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品質

一、敘說分析的研究品質指標

鈕文英(2012)整理 Riessman(1993)、Lieblich(1998)、Lincoln(1996)及 Clandnin、

Pushor 和 Orr(2007)的論點,認為敘事研究的品質指標應包含契合度、連貫性、說 服力、交互性、實用或頓悟性、簡約性六項。以下,研究者將說明本研究管控此 六項研究品質的方式:

(一)契合度

契合度指的是研究資料與分析解釋間的配合情形(Riessman, 1993;王勇智、

鄧明宇譯,2012),鈕文英(2012)曾指出可參考 Lincoln 和 Guba(1985)使用「研究參 與者檢核」的方式來達到契合度指標,因此研究者在書寫完每位研究參與者的敘 事後,都會將文本交給研究參與者閱讀,邀請研究參與者針對不足或是有偏誤的 地方提出修改的意見。

(二)連貫性

Riessman(1993)整理 Agar 和 Hobbs(1982)關於連貫性的標準,其中包括總體的 (global)、局部的(local)和主題的(themal);其中總體的連貫性指的是敘說者藉由敘 說所要達到的整體的目的,局部的連貫性是指一位敘說者嘗試在敘說裡影響敘說 本身,例如使用語言的設計將事件彼此連結;主題的連貫性則是指特定的主題的 大段的訪談說明其重要性,且會不斷重複出現(王勇智、鄧明宇譯,2012)。為了 達到連貫性,本研究在蒐集資料過程中,會在每一次訪談前、後與指導老師及同 樣進行敘說研究的同儕進行討論,減少訪談過程及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個人未覺察 的盲點。

(三)說服力

Riessman(1993)認為說服力指的是「這個解釋是否有道理或能否讓人信服」(王 勇智、鄧明宇譯,2012)。根據 Lincoln 和 Guba(1985)的說法,三角查證法可以用 來提高分析結果的說服力(引自鈕文英,2012),在本研究當中,研究者將採取不

23

同研究者的三角查證法,即與其他從事敘事研究的同儕共同閱讀逐字稿和敘事文 本,以獲得不同的分析角度。

(四)交互性

因為敘事研究是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共同建構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必需小 心得反思自己個人的立場與經驗如何與研究參與者的敘事對話,根據 Lincoln 和 Guba(1985)的建議,研究者可以透過撰寫「省思日誌」來進行覺察(引自鈕文英,

2012)。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會在每次打完逐字稿後,寫下對該次訪談的心得,

進行自我覺察,發現自己在訪談過程中可能涉入的立場及意圖。

(五)實用或頓悟性

實用性指的是某個特定的研究,最後能成為其他研究之基礎的程度,為了讓 研究具有實用性,研究者可以將研究的過程及研究參與者的相關資料在研究中呈 現出來(Riessman,1993,王勇智、鄧明宇譯,2012)。頓悟性則指讀者在讀完敘事 的論文之後,能夠對生命經驗產生更多的理解和啟發(Lieblich et al,1998,引自鈕 文英,2012)。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會呈現出研究參與者的背景資料與研究進行 的程序,供讀者參考。另外,亦會邀請其他同儕以讀者的身份閱讀本研究,以提 升本研究的實用性與頓悟性。

(六)簡約性

Conle(2001)認為敘事應以可以理解的語言、良好的組織形式來呈現;Lincoln 和 Guba(1985)建議研究者可以邀請外部審核委員檢核簡約性(引自鈕文英,

2012)。本研究在敘事文本的書寫上會盡量採取流暢的口語,並安排清楚的結構,

以方便讀者閱讀,並邀請其他相關領域與非相關領域的讀者閱讀,以確保敘事研 究的簡約性。

二、以多重效度的觀點對研究品質進行管控

進行文化研究的學者認為,過往實證主義者對於研究的可信度,即不同研究

24

者間達成一致的觀點,以及中立度,即確保研究者個人信念不造成研究中的偏 見,這樣的期待是不可行的。因為不同的研究者必然受到其背後特定信念背景的 影響,而所有的語言亦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而無法達到完全的客觀中立。雖然 如此,研究也非全無規則可循,文化研究的學者提出多重效度的觀點,要求研究 者更批判性得注意到驅策我們研究的事物為何,並承認瞭解社會現在的方式不只 一種,因此我們要提出更多面向、更細緻、更審慎的方式來瞭解研究參與者。文 化研究者為此發展出三種替代效度(李延輝譯,2008):

(一)對話性效度

重視補捉研究參與者生活真實的良好程度,尊重並忠於研究參與者生活世界 及其真實,操作方式包括:

(1)真實性:透過研究參與者檢核使其在研究中能擁有充份的發言權。

(2)自我反身性:研究者對自身的背景進行理解,因為這些背景會影響到研究者理 解不同世界的方式。

(3)多音性:納入與研究主題相關的主要利害關係者,並呈現這些不同主要關係者 間的關係狀態。

(二)解構性效度

解構性效度的要求有兩點,包括盡可能避免以固有的偏見來進行研究,但同 時瞭解研究必然受到特定脈絡的影響,而研究者必需對此有所覺察與反思。解構 性效度主要用於讓研究者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對研究進行批判與反思。具體的 方式包括:

(1)後現代逾越:研究應指出能有多種接近真實的方式,去除對特定現象固定的理 解。

(2)系譜歷史性:研究應能指出一般普世認定的真理或真實並非永恆不變,而是特 定時空背景下的產物。

(3)解構性批評:研究者應對自己思想中二元對立進行反思。

25

(三)脈絡性效度

脈絡性效度強調研究者對於研究的現象所置身的特定背景脈絡的瞭解,以及 研究對於背景脈絡的影響為何,因為背景脈絡與研究將相互影響。具體的方式包 括:

(1)對社會脈絡敏感度:文化研究認為不同的脈絡會使事物的本質改變,不同的研 究角度將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應對社會脈絡進行審慎得分 析。

(2)對歷史性的體認:研究者需瞭解自己的研究對於研究參與者、研究現象所處的 脈絡可能造成的影響。

多重效度的觀點提供研究者一些對正在進行的研究做反思與批判的方式,也 提醒研究者小心得處理研究過程中所出現種種複雜的因素。像是研究無法在沒有 個人主觀及脫離特定社會文化脈絡的狀況下進行,但研究者也不能任憑個人偏見 與直覺來牽引研究的進行。為求能接近研究參與者的主觀真實,研究參與者應能 用各種方式充份的發聲。在研究者的部份,研究者應透過不斷得反思自身所持有 的信念、價值觀、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以及這些研究者個人因素在研究當中所 產生的影響,並讓讀者知道這些影響的存在,而非強調研究的中立與客觀。最後,

研究者應該知道研究參與者所呈現的現象亦是特定社會脈絡下的產物,研究結果 的呈現必需將研究參與者所處的社會脈絡納入考慮,而研究者也必需瞭解研究結 果呈現後也會反過來對研究參與者所處的脈絡造成影響,因此研究者必需在謹慎 得呈現這些結果。以下,研究者將針對真實性、自我反身性及系譜歷史性幾個方 向來說明研究者如何在研究進行的過程當中,對研究可能有的偏頗進行覺察與控 制:

(一)真實性:研究者書寫完研究參與者的故事後,會將故事交由研究參與者閱 讀,評估故事與其真實經驗相符合的程度,並請研究參與者自由針對故事進行回 饋、修改及補充,使故事的內容盡可能貼近研究參與者所表達的真實。

26

(二)自我反身性:研究者的個人文化背景─健康、中產階級家庭成長的年輕女 性,曾經在醫院實習,有一些接觸慢性病患的經驗,對青春期癌症生存者的議題 有些陌生,也有些興趣,這樣特定的個人脈絡使我對於重大疾病、生死議題相對 得陌生,而在研究中較依賴文獻,為了覺察個人脈絡對研究的影響,研究者也將 透過研究省思手札以及聆聽錄音檔來探索自己的個人特質及信念對於研究參與 者的敘說所產生的影響。

(三)系譜歷史性:研究者所處的是一個對死亡有較多禁忌,較不允許談論死亡,

甚至不允許談論重大疾病,當我們身邊有人生病了,我們總是告訴病人,他們一 定會好起來,也要求病人這樣面對自己的疾病,這樣努力對抗死亡的習慣,可能 使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也努力得想在生存者的故事裡找到正向的情節,而不經 意的忽略了悲傷的部份。因此,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要時時檢視自己研究的目 的、發問的目的,以及書寫時選擇資料的方式,以反思社會脈絡在這份研究中的 影響。

2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