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閱讀是為了從閱讀材料得到某種需要的信息與知識,滿足自己的某種目 的或需要(周小兵、張世濤、干紅梅,2008)。不論是母語者或是語言學習 者都有閱讀的需求,藉由閱讀可以獲取外界的資訊與社會接軌、亦可學習知 識並且提升語言的水準。

隨著時代的變遷,閱讀的素材和來源有了不同的發展。在傳統教材中,

閱讀教學的素材多為作者自編,或是參考報章雜誌做改編,除此之外,課堂 教學方式也多以傳統的由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為主,先解釋詞彙,

再進一步了解整體篇章。現今華語閱讀教學則強調真實材料,且越來越多人 提出使用真實材料設計課程的概念,例如 Huang, Tindall & Nisbet(2011)

和楊弦陵(2013)。而在教學的真實材料中,新聞能提供即時資訊,往往是 語言教學選材的最愛,加上話題若具爭議性,更能藉由討論來提高學生語言 評析能力(葉德明,2011)。由於近期網路蓬勃發展,因此人們閱讀的媒介 也發生了變化。根據報導指出,網路媒體使用率已在 2012 年超越報紙,成 為現今社會人民最常使用的第二大媒體。此現象顯示出網路受重視之程度,

也表示網路媒體對人民之重要性。華語教師若從網路新聞媒體取得真實材料,

不僅來源豐富,且可在不同類型的材料中進行篩選,再進一步的運用其之語 篇,設計強調從全面語篇開始理解的自上而下(Top down model)模式閱讀 策略藉以協助學生理解語篇。

隨著近期新聞媒體的興起,媒體語篇研究才逐漸受到關注。學者認為媒 體語篇亦屬於語篇分析的一部分,近幾年來也意識到人們的基本資訊和知識 來源皆取決於新聞媒體,凸顯其對日常生活之重要性。除此之外,網路新聞 媒體最高的價值在於與讀者間真實的互動關係與回饋,學習者不僅能從中交 換真實訊息,更能表達自我意見(Ghavamnia & Dastjerdi, 2013;Liang, 2013)。 有鑑於此,華語教師們開始於課堂中使用網路新聞語篇作為教材,但大多透 過如一般閱讀教學由下而上之傳統教學方式授課,鮮少以全觀、整體之方式 解讀語篇。此外,網路新聞主題類別繁多,娛樂新聞語篇被認為是可看出語

2

言多樣面貌的軟新聞;而政治和社會新聞語篇則大部分屬於所謂的硬新聞,

以經濟、犯罪、戰爭等大事件為主(Patterson, 2000;林雯旋,2010),語言 使用上自然也偏向正式嚴肅。

本研究利用後設論述(Metadiscourse)分類架構研究分析網路新聞語篇,

研究後設論述詞語不僅可以全觀角度探討語篇邏輯架構,亦能觀察作者與讀 者間互動關聯性。後設論述是凌駕在命題意義之上的詞語,後設論述並沒有 擴展概念訊息(Ideational material),而是幫助讀者面對訊息能夠連接、組織、

翻譯、評價和發展態度。命題(Propositon)為真實世界存在的想法、人物 及事件,雖然有時後設論述無法完全從命題中獨立提出,但後設論述依然被 定義為不影響命題的成分。Hyland(2005b)提出,後設論述強調的是語境 的意義(Meanings in context),因此有可能某詞語在本語篇中為後設論述成 分,但在別處卻為命題成分。如以下例句(1)和例句(2)。例句(1)中的"possible

"為後設論述成分,是作者對於事件發展作的評論猜測,表示作者認為這件 事發生的可能性。相反的,例句(2)則是命題事件本身的可能性,是作者無 法決定和控制的情形。

(1) It’s possible that he just forgot to collect it.

(2) It’s possible to see the peaks of Snowdonia on a clear day. (Hyland, 2005b)

後設論述架構經過許多學者修正及重建,目前 Hyland(2004)的架構 為研究者廣泛使用。Hyland 將後設論述分為交互式(Interactive)和互動式

(Interactional)兩系統,其功能分別是連接語篇的邏輯架構以及表達作者 個人立場和激發讀者在語篇中的參與度。近來學術研究已確認作者、讀者的 互動包含在寫作文本內,然而作者傳遞個人立場的方式目前尚未有完整的分 類,因此 Hyland(2005a)進一步將互動式分為作者表達自我態度的立場式

(Stance)和與讀者互動的參與式(Engagement),針對互動式系統進行更 細部的探討。

後設論述研究逐漸地成為近來語篇分析的重心,眾多學者將後設論述領 域結合其他,如在西方語用學界主要針對學術論文的寫作教學做研究

(Hyland, 1998, 1999, 2005a;Dahl, 2004;Hyland & Tse, 2004;Ifantidou,

第一章 緒論

3

2005)。許多研究分別從不同語篇類型探討後設論述,如社會科學語篇研究

(Crismore, 1983)、研究生教科書分析(Hyland, 2000)等。在不同語言對 比上,Dafouz-Milne(2008)對比西班牙文和英文的文本、人際後設論述標 記使用情況,發現兩類標記皆出現於兩語言之新聞語篇中,但在文本後設論 計標記內部分布有所差異;Mauranen(1993)對比芬蘭文和英文,發現英 文語篇使用後設論述標記的現象較芬蘭文語篇普遍的多,作者在語篇中凸顯 自己的情況也較明顯。而在不同主題領域的研究方面,Hyland(2005a)研 究學術論文語篇時亦分為硬性領域及軟性領域,探討與比較兩種不同領域後 設論述的使用分布。若把此概念運用至網路新聞語篇中,亦可探究後設論述 在不同新聞主題使用情況之差異。

Vande Kopple(1985)分析大學教學時教師如何利用後設論述提升學生 學 習 品 質 。 他 認 為 熟 悉 後 設 論 述 對 於 學 習 者 有 一 定 的 助 益 。 Hashemi, Khodabakhshzadeh & Shirvan(2011)亦提出舊式閱讀教學策略的缺失,並 設計實驗研究後設論述對學習者理解語篇是否有幫助,結果顯示當學習者 意識到各標記的存在時,可更有系統的了解語篇。此外,另有學者探討語 篇中後設論述多寡是否影響學習者的閱讀理解。由此可見,雖然此方面閱 讀策略研究並不佔多數,但後設論述標記確實在學習者語篇閱讀上有一定 的助益,因此教師可巧妙利用各標記建立學生的語篇概念。

由上述內容可看出,目前後設論述研究著重於探討學術論文,新聞語篇 的研究僅以 Dafouz-Milne(2008)對英國報紙和西班牙報紙意見專欄所做的 研究和 Le(2004)分析法國經典報紙 Le Monde 社論為主,而對於網路即時 新聞的語篇研究更為缺乏。除此之外,語言雙重對比研究大多以英文為主,

如 Mauranen(1993)對比芬蘭文和英文、Dafouz-Milne(2008)對比西班牙 文和英文,或是僅針對英文中的不同領域,如 Hyland(2004, 2005a)對不 同英文學術領域進行研究。明顯的,後設論述在法語領域的研究相當貧乏,

但根據教育部調查,法籍華語學習者在臺人數卻為歐洲之最。再者,在不同 主題領域的對比方面,除了 Hyland(2005a)比較學術領域中軟性、硬性學 科後設論述標記使用差異之外,鮮少有不同新聞語篇主題對比研究,顯現出 主題對比在新聞語篇研究中的缺乏。最後,雖然新聞語篇閱讀教學在現今教

4

學領域逐漸受到重視,但仍缺少系統性、全觀性由上而下的教學方式,也少 有教師兼論語篇邏輯理解和與讀者互動之概念。

綜上而論,語篇閱讀教學已經不再以詞彙為本,而是由整體語篇由上而 下的理解方式進行,語篇的邏輯銜接因而顯得格外重要,另外,從形式上看,

雖然閱讀只是一種單向的語言交流,只是語言輸入,而實質上閱讀是作者與 讀者雙方參與的言語交際活動(周小兵等人,2008)。後設論述交互式和互 動式系統可同時探討新聞語篇的邏輯銜接功能以及記者和讀者互動的情況。

因此,本研究將利用後設論述架構分析網路新聞語篇,探討華語、法語後設 論述各標記詞語使用頻率之分布,除此之外,也將針對屬於硬新聞的社會版 和屬於軟新聞的娛樂版進行分析,討論不同新聞主題的差異,並進一步探討 新聞語言和新聞主題之差異對後設論述詞語分布是否有所影響,補足新聞語 篇在不同語言、不同主題之對比研究上的缺失。最後,再將研究結果應用至 法籍華語學習者之閱讀教學策略之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