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困難與成長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困難與成長

在本次分享式閱讀課程中,透過行動研究進行教學省思,發現問題、解決問 題與修正課程及教學,最後完成課程,研究者也在此一歷程中,提升自我的專業。

茲將實施歷程中的困難與成長分述如下:

壹、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困難

在此一行動研究的教學歷程中,研究者藉由課程後的省思、與協同教師的討 論對話,發現教學的問題,最後再尋求解決方案,修正、調整教學,最後完成課

86

程。茲將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面臨的困難分述如下:

一、

教師專業能力之限制

隨著知識量的暴增及個人自我能力的侷限性等因素,人當然無法十項全能,

即使連老師也不例外。在這次與學童分享帶來幸福的酢漿草這本繪本中,就因為 自己的不求甚解而讀錯音。雖然事後及時修正正確讀音並且跟學生道歉,但由此 事件中,可以了解教師的備課及課外知識的充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者發覺不僅 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也會知不足,所以研究者在此教學歷程中,深深體認唯有 不斷充實自我能力,才能使自我的教學生涯更趨完善。

二、師生對話的平等性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正因為老師肩負如此重大的責任,所以更 要時時檢視自己的教學歷程及態度,當發覺缺失時立即修正和改進。研究者希望 藉由繪本導讀的過程中,引發學童創意及多元的想法,但是因為教師在知識層面 上的優越感,是否真的能夠做到傾聽的功夫就有待商榷了。研究者和學童討論文 本及問題時,心中都已經有了預設的「標準答案」,所以研究者會不自主對學童 的答案有所期待,期待學童說出的答案能符合研究者心中想要的。這樣的期待,

會讓研究者無法傾聽到學童真正想表達的意思;這樣的期待,會扼殺學童創意及 多元的想法。察覺到自己本身的問題,研究者嘗試學習放寬自己的胸懷去悅納各 種不同的想法,因為唯有用心傾聽,才能激盪出多元及創意的好點子。

三、學童不願意參與發表

實施分享式閱讀教學課程,除了教師導讀文本外,研究者更重視學童的發表 能力,所以研究者在導讀文本時,不論是封面預測或是問題討論,都希望讓學童 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及意見。研究者仔細觀察過班上少部分學童,當研究者在 講述故事時,他們都非常專注且仔細聆聽故事內容,但是只要研究者希望學生針 對封面進行預測或是將所觀察到的口頭發表時,這些學童的手就會如巨石般無法 舉起。有時他們會在研究者的利誘及鼓勵下簡單表達想法,但對於班上大多數學 童都能踴躍舉手發言的情況下,這些孩童很可能不小心就會被忽略了,所以在進 行教學時,研究者都要時時提醒自己幫這些學童製造一些機會發言,因為研究者 深知這樣的習慣養成,是需要時間慢慢累積,才能建立行為模式。

貳、研究者在教學歷程中的自我成長

在一連串的檢討、省思與修正後,終於完成分享式閱讀教學課程。研究者在 此行動研究歷程中提升自我專業知能,不論是在教師角色重新定位或課程設計能 力皆有明顯獲益。茲將研究者在此一歷程中的成長與進步分述如下:

87

一、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以往研究者的教學方式大多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學方法當然是以講述為主。

但在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不斷思索面對一群低年級學童,講述教學法是否真能 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所以研究者嘗試將教師的角色,從教導者轉換成為引導者、

協助者以及支持者。課程進行之初,研究者對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內心產生了 小小的衝突,但因為深信這樣的改變對孩子是有益的,所以總要不斷的提醒自己 所扮演的角色,仔細聆聽、從旁提供協助、肯定孩子的想法,當習慣慢慢的改變,

研究者發現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近了,關係親密了,教室中的學習氛圍也更加 活潑了。個人思維的轉變,讓研究者能以寬廣、圓融的態度去面對班級中的困境。

二、教學設計能力的提昇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無非是希望培養教師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但大多數 的教師卻將此能力交到教科書手上。研究者在歷經十週的分享式閱讀教學課程,

有機會能發揮九年一貫所加諸於教師身上課程設計的專業能力。研究者在這段時 間不斷的檢視自己的教學歷程,一方面檢核教學中的優劣缺失,提供往後的教學 活動做參考,另一方面則是讓自己在繪本導讀的教學技巧上更趨熟練。因此,在 每一次的教學後,當自己再回頭去觀看教學 DVD 時,總會發現自己在教學過程中 值得鼓勵或是沒注意而疏忽的問題,研究者總會將它記錄在觀察日誌中,期待在 往後的教學活動中,能與學童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如今的我,在繪本導讀及課程 設計皆有豐富的經驗及自信,這是研究者在進行完此次行動研究後,所獲致最專 業的收穫。

88

8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