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華語新聞教學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進行探討,內容總共分為三節。首先,第 一節介紹華語新聞閱讀教學,並分為三個部分細部討論,分別是華語閱讀教 學模式、新聞媒體語篇研究和華語新聞語篇教學,分別討論閱讀教學不同的 模式以及介紹後設論述分析運用於新聞語篇教學之可行性;其次,將針對網 路新聞之重要性進行闡述和證明,強調網路新聞媒體對現代人的影響;最後,

本研究將從後設論述概論切入,探討後設論述之功能本質和後設論述之分類 架構,並再深入討論後設論述和新聞以及和閱讀教學之關聯性。

第一節 華語新聞教學

在教學的真實材料中,新聞能提供即時資訊,往往是語言教學選材的最 愛,加上話題若具爭議性,更能藉由討論來提高學生語言評析能力(葉德明,

2011)。依上述所示,學者理論凸顯出華語新聞結合教學的重要性,提升華 語新聞教學之價值。本節第一部分探討新聞媒體語篇研究,第二部分對華語 新聞語篇教學加以著墨,第三部分則介紹對外華語閱讀教學之閱讀模式。

新聞媒體語篇研究 一、

Van Dijk(1988)認為,「語篇」(discourse)是一門在各學科間都存在 的研究,如人文和社會科學等領域。語篇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所發展出 的公眾演講,從說服他人過程中產生有效性的語篇架構。從形式來看,語篇 亦經歷過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的洗禮,因此,後期所發展的形式則直接或間 接地受結構主義之影響。除此之外,語篇的發展和社會語言學亦有緊密的關 聯性,如某地區流傳之特殊的神話或童話。而語篇研究發展的另一條脈絡是 偏向社會導向的日常對話分析,近期則逐漸演變為文本的語篇研究。Fowler

(1991)也提出,語篇在使用上具社會性跟意識形態,並且透過語言可將其 解碼。Charaudeau & Maingueneau(2002)亦認為語篇分析是現今人文學和 社會學的重心,「語篇」強調的不外乎是語言本身在語境中的活動狀態以及 和社會的連接關係。由此可見透過研究語言可探究語篇的背景意義。

文本的語篇研究方面,許多人在學術領域之語篇上做出貢獻,探討其語

8

篇中作者使用之邏輯連接和與讀者間互動之關聯性(Hyland, 1999, 2004, 2005a;Dahl, 2004;Hyland & Tse, 2004;Ifantidou, 2005;吳欣儒,2011)。 因此,語篇的研究不僅只是強調詞語和句意,還進一步的上升至段落和篇章 的邏輯連接,更開啟了重視語篇中作者與讀者間互動的模式,而今日因媒體 的型態變化,使得語篇互動之研究顯得更為重要。

媒體的轉型和網路媒體的興起,使得語篇研究的重點也漸漸的發生了變 化。Ghavamnia & Dastjerdi(2013)提出,媒體語篇亦屬於語篇分析的一部 分,而新聞報導研究則可稱為媒體語篇分析研究最大的任務之一,Chevalier

(1831)亦提到,媒體可說是平衡三權的新興第四大權力。由此可見媒體語 篇的重要性。早期除了廣告媒體研究外,沒有任何一個媒體研究可以引起學 者的關注,不論是對符號學家、語言學家或是語篇分析學家而言。而新聞媒 體的研究最終得到平反,近幾年學者們終於意識到新聞媒體語篇對日常生活 有重要的影響力,人們大部分對社會、政治的知識或是對世界的認識皆是從 生活中各種不同的新聞媒介所取得。

新聞媒體語篇的溝通價值仰賴新聞語篇中與真實事件互動的真實的語 態和真誠的回饋。在語篇互動中,學習者不僅交換真實和相關的訊息,亦透 過豐富的策略表達自我意見(Liang, 2013)。Conboy(2007)亦認為,為了 詮釋新聞媒體的目的,語篇可定義為知識和態度力量透過語言呈現的結果,

所有的互動行為都在語篇系統內發生作用。不僅如此,新聞媒體語言亦可表 現出不同的社會價值、社會群體和文化背景。

華語新聞語篇教學 二、

李楊等人(2007)認為華語語篇構造基本知識囊括語域型式、結構型式 和連貫型式。語域型式意指華語語篇與其外部語境間的基本制衡關係,語篇 外部語境可分為兩方面,其一是宏觀的種族和社會文化環境(語言的風貌、

制度等),其二則是具體語篇出現的具體交際場景(篇章寫作的目的意圖、

出現場合時間以及作者與讀者的特點和相互關係等);結構型式是指華語語 篇的結構要素和要素組織成語篇的基本模式;連貫型式則是實現語篇局部連 貫和總體連貫的基本形式,又可分為篇章連接詞語、詞語語義關聯、指代和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省略與語句排列和話題推進順序。

學者們認為以上述語篇構造知識基模為基礎,可使學生更有效率的掌握 閱讀策略。學者亦認為閱讀策略應參考篇章語言學之概念,並提出幾點建議:

(1)把訓練學生對於華語篇章結構模式的敏感度作為基礎階段閱讀教學的一 項內容,教學大綱裡列出明確的目標要求;(2)教材所選課文應該體現出華 語篇章不同文體典型的結構模式,作為教師展示篇章組織方式的依據和學生 建立相應結構圖式的參照;(3)教材中適當安排一些專門的訓練項目,讓學 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有意識的感知華語篇章結構的典型形式。表二-1 為李楊 等人重釋提高閱讀效率的四種策略。

表二-1 與語篇構造知識基模相關之閱讀策略

(資料來源:李楊、王鍾華、陳灼(2007)。對外漢語教學課程研究。北京:北

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臺灣華語教材中之閱讀材料多為編者自行撰寫、報章雜誌改寫或是經典 文學改寫,如一般教材《實用視聽華語》、《遠東生活華語》,或是針對閱讀 訓練之教材《今日臺灣》、《新聞與觀點》等常用教學書籍中之閱讀教學元素,

並且採取的方式多為自下而上的模式,先提供生詞,進行生詞釋義後再進而 分析句義,最後才擴展至語篇。抑或是強調文化教學,並不著重語篇的理解,

僅注重概念的傳達。現今華語教學強調真實材料(Authentic material)之重 要性,Huang, Tindall & Nisbet(2011)針對真實材料對學習者的助益做出研 究,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認為大量使用真實材料與真實活動能夠加強學生

閱讀策略 解釋

預測 讀者根據已知訊息,對尚未讀到的語篇內容做出假設和預期

選擇 讀者憑藉知識基模的幫助,在閱讀過程中根據自己的閱讀目的迅速

篩選、提取所需訊息或新訊息

推斷 讀者根據已有知識對語篇中隱含或陌生內容進行推測和斷定

記憶 讀者短時間記憶的廣度和記憶過程中整合片段記憶成大語義結構

的能力決定閱讀的效率

10

的參與度且能促進和真實世界語境和狀態的連結性。

上述研究顯示出真實教學材料之運用在教學上的必要性,因此,對於華 語教師而言,尋找合適的真實材料進行閱讀教學就成為一門學問。而如葉德 明(2011)所言,新聞能提供即時資訊,因此在語言教學選材上受到教師的 喜愛。新聞為日常生活可取得之真實閱讀材料,新聞語篇不僅能作為閱讀教 學 素 材 , 亦 能 提 供 讀 者 目 標 語 國 家 社 會 文 化 訊 息 。 根 據 Ghavamnia &

Dastjerdi(2013)所示,研究者們直到近期才逐漸發現新聞語篇對日常生活 之影響力,因此近幾年來華語教師開始於課堂上使用新聞語篇進行教學。教 學方式大多如同一般自下而上的閱讀教學模式,提供生詞連結句子、段落,

最後串聯成篇章。

本研究以後設論述作為新聞語篇之分析架構,探悉後設論述標記不僅可 知曉語篇中邏輯連接,且能了解作者態度和與讀者間之互動等特色。如上 述李楊等人(2007)所提出的語篇概念,語篇中的具體交際場景與篇章寫 作的目的、出現場合時間以及作者與讀者的特點、相互關係皆有所關連。

李楊等人認為可將訓練學生對於華語篇章結構模式的敏感度作為基礎階段 閱讀教學的一項內容,而後設論述欲探討的即是邏輯連接標記的目的以及 作者、讀者間的關係,利用不同的後設論述標記讓學生對新聞語篇邏輯及 互動性更加敏銳。第三節將詳細介紹後設論述與新聞、閱讀教學之關聯性。

華語閱讀教學模式 三、

閱讀是現代人認識社會最基本的方法,是獲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手段,報 刊、書信、論文乃至科技文獻、法律文書等等,無一不是需要通過閱讀為人 們所了解(彭志平,2007)。閱讀是獲取資訊最快的途徑之一,因此在聽、

說、讀、寫中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心理學界將第二語言閱讀分為幾種模式,

分別是自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自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

以及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彭志平,2007;陳賢純,2008;周小兵 等人,200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一)自下而上模式(Bottom up model)

自下而上模式意指讀者從詞義整和至句義,再從句義擴大理解至段落的 方式,以由小單位至大單位的形式進行閱讀理解。讀者在腦中尋找相關的語 音、語義等線索,並且和語篇上下文進行比對,若符合上下文則進行下一步 解碼(decoding),若不符合則重新進行編碼比對。此種模式強調基本知識 的重要性,為傳統閱讀課程所大量使用。此模式現今遭受許多質疑,故有學 者提出自上而下模式。

(二)自上而下模式(Top down model)

自上而下模式理念與自下而上模式相反,強調讀者的背景知識在閱讀過 程中的重要性。學者認為,閱讀過程是一種在每個認知層次上都發生的推測 與驗證相互交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讀者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周小兵

自上而下模式理念與自下而上模式相反,強調讀者的背景知識在閱讀過 程中的重要性。學者認為,閱讀過程是一種在每個認知層次上都發生的推測 與驗證相互交替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讀者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周小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