四 一群、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基隆分隊完成人員、裝備及車輛待命,隨時支持救援任 務。最先被援救出的共有 15 名乘客,其他乘客則被困在機體殘骸中,造成救援 困難,總計有 43 人罹難。

每當空難發生時,讓媒體措手不及,導致當時各大媒體報導不一,讓閱聽眾 完全不知道哪一個消息才是最正確的,死傷人數也無法確定、失事主因是風切還 是人為疏失,甚至也有媒體報導飛機失事攸關飛機機齡等眾說紛紜之報導,無法 提供閱聽眾最真實、準確之消息,以往的災難新聞報導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也顯示出各大媒體尚未做好新聞媒體守門人之責任與義務。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不到七個月的時間復興航空又再度發生空難事故,本研究的復興台北空難為 台灣歷年來空難第九多人死亡人數以及自 2002 年中華航空 611 號班機空難後傷

5

亡非常慘重之空難,死傷人數著實的令人怵目驚心,飛安問題無疑讓旅客對航空 業者蒙上一層雪霜,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台灣媒體如何報導這起空難事件。事發 當時四大報記者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卻讓許多民眾或是傳播學者出現負面的反應,

表示照片刊登不當等問題、失事主因疑點不明、救援行動緩慢甚至是後續報導英 雄化等。

2002 年華航澎湖空難發生時,媒體在主管機關提供消息不足的情況上,往 往妄自分析失事原因,為了填補新聞版面,刻意寫出『獨家』等小道消息,但其 實這些都是道聽塗說、胡亂猜測之消息,不僅亂了閱聽人的判斷,也拖延了救援 之時間(陳清河,2002)。

大多的學者對 2002 年的華航澎湖空難新聞處理頻頻搖頭,谷玲玲(2002)

更針對媒體當時蜂擁而上採訪一群悲傷的家屬,感到相當的惋惜,也看得出來記 者因為年紀輕,缺乏同理心,造成台灣媒體亂象,嚴重影響台灣的媒體之生態。

近年來,台灣航空業者在國際間飛安評估屢創佳績,根據德國權威「航空事 故數據評估中心」(JACDEC,Jet Airliner Crash Data Evaluation Center)調查,通 過比較各航空公司的表現,包括空難次數、傷亡人數及旅客運輸量等因素評出了 世界上最安全的 60 家航空公司,其中台灣長榮航空飛安評估為全世界第五名,

長年盤踞各大航空公司排名調查前十名。另一家國內龍頭中華航空僅排五十八名,

復興航空則因日前在澎湖發生墜機意外未上榜。如今,在這個科技時代,飛安事 件是人類必須正視的大問題,報紙透過文字傳達更深入的訊息與價值觀,媒體處 理災難新聞更應該加強報導品質上謹慎把關。媒體在災難事件扮演著社會大眾的 情緒動員者,更不應該有誤導民眾之嫌。

媒體是災難新聞的第一線守門人,具有傳訊、守望、監督的社會功能(鄭貞 銘,2002)。大眾媒介在重大災難裡,像是社會雷達,不僅對民眾要告知實情以

6

及解釋實情,更是引導若遇到災難該如何生存等,其又像是社會的協調器,在重 大災難的非常狀態下,對社會資源扮演發揮協調與整合之功能。現今媒體是否受 到商業導向的影響,新聞價值的取捨,往往牽涉到收視率以及閱報率等數字決定

(鄭貞銘,2002),透過重大議題,藉此吸引閱聽眾的目光,本研究將針對此部 分,探討復興空難新聞報導之框架主題,了解不同的平面媒體,處理災難新聞的 框架是否有所不同。然而平面媒體對於災難事件的專業表現,或是新聞文本影響 閱聽眾對於災難事件的觀念釐清、態度以及行為等,研究者可以從這些災難所導 致的損失或是救援觀念等不同面向的報導,間接得知出媒體對於災難新聞的處理 重視程度,也是本研究主要的探討面向之一。探討多數的災難新聞消息來源的研 究後發現,過去媒體在尋找消息來源時,傾向尋找「資訊沙皇」,同時擁有官方 職權、具備相關專家知識,可以提供信度高且又權威之消息的人為主要考量,隨 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新聞記者的消息來源日漸增多,是否還有偏向「資訊沙皇」

的現象存在。

回想起 2014 年對全球的民眾來說,是非常忐忑不安的一年,空難頻傳之下,

導致飛機載客量下降,民眾旅遊意願降低,對世界各地的觀光產業帶來一定的衝 擊,故本文研究以復興台北空難作為案例分析,以了解台灣媒體對航空知識的關 注程度。而新聞媒體成為災難報導主要傳播相關訊息的消息來源,不論是失事現 場或是災難發生相關因素、救災行動或是民間動員等報導,皆影響閱聽眾接收不 同議題的資訊內容,產生對災難事件的觀感與想法,影響閱聽眾的認知,甚至影 響閱聽眾對飛安所產生的行動。

目前國內災難新聞研究偏向於自然災害新聞報導與政府危機處理居多,鮮少 有研究直接地探討媒體對於空難新聞報導之研究,除了 2002 年中華航空澎湖空 難有不少人對此進行相關研究之外,復興空難更是近期一個新議題,希望探討台

7

灣平面媒體對於復興台北空難相關新聞主題及新聞處理。本研究也會與 2002 年 中華航空澎湖空難新聞報導進行比較分析,並且探討相距 12 年兩次空難之差別,

媒體對於災難性新聞處理的方式,提出些微薄參考,給予台灣媒體、民眾一些實 際有益的建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