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空難新聞研究

目前國內空難之新聞較少學者研究,因此研究者除了參考空難之相關研究外,

也參考了許多的災難相關研究,發現多數的文獻皆以內容分析進行新聞研究,大 致可以分為七種面向,包括:一、報導框架主題;二、報導主角;三、報導方向;

四、災難責怪對象;五、消息來源;六、新聞報導數量;七、新聞報導體裁等(趙 庭輝,1991),研究者參考過去學者之相關文獻研究,並且加以修正成為空難研 究之類目主題。

壹、新聞報導框架主題

袁偉勳(2003)將空難報導框架主題分成了七項類目,包含空難現場描述,

救援行動、失事原因傷亡損失等檢討、災難責任歸屬與調查、防災及宣導安檢行 動、善後處理與保險理賠以及其他。

彭曉薇(2012)則是將地震報導框架主題分成了十五項類目,包含災難現場 描述與後續發展和傷亡人數、救援及善後行動、災難防治與預防措施、台灣對日 本的救援、台灣的防災措施、過往地震事件或各國地震、地震引發「海嘯」及其 後續處理、地震引發「核災」及其後續處理、地震引發「複合式災難」及其後續 處理、對全球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對日本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對台灣造成社 會或經濟衝擊、對日本災後應對的讚賞、對台灣媒體的批評以及其他。

根據趙庭輝(1991)、袁偉勳(2003)以及彭曉薇(2012)等研究,發展出 本研究之新聞報導框架主題如下,(一)空難現場描述、後續發展與傷亡人數;(二)

救援及善後行動;(三)災難防治與預防措施;(四)過往空難與各國空難;(五)

空看後續相關之處理;(六)對全球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七)對台灣造成社會 或經濟衝擊;(八)對空難後應對處理之讚賞;(九)台灣媒體進行批判;(十)

其他。

31

貳、新聞報導主角

彭芸、谷玲玲(2000)將電視九二一地震新聞之主角分成了十二類,包含傷 者、死傷家屬、一般災民、警消與醫護人員、民間營利與非營利團體、國外救難 隊、政府部門、媒體、學者專家、政治人物、其他以及無要角。

袁偉勳(2003)參考了眾多學者之文獻將空難報導主角分成了十二項,包含 罹難者、罹難者親友、政府官員與官方機構、航空公司與相關服務人員、保險旅 遊業、民意代表與民意機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軍方人員、救難人員、國內 外失事鑑定調查人員以及其他。

研究者考量到同是空難相關之研究因此選擇沿用袁偉勳(2003)空難研究之 新聞報導主角的類目。

參、新聞報導方向

彭芸、谷玲玲(2000)地震相關之研究顯示,新聞報導方向分為正面報導、

負面報導以及中立之類目。

林照真(2009)颱風相關之研究顯示,亦將新聞報導方向列為三項,包含災 難管理正面報導、災難管理負面報導以及再難管理中立報導。

因此本研究沿用過去學者所制定的三項新聞報導方向之主軸,將正面報導、

負面報導以及中立報導列為本研究之新聞報導方向類目。

肆、新聞報導責怪對象

新聞報導責怪對象會依照災難類型不同而有所差別,其有災難類型大約可以 分為兩類,一是災難預防責任;二為造成災難的責任。通常新聞媒體在報導災難 新聞時,會傾向於詳述災難預防責任,對於災難預防的責任歸咎也會依照災難類 型而有所轉變。(Sandman, Weinstein, Klotz, 1987 轉引自李瑞玉,2001)

彭芸、谷玲玲(2000)將地震相關之研究的報導責怪對象分為下列十二種,

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然、建商、媒體、救難人員、國內支援團體、國外 支援團體、民眾、軍方、其他、無責怪對象。

32

袁偉勳(2003)則是將空難相關之研究的空難責怪對象分為十一項,分別是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然、航空公司、民間團體、國內外失事鑑定調查人員、

民眾、軍方、無責怪對象以及其他。

研究者將上述彭芸、谷玲玲(2000)以及袁偉勳(2003)之研究小幅度修改,

列為本研究新聞報導責怪對象之類目,(一)中央政府;(二)地方政府;(三)

自然因素;(四)航空公司;(五)救難人員;(六)民間團體;(七)國內外失事 鑑定調查人員;(八)民眾;(九)軍方人員;(十)其他;(十一)無責怪對象。

伍、新聞報導消息來源

多數的災難新聞研究,以電視或報紙引述來源時,大多將消息來源區分成為 五類,包含政府官方、街頭訪談、非政府官方、記者觀察以及其他(Wilkin,1985)。

郭恆棋(1999)則是針對消息來源區分成當事人、處理者與評論與涉入者等 三大方向。

袁偉勳(2003)則是將空難新聞相關研究,區分為十二項類目,包含政府官 方、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軍方、救難人員與法醫、民意代表與民代機構、航空 公司、民眾、報社或記者本身專業、國內外通訊社及國外媒體、保險旅遊產業、

消息來源無法確認以及其他。

而本研究之新聞報導主要消息來源參考過往學者所提出的類目,並且加以修 正,因此亦區分為十二項類目列為,(一)政府官方;(二)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

(三)軍方;(四)救難人員、法醫與醫院;(五)民意代表與民代機構;(六)

航空公司;(七)民眾;(八)報社或是記者本身專業;(九)國內外通訊社及國 外媒體;(十)保險旅遊產業;(十一)消息來源無法確認;(十二)其他。

研究者考量到新聞消息來源越來越複雜,且一篇新聞有諸多個消息來源的問 題(彭家發、陳憶寧,2007),因此增設新聞報導次要消息來源之類目,其類目 與主要消息來源相同,盼可以藉此更加了解空難新聞之消息來源。

33

陸、新聞報導數量

有關於災難新聞報導之數量,皆有國內外學者探討與發現,整理出災難延續 時間、媒介組織與非媒介因素可能會影響災難報導量。Eleanor Singer 與 Phyllis Endreny(1993)曾提出,媒體在處理災難新聞的時候,似乎會遵循著一定的模 式進行,而在災難事件發生後,緊接下來的就是媒體大篇幅的報導,災難發生一 陣子後,報導數量則會逐漸下降。此外,災難新聞報導亦可能會在生還者陸續被 救出來等相關災難事件發生之後,初步減少報導隻數量,通常媒體對災難事件的 注意力降低之後,不代表該議題已經被解決,一方面是缺乏故事性;二來極為可 能有其他更具新聞價值之議題發生,使得媒體不得不轉移焦點。

早期戒嚴時代,在媒介因素方面也會影響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賴清松,

1972),他針對中央日報、新生報以及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四家報社進行災難新聞 研究後發現,黨營或是公營刊登災難新聞之則數比起民營報多且分佈較為平均,

更提出黨營或公營報紙採均衡主義;而民營報則採重點主義,因此媒介因素確實 會影響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

二十一世紀的媒體讓人眼花暸亂,媒體經營集中化等現象日益惡化,且促進 民主化的功能確實受到強烈質疑,另一方面,網路資訊時代爆炸,數位網路科技 不斷演進,各式各樣的社群網站相繼問世,民眾能參與內容製作機會增加,似乎 又是媒體重生的大好時機。由於科技使然,數位網路不但可以快速發佈新聞,亦 可將傳統媒體內容同時傳遞至不同的媒體平台,更加擴大了對閱聽眾的影響力,

各家傳統媒體紛紛成立屬於自己的新聞網站,跟著世代之演變,其中更發現了網 路時代的來臨,確實嚴重了報紙呈現新聞之內容或是數量(林照真,2014)。

也有部分的學者認為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除了災難持續時間與媒介因素外,

非媒介因素也會對新聞報導數量有所影響(陳鳳如,2001)。根據 Gary Gaddy 與 Enoh Tanjong(1986)研究西方報紙對第三世界地震災難事件時發現,在死傷人 數或是受災區域之損害程度,或是有其他災難伴隨產生,與事件發生之處等非媒

34

介因素變相中,死傷人數與財物損失也是影響新聞報導數量的原因之一。

從上述的文獻當中可以看出,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會隨著災難持續時間或是 階段、媒介因素或是非媒介因素而有所改變。

柒、災難新聞報導體裁

新聞報導體裁一直都是媒體對新聞內容呈現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多數的學 者除了分析災難新聞報導中「說什麼」的部分,亦包括「怎麼說」,也就是新聞 報導體裁之部分,將電視與報紙中的災難新聞報導類型分為下列幾種類型:硬性 新聞、特寫、人情趣味、社區告示、政府活動、新聞分析、調查報導等(Ilkins,

1985 轉引自陳鳳如,2001)。

鄭貞銘(2002)針對新聞報導分類,可分為一般新聞、專欄、新聞分析與特 稿、專題報導、社論、短評、漫畫、照片圖表、讀者投書與其他。而袁偉勳(2003)

的空難新聞研究中,就依照此分類定義研究中「如何說」的類目,也就是新聞報 導體裁,因此研究者依照過往學者之經驗與定義,運用此新聞報導分類,作為本 研究的新聞報導體裁之類目。

根據眾多學者提出的各類型類目之建構,研究者參考趙廷輝(1991)、彭芸 與谷玲玲(2000)、陳鳳如(2001)、袁偉勳(2003)、杜玟玲(2005)、林照真(2009)、

彭曉薇(2012)等分類,略為調整且修正出適合本研究之類目,並且加以探討 2015 年 2 月 4 日所發生的復興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 5 月 25 日發生的華航澎湖 空難,媒體處理災空難新聞之手法,經過 12 年時間的淬煉,是否有所不同。

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