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章旨在描繪研究主題之概括性輪廓,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 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研究範 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旨在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背景與緣由,並據以說明研究目的如下:

壹、研究動機

現今正處於全球化的浪潮中,由於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與盛行,資料 的取得更為便利,知識的流通也較為快速,國家與國家的界限日趨模糊,不再受 到距離、時間、地理和語言的限制,國際脈動、思維、觀念、價值、理念等無不 在調整與改變,同時意味著爆炸性的知識正襲捲而來,用知識激發智慧來創造新 的和有價值的產品,以製造更多財富,加強經濟實力的趨勢來臨,正式開啟「知 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時代的大門。「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1996)指稱 知識經濟一詞係指以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因素的經 濟型態,由此可知,知識的貢獻已漸超越自然資源、資本、設備與勞動力等生產 要素,其為國家、企業、組織、個人因應時代變遷引起市場激烈競爭的利器,亦 是維持持續優勢的關鍵要素。但龐雜的知識需要策略性的管理手段,故而涉及知 識管理的理念,透過知識管理不僅可瞭解組織現存知識的面貌,也能揭開組織之 中欠缺的知識,協助不同層級、團體、專長的組織人員有效取得、流通、保護、

規劃、整合、創新知識,這也使得知識管理的理論與實務成為國際觀注的焦點,

多數研究結果顯示知識管理會提昇組織效能(王建智,2003;石遠誠,2003;

吳國基,2004;林煥周,2007;凌重堅,2004;陳淑華,2002;黃明哲,2003;

劉順忠,2008;蘇惠美,2007),但組織運作知識管理時,常常忽略了成員分享、

合作的意願與氣氛是知識管理的成敗基礎,因為個人非顯而易見特性的隱性知識 必須有待在成員間建立信賴的情境下被展現。據此可知,我們的焦點不應只放在 該如何利用資訊科技等方法或策略進行知識管理,而更須加強重視型塑分享、合 作的組織文化;不能再僅就管理的層面而論,而要深入領導的範疇來探討,因為 領導是藉由人格影響力發揮倡導行為,用信賴的權威促進合作、使人順從,從而 協助達成目標(黃昆輝,1988;羅虞村,1986;Stogdill,1974),而管理(如:計 劃、組織)是靜止的活動,要等到領導者勾勒出願景與策略,營造適當的組織環 境,觸動激發的力量說服成員、結合團體熱情地去追尋界定的目標,才能激發他 們加以實現目標(Cleland, 1995; House, 1997)。

由此可知,管理者的職責是使現有運作更為有序、順暢,但領導者則更強調 運用影響力激勵成員改變現狀、邁向目標。因此,知識管理要能順利推展並有效 落實,知識領導的支持與協助是關鍵性因素。領導者必須激勵組織成員相互信 任、溝通,獎勵成員分享知識,而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適度照顧和保護知識所 有權,並鼓勵成員創新知識,做一個創新者和冒險者,知識領導者對於知識學習 環境的建構與組織競爭優勢的取得,有推波助瀾的功用(吳清山、林天祐,2005;

Hewlett, 2006; Holsapple & Singh, 2001; Neilson, 2000; Quinn, Anderson, &

Finkelstein,1996)。由此可知,知識領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探究知識領導 的內涵乃本研究主要動機之一。

同樣地,在學校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同仁間的信任、關懷與互助 的關係,以作為知識管理的基礎(林明地,2002);然而,我國出生率持續下滑,

將 2007 年與 1981 年的實際出生人口數相比,減少了 21 萬人左右,人口結構的 變遷明顯呈現在學齡人口上(教育部,2009),對於各級教育、不同類型、不同

勢,但接踵而來浮現於檯面上的便是超額教師的問題,教師面臨到可能被調校的 激烈競爭壓力,無論是已調校的或尚未調校的教師,多多少少影響到工作氣氛,

傾向於彼此競爭或隱藏獨自所擁有的專業知能,因此,教師間要建立信任、關懷 與互助的關係通常較過去更為困難,此需要校長發揮領導知能以破除困境,校長 必須確保共同合作所需要的信賴能夠滋長,且鼓勵成員從隱藏據為己有轉為分享 知識,朝向知識分享的文化;然而,知識經濟的社會,教師不應只扮演著知識傳 播者的角色,他(她)也應該讓自己成為知識生產者的角色(吳清山,2003),

但學校教師經常忽視了存在於本身之間的知識,結果無法分享並利用此種知識;

同樣地,教師也可能不清楚自己所欠缺的知識,意即無法指認出所需要創造出的 新知識(引自王如哲、黃月純譯,2004),而知識領導者能了解成員實際作為、

思考模式及運作理念,有意引領成員邁向知識型組織的願景,並支持成員發展知 識(Cavaleri, Seivert, & Lee, 2005)。因此,有了校長知識領導,便能在校內營 造分享和合作的文化,促使知識管理的展現。

而少子化的趨勢也影響了原已面臨學校資源不足、教師調動頻繁的偏遠小 校,現因學生數不斷減少或不足,瀕臨廢校抑或裁併的困境,但廢校或裁併並未 充分考慮學生受教權和家長參與教育權,對於社區與文化資源的延續傳承也有顯 著影響,為了避免被裁併的命運,學校應更認真思索、檢討與發展學校的生存定 位之道,讓小校發揮特色,不斷延伸開發資源,提昇學校競爭力。此即有賴學校 校長的教育理念與能力加以落實知識領導,張雅妮(2008)認為知識領導者需瞭 解可用的知識資源,並有效整合及運用,且能善用有限的經費、人力、設備等資 源,創造有效的知識管理效能。因此,學校校長能帶領整個校內教育人員團隊,

聯繫學校、社區與環境資源,從強調觀念的交流至知識的分享學習層面,再進一 步擴展至知識創新層面,從而建立學校特色。

據上所述,不同類型與規模的學校皆普遍關注如何提升教育素質,因為辦學 品質之提升為攸關學校存續之根本關鍵,以穩住學校賡續發展之競爭力。在教改

知識管理專業的需求與責任也益加深重,簡言之,皆涉及了校長知識領導的議 題,而校長作為知識領導者,係為知識分享、管理、整合、創新的催化劑。準此 而論,校長知識領導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然而,校長是否已體認到知識領導的重 要性而加以落實?故探究校長知識領導之現況與實際運作情形,及瞭解是否會因 不同個人和環境背景變項而造成差異,成為本研究主要動機之二。

綜覽國內博碩士論文,針對校長知識領導議題之文獻探究和研究並不多見,

經研究者查閱後,在國內期刊、學術研討會等文獻方面,僅見吳清山、黃旭鈞、

賴協志和高家斌(2007)、吳清山、黃旭鈞、賴協志、張雅妮和徐昌男(2007)、

吳清山和賴協志(2007a)、吳清山和賴協志(2007b)的研究,以知識領導為研 究方向的期刊及論文持續受到關注;而在論文研究方面,也僅有徐昌男(2007):

「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知識管理效能之研究」、薛淑芬(2008):「臺北 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張雅妮(2008):

「臺北縣市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賴協志(2008):「國民小學 校長知識領導、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等研究。整理後發現,主要多 以國民小學為主,職此之故,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國民中學校長,以暸解公立國 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的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希冀將研究成果提供未來對此議 題有興趣者參考之用,此為本研究主要動機之三。

貳、研究目的

基於前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之 現況、困境與因應策略,茲將具體的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探討知識領導的意義與內涵。

二、瞭解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的現況、困境及因應策略。

三、比較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現況、困境及 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

四、比較不同的學校背景變項之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現況、困境 及因應策略的差異情形。

五、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俾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校長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