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者

本研究主要收集資料的方法屬於質性的方法,研究參與者為立意取樣,是研 究者體育教學的班級,藉由實際教學過程發現問題、澄清問題與提出策略,以改 善本身遭遇問題。以下分別就研究場域及研究參與班級的描述說明之。為了撰寫 上的需要,研究者稱選定參與的班級為活力班,同學的姓名皆以化名表示。

一、研究場域的描述

快樂國小(化名)位於臺中市,是一所剛成立兩年的新學校,學校規模屬於

53

54

55

六年級活力班(化名)。由於學校新成立不久,第一年招生重新畫分學區,因此 除一年級是學區內新生外,其它年級皆由鄰近學校轉進本校。活力班(化名)男 生有 9 名,女生 12 名,共 21 名學生,都是第一年成立時於各校轉進本校,學生 彼此間已經有一年多的同班學習經驗。本班學生在五年級校內的拔河賽中獲得第 一名,六年級上學期在班級樂樂棒球賽贏得校內比賽代表學校參加全市比賽。活 力班之參與學生在本研究進行前,皆未接受過相關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的課程,其 學生特質描述(附錄一)。茲將各組的隊名、學生教練與其成員分配如表 6 與說 明如下:

表 6 小組隊名與成員

小組隊名 教練 性別 小隊成員

必勝客 S9 男 S3、S5、S11、S14、S16 無尾熊 S10 女 S7、S8、S15、S20 拉拉熊 S12 女 S2、S4、S13、S19 NBA S17 女 S1、S6、S18、S21

三、研究者的背景與經歷

(一)研究者背景

本研究參與教師為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求學階段(小學、國高中與大學)

參與田徑運動校隊訓練與比賽超過十年時間。自2001年至2005年就讀於臺中師範 學院體育學系期間,在大學的求學階段修讀許多體育教學之相關學術科課程。由 於從小熱愛運動,對於國小體育教學與課程設計充滿興趣。畢業後在臺中縣一所 海線地區的小學實習,實習期間也擔任學校田徑運動教練,同年公費生分發至臺 中市一所都會區大型的學校服務,爾後擔任四年的高年級體育科任教師,利用晨 間時間參與學校田徑、拔河與樂樂棒球運動校隊指導老師,四年體育教學與訓練 校隊的經歷,從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與體會。指導的校隊學生屢次代表學校參

56

與臺中市內及全國性比賽,成績表現十分輝煌優異。學校學區兩年內興建兩所中 小型學校,導致學校九十九年度開始面臨減班情況。因此,研究者在九十九學年 度申請介聘調至鄰近一所新設中小型學校。到新學校服務,研究者雖擔任導師,

但仍持續從事體育教學,擔任三年級級任與六年級體育教師,並參與田徑、拔河 與樂樂棒球校隊之指導工作。研究者從事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以四年的時間,在 體育教學實務上有良好的經驗,並從事學校高年級「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 與規劃設計。研究者於2009年甄試入學考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期能 提升個人體育教學專業能力,將所習得的相關理論與實務結合。上述的背景與經 歷,研究者適合成為本研究之參與教師。

(二)教學理念

研究者希望孩子能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期間總是自行 設計課程讓學生參與,同時也會因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不同的評量準則,期望學 生皆能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研究者雖然已經進入職場,但仍然參與許多體育活 動,每年參與臺中市教師組的排球、躲避球、樂樂棒球、羽毛球與拔河等競賽,

皆獲得良好成績。希望藉由自己的親身示範讓孩子仿效學習,養成運動習慣。透 過自己學生時期的訓練過程與現今的運動體驗,藉由身體力行的示範,鼓勵學生 養成運動習慣。希望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孩子也不同的課程體驗,提升自我 教學能力,找尋適合孩子的最佳教學方法與設計。

(三)專業成長

在運動參與與體育專業學習知識方面,從小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就讀臺中師 院學院體育系期間修讀學術科專業素養外,期間更參與黃月嬋老師指導的體育教 育讀書會,透過學長姐與學弟妹彼此間的研究分享與老師指導,讓自己對體育教 學有更進一步學習。2009 年考取臺中教育大學體育研究所運動教育組後,希望 能透過相關運動教育課程,期能增進體育教學之專業能力。在大學期間月嬋老師 對我的指導,讓我在體育專業素養上或獲益良多。因此,選擇月嬋教授當我的指

57

導老師,讓我對體育教學的領域上,能更進一步自我成長。求學中修讀老師的體 育教師行動研究、體育教學策略專題研究與老師帶領的讀書團隊,透過圖書會的 學長姐與研究錚友們相互討論澄清研究問題,彼此的意見交流與老師的指導,讓 我不僅在理論與實務上有更進一步成長。研究者也在修讀課程中結合理論做試探 性的研究,從實務運作教學中,瞭解研究的方法與資料的蒐集,從過程中對於研 究的方向與技巧上能提升,對於本研究的焦點上做調整與修正。研究者 2010 年 9 月參與 Mosston 教學光譜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報發表「運動教育模式中教練領 導與小組互動之行動研究」、2010 年 10 月學校體育雙月刊「讓孩子有更完整學 習的體育課-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教學」與 2010 年 12 月參與全民運動久久暨健康 促進學術研討會,口頭發表「運動教育課程提升學生參與身體活動之行動研究」, 藉由試探性研究與積極參與體育教學相關研討會與發表,從自己與他人的研究中 獲得更多學習機會。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