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來源:Robbins & Judge(2013:631)

組織變革會帶來組織內部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會產生工作壓力潛在因素中

依 McShane 和 Von Glinow(2009)的看法,離職(turnover)指離開組織、

轉調到其他工作部門,或者試圖逃避不甚滿意的工作環境(轉引自丁明勇、鄭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萍譯,2009:89)。唐大鈞(2001:16)認為,「離職」係指員工與組織終止契約 的一種行為。Mobley(1982)認為離職是指一個接受組織薪資的人,於該組織工 作了一段時間之後,經過個人的考量決定離開,主動終止在組織的身分,此時不 但失去了組織內部的職務及賦予的權利、利益外,並且與原組織脫離關係(轉引 自葉德豐等,2004:246)。離職是員工經過考慮之後,自願否定原有職務的結果,

與原組織完全脫離關係,而失去原來的職務及原職務所帶來的權力與利益(轉引 自張火燦等,2007:27)。黃英忠(1997)將離職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 離職為勞動移動(labor turnover),包括地域間的移動、職業間的移動、產業間的 移動,同時也意味著某一特定組織(如公司、工廠、機關等)員工的流入及流出;

狹義的離職則僅指勞動從組織內部往外部的移動(轉引自熊明良、顧良智,2007:

63)。簡言之,離職係指組織成員因某種因素而離開組織。就公務人員而言,狹 義的離職指離開公部門,包括退休、辭職;廣義的離職尚包含調職,即離開現職 機關調任到其他公務機關,而本研究係探討廣義的離職,包含退休、辭職及調職。

離職與離職傾向不同。離職是離開組織的行為,傾向則是個人內心的意義,

爰離職傾向是離開組織前的心理狀態。離職傾向是員工在工作一段時間後,因某 種因素而產生離職的想法,進而找尋其他工作機會,企圖離開現任組織的趨向強 度,其是量測員工離職行為的重要指標(翁慈憶,2010:6-7)。離職傾向(turnover intention)或稱離職意圖,是員工決定離職前的最後思考,能有效預測離職行為,

使組織得以預為準備因應(藍偉峰,2003:4)。

國內多數研究者採用「離職傾向」或「離職意圖」的研究,係針對目前仍在 職的員工,即尚未離職員工為研究對象,由於員工並非真正發生離職行為,也就 是說,有離職傾向或離職意圖者,並不必然產生離職的結果,他有可能以怠工、

曠職等消極方式表達不滿,亦有可能在造成離職的刺激因素消失後,打消離職的 念頭。因此,離職傾向或離職意圖關聯的研究,與實際產生離職的行為之間恐存 有落差,況且有關聯性並不等於有因果關係,故影響離職傾向或離職意圖的因素 與實際造成離職行為的因素間,恐有實質上的差異(馮逸成,2005:12)。本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的對象,係以已離職之人員為研究對象,希冀能以本案例探討行政院組織變革 情境下公務人員離職問題。

有關公務人員離職,依「公務人員任用法施行細則」第十一條第二項:「本法 第十一條第二項所稱機關長官離職時應同時離職,指機關長官退休(職)、卸任、

調職、辭職、免職、撤職、去職、解職或死亡時,其所進用之機要人員,應由原

(新)任之機關長官或其代理人,於同時將該機要人員免職。機關長官停職或休 職時,由其代理人視業務需要辦理。」本研究對象係指上述之退休、調職、辭職。

貳、離職的分類

離職在傳統分類上,依照員工係出於自願或非自願,分為自願性離職

(voluntary turnover)與非自願性離職(involuntary turnover)兩類型。自願性離 職包括:係個人因素而自願離職,如退休、遷徙等;因組織因素自願離職,如待 遇、升遷、工作輪調;因個人因素與組織因素綜合影響而選擇自願離職,如辭職。

非自願性離職一般為雇主或組織不願再雇傭,但員工仍想繼續留在組織中,如解 雇、開除、裁員等(熊明良、顧良智,2007:64)。

Abelson(1987:382-383)從員工控制(employee control)及組織控制

(organizational control),將離職是否為自願(Yes/voluntary;No/involuntary)和 是否可以避免(Yes/avoidable;No/unavoidable)兩個構面,分為四類:

A 類:員工因為組織問題而選擇離開組織。如:待遇較好、工作條件佳。

B 類:員工因組織的強迫而離開組織,即被迫離職。如:開除、強迫退休。

C 類:因員工個人因素而選擇離開組織,非組織因素。如:生涯規劃、照顧家人。

D 類:非員工自願且非組織因素所造成的離職。如:生重病、死亡而離開組織。

Abelson 的離職分類,如下表 2-5:

資料來源:Abelson(1987:383)

本研究主要係探討行政院組織變革情境下公務人員離職問題,在配合行政院

間接影響離職意願,而工作滿意(job satisfaction)和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則直接影響離職意願。另外,家庭責任也會影響個人離職意願。

組織因素方面,員工是否能正確認知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工作本身的特質,

以及組織的政策、制度、措施及管理模式等,都可能對員工的離職意願產生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個人與組織間彼此的價值、特質和風格上能相符或趨於一致的話,組織和個人都 會產生較高的績效、滿意度和承諾感,員工離職意願相對會降低。組織外在的工 作機會對承諾直接造成影響,進而影響離職意願(熊明良、顧良智,2007:67-71)。

綜上,影響離職的因素很多,但不外個人、組織(包括組織制度、工作內容、

管理方式等)及外部環境等主要面向,各個面向都有不同的因素;各面向亦會相 互作用,進而會影響人員的離職行為。

肆、與離職相關的模型

員工離職研究可追溯到 20 世紀初。March 和 Simon(1958)合著的「組織論」

一書中有關員工離職的總體模型是早期影響較大的模型,他們的假設是員工在理 性決策之下,建立了員工離職模型。該模型包括兩個主要影響離職的決定因素,

即離職可能性與離職意願(熊明良、顧良智,2007:75)。20 世紀以後,發展出 很多探討員工離職的模型,僅列舉以下幾種離職模式作探討:

一、Lee 和 Mitchell 的自願調職的開展模型(unfolding model of voluntary turnover)

Lee 和 Mitchell(2001)認為員工在決定是否離職前,主要考量是有無系統的 震撼事件以及個人決策架構。系統的震撼指引發員工思考工作的重要事件(如:

與其他公司合併);決策架構指一系列的內化規則及影像,解釋發生的事(如:

根據過往的經驗,這是正確的反應嗎?)。自願調職的開展模型(如圖 2-4)會產 生 4 種可能決策路徑(轉引自張善智譯,2006:141-142):

(一)決策路徑 1:對系統的震撼與決策架構相符。

(二)決策路徑 2:發生了對系統產生震撼的事件,但與決策架構不符,並 沒有其他工作可供選擇。

(三)決策路徑 3:系統發生震撼且無法與決策架構相符,但有其他工作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選擇。因有另一個工作可做,比較目前和未來可能的工作,如認為 新工作不比留下來好,會選擇留下;如對目前工作不滿意,認為新工 作比較好,會選擇離開。這也是個困難的決定,儘管它有另一個選擇。

(四)決策路徑 4:系統並無震撼產生(沒有發生什麼事),因此也無決策架 構可以考量,不會想到要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覺得不滿意,在 合適的狀況下可能會想離職,否則不會願意被這個問題困擾。

此模型指出,離職的決策可能起因於「系統的震撼」,組織變革即可視為一 種系統的震撼。再經過「決策架構」,依據個人的內化規則、影像、經驗判斷是 否相符,若不符,看有無其他工作機會,再作「額外考量」。但對於「額外考量」

並未說明,此部分可藉由其他理論來填補,較能完整說明離職的決策過程。

圖 2-4:Lee 和 Mitchell(2001)自願調職的開展模型

資料來源:轉引自張善智譯(2006:141-142)

留下 辭職 負面 正面

決策路徑 2 決策路徑 3 決策路徑 4 額外考量 正面或負面

決策路徑 1

另一個工作

系統的震撼

決策架構

否 是

是 否

二、Mobley(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型

Mobley(1977:238)提出離職決策過程模式(如圖 2-5),認為員工對目前 的工作加以評估的結果是滿足或不滿足。若不滿足則會產生離職的念頭或其他退

圖 2-5:Mobley(1977)離職決策過程模型

資料來源:Mobley(1977:238)

三、Szilagyi(1979)離職模型:

Szilagyi(1979:42-52)從組織面向,包含:工作特性、員工關係、組織業

圖 2-6:Szilagyi(1979)離職模型

資料來源:Szilagyi(1979:42-52)

工作特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小結

行政院組織改造是為因應全球化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解決行政機關組織運 作問題,進行有計畫的精簡部會數量、業務及人員,涉及到相關法規及所屬機關 的調整,符合組織變革的定義,屬於學理上的計畫性變革,也是轉換型變革或稱 為第二級變革。組織成員對於組織變革會產生抗拒,這些抗拒因素有來自個人的 因素及組織的因素,使人員採取抗拒行為來表達不滿,包括怠工、曠職、離職;

組織變革的個人因素及組織因素是工作壓力的潛在來源,也會影響人員生理、心 理及行為,導致曠職、離職。是以,抗拒變革因素及變革帶來的工作壓力,都可 能會導致人員離職。

Abelson(1987:382-383)對離職的簡單分類,其中自願性離職的可避免及 不可避免因素,可供探討自願性離職的參考。探討離職理論的相關模型不少,本 研究參考的 3 個模型,主要原因是在探討離職過程中,這 3 個模型彼此有關聯性,

且可以補充彼此不足之處。Lee 和 Mitchell(2001)的自願調職的開展模型提供 了離職決策途徑,而引發員工思考離職問題的起因是重要事件,即模型中的「系 統的震撼」,組織變革類型中,尤其是轉換型變革或稱第二級變革,可視為是系 統性的震撼,也是引發員工思考離職的重要事件。模型當中「決策架構」,係個 人依據自身的內化規則、影像、經驗來做判斷,這種個人判斷、抉擇的心理歷程,

可參採 Mobley(1977:238)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包括對目前工作的評估、工 作滿足感、工作機會及與新工作的比較等。模型當中「額外考量」階段,可參考 Szilagyi(1979:42-52)的離職模型來輔助,尤其是工作特質、員工關係、組織

可參採 Mobley(1977:238)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包括對目前工作的評估、工 作滿足感、工作機會及與新工作的比較等。模型當中「額外考量」階段,可參考 Szilagyi(1979:42-52)的離職模型來輔助,尤其是工作特質、員工關係、組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