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會有關中央公教人員住宅工程、宿舍管理及眷舍處理業務移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工程管理組及配售組人員隨同業務移撥,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暫以任務編組方式設 立宿舍管理單位,其餘業務及人員則移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財政部國有財產 署,2013)。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組織法」於 101 年 2 月 3 日公布,並自 102 年 1 月 1 日 施行。依其組織法第二條之規定,該署掌理下列事項:一、國有財產之清查。二、

國有財產之管理。三、國有財產之處分。四、國有財產之改良利用。五、國有財 產之資訊業務。六、國有財產之檢核及統籌調配。七、國有財產之估價。八、國 有財產法令與法務案件之研議及處理。九、其他有關國有財產事項。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業務與國有財產之管理及處分有關,因涉及龐大利益,該 署於行政院組織改造前,發生前後三任副局長,被控圖利某建設公司,賤售台北 市杭州南路、金華街精華地段的國有地;99 年 12 月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二審判決 其中 2 位副局長各 12 年有期徒刑,一審被重判的另 1 位副局長,逆轉改判無罪。

另判決有罪的國有財產局 8 位官員,被判五年至六年不等刑期(劉峻谷,2013)。

讓員工平日在處理業務上,備感壓力,也使得要配合行政組織改造,移撥到財政 部國有財產署的人員望而卻步。

第二節 組織變革相關研究

壹、組織變革定義及類型

組織變革(organizational change)的概念源自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理論將組織 視為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不僅會成長也會死亡,一個組織為了在大環境中持續 生存,必須因應外在環境的變遷,不斷對組織的局部或整體進行調適(吳青山、

林天祐,2003:130)。變革是當今企業組織面對激烈競爭環境的生存之道,「不 變革,就滅亡」也是組織的管理者經常講的一句話。學者對於組織變革的定義不 盡相同,經依照年代彙整學者對組織變革的定義如下表 2-3:

Fried & Brown

(1974)

是一種促進結構和過程(例如人際關係、角色)、人員(例如風 格、技巧)和技術(例如更多習慣、更多挑戰)的變革和發展 之方法。

Webber

(1979)

Ettlie & Reza

(1992)

Sastry(1997) 組織變革是企業外在環境改變,透過變革調整內部環境需求,

以達到企業永續發展。

Cummings &

Worley(1997)

組織變革是以追求績效為目標,試圖改變組織成員的行為、文 化、結構、策略及組織與競爭環境之間的關係。

Greenberg &

Baron(1997)

組織受外部或內部影響,導致計畫或非計畫性的作業改變的結 果。組織內部成員工作態度的改變,對工作的期望,個人價值 觀念差異,從而也影響組織目標、結構、權力系統,乃至管理 方式的修正。

Bruce and Scott(2000)

組織變革是組織由某一狀態、情境或層次轉化為另一種狀態、

情境或層次的歷程,而轉化的過程可分計畫性或非計畫性。

Sharifi(2002) 組織在遭受外部與內部的環境壓力下,所採取的一種因應行 為,通常會造成員工行為的改變。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蔡昆益(2012:6-8);鄭添旺(2008:23-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以上的定義,本研究認為組織變革係指組織為了因應外在環境的變遷以 及組織內部的需要所做的改變,為了使組織可以保持內外均衡,以持續生存發展;

這種改變通常也會改變組織內部成員的態度及行為。此定義係將組織視為開放系 統,依行政學開放系統理論認為,環境是所有組織系統的外在系統,此概念主要 說明在研究各類系統或次級系統時,必須考慮系統外在環境因素,例如:社會因 素、系統的背景,甚至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或是目前可能產生的偶發事件

(contingency)。簡言之,即組織與其外在環境具有互動關係,彼此相互影響(張 潤書,2001:95)。

就公部門而言,公共組織為了適應內、外在環境的變化,調整其組織結構、

業務職掌、人員配置、管理模式等,以改善組織效能的過程,即所謂的公共組織 變革(public organizational change)。其目的在提升公共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強 化國際競爭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外部因素及內部變化,

例如:員工需求、利益、心態和行為方式的改變(轉引自柳英茹,2012:18)。

組織變革可依變革有無預先規劃及變革強度區分以下類型:

一、依變革有無預先規劃分為計畫性變革及非計畫性變革

(一)計畫性變革是有意圖、有目標的變革,指組織經過審慎的規劃、執行及 評估變革的過程,來達成改變的目的。

(二)非計畫性變革是組織中較常見的,主要是組織面對突然發生的壓力所做 回應性的改變,組織內部通常當成突發狀況來處理。

二、Osland、Kolb 和 Rubin(2004)依變革強度分為漸進型變革及轉換型變革

(一)漸進型變革(incremental change)也稱為第一級變革,是線性、持續性,

且主要針對配適上或修改上的問題或程序,使組織的活動逐漸和策略意 圖結合。

(二)轉換型變革(transformative change)也稱為第二級變革,主要是更改組 織基礎架構、系統、方針及策略,是激進且趨向於多重構面和多層級的,

涉及心理或組織架構的非連續性變革,此種變革為徹底、全面、激進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改變(轉引自吳美連審訂,2004:583)。

我國行政院組織改造是為了因應全球化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為徹底解決行 政機關組織長久以來的運作問題,包括:1、部會數量太多,超出合理管理幅度,

增加橫向協調成本。2、編制員額不斷膨脹,人事經費負擔沈重。3、部、會、署、

局等名稱眾多,定位混淆。4、組織法制、運作方式欠缺彈性,難以因應環境快 速變遷等,達到打造精實、彈性、效能的行政組織之目標(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 委員會,2010)。行政院有計畫的制定組織改造相關法令送立法院審查,並訂定 相關配套措施及執行期程,此種有意圖及策略的改革,屬於計畫性的變革;且對 行政院所屬機關裁減整併、機關數量精簡、組織架構重組、業務重新劃分、員額 重新調整配置等,將行政院組織做徹底、全面且激進的改變,屬轉換型變革。是 以,行政院組織改造對行政院而言是組織的重大變革,對於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 的行政院所屬各機關而言,其業務及人員必須重新檢討調整或配置移撥,甚而機 關整併裁撤,係屬於轉換型變革或稱第二級變革。

貳、抗拒變革的因素

Daft(2003)認為現今環境瞬息萬變,組織為了生存面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必 須隨時採取適當的回應,所以,變革取代了穩定,成為今日的常態,在過往變革 發生情形並不多見,然而今日卻是經常發生而且激烈(轉引自李再長譯,2003:

446)。組織變革的正面意義就是讓組織能夠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持續生存並發展。

學者 Hellriegel(2004)認為組織有計畫的變革,主要是為了達成兩大目的:首先 是增加組織的適應力,使組織在激烈競爭與多變的環境中,保有優勢的競爭力;

其次是促進組織內的個人或群體行為的改變,組織要改變策略以應付環境變化,

最根本的還是要先改變組織的成員。當組織個人及群體的思想及行為均能往需要 的方向改變之後,其他方面才有改變的可能(轉引自戴國良,2004:488)。

組織變革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要達到組織變革的目的,其關鍵因素是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的成員,但人的自尊是脆弱的,常常把變革看成是威脅,就算把資料顯現在員 工面前,提議他們必須要變革,他們還是會盡力找到任何顯示現狀很好、不必變 革的理由。人們不擅因應組織變革的最大因素就是不確定性。(Robbins & Judge,

2013:614-615)。McShane 和 Von Glinow(2009)認為當面對改變現狀的期望或 要證明為什麼不需要變革時,大部分的人都會努力提出不應進行變革的證明(轉 引自丁明勇、鄭毅萍譯,2009:316-317)。Black 和 Gregersen(2004)人們抗拒 改變是因為思考上有三個障礙:不知,即視而不見,沒有意識到需要改變;不願,

即不願採取行動,知道要改變,卻仍然維持原狀;不能,即無法完成,開始改變 了,卻無法達到目標(轉引自溫瑞芯譯,2004:26-27)。有研究顯示,員工可能 因為組織變革後工作所需技能或原來的職務可能發生改變,進而對未來產生不確 定性;若工作上發生不確定性,將產生離職傾向(秦克堅、劉莉玲,2012:152)。

McShane 和 Von Glinow(2009)指出員工出現抗拒是因為對變革本身的擔心,

變革需要打破舊習慣,而且還要學習新技能。人們為什麼要抗拒變革的六個主要 原因:1、直接成本。2、保全顏面。3、未知的恐懼。4、打破常規。5、組織體 制失調。6、團隊動態失調(轉引自丁明勇、鄭毅萍譯,2009:317-318)。林欽榮

(2004:301-305)認為員工抗拒變革的原因有:1、矜持傳統習慣。2、執著既有 權益。3、不滿人際關係改變。4、對未知情況的恐懼。5、習於原有程序。6、困 於工作學習。7、希望保有專業。8、對管理階層的不信任。

學者 Greenberg(2006)以及 Robbins 和 Judge(2013)認為對變革的抗拒係 來自於個人及組織兩方面的因素,茲將個人與組織抗拒變革的因素彙整如下表 2-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自張善智譯(2006:394-395);Robbins & Judge(2013:616)

上述這些因素都是員工反對變革的理由,學者 McShane 和 Von Glinow(2009)

認為員工採取許多方式抗拒變革來表達不滿,包括消極的不服從、抱怨、請病假、 情境所產生的被壓迫感(張春興,1991:552)。Robbins & Judge(2013:636)

認為壓力是一種動態的狀態,當個人面臨與期望有關的機會、限制或需求,感覺 到此結果很重要,但又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況。綜上,壓力係指環境變化的不確定 性,會帶來各種不同的威脅,當個人認為此種威脅應該被解除而短時間內無法解 除時,所產生情緒上不愉快甚至痛苦感受的一種動態狀態;此種狀態會造成個人 生理或心理上的失衡,導致個人的行為受到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