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見真實」臺灣報紙對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 -以空難新聞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看見真實」臺灣報紙對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 -以空難新聞為例"

Copied!
1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鴻洲 博士. 「看見真實」臺灣報紙對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 --以空難新聞為例. 研究生:郭禹彤. 撰. 中華民國 一零五年六月.

(2) 銘謝詞 本論文之付梓,承蒙於指導教授林鴻洲老師的悉心指導,其豐富的學養與務 實的經驗,在研究架構與思考能力上給予諸多的指引及教誨,更在論文撰寫期間 逐字斧正,使得本論文得以如期完成,感激之情,莫可言喻,同時幫助學生解決 任何學業的困惑,使得學生獲益匪淺,師恩浩瀚,在此致上最深摯的謝意。 論文口試期間,承蒙於兩位口試委員本系碩士班鄭勝分教授以及台灣大學唐 牧群教授,於百忙之中對本論文細心查閱,提供本論文許多精闢與寶貴的意見, 使得本論文更加的完整與豐富,對於師長們的提攜,學生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銘 感於衷。 感謝華航公關室同事,文儀經理、丁威副理、美玲、和穎、映州、張靖、佳 揚、家慧的提攜與支持,能讓我在實務與學術上相結合,使我在研究的路途不斷 的成長,不但拓展我航空領域的知識,也增廣我新聞實務的專業,在此由衷的感 謝您們的諄諄教誨。 研究所兩年的生涯中,要感謝從大學就一起並肩作戰的好朋友,軒彤、雍琁、 依臻、睿慈、品如、佳芬,霈宜、芊妘、心宇的照顧與支持,能有你們我很幸福。 還有研究所最照顧我的學長姐偉良、于宸,感謝你們的叮嚀與鼓勵,解決我對研 究所的困惑與徬徨,以及互相扶持的同學們靖文、滕雲、芷維、嘉怡、禎庭、郁 勤、玉璽、珈琳、棋駿、偉誠、怡錚、笛凱、暄雯在課業與生活上的砥勵與照顧, 深厚情誼將永銘於心。 兩年的研究所時間轉眼飛逝,感謝摯愛的家人一直默默的栽培、支持我,讓 我無後顧之憂完成碩士學位,最後謹將本論文與所有關心我的人共同分享,並獻 上我無限的祝福與感謝。. 郭禹彤. 謹誌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六月 戊申初夏. i.

(3) 摘要 本研究以台灣四大報(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作為樣本, 分析相距 12 年的兩大空難事件:2015 年初的復興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中的 華航澎湖空難,檢視台灣報紙在新聞報導體裁、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 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方面,經過 12 年的時間淬煉,台灣報紙在處理災難新聞報導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 本研究運用內容分析法探討,研究結果發現,相距 12 年的復興台北空難以 及華航澎湖空難對於新聞報導框架主題、新聞報導主角、新聞報導方向、空難新 聞責怪對象,以及主要與次要消息來源等均有差異,台灣媒體在處理重大災難新 聞時,除了應避免媒體藉由災難渲染過度商業化,更應該做到告知與警示功能並 重,且增加深度分析報導與專題,記者平時也應多吸收各種專業資訊,強化報導 的說服力與專業性,亦有助於提升閱聽人對空難的警覺性。. 關鍵字:災難新聞、空難、框架、內容分析. ii.

(4) Abstract In 2015, a plane of the TransAsia Airways crashed in Taipei. Back in 2002, a similar event happened when a plane of China Airlines crashed in Penghu.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f the Taiwanese newspapers have changed the way they report disaster new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content analysis concerning the genres of news stories, the themes of the news frame, the leading roles in the news reports, the directions of the news reports, the main sources, and the secondary sources wa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using samples from the four major Taiwanese newspapers, the Apple Daily, the United Daily News, the China Times, and the Liberty Tim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ay Taiwanese newspapers report disaster news in 2015 differs from 12 years ago in several respects, including the genres of news stories, the themes of the news frame, the leading roles in the news reports, the directions of the news reports, the main source, and the secondary source. Based on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er suggests that when dealing with important disaster news, the Taiwanese media should avoid exaggeration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Moreover, reporters should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forming and warning, and they should report news stories in depth. Additionally, reporters should always reinforce the quality of their reports and make sure that disaster news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audience. Keywords: disaster news, air crash, frame, content analysis. iii.

(5)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框架理論-----------------------------------------------------------------------------11 壹、框架理論的定義-------------------------------------------------------------------------11 貳、框架理論的實證與運用----------------------------------------------------------------13 第二節 災難新聞研究------------------------------------------------------------------------17 壹、災難的定義-------------------------------------------------------------------------------17 貳、災難新聞報導----------------------------------------------------------------------------18 參、災難新聞研究----------------------------------------------------------------------------21 第三節 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24 壹、消息來源的定義-------------------------------------------------------------------------24 貳、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25 第四節 空難新聞研究------------------------------------------------------------------------30 壹、新聞報導框架主題----------------------------------------------------------------------30 貳、新聞報導主角----------------------------------------------------------------------------31 參、新聞報導方向----------------------------------------------------------------------------31 肆、新聞報導責怪對象----------------------------------------------------------------------31 伍、新聞報導消息來源----------------------------------------------------------------------32 iv.

(6) 陸、新聞報導數量----------------------------------------------------------------------------33 柒、新聞報導體裁----------------------------------------------------------------------------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選取---------------------------------------------------------------37 壹、媒體之選擇-------------------------------------------------------------------------------37 貳、日期之選擇-------------------------------------------------------------------------------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39 第四節 類目建構------------------------------------------------------------------------------40 第五節 信度檢測與資料分析---------------------------------------------------------------4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50 第一節 基本資料類目分析------------------------------------------------------------------52 壹、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數量----------------------------------------------------------52 貳、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數量----------------------------------------------------------54 參、兩次空難新聞報導數量之比較-------------------------------------------------------56 肆、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呈現方式----------------------------------------------------------57 伍、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呈現方式----------------------------------------------------------58 第二節 新聞報導分析------------------------------------------------------------------------59 壹、復興台北空難新聞框架主題----------------------------------------------------------59 貳、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主角----------------------------------------------------------61 參、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方向----------------------------------------------------------62 肆、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責怪對象----------------------------------------------------63 伍、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消息來源----------------------------------------------------63 v.

(7) 陸、華航澎湖空難新聞框架主題----------------------------------------------------------66 柒、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主角----------------------------------------------------------67 捌、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方向----------------------------------------------------------68 玖、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責怪對象----------------------------------------------------68 拾、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消息來源----------------------------------------------------69 第三節 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交叉分析------------------------------------------------72 壹、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體裁交叉分析----------------------------------------------72 貳、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框架主題交叉分析----------------------------------------73 參、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主角交叉分析----------------------------------------------74 肆、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方向交叉分析----------------------------------------------75 伍、兩次空難事件空難新聞報導責怪對象交叉分析----------------------------------76 陸、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消息來源交叉分析----------------------------------------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86 參考文獻---------------------------------------------------------------------------------------90 壹、中文部分----------------------------------------------------------------------------------90 貳、英文部分----------------------------------------------------------------------------------94 《附錄一》編碼表---------------------------------------------------------------------------97 《附錄二》編碼登錄說明------------------------------------------------------------------99. vi.

(8) 表目錄 表 1-1-1:2014~2015 年全球致命空難事件表整理列表--------------------------------1 表 1-1-2:GE235 復興台北空難事件飛安事故摘要時間表----------------------------2 表 2-1-1:國內有關「空難新聞報導」之相關研究列表-------------------------------21 表 3-5-1:類目建構表-------------------------------------------------------------------------40 表 4-1-1:研究類目總表----------------------------------------------------------------------50 表 4-1-2:復興台北空難台灣媒體樣本數量分析表-------------------------------------52 表 4-1-3:復興台北空難台灣媒體報導日期與數量分析表----------------------------53 表 4-1-4:華航澎湖空難台灣媒體樣本數量分析表-------------------------------------54 表 4-1-5:華航澎湖空難台灣媒體報導日期與數量分析表----------------------------55 表 4-1-6: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體裁分析表-------------------------------------------57 表 4-1-7: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體裁分析表-------------------------------------------58 表 4-2-1:復興台北空難新聞框架主題分析表-------------------------------------------60 表 4-2-2: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主角分析表-------------------------------------------61 表 4-2-3: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方向分析表-------------------------------------------62 表 4-2-4:復興台北空難新聞責怪對象分析表-------------------------------------------63 表 4-2-5: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主要消息來源分析表-------------------------------64 表 4-2-6:復興台北空難新聞報導次要消息來源分析表-------------------------------65 表 4-2-7:華航澎湖空難新聞框架主題分析表-------------------------------------------66 表 4-2-8: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主角分析表-------------------------------------------67 表 4-2-9: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方向分析表-------------------------------------------68 表 4-2-10:華航澎湖空難新聞責怪對象分析表------------------------------------------69 表 4-2-11: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主要消息來源分析表------------------------------70 vii.

(9) 表 4-2-12:華航澎湖空難新聞報導次要消息來源分析表------------------------------71 表 4-3-1: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體裁交叉分析表-------------------------------------72 表 4-3-2: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框架主題交叉分析表--------------------------------73 表 4-3-3: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主角交叉分析表-------------------------------------75 表 4-3-4: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方向交叉分析表-------------------------------------76 表 4-3-5: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空難責怪對象交叉分析表-------------------------77 表 4-3-6: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主要消息來源交叉分析表-------------------------78 表 4-3-7:兩次空難事件新聞報導次要消息來源交叉分析表-------------------------79. viii.

(10) 圖目錄 圖 4-1-1:復興台北空難報導日期數量圖-------------------------------------------------53 圖 4-1-2:華航澎湖空難報導日期數量圖-------------------------------------------------55 圖 4-1-3:兩次空難事件報導日期數量圖-------------------------------------------------57. ix.

(11) 第一章. 緒論. 諸多的台灣媒體報導,2014 年堪稱是航空業史上最黑暗的一年,全球約有 920 人死於去年的空難,罹難人數已經比 2013 年暴增 300%,包含先前馬航 MH370 莫名失蹤,接著馬航 MH17 遭擊落、台灣復興航空客機降落失事與阿爾及利亞 航空墜毀馬利、塞伯漢航空墜毀慕尼黑以及近期亞洲航空於印尼爪哇海域墜毀等, 甚至在 2014 年七月中旬,全球連續發生三起致命的空難,導致國際間人心惶惶。 而 2015 年初我國復興航空客機發動機啟動失敗又帶走了 43 條人命,引發全國關 注,媒體報導變得極為關鍵。.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014~2015 年國際致命空難頻傳,讓世界各地的人民忐忑不安,全球共有六 起商業客機發生致名空難,帶走了約 920 條人命,包含以下: 表 1-1-1 2014~2015 年全球致命空難事件列表 日期. 航空公司. 失事地點. 死傷人數. 2014/3/8.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 MH370. 南印度洋. 機上 239 人全數罹難. 2014/7/17. 馬來西亞航空公司 MH17. 烏克蘭領空. 機上 298 人全數罹難. 2014/7/23. 復興航空公司 GE222. 澎湖西溪村. 機上 58 人 48 死 10 傷. 2014/7/24. 阿爾及利亞航空 5017. 尼日/尼亞美. 機上 116 人全數罹難. 2014/8/10. 塞伯漢航空公司 5915. 伊朗德黑蘭. 機上 48 人 39 死 9 傷. 2014/12/28. 亞洲航空公司 QZ8501. 印尼爪哇海域. 機上 162 人全數罹難. 2015/2/4. 復興航空公司 GE235. 台北基隆河. 機上 58 人 43 死 15 傷.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2015/03/24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324/580323/ 1.

(12) 而本研究之主題,復興航空 235 號班機空難,又稱台北基隆河空難,發生在 2015 年 2 月 4 日上午 10 時,復興航空 235 號班機在執行臺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 尚義機場例行航線時,疑似因為飛機發動機啟動失效造成飛機飛行不順利,於臺 北市南港區失聯,最後墜毀基隆河,造成機上人員 43 人死亡,15 人重傷,另外 波及到了計程車內 2 人重傷,可以根據表 2 得知重要歷程紀錄之摘要。 表 1-1-2 GE235 復興台北空難飛安事故摘要時間表 航管紀錄時間. 重要歷程紀錄摘要. 10:51:39. GE 235 航班開始起飛滾行. 10:51:43. 監控駕駛員(PM)呼叫「沒有 ATPCS armed」,操控駕駛 員(PF)回答「好繼續起飛」. 10:52:33. 起飛後接獲塔臺請求連繫台北近場臺. 10:52:38. 主警報響起(2 號發動機警告). 10:52:42. 收回 1 號引擎(收回油門並且關斷). 10:52:43. 組員提及收回 1 號引擎(收回油門並且關斷). 10:53:00. 討論引擎熄火程序. 10:53:06. 組員再次提及收回 1 號引擎. 10:53:07. 組員提及 2 號引擎熄火. 10:53:09. 駕駛艙第 1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3:12. 駕駛艙第 2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3:19. 一號引擎順槳並斷油. 10:53:21. 駕駛艙第 3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3:24. 關 1 號發動機 2.

(13) 10:53:25. 駕駛艙第 4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3:34. 呼救,並告知引擎熄火。組員聯繫松山塔台呼叫「Mayday, Mayday, engine flame out.」. 10:53:55. 駕駛艙第 5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4:06. 駕駛艙第 6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4:09. 組員多次呼叫重新開車. 10:54:12. 駕駛艙第 7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4:20. 重啟 1 號發動機. 10:54:23. 駕駛艙第 8 次出現失速警告聲響. 10:54:27. 組員表示,「哇!收錯油門了」. 10:54:35. 飛行資料記錄器停止記錄,記錄 67 分 22.56 秒的 750 個參數. 10:54:36. 駕駛艙通話記錄器停止記錄,記錄 2 小時 4 分 4.4 秒的錄音. 資料來源:行政院飛安委員會 https://www.asc.gov.tw/main_ch/docaccident.aspx?uid=220&pid=201&acd_no=190. 根據中央通訊社所制定的編採手冊(2011)當中,記者採訪航空新聞時必須 依下列之規定進行。航空公司會針對每一條航線的航班給予班號,同一個班號可 能會視情況不同,安排不同型的飛機,且每一架飛機有固定之編號,有如每個人 都有自己的身分證號碼般,例如華航澎湖空難,失事之航班為 CI611,失事飛機 的編號為 B-18255,台灣所註冊之飛機,開頭皆為 B。 復興台北空難該班機為往來台灣與金門之間的固定交通機,機型 ATR 72-600,註冊編號為 B-22816,生產線序號為 1141。客機於 2014 年 3 月 28 日首 次飛行,於同年 4 月 15 日交付,最近一次檢查於 2015 年 1 月 26 日完成,飛機 機齡約 9 個月。而於 2014 年 7 月 23 日失事的復興航空 222 號班機機型是 ATR 72-500。 3.

(14) 根據行政院飛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表示,機長與塔台失去聯繫後,根據媒體 播放的錄音檔顯示機長曾向航空管制員呼叫「Mayday, mayday, engine flameout! (求救,求救,引擎熄火!)」 ,松山機場塔臺曾要求機長重試並轉接臺北近場頻 道(119.7MHz) 。隨後塔臺 5 次嘗試呼叫,但是飛航組員均無回應。而根據民眾 行車紀錄器所拍攝到影像,飛機最後因避讓建築物導致飛機高度驟降並向左側翻 轉 90 度,左機翼先擦撞南港展覽館附近環東大道高架道路上一輛正在行駛的計 程車,又擦撞環東大道的護欄,隨即墜毀於台北市南港區與新北市汐止交界、內 溝溪抽水站附近的基隆河河面上。 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 10 時 56 分獲報後立即前往救援,隨後新北市政府消防 局、基隆市消防局亦派出大量人車前往協助救災。國防部下令陸軍第六軍團指揮 部(關渡指揮部、第三地區支援指揮部、第五三工兵群),空軍防空砲兵第一四 一群、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基隆分隊完成人員、裝備及車輛待命,隨時支持救援任 務。最先被援救出的共有 15 名乘客,其他乘客則被困在機體殘骸中,造成救援 困難,總計有 43 人罹難。 每當空難發生時,讓媒體措手不及,導致當時各大媒體報導不一,讓閱聽眾 完全不知道哪一個消息才是最正確的,死傷人數也無法確定、失事主因是風切還 是人為疏失,甚至也有媒體報導飛機失事攸關飛機機齡等眾說紛紜之報導,無法 提供閱聽眾最真實、準確之消息,以往的災難新聞報導還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也顯示出各大媒體尚未做好新聞媒體守門人之責任與義務。.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不到七個月的時間復興航空又再度發生空難事故,本研究的復興台北空難為 台灣歷年來空難第九多人死亡人數以及自 2002 年中華航空 611 號班機空難後傷 4.

(15) 亡非常慘重之空難,死傷人數著實的令人怵目驚心,飛安問題無疑讓旅客對航空 業者蒙上一層雪霜,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討台灣媒體如何報導這起空難事件。事發 當時四大報記者付出相當大的心力,卻讓許多民眾或是傳播學者出現負面的反應, 表示照片刊登不當等問題、失事主因疑點不明、救援行動緩慢甚至是後續報導英 雄化等。 2002 年華航澎湖空難發生時,媒體在主管機關提供消息不足的情況上,往 往妄自分析失事原因,為了填補新聞版面,刻意寫出『獨家』等小道消息,但其 實這些都是道聽塗說、胡亂猜測之消息,不僅亂了閱聽人的判斷,也拖延了救援 之時間(陳清河,2002)。 大多的學者對 2002 年的華航澎湖空難新聞處理頻頻搖頭,谷玲玲(2002) 更針對媒體當時蜂擁而上採訪一群悲傷的家屬,感到相當的惋惜,也看得出來記 者因為年紀輕,缺乏同理心,造成台灣媒體亂象,嚴重影響台灣的媒體之生態。 近年來,台灣航空業者在國際間飛安評估屢創佳績,根據德國權威「航空事 故數據評估中心」(JACDEC,Jet Airliner Crash Data Evaluation Center)調查,通 過比較各航空公司的表現,包括空難次數、傷亡人數及旅客運輸量等因素評出了 世界上最安全的 60 家航空公司,其中台灣長榮航空飛安評估為全世界第五名, 長年盤踞各大航空公司排名調查前十名。另一家國內龍頭中華航空僅排五十八名, 復興航空則因日前在澎湖發生墜機意外未上榜。如今,在這個科技時代,飛安事 件是人類必須正視的大問題,報紙透過文字傳達更深入的訊息與價值觀,媒體處 理災難新聞更應該加強報導品質上謹慎把關。媒體在災難事件扮演著社會大眾的 情緒動員者,更不應該有誤導民眾之嫌。 媒體是災難新聞的第一線守門人,具有傳訊、守望、監督的社會功能(鄭貞 銘,2002)。大眾媒介在重大災難裡,像是社會雷達,不僅對民眾要告知實情以 5.

(16) 及解釋實情,更是引導若遇到災難該如何生存等,其又像是社會的協調器,在重 大災難的非常狀態下,對社會資源扮演發揮協調與整合之功能。現今媒體是否受 到商業導向的影響,新聞價值的取捨,往往牽涉到收視率以及閱報率等數字決定 (鄭貞銘,2002),透過重大議題,藉此吸引閱聽眾的目光,本研究將針對此部 分,探討復興空難新聞報導之框架主題,了解不同的平面媒體,處理災難新聞的 框架是否有所不同。然而平面媒體對於災難事件的專業表現,或是新聞文本影響 閱聽眾對於災難事件的觀念釐清、態度以及行為等,研究者可以從這些災難所導 致的損失或是救援觀念等不同面向的報導,間接得知出媒體對於災難新聞的處理 重視程度,也是本研究主要的探討面向之一。探討多數的災難新聞消息來源的研 究後發現,過去媒體在尋找消息來源時,傾向尋找「資訊沙皇」,同時擁有官方 職權、具備相關專家知識,可以提供信度高且又權威之消息的人為主要考量,隨 著數位時代的來臨,新聞記者的消息來源日漸增多,是否還有偏向「資訊沙皇」 的現象存在。 回想起 2014 年對全球的民眾來說,是非常忐忑不安的一年,空難頻傳之下, 導致飛機載客量下降,民眾旅遊意願降低,對世界各地的觀光產業帶來一定的衝 擊,故本文研究以復興台北空難作為案例分析,以了解台灣媒體對航空知識的關 注程度。而新聞媒體成為災難報導主要傳播相關訊息的消息來源,不論是失事現 場或是災難發生相關因素、救災行動或是民間動員等報導,皆影響閱聽眾接收不 同議題的資訊內容,產生對災難事件的觀感與想法,影響閱聽眾的認知,甚至影 響閱聽眾對飛安所產生的行動。 目前國內災難新聞研究偏向於自然災害新聞報導與政府危機處理居多,鮮少 有研究直接地探討媒體對於空難新聞報導之研究,除了 2002 年中華航空澎湖空 難有不少人對此進行相關研究之外,復興空難更是近期一個新議題,希望探討台 6.

(17) 灣平面媒體對於復興台北空難相關新聞主題及新聞處理。本研究也會與 2002 年 中華航空澎湖空難新聞報導進行比較分析,並且探討相距 12 年兩次空難之差別, 媒體對於災難性新聞處理的方式,提出些微薄參考,給予台灣媒體、民眾一些實 際有益的建言。. 第三節 研究問題 由於類似的重大飛安事故不可能隨時地發生,但似乎也沒有任何一家航空公 司能保證自己未來不會遇到飛安事故,除了 2002 年的華航澎湖空難之外,2015 年復興空難更是檢視媒體角色的最佳時機,比較出經過 12 年的時間淬鍊,媒體 是否有改變其報導方向與策略,是否影響到整個媒體生態,所以本研究以蘋果日 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自由時報中關於復興台北空難之相關新聞報導進行內 容分析,目的希望從中了解不同報社所呈現的空難新聞報導,藉由報紙所呈現的 報導內容,找出關於各家報社處裡重大災難新聞之手法。 而在探討多數國內外災難新聞報導之研究後,發現有許多良好的新聞報導可 以提供公共事務多元或是客觀的觀點,減少單一或是業配等新聞。而媒體應該要 提高自己本身產製新聞的比例,減少新聞雷同性或是互相抄襲,增加資訊來源質 與量的選擇,呈現新聞事件最原始之風貌,幫助閱聽眾釐清對於空難新聞的全 貌。 災難新聞報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可以看出一個媒體對於突發事件的應 變能力,由於新聞是由報社記者與消息來源共同建構的事實(McQuail,1992), 研究者不但要了解空難新聞的本質,也要研究報紙呈現之新聞內容,探討出災難 新聞的內涵、報導手法或是新聞主題的多樣性與客觀性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問題 為: 7.

(18) (一)台灣媒體中,復興台北空難之相關新聞報導量與呈現方式為何? (二)台灣媒體中,華航澎湖空難之相關新聞報導量與呈現方式為何? (三)相隔 12 年,台灣媒體處理兩次空難新聞之異同為何?. 8.

(19) 第四節 名詞界定與釋義 壹、 復興台北空難 復興航空 235 號(GE235)班機空難,又稱南港空難、基隆河空難,發生 於 2015 年 2 月 4 日上午 10 時 55 分,該班機原定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往金 門尚義機場,在起飛後不久即墜毀於臺北市南港區基隆河,造成 43 人死 亡。此事件為中華民國民航史上首次飛機墜毀於河川的意外。也是復興航 空近期發生最大的空難之一,為 2002 年華航澎湖空難之後,死傷人數次 高的一次,亦為台灣國籍航空史上第八多人傷亡之空難,而本研究探討與 復興台北空難相關之新聞報導。 貳、 華航澎湖空難 中華航空 611 號(CI611)班機空難,又稱澎湖空難,發生於 2002 年 5 月 25 日,該航班執行於當時的臺灣中正國際機場飛往香港國際機場(赤 鱲角機場),客機於高空中解體墜毀事故,搭載 206 名乘客及 19 名機組 員全數罹難,為發生在臺灣境內死傷最慘重的空難,而本研究探討與華航 澎湖空難相關之新聞報導。 參、 台灣報紙 本研究以台灣的報紙為主要研究對象,根據世新大學(2013)調查,台灣 每日報紙發行量與閱報率以蘋果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自由時報為 排名前四名,故可稱為台灣報紙中的主流媒體,且最具有代表性。 肆、 災難新聞報導 新聞學當中,災難新聞一般是指火災、地震、山難、空難、颱風、車禍等 災難的相關報導。根據統計結果,這類新聞是傷亡情形大小或傷亡人員的 知名度,來決定其新聞的重要性,且災難新聞已經變成新聞報導主要的內 9.

(20) 容之一,而本研究探討的是以災難新聞當中的空難為主要研究對象。.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框架理論 壹、框架理論的定義 「框架」的概念源自 Goffman(1974)對社會真實建構的討論,他認為框架 是人們解釋外在世界的心理基模(schema),用來作為了解、指認,以及界定行 事經驗的基礎(臧國仁,1999)。人們透過符號轉換的過程,將散落各處的社會 事件加以組織,並成為與個人内在心理有關的主觀認知,即是框架概念的基礎。 因此,Goffman 從社會建構論的角度切入,表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真實轉換為主 觀真實的重要憑據,也就是所謂「真實」其實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缺少框架作用, 人們無法將無意識到的活動,轉化為可意識的社會事件。 框架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當閱聽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被自己的框 架所影響,並且藉此來協助自己理解之事實,而媒體也藉著框架將新聞的內容, 藉由不同的詮釋方式,讓閱聽人理解。鍾蔚文(1992)表示,框架可以幫助讀者、 觀眾將新聞媒體傳送的素材加以組織、選擇與詮釋。使用不同框架的閱聽人,組 織、選擇和詮釋新聞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Gamson 是迄今引用框架理論最重要的研究者之一(臧國仁,1999) 。 他將 框架的定義大致分為兩類(Gamson,et al., 1992): 一類指「界限 (boundary)」, 引申為對社會事件的規範;另一類指人們用以詮釋社會現象的「架構(building frame)」。而界限定義是,框架像是人們用以觀察世界的鏡頭,凡屬此鏡頭納入 的實景,都成為認知世界中的部分。鏡頭外的世界,即使實際存在,也因認知上 無法接納而遭拒斥;而架構定義是,人們藉由框架重新建構社會意義,以此了解 社會事件發生的原因與脈絡(臧國仁、鍾蔚文,1997)。 框架是人們用來了解世界的工具,但另一方面,框架中「界限」的定義也代 11.

(22) 表了人們認知的侷限。Chung 和 Tzang ( 1992, 1993:轉引自臧國仁,1999 ) 便認 為框架雖然有助於人們思考及整理資訊,但也成為人們意識形態或刻板印象的主 要來源,因為它框限了主觀認知世界的方式,也使偏見無可避免,因此偏見便是 框架框限真實的負面效果。 災難新聞與一般新聞形成框架的模式也是大同小異,臧國仁(1999)提出, 新聞框架方便協助民眾閱讀,也在無形中引導了閱聽人閱讀災難新聞時,習慣且 熟悉的報導方式,形成對災難事件的思考模式,這些也是框架理論在災難傳播領 域之中的研究基礎。 林東泰(2008)曾指出,媒體在面對重大事件的新聞處理時,會有兩種不同 的框架產生:第一種是「媒體框架作用」,顧名思義就是媒體自身對新聞事件的 報導;第二種則是「利用媒介框架作用」,來自於框架提供者所威脅或是利誘, 引導出媒體對選擇框架的認知,會是以符合提供者期望為目的,而不是真實呈現 原有的新聞內容。 Tankard, et al. (1991),將框架概念引入媒體研究領域,探討新聞媒體如何 使框架呈現社會真實。Gitlin(1980)則是表示框架能幫助人們將日常生活經驗 分類、組織、詮釋並賦予意義。他進一步認為媒體框架是符號操作者藉由選擇、 強調或是排除特定文字和影像符號等,所形成的一種認知、詮釋及呈現的固定模 式。在此過程中,包含了「選擇」與「重組」兩種機制,而其執行基礎部分來自 記者個人的心理狀態、知識及經驗,部分來自媒體組織内部的組織文化、編輯政 策、組織決策或工作常規。Tankard 等人認為框架是「新聞内容的中心思想(central organizing idea)」,認為新聞報導的主要脈絡及議題,須透過選擇、強調、排除 與詳述等方法後才得以呈現。以此觀之,新聞報導其實是一種選擇部分事實,並 主觀地「重組」為社會真實的過程。 12.

(23) Sterentz(1989)曾指出,記者在撰寫新聞時,也會有「先預下判斷」將新聞 貼標籤,因為貼標籤能讓記者以及編輯將原本複雜的人物、事件或是議題等,設 定成為簡單的目標、標題,顛覆閱聽人對原本已有的刻板印象。記者在採訪這類 議題或是新聞人物時,常常自己預設立場,心裡的答案也呼之欲出,只差需要受 訪者證實,而要將標籤設定於個人或是議題上,媒體在不知不覺當中,也賦予記 者兩項任務,用簡單扼要地方式說明,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聞點;而另一項則是, 記者必須要有先知的能力,預先看出報導後續的走向。(彭家發譯,1994). 貳、框架理論的實證與運用 對於框架存有內容,學者 Entman(1993)認為傳播過程中至少會存在於四 種內容,分別是: (一)傳播者(或稱新聞消息來源):在有意或無意間判斷即決定要說些什麼,從 框架來決定如何從組織角度來詮釋他們的信念或是想法。 (二)新聞文本:新聞中的關鍵字、專有名詞、標題、刻板印象、消息來源等皆是 框架,利用主題的方式來集中加強事實或是判斷。 (三)接收者(或統稱為讀者):文本和傳播者的想法或結論不一定會直接影響接 收者,因為接收者原本可能即有閱讀框架。 (四)社會文化:文化被視為是社會中多數人的話語和思想都有存在著框架,會表 現出共同的經驗,這也被視為框架的真正起源。然而,這代表消息來源可以決定 自己要從什麼角度來陳述事實的真相,記者跟編輯又要如何從聽來的消息來寫出 新聞內容、標題或是關鍵字,而讀者本身在觀看新聞時,也可能隱含著既有的閱 讀框架,但框架真正的起源可能是在於社會文化所影響的。. 13.

(24) 亦可以從上述的四種內容延伸出多種框架研究之類型,有部分用於驗證政治 相關者如何發起框架;有部分則是研究記者該如何在新聞報導當中使用文字或是 句子結構使用框架;有部分則是研究新聞如何簡潔明確地表達框架,以及閱聽人 又該如何理解這些新聞從業人員運用地框架(Carragee、Roefs,2004) ,而D’Angelo (2002)就將框架研究分為以下四種主要之類型: 第一類:關於框架之內容,認為新聞框架是新聞報導故事中的主要陳述,是 由多種框架裝置所形成的,框架內容多為藉由框架裝置得以將文本的細目(包含 文字或是形象等),與文本之上下文融合。 第二類:新聞框架是可以塑造多重真實的主因,無論研究主題是什麼,結果 都會顯示,框架雖不明顯但卻隱藏著強大的暗示行為,足以影響民眾的認知與感 受,並且藉由個人與人際之間的交談與互動中行程,因此團體可以使用媒介訊息 而達成設定的目標。 第三類:新聞框架與個人認知及社會行為是具有交互作用,優於基模的存在, 先前所接受的資訊,讓個人得以在短時間內過濾新聞框架所提供的資訊,所以個 人先前所接受的資訊在選擇接收或忽略媒體框架時就可能造成偏向。 第四類:由於新聞從業人員在自我意識中扮演著一種「導管」的角色,試著 提供民眾眾多的資訊,使民眾獲得資訊上的滿足,因此新聞框架便可以塑造民眾 對時下議題的意見。 近來也有眾多的文獻探討框架之實證運用,有許多屬於媒體框架之研究,其 中包含了災難新聞、風險新聞等方式呈現。框架「海嘯」的災難新聞,可以從杜 玟玲(2005)的研究得知,該主題以「南亞大海嘯」之報導研究,且以「時間框 架」 、 「空間框架」 、 「消息來源」為主,根據結果顯示,可以得知該事件被認定為 14.

(25) 國際性的災難事件,台灣著重各國家的新聞報導,而新聞報導本身最重視的就是 災難本身的現象、傷亡人數以及後續的救災活動,更以國家身份處理或發表新聞 者最值得重視、最容易主導其新聞議題,亦是記者建構事件之核心。 框架「地震」的災難新聞,可以從彭曉薇(2012)的研究得知,該主題以「日 本 311 地震」之報導研究,以「災難現場描述、後續發展與傷亡人數」 、 「救援及 善後行動」 、 「災難防治、預防措施」 、 「台灣對日本的救援」 、 「台灣的防災措施」、 「過往地震事件或各國地震」 、 「地震引發海嘯及其後續處置」 、 「地震引發核災及 其後續處置」 、 「地震引發複合式災難及其後續處置」 、 「對全球造成的社會或經濟 衝擊」 、 「對日本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 、 「對台灣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 、 「對台灣 媒體的批評」以及「其他」等十五項框架之類目,根據結果顯示,可以得知台灣 四大報著重於地震對社會或經濟的衝擊為主要的框架主題,也顯示了台灣新聞媒 體對於日本的報導仍然會秉持著客觀且專業之態度處理。 框架「颱風」的災難新聞,可以從陳冠樺(2011)的研究得知,該主題以「莫 拉克颱風八八水災」之報導研究,以「颱風動態預報情況」 、 「受災現場描述與逃 生情況」 、 「救災及善後行動」 、 「災因與傷亡損失等檢討」 、 「責任歸屬與調查」 、 「藉 災難指責政府」、「防災及宣導行動」、「民生/生活資訊議題」、「財經經濟」、「房 仲業」、「醫學/健康/醫療」、「國際組織與公約法規」、「企業社會責任」、「宗教」 以及「其他」等十五項框架之類目,根據結果顯示,政治議題為主要報導之內容, 並且驗證了政治與新聞媒體環境相互牽制,而從新聞報導內容中來看,偏向指責 政府之框架議題居多,且偏向大標題的誇大陳述之新聞標題居多。 框架「食安議題」的風險新聞,可以從邱柏勝(2014)的研究得知,該主題 以「瘦肉精美牛爭議」之報導研究,以「經貿發展關鍵」 、 「在地產業衝擊」 、 「業 者商業私利」 、 「國民健康至上」 、 「食用風險評估」 、 「科學證言背書」 、 「政府責任」、 15.

(26) 「歷史共業」 、 「政治鬥爭籌碼」 、 「政客作秀舞台」以及「無特定框架」等十一項 框架之類目,根據結果顯示,可以得知經貿發展、食品安全爭議、責任歸屬以及 政治工具之四大領域的框架,立場不同的兩大報,隨著政黨輪替,框架之論述也 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可以得知媒體的新聞框架有其社會脈絡,是會隨著社會變遷 而變化的動態過程,民眾必須做好適當的媒體素養,才不會被隱藏在新聞文本中 的權力互動操弄。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報導量的增加,災難性新聞議題必會得到民眾的重視, 媒體的新聞框架主題與內容的呈現,更是重要,媒體再運用自身的影響力喚起閱 聽眾對於議題的重視,是已被證實的(Shaw & Matin,1992)。 參考了多數框架研究之論文,發現鮮少有災難性新聞之主題研究,其中空難 新聞更是趨近於零,因此本研究將框架作為基礎理論,與災難新聞報導結合,以 先前研究者之框架主題為基底,作爲本研究中「新聞報導框架主題」之類目,盼 能了解台灣媒體對於空難新聞之框架所在。. 16.

(27) 第二節 災難新聞研究 壹、災難的定義 災難在人類生活中層出不窮,因此人們必須學著從大眾媒體中了解災難的新 聞與資訊,但到底災難是什麼?可以從早期學者下過的定義,來了解何謂災難。 根據 Fritz(1961)表示,災難是一個發生在特定的時空下的社會事件,對於社 會或該社會的某個自足區域,經歷嚴重損壞,導致人員及物質損失,讓社會結構 因此瓦解,無法完成社會的重要功能或工作。 而根據 Eleaor Singer 與 Phyllis Endreny(1993)整理表示,將災難分成六大 類,第一是自然災難,例如:地震、颱風等;第二類則是牽涉到物體動能所導致 的意外事件,例如:空難、車禍等;第三類則是有關於原料之災難,例如:核爆 等;第四類是活動或是運動所造成的危機或是災難,例如:拳擊意外或是運動傷 害等;第五類則是由長期且劇烈的疾病所引發的災難,例如:癌症或是心臟病發 等;第六類是複雜的技術所引發的災難,例如:有關器官移植手術或是安樂死等 事件。(Eleaor Singer&Phyllis Endreny,1993 轉引自袁偉勛,2002) 我國學者臧國仁、鍾蔚文(2000)則是認為災難一詞的範圍過於龐大,有眾 多的地義,但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事件(natural hazards)以及人為危機 (man-made crisis)等,地震、水災、暴風雨、雪崩、旱災、土石流皆屬於自然 事件,而墜機、爆炸、陷落、核能輻射外洩等則屬於人為危機。 鄭貞銘(2002)則是將災難事件區分為人為所致以及非人為所致,地震、颱 風等大自然現象是屬於非人為因素,若是颱風時造成土石流災害或是地震時房屋 倒塌等都是屬於天災底下之人為因素促使而成的。 郭恆祺(1998)則綜合了國內外對災難的相關定義,提出下列三種方向與定 義: 17.

(28) 一、內容:災難造成人命以及財產的嚴重損失。 二、時間:災難的發生多屬於突發狀況,自然或是人為而導致,不一定完全能掌 握,後續發展也較難以預測。 三、效果:災難的發生會引起人們各種負面的情緒。 根據上述眾多的學者對災難一詞作出定義與特色,可以得知災難的發生,確 實對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與不便性,而許多的災難不僅難以預測,就連後 續的相關處理也無法預知,因此必須透過對災難的研究與瞭解,盡量避免且降低 其帶來的損害。 本研究中的重大災難事件,主要是指我國發生於 2015 年 2 月 4 日的復興航 空 B-22816,機型 ATR 72-600 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 5 月 25 日的中華航空 B-18255, 機型 Boeing 747-200 澎湖空難,因此根據眾多學者之災難定義,屬於人為災難。. 貳、災難新聞報導 在新聞學當中,災難新聞一般是指火災、地震、山難、空難、颱風、車禍等 災難的相關報導。這類新聞是傷亡情形大小或傷亡人員的知名度,來決定其新聞 的重要性(方怡文、周慶祥,1999)。 而災難新聞已經變成新聞報導主要的內容之一,彭芸、谷玲玲(2000)研究 指出,閱聽人對於災難新聞關心的程度,通常都僅次於國家大事或是戰爭方面的 報導,民眾在新聞中除了想知道災難事件的情況之外,更想要知道與自己切身相 關的訊息,以避免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能有應變措施,可以知道如何尋求援 助與幫忙。 Larson(1980)對災難新聞的定義則是,所謂的災難新聞,就是指大眾傳播 媒體,對某災難事件的系列報導與重新建構。這些資訊不僅涉及到災難事件本身, 18.

(29) 更包含了警告、復原努力的敘述、災難衝擊的統計、影響大眾瞭解災難的形式、 態度、理解與後續回應等。由此定義可以知道,災難新聞報導在災難事件中不僅 扮演了告知訊息的角色,更影響閱聽人對整個災難事件的解讀。 災難新聞也是媒體監督政府的方式,讓閱聽人清楚知道事件的來龍去脈,可 進一步去探討政府部門是否有相關缺失,觀察執行工作的情況,發揮「第四權」 的功能。學者林子儀(1993)指出,新聞媒體主要在幫助人們真理的追求,提供 人民充分資訊,協助民主程序的進行,第四權就是保障新聞媒體發揮監督政府的 功能,提供並促進公眾對於公共議題討論的機會,來監督政府所作為是否符合民 意之所需,藉媒體來檢驗政府施政的正當性。 學者王洪鈞(1992)舉出七項有關災難新聞的組成因素,分別為:死傷、財 產損失、 原因、獲救、災區景象、附帶事件與法律結果。而鄭貞銘(2002)也 曾提出相同的看法,認為災難新聞的報導,有從:1.傷亡情況;2.財物損失;3. 發生原因;4.救助情況;5.場景描述;6.相關事件;7.責任歸屬等方向報導等。 臧國仁、鍾蔚文(2000)研究則是指出,災難新聞的研究,包含天然、人為 兩部分,衍生災損之形式,名稱雖然不盡相通,但對媒體採訪實際運作,都是一 系列災難新聞報導,通常視傷亡情形的大小以及知名度與涉及之範圍,決定新聞 的重要性,與露出之多寡。 媒體在處理各種重大災難新聞事件時,與平日處理一般之新聞手法也較不相 同,根據蘇蘅(2000)研究指出: 一、採訪對象:媒體要和平常較不熟悉的事物和採訪對象打交道。 二、作業程式:媒體必須改變平常例行作業之習慣,重新適應新的作業方式和程 與流程。 三、組織溝通:媒體必須要迅速反應,才能有效處理接踵而來的新資訊,媒體組 19.

(30) 織要做出適當性的調整,才能適應內在以及外在的新情勢。 四、通訊與傳播:災難經常會照成停電、通訊中斷、設備受損是重大天災等狀況 出現,媒體必須要設法建立屬於自己的指揮調度和資訊傳播體系。 五、報導方面:媒體面臨突發的重大災難時,需要重新界定狀況,且包含所未見 的術語也紛紛出籠,挑戰媒體工作者既有認知。 六、動員與管理:媒體管理結構平時有例行分工與任務編組,但重大災害發生後, 動員的人力、物力都超過平常管理之能力。除了救難之外,現場驟增數倍甚至數 十倍以上的媒體採訪壓力。 而根據學者黃威葳(2000)所歸納之國外的災難新聞處理守則如下: 一、不以任何的方式,在受害者的親友獲悉事件之前、之後或是過程中,干擾這 些親屬。 二、即使是在公眾場所,也要盡量尊重受害者的隱私權。 三、不要詢問「你的感覺如何」等問題。 四、確認悲劇發生之後,對方有拒絕受訪之權利。 五、不要期待這些受傷害之受訪者,能在所有媒體面前的表現是一樣的。 六、避免以預設立場去判斷受訪者的選擇,因為在面臨災變時,他們可以選 擇用很悲觀消極的態度或是選擇很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七、災變新聞都是突然發生的天災人禍,報社或廣播電視台採訪組的主管, 應常與下屬溝通指導報導災難新聞的方式。 八、採訪組應該事先思考重大或災難新聞的因應原則。 九、記者應先有自己可能犯錯的心理準備。 十、力求正確、清晰、平衡的報導原則。 根據上述眾多學者對災難新聞報導一詞作出定義與特色,新聞媒體在重大災 20.

(31) 難發生時,必須繃緊神經地面對不同的挑戰,以及具備抗壓性,在最短的時間內 掌握最新且正確之消息,也要隨時應變處理層出不窮的狀況發生,最重要的是將 正確且快速之新聞傳遞給民眾。 由諸多的文獻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學者對於媒體在災難發生前、後的災難 報導似乎都不是非常的滿意,因此對災難新聞提出上述的批判,而 Singer& Endreny(1993)則試著從不同媒體的災難新聞報導來比較不同之處,研究則將 災難新聞議題集中在災難新聞報導的選擇、災難報導中所提供的資訊、災難的責 任歸屬與其預防還有災難報導的正確性等面向,讓災難能夠更清楚的讓閱聽眾知 道媒體所呈現的面貌。 參、災難新聞研究 根據國內災難新聞之相關研究,經由「國家圖書館期刊文獻」以及「台灣博 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等資料庫,符合「空難新聞報導」之研究僅有兩篇,其 如下: 表 2-1-1 國內有關「空難新聞報導」之相關研究 項次. 論文篇名(出處). 作者(年代). 台灣報紙空難新聞品質之研究--以 525 華航澎湖空難 袁偉勛 1. 為例 (2003)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空難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一個危機處理的觀點. 胡琡苓.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03). 2.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WtubRv/webmge?switchlang=tw 21.

(32) 其中災難新聞研究較多為,自然災害之新聞,以地震、颱風為大宗,空難新 聞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將針對空難相關新聞之研究,確實了解媒體處理空難新 聞之手法。 因此研究者也參考眾多災難相關新聞之研究發現,趙庭輝(1991)根據國內 外研究,把災難新聞報導分成三種類型,其如下: 一、自然災難新聞:主要探討大眾傳播媒體對自然災難的新聞報導內容為重心。 研究者採用內容分析法,其歸納出大眾傳播媒體所報導之議題,但極少涉入任何 理論基礎。多數的研究者亦常將災難報導分為不同的時間點(如災難衝擊前、緊 急期間或是災難衝擊後等),藉以分析每一個階段的災難新聞報導。 二、人為意外事件:研究者以檢討政府、民間與大眾傳播媒體在事件發生之後的 責任為重心;有時也會分析跨國事件,探討本國媒體如何記取他國的災難教訓, 經常涉及到文化接近性與科技問題等。 三、政治經濟危機:重心集中在戰爭、元首被刺殺、公民暴動示威等危機事件研 究者主要探討的是危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衝擊。 上述兩篇空難新聞之研究,其中又以袁偉勛(2003)探討台灣報紙空難新聞 品質之研究—以 525 華航澎湖空難為例中,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研究後發現,報 紙多半使用「報導主題」 、 「報導主角」 、 「報導方向」 、 「災難責怪對象」 、 「消息來 源」等主要類目進行內容分析。 而根據臧國仁、鍾蔚文(2000)針對災難事件與新聞報導之相關因素研究之 整理後,可得知如下: 一、前置因素:有關災難事件的報導,受到社區過去是否曾有類似處理經驗或是 社會預警系統之完善程度、民眾教育訓練推廣活動之普及與否等因素影響。 二、災難事件:有關災難事件的內涵(如規模、類型),可能會對新聞媒體造成 22.

(33) 影響,報導的頻率與程度。 三、消息來源:較常見的是災難訊息散佈者,多為政府機關(發言人)以及專業 人士(如科學家、律師、工程師、消防隊員等)。 四、新聞媒體:人為災難的報導內容大多以檢討政府、民間或媒體等任務為主, 自然災難報導則是集中於事件破壞力的相關資訊,與災難相關性越高的事情或是 損傷情況越嚴重等新聞,其新聞性與新聞價值越高。 五、公眾:過去常認為民眾在災難期間易陷於極度恐慌的心理狀態,但根據調查 後發現,並非如此,誇大災民心理感受的現象為媒介造成的「災難神話 (myths of disasters)」。研究也證實民眾在災難期間所尋求的資訊並不限於大眾媒體。人際 管道或是小眾媒體也常是民眾主要資訊提供管道。 六、衝擊與影響:根據許多研究發現,災難所引起的心理與精神健康問題,並非 來自災難本身,而是受到行政部門處理緩慢所致。而新聞媒體集中報導災情描述, 吝於對災難後續處理等情況進行報導,亦是造成災後衝擊的原因之一。 根據上述眾多學者所談及的災難新聞研究,可以得知災難新聞研究分為災難 新聞報導的選擇、災難報導中所提及的資訊、災難的責任歸屬與預防措施、災難 報導的正確性等。國內外的災難新聞相關研究,可以讓民眾更了解大眾媒體想傳 遞的資訊,也讓民眾了解災難新聞,而民眾在了解災難新聞的同時,也要做好媒 體素養之守門,接受最正確且健康的災難新聞資訊,以讓國內大眾媒體確實盡到 社會教育之責任。 從多數的研究當中可以得知,災難新聞對於閱聽眾或是新聞媒體都相當重要, 因此本研究將「災難新聞相關之研究」作為基礎理論,盼能徹底的了解,台灣報 紙對於空難新聞之報導量以及如何呈現空難新聞. 23.

(34) 第三節 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 壹、消息來源的定義 消息來源的廣義而言,是指新聞素材的任何相關資訊或是資料。而可當作消 息來源的資料,則必須透過新聞從業人員進行訪問、蒐集或是觀察情況而來。狹 義而言,是透過人物訪談所得到的資訊,而有效的消息來源範圍非常廣泛,從中 央政府、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學者、與新聞事件相關聯的人員,皆可以作為消 息來源之對象(鄭瑞城,1991)。 而也有學者將消息來源區分為「傳統」與「非傳統」兩類(Strentz,1989)。 也有研究給予消息來源更明確之定義,指出消息來源是新聞內容中所標明的事件 製造者,或是在任一段落中說了話、可資辦認或聲稱某項訊息者,無論有無引述 (Sandman,1987) 。Voakes(1996)則是將消息來源定義為,新聞引述中提及且 可以確認的個人、組織、或實體等(轉引自臧國仁,1999)。 新聞來源人物又可以區分為當事人、舉事人以及評論人,其中實證研究中經 常把當事人稱為行動者,舉事人稱為處理者,評論人則是稱為第三者。舉例來說, 在一場新聞事件中,參與新聞事件的人就是當事人,出面跟新聞媒體講解的公關 或是主持人則是舉事人,另外對於該事件發表意見的政府機關或是學者專家,則 是評論人的角色。 翁秀琪(2004)的研究則提出,不同的媒介間,消息來源也會有所不同。其 中 Fico 與 Atwater(1985)則是將訊息來源分為三種,首先是印刷文件;再來 是活動來源。內容可以包含委員會會議、政府記者會或是議員活動;最後才是私 人消息來源,可從該研究中發現,電視記者在蒐集新聞的同時,主要依賴活動性 的消息來源,特別是官方記者會或是事先安排之議程,報社記者則是多數偏向於 私人的消息來源以及印刷文件為主。 而臧國仁(1999)則是對消息來源之意義解釋為「提供訊息給新聞媒體」之 觀點,似乎隱沒了社會系統中個成員間互相來往之動態意義,也忽略了新聞文字 24.

(35) 中「隱藏未顯」的社會行動者,進而延伸至 Karim(1989)的政治對立性觀點, 視消息來源為社會行動之競爭者,彼此競相在媒介論獄中爭取言說論述的主控權。 而這些競爭者是各自透過組織文化動員資源與人力,建構符合組織框架的言說內 容,並且試圖地接近媒體,爭取其接納論點,成為新聞框架的核心與基本立場, 而影響到社會大眾,建構社會主流思潮(轉引自杜文玲,2005) Sterentz(1989)則是將消息來源分成「傳統性」與「非傳統性」兩類,認 為要將社會拼湊成社會寫實的畫作,就必須靠該兩種新聞來提供消息,傳統性指 的是記者透過傳統的採訪寫作模式所取得資訊的管道,如採訪路線、公共關係與 宣傳人員、新聞事件之現場採訪記者會或是開放的公共資料檔案;而非傳統性則 是屬於跟平常較為不同的接近方式,記者使用的頻率相對較低,大多都是需要記 者親自去採訪,如精確或深入的新聞報導、與被剝奪公權的人接觸,回應恐怖組 織的奇特角色(彭家發,1994)。 根據國內中央通訊社所制定的新聞專業倫理之守則,新聞記者必須對蕭孋來 源秉持著坦承與公正的原則,不可以漫無目的地探問個人生活;不可以威脅不願 意合作之消息來源;或是應允給予有利之新聞報導以換取對方之合作;不可以取 得訪問或未經發布的文件而付費(中央通訊社,2011)。 而本研究綜合上述學者對消息來源的定義,「新聞的供應者,包含新聞報導 中所標明的事件製造者,以及由記者引述之相關言論或是資料,彼此爭取成為新 聞框架的核心立場。」而分類上則是採取鄭瑞城(1991)之觀點,將消息來源區 分為「行動者」 、 「處理者」與「第三者」進行分析,以消息來源在新聞中扮演之 角色進行分類,更能看出新聞事件中所呈述之意涵。. 貳、 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關係 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互動,對於新聞的呈現有很大的關聯與影響力。 新聞記者通常是透過消息來源來得知新聞之事件,才能塑造議題,甚至新聞事件. 25.

(36) 大部份的資訊都是來自於消息來源,而其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會隨著情況而 有所變化。若互動關係之間有任何的轉變時,消息來源也會跟著改變(Berkowitz & Beach,1993)。 Roshco 也指出,記者必須經由別人的「告知」 ,來得知本身無法親臨現場的 新聞,記者透過與新聞消息來源提供者的互動,才能得知消息,而在這種關係中, 兩者也不斷以新聞或是曝光率彼此各取所需(姜雪影譯,1994) 根據臧國仁與喻靖媛(1995)整理的相關研究,可以將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 動關係類型區分為四大類,如下: 一、 利益合作(共生)關係 早期 Gieber 與 Johnson(1961)提出,以記者或是消息來源來對自己或是 對對方的角色認知之差距,或是自我評估彼此關係為基礎,發展出三種互動之模 式,第一種關係可為各自獨立,可以從兩者對新聞價值的認知不同,彼此處於對 立或是抗衡之狀態;第二種關係則是利益合作,記者與消息來源為彼此利益相互 之合作,來完成其傳播的功能;第三種關係則是同化,即兩者中有一方被對方同 化,兩者的參考之架構已經相互結合,不再各自獨立,雙方的角色認知或是價值 均無差別。 從該研究之結果可以得知,記者與消息來源間存在著「利益合作」之關係, 雖然記者與消息來源的參考架構不同,但消息來源仍是希望能用勸服或是其他社 交之方式「同化」記者,將記者納入參考之架構。而記者的部分則是強調與消息 來源保持適當的距離,以維護其獨立自主之角色,但也可從中發現,記者與消息 來源都認為彼此的實質關係是相互依賴,也有共同的傳播價值。 二、 同化關係 以早期 Chibnall(1975)的研究中可以發現,記者為了獲取相關新聞資訊, 經常主動與消息來源培養「私人關係」,透過雙方的幫助以及合作,使得兩者之 間的關係更加密切,為了獲取更多新聞的一手消息,記者會認同消息來源之利益,. 26.

(37) 接納消息來源所說的一切,並且加以忠實的報導。該研究結果亦發現,價值觀幾 乎已被消息來源之同化。 三、 對立關係 可以從 Rivers(1970)之研究探討,記者與消息來源間最理想關係應該是對 立而非互相幫助,以民主報業之理論的主張來認定,媒介與社會統治機構應該維 持對立的關係,記者需扮演監督政府或是挑戰政府決策的角色。 四、 交換關係 Grossman 與 Rourke(1976)以社會交換論之觀點提出,記者與消息來源互 動,存在著利益交換的關係,消息來源透過資訊的提供,讓記者有新聞可以詮釋; 而記者則是提供版面與時段,讓消息來源的資訊或是政策,甚至是近年來的置入 性行銷曝光。 可以從以上四種互動之模式中得知,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互動標準的, 更衍生出以下兩種不同之觀點(鄭瑞城,1991;翁秀琪,1995)。 一、持決定論者(操控模式者) ,最主要的經典人物就是 Hall(1981) ,他曾經提 出消息來源與媒體之間具有所謂的「初級界定者」(Primary definer)與「次級」 界定者(Secondary definer)之關係。Hall 認為,媒介是受到新聞產製過程中的 兩大機制所操控:新聞產製的時間壓力,以及媒體報導需要遵守之公平、平衡和 客觀的原則。而這兩種機制也增加了媒體對消息來源的依賴,其中較為特別的是, 所謂「可靠」消息來源的客觀、權威陳述,使得新聞產製過程中,與結構上不得 不屈服意識形態,造成了媒介內容之霸權,消息來源成為「初級界定者」,而媒 體則是成了「次級界定者」。 二、Schlesinger(1990)則是反駁了 Hall 之說法,他認為所謂的官方的初級界定 者其實也並未統一,特權份子近用媒體的機會也不一定是相等的,而 Hall 的說 法則是未考慮到媒體間也有相對的自主性,例如「調查性報導」,就是由媒體主 動去揭發特權或是政客知醜聞,所以不同的媒體甚至不同路線的記者都有可能發. 27.

(38) 展出與「初級界定者」的相關之策略。 其實記者與消息來源的關係是呈現互補的狀態,根據臧國仁(1999)表示, 新聞媒體或是消息來源的任何一方均不能單獨完成資訊蒐集或是新聞發布的工 作,兩者間不僅僅限於權力的互換,還必須要兼顧雙方各自內部競爭者的互動關 係,像是媒體間以及消息來源之間的利益競爭,就是極為需要注意的地方。新聞 變成新聞工作者與不同消息來源,根據各自認定的利益也就是共同見構的社會真 實,也有人稱為符號真實。因為新聞媒體極少單獨完成一篇新聞報導,大多都要 仰賴其他消息來源才能取得資訊,這種現象使得媒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更加複 雜,不像以往之理論所呈述的,新聞媒體單單僅以「媒體與公正」的角度就可已 完成採訪。 臧國仁(1999)也曾經提出新聞報導的品質全部都必須依賴消息來源的組織 或是其機構,是否可以或是願意提供完整又可靠的資料,以及這些資料是否可以 使用客觀的角度來協助媒體加以撰寫;亦認為記者慣用消息來源的原因是因為在 於官方的消息來源較為固定,而官方的發言是具有權威性,導致記者在報導新聞 時,非常樂於接受官方所敘述的事實。 臧國仁、鍾蔚文(2000)也曾經於災難事件當中發現,媒體請向尋找「資訊 沙皇(Information czar)」 ,也就是說擁有官方職權,具備相關專家知識,可以提 供可信度高且具有權威之消息,向記者們解釋或是澄清複雜情勢者,因為媒體在 突發事件出現時,最重要的是在截稿時間前,將複雜且重要的訊息告知閱聽眾, 讓媒體與消息來源之間,不知不覺出現了共識,成為合夥的關係。 新聞其實並非是新聞從業人員自行採集與撰寫的社會真實,而是與消息來源 共同所建構的符號真實。這表示,新聞報導其實沒有辦法完全反映社會事件原始 之面貌,所以若是要求新聞內容必須要接近客觀真實,那只能被當作是新聞工作 者崇高與理想之願景。 由上述國內外實證之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新聞報導中消息來源的重要性,就. 28.

(39) 一般事件可以得知,以政府官員或是學者與專業人士最受青睞;在災難新聞中亦 是如此,隨事件或是時代之演變,消息來源的類型也逐漸擴大,趨向多元化之發 展,提供新聞從業人員豐富且真實的資訊,再報導給閱聽眾。. 29.

(40) 第四節 空難新聞研究 目前國內空難之新聞較少學者研究,因此研究者除了參考空難之相關研究外, 也參考了許多的災難相關研究,發現多數的文獻皆以內容分析進行新聞研究,大 致可以分為七種面向,包括:一、報導框架主題;二、報導主角;三、報導方向; 四、災難責怪對象;五、消息來源;六、新聞報導數量;七、新聞報導體裁等(趙 庭輝,1991),研究者參考過去學者之相關文獻研究,並且加以修正成為空難研 究之類目主題。 壹、新聞報導框架主題 袁偉勳(2003)將空難報導框架主題分成了七項類目,包含空難現場描述, 救援行動、失事原因傷亡損失等檢討、災難責任歸屬與調查、防災及宣導安檢行 動、善後處理與保險理賠以及其他。 彭曉薇(2012)則是將地震報導框架主題分成了十五項類目,包含災難現場 描述與後續發展和傷亡人數、救援及善後行動、災難防治與預防措施、台灣對日 本的救援、台灣的防災措施、過往地震事件或各國地震、地震引發「海嘯」及其 後續處理、地震引發「核災」及其後續處理、地震引發「複合式災難」及其後續 處理、對全球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對日本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對台灣造成社 會或經濟衝擊、對日本災後應對的讚賞、對台灣媒體的批評以及其他。 根據趙庭輝(1991)、袁偉勳(2003)以及彭曉薇(2012)等研究,發展出 本研究之新聞報導框架主題如下, (一)空難現場描述、後續發展與傷亡人數; (二) 救援及善後行動; (三)災難防治與預防措施; (四)過往空難與各國空難; (五) 空看後續相關之處理; (六)對全球造成社會或經濟衝擊; (七)對台灣造成社會 或經濟衝擊;(八)對空難後應對處理之讚賞;(九)台灣媒體進行批判;(十) 其他。. 30.

(41) 貳、新聞報導主角 彭芸、谷玲玲(2000)將電視九二一地震新聞之主角分成了十二類,包含傷 者、死傷家屬、一般災民、警消與醫護人員、民間營利與非營利團體、國外救難 隊、政府部門、媒體、學者專家、政治人物、其他以及無要角。 袁偉勳(2003)參考了眾多學者之文獻將空難報導主角分成了十二項,包含 罹難者、罹難者親友、政府官員與官方機構、航空公司與相關服務人員、保險旅 遊業、民意代表與民意機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軍方人員、救難人員、國內 外失事鑑定調查人員以及其他。 研究者考量到同是空難相關之研究因此選擇沿用袁偉勳(2003)空難研究之 新聞報導主角的類目。 參、新聞報導方向 彭芸、谷玲玲(2000)地震相關之研究顯示,新聞報導方向分為正面報導、 負面報導以及中立之類目。 林照真(2009)颱風相關之研究顯示,亦將新聞報導方向列為三項,包含災 難管理正面報導、災難管理負面報導以及再難管理中立報導。 因此本研究沿用過去學者所制定的三項新聞報導方向之主軸,將正面報導、 負面報導以及中立報導列為本研究之新聞報導方向類目。 肆、新聞報導責怪對象 新聞報導責怪對象會依照災難類型不同而有所差別,其有災難類型大約可以 分為兩類,一是災難預防責任;二為造成災難的責任。通常新聞媒體在報導災難 新聞時,會傾向於詳述災難預防責任,對於災難預防的責任歸咎也會依照災難類 型而有所轉變。(Sandman, Weinstein, Klotz, 1987 轉引自李瑞玉,2001) 彭芸、谷玲玲(2000)將地震相關之研究的報導責怪對象分為下列十二種, 包含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然、建商、媒體、救難人員、國內支援團體、國外 支援團體、民眾、軍方、其他、無責怪對象。. 31.

(42) 袁偉勳(2003)則是將空難相關之研究的空難責怪對象分為十一項,分別是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然、航空公司、民間團體、國內外失事鑑定調查人員、 民眾、軍方、無責怪對象以及其他。 研究者將上述彭芸、谷玲玲(2000)以及袁偉勳(2003)之研究小幅度修改, 列為本研究新聞報導責怪對象之類目,(一)中央政府;(二)地方政府;(三) 自然因素; (四)航空公司; (五)救難人員; (六)民間團體; (七)國內外失事 鑑定調查人員; (八)民眾; (九)軍方人員; (十)其他; (十一)無責怪對象。 伍、新聞報導消息來源 多數的災難新聞研究,以電視或報紙引述來源時,大多將消息來源區分成為 五類,包含政府官方、街頭訪談、非政府官方、記者觀察以及其他(Wilkin,1985)。 郭恆棋(1999)則是針對消息來源區分成當事人、處理者與評論與涉入者等 三大方向。 袁偉勳(2003)則是將空難新聞相關研究,區分為十二項類目,包含政府官 方、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軍方、救難人員與法醫、民意代表與民代機構、航空 公司、民眾、報社或記者本身專業、國內外通訊社及國外媒體、保險旅遊產業、 消息來源無法確認以及其他。 而本研究之新聞報導主要消息來源參考過往學者所提出的類目,並且加以修 正,因此亦區分為十二項類目列為, (一)政府官方; (二)學者專家與研究單位; (三)軍方;(四)救難人員、法醫與醫院;(五)民意代表與民代機構;(六) 航空公司; (七)民眾;(八)報社或是記者本身專業;(九)國內外通訊社及國 外媒體;(十)保險旅遊產業;(十一)消息來源無法確認;(十二)其他。 研究者考量到新聞消息來源越來越複雜,且一篇新聞有諸多個消息來源的問 題(彭家發、陳憶寧,2007),因此增設新聞報導次要消息來源之類目,其類目 與主要消息來源相同,盼可以藉此更加了解空難新聞之消息來源。. 32.

(43) 陸、新聞報導數量 有關於災難新聞報導之數量,皆有國內外學者探討與發現,整理出災難延續 時間、媒介組織與非媒介因素可能會影響災難報導量。Eleanor Singer 與 Phyllis Endreny(1993)曾提出,媒體在處理災難新聞的時候,似乎會遵循著一定的模 式進行,而在災難事件發生後,緊接下來的就是媒體大篇幅的報導,災難發生一 陣子後,報導數量則會逐漸下降。此外,災難新聞報導亦可能會在生還者陸續被 救出來等相關災難事件發生之後,初步減少報導隻數量,通常媒體對災難事件的 注意力降低之後,不代表該議題已經被解決,一方面是缺乏故事性;二來極為可 能有其他更具新聞價值之議題發生,使得媒體不得不轉移焦點。 早期戒嚴時代,在媒介因素方面也會影響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賴清松, 1972),他針對中央日報、新生報以及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四家報社進行災難新聞 研究後發現,黨營或是公營刊登災難新聞之則數比起民營報多且分佈較為平均, 更提出黨營或公營報紙採均衡主義;而民營報則採重點主義,因此媒介因素確實 會影響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 二十一世紀的媒體讓人眼花暸亂,媒體經營集中化等現象日益惡化,且促進 民主化的功能確實受到強烈質疑,另一方面,網路資訊時代爆炸,數位網路科技 不斷演進,各式各樣的社群網站相繼問世,民眾能參與內容製作機會增加,似乎 又是媒體重生的大好時機。由於科技使然,數位網路不但可以快速發佈新聞,亦 可將傳統媒體內容同時傳遞至不同的媒體平台,更加擴大了對閱聽眾的影響力, 各家傳統媒體紛紛成立屬於自己的新聞網站,跟著世代之演變,其中更發現了網 路時代的來臨,確實嚴重了報紙呈現新聞之內容或是數量(林照真,2014)。 也有部分的學者認為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除了災難持續時間與媒介因素外, 非媒介因素也會對新聞報導數量有所影響(陳鳳如,2001) 。根據 Gary Gaddy 與 Enoh Tanjong(1986)研究西方報紙對第三世界地震災難事件時發現,在死傷人 數或是受災區域之損害程度,或是有其他災難伴隨產生,與事件發生之處等非媒. 33.

(44) 介因素變相中,死傷人數與財物損失也是影響新聞報導數量的原因之一。 從上述的文獻當中可以看出,災難新聞報導的數量會隨著災難持續時間或是 階段、媒介因素或是非媒介因素而有所改變。 柒、災難新聞報導體裁 新聞報導體裁一直都是媒體對新聞內容呈現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多數的學 者除了分析災難新聞報導中「說什麼」的部分,亦包括「怎麼說」,也就是新聞 報導體裁之部分,將電視與報紙中的災難新聞報導類型分為下列幾種類型:硬性 新聞、特寫、人情趣味、社區告示、政府活動、新聞分析、調查報導等(Ilkins, 1985 轉引自陳鳳如,2001)。 鄭貞銘(2002)針對新聞報導分類,可分為一般新聞、專欄、新聞分析與特 稿、專題報導、社論、短評、漫畫、照片圖表、讀者投書與其他。而袁偉勳(2003) 的空難新聞研究中,就依照此分類定義研究中「如何說」的類目,也就是新聞報 導體裁,因此研究者依照過往學者之經驗與定義,運用此新聞報導分類,作為本 研究的新聞報導體裁之類目。 根據眾多學者提出的各類型類目之建構,研究者參考趙廷輝(1991)、彭芸 與谷玲玲(2000) 、陳鳳如(2001) 、袁偉勳(2003) 、杜玟玲(2005) 、林照真(2009)、 彭曉薇(2012)等分類,略為調整且修正出適合本研究之類目,並且加以探討 2015 年 2 月 4 日所發生的復興台北空難以及 2002 年 5 月 25 日發生的華航澎湖 空難,媒體處理災空難新聞之手法,經過 12 年時間的淬煉,是否有所不同。.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students have had ample practice with developing characters, describing a setting and writing realistic dialogue, they will need to go back to the Short Story Writing Task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