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閱讀理解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分享式閱讀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因 此本章就相關的重要理論依據,對文獻探討的內容加以歸納、分析,作為本研究 的理論基礎。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繪本與閱讀教學,第二節分享式閱讀教學,

第三節閱讀理解,茲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節 繪本與閱讀教學

兒童文學家 Paula fex 說:「當你唸書給孩子聽,當你把一本書交到孩子手上 時,你便讓孩子對未來人生,產生無限的可能性。」(引自教育部,2001,p.13)。

在教學現場中的教師最常運用繪本進行教學,主要是因為繪本中大篇幅的圖畫,

每當教師翻動一頁,故事情節也會隨著圖畫連接起來,讓學生彷彿看電影一般。

繪本不僅能增進語文能力的學習,更是帶領孩子進入閱讀的不二法門。本節主要 探討:將繪本引入教學現場之理由、繪本的意義、繪本的特質與繪本的教育意義 四部分,分別詳述如下:

壹、將繪本引入教學現場

對於大多數兒童而言,閱讀和聽故事都是愉悅的經驗,當兒童年幼時,最喜 愛的莫過於大人將他們放在大腿上,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有時甚至能根據圖 片內容,接續大人未說完的故事;或是搶著要看書本中的圖片而捨不得翻頁。愛 聽故事,是沒有年齡限制的。年長後的我,常常會憶起孩童時期媽媽曾說過的故 事而難以忘懷;也不曾忘記自己許多知識及鬼點子都是從故事書中啟發而來。

學生學習新事物的管道不外聽和看,耳朵所收聽到的聲音稍縱即逝,除非是 學生感興趣的,或是在大腦裡已經具有的背景知識架構,否則很難捕捉到重要訊 息,甚至從中獲取意義。

人類的學習,百分之七十是從視覺而來,視覺是空間性的,閱讀比聽講更能 吸收到知識,原因是眼睛所見到的字或圖畫不會像聲音一樣快速消失,它們會留 在原地待你細細品嚐,等你自己調整好步調,可盡興的在文字與圖畫間翱遊(洪 蘭、曾志朗,2000)。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研究,主要透過視覺來學習的 「視覺學習者」(visual

8

learner),大約佔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而藉由聽覺來學習的「聽覺學習者」(acoustic learner)約佔兩成人口,其餘為聽覺、視覺兩者皆需要的學習者(周漢光,2000)。 因此,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可以多利用視覺表達形式的教學法,會使較多學生受 惠,如果在教學活動中混合視覺和聽覺,將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成效。

基於此種理由,本研究希望採用圖文並茂的繪本當作教材,並結合分享式閱 讀教學法,來針對一年級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活動,希冀以此教學方式,讓一年級 學生喜歡閱讀並建立閱讀習慣。大家一定深感疑惑,繪本為何是具備視、聽覺學 習的教材呢?繪本不是用看的嗎?其實不然,繪本是需要用心「演奏」的,而演 奏家就是班級中的教師,當教師在翻閱繪本同時,根據書中情節,利用不同聲音、

語調將繪本呈現在學生面前(林真美,1999)。學生的眼睛和耳朵同時接受到訊息 並進入腦海,盡情享受聽故事的樂趣。

繪本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友伴;也是提升孩子閱讀興趣的鑰匙,牽 引孩子進入自行閱讀階段的橋樑;更有著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期望讓學生多接 觸繪本,以激發他們的閱讀樂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今將繪本引進班級的閱 讀教學中,一方面是自己對繪本故事的喜愛及難忘兒時閱讀童書的樂趣;另一方 面也希望與班上的學生分享這份樂趣所帶來的歡喜。

貳、繪本的意義

圖畫書(picture book)日本稱「繪本」,在台灣稱「圖畫書」或稱為「繪本」。

「圖畫書」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甚至是完全沒有文字,全是 圖畫的書籍。兒童文學對圖畫書的解釋,是指圖畫比例佔百分之五十以上,才能 稱之為圖畫書(郝廣才,2006)。這類書籍特別強調視覺傳遞的效果,版面大且精美,

插圖不僅有輔助文字傳達訊息功能,更能強調主題內容的表現(林敏宜,2000)。

Huck等人認為,圖畫書裡的插畫是要描繪每一頁畫面中不同事物,並且清楚 明確的表達文本的含意。因此,圖畫書是專為兒童閱讀所設計的精美畫本,這類 圖畫書裡頭,每一頁或者每一個版面,都是以篇幅較多的圖畫和簡潔的文字互相 配合,以期引發兒童閱讀興趣(引自蕭淑美,2007)。

Iefer認為繪本是以另一種形式展現的藝術品,它是藉由連續數頁的圖文來傳達 訊息,這訊息可完全以繪本方式呈現,也可透過文字與圖畫兩者之間的連結來呈 現(引自鄭惠雅,2010)。

圖畫故事書都是「圖文並茂」,插畫與文字並重,兩者出現的分量相當。圖 畫故事書的正文與插畫必須密切配合,插畫除了能提供人物特徵、故事背景與情 境線索外,還適度披露真實的情節與概念,刺激讀者發揮想像力與激發讀者好奇

9

心,並且有效的提升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張子樟,1998)。

繪本利用圖文穿插的方式去傳達書本所預先設定的目標,前後文和插圖相互 連貫而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書中圖文並茂,畫家以維妙維肖的手法勾勒出生動 活潑的圖像,作家以平實的口語道出精彩的故事情節,吸引兒童的目光(粘淑芬,

2009)。

綜上所述,圖畫書係利用插畫和文字串接而成一個故事,主要以圖畫為主,

文字為輔,所以插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相形重要。插畫不僅能刺激讀者的 想像力及好奇心,更能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欣賞一幅幅藝術創作品,期望吸引兒 童目光及閱讀興趣。

叁、繪本的特質

繪本是一種講究視覺效果的兒童文學作品,許多學者紛紛提出良好繪本應該 具備的特質,茲整理如下:

一、圖像性

依據兒童文學對圖畫書的解釋係指圖畫比例要佔百分之五十以上,才能稱為 圖畫書,因此繪本可以說是透過圖畫將故事情節串接起來,即便是不識字的小朋 友也可以先藉由瀏覽圖片,以看圖說故事的方法,猜一猜故事內容。

繪本中的插圖除了使故事更加生動,繪本本身其實就是一本畫冊,從圖畫的 筆觸、用色和構圖去感受繪者的想法,啟發孩子美學概念,培養審美觀以及對藝 術的鑑賞力。所以圖畫的功能除了讓文字意念更加清楚明確,凸顯主題思想;更 希望透過圖像的引導培養兒童審美觀,增強藝術感染力,開啟兒童圖像思考,同 時扮演文字與美學傳達的雙重角色。

繪本能在圖畫與故事情節連結時,滿足兒童美感與知識需求,文字和圖畫間 的親密關係就像「文字營造圖畫,圖畫超越文字」(黃郇英,2002)。

美術教育學者曾說:「美術圖畫書是印在書本上的畫展,也是永不關門的紙 上美術館;若想引領孩子走進美術館,請先跨越圖畫書之門。」(蘇振明,2002)。

二、兒童性

大多數繪本都是從孩子的生活中就地取材,期望能貼近孩子生活經驗,拉近 孩子與繪本之間的距離。繪本功能是全面性,不僅是認知與語文學習兩部份,透 過閱讀繪本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探索他人與自我情感,繪本更可以塑造並且陶 冶兒童性格(林敏宜,2000)。

三、教育性

河合隼雄(2005)曾說:「繪本,實在是神奇的東西,從零歲到一百歲的人

10

都喜愛,就算是小小的、薄薄的一本,裡面所蘊含的內容,傳遞深遠的涵義,只 要看過一次,就會留下深刻印象。」(引自鄭惠雅,2010)。

透過繪本導讀,可以讓父母認識並了解親職教育課題,因為大人可以透過繪 本所要傳達的意念,澄清親子間可能存在的封閉思維(李麗雲,2008)。

兒童文學作家林良曾經說過:「讀優質圖畫書的孩子,一定會對世界有不同 人生觀,領略不同智慧和真理」。

四、趣味性

繪本不僅能以文字完整敘述故事,圖畫穿插使故事更加生動活潑,且讓兒童 能以藝術、語言作為與文學的初體驗,更是導引兒童快樂閱讀之鑰匙。

五、主題性

以繪本作為教材,對學習者而言會更容易掌握教師所要傳遞的概念,藉由繪 本圖像具體呈現,能帶領學生很快進入核心概念,提供孩子身歷其境的感受,從 繪本中去體驗具體的真實世界,這是言語描繪所無法達到的效果(黃珮貞,2008)。

六、文學性

繪本教學是教師在整個教學歷程中,運用說故事、表演、閱讀指導等方式進 行,利用書中故事的趣味性及知識性,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學習情境中,了解 故事所要傳達的意念,並獲得潛移默化的語文學習、經驗啟發與重組,將故事的 重要概念深植在讀者的心中(陳芝沂,2005)。即使是一本淺顯易懂的圖畫書,

學生也能從中學得許多教科書以外的知識,善用繪本教學不但能使學習者提升語 文能力,更能激發學習者的潛能。

七、現實性

透過繪本的故事,能使讀者內心產生認同,因為和主角有相同際遇,會把自 己和主角聯繫在一起,並且在閱讀過程中釋放緊張的壓力與情緒,發展出情緒管 理能力(吳淑玲,2001)。繪本本身就是一個經驗統整的分享,讀者得以主動建 構繪本中的內涵知識,並與自己的生活產生連結,轉變為生活智慧(幸曼玲,

1995)。

八、創造性

Whalen (1994)曾在他的班級中發現,實施圖畫書教學不僅有助於學生語文及 自我概念發展,同時,圖畫書的插圖,提供學生一個可以自由宣洩想法的機會,

讓學生能藉由看圖說故事或編寫故事的過程,充分運用並發展其創造力(引自蕭 淑美,2007)。

Dasilva (2001)及 Flack(1997)認為,從圖畫書封面及插圖所提供的線索,可以 讓學生預測故事發展,再利用圖畫書提供學生圖文創作機會,讓學生與同儕分享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