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省思

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所處的教學現場執行有系統的研究,過程中不斷的反思教 學,進一步的發現問題、澄清問題、提出改善策略與評估成效,以螺旋的方式進 行研究,提升教師教學效能。以下整理研究者在歷程中自我的省思與感想。

一、教學過程的反省

研究者從事體育教學已有四年,起初對於教師的專業評鑑與行動研究的知 能,可以說是一知半解。教學時,總以自我的體育認知實施課程教學,並未特別 反思教學現場的問題與提出教學策略。在研究所的體育專業課程中,修讀月嬋老 師的體育教師行動研究課程,透過老師的引導下反思自己的教學,發現教學現場 遭遇問題,循序漸進的腦力激盪下,找出教學的焦點領域,提出改善策略,實際 的在職場上運用。行動研究課程的洗禮,我深感身為教育人員,無時無刻都要以 嚴厲的態度檢視自己教學,提升專業素養。教師於課程後,撰寫省思日誌,有助 了解教學問題,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

二、提升研究能力

在研究的過程中,反覆的閱讀相關文獻,對於教學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不斷 的澄清與思考,嘗試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方法,透過多方的質性資料分析,評估改 善問題的情形。藉由這次嚴謹的研究過程,增進自我在研究方法、資料收集、策 略運用與邏輯思考等專業能力,培養自己學術相關研究的素養。

三、教學策略的運用

教師藉由小組的運作方式,給予角色的職務安排進行教學,學生在參與的歷 程中,會產生質疑、排擠與爭執等運作衝突現象,教師需即時運用教學策略,當 機立斷的解決學生問題,提供和樂的學習情境。本研究透過發現與澄清問題後,

適時運用巡視指導、口頭提醒、獎勵策略與教師期望,有效增進學生學習表現。

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進行,教師必須隨時掌握學生動向,任何小組的運作負面情 形,會影響組員之間的學習。教學時,教師要特別觀察學生的運作,可以運用訪

123

談與文件資料的調查,釐清小組運作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策略,解決課 堂問題,建立愉快的學習氣氛。

四、資料的歸類與分析

在研究的進行期間,研究者多方蒐集資料,如研究日誌、訪談、回饋單、問 卷與小組教練週記等資料,學生文件資料的填寫,必須考慮適時性與必要性,過 多的文件資料填寫,會影響學生的填寫意願,因此,教師在實施的時機上需視教 學情況而增減。研究者將問題賦予類屬概念,從資料中回答本研究問題中的子項 概念,最後發展出歸納性的核心概念。過程中,必須經過反覆的閱讀再進行歸類,

當發現蒐集資料難以分辨時,研究者則需再一次進行學生的訪談,確認學生所指 為何,並對照其他資料來源是否一致,詮釋資料時力求客觀性,避免參雜研究者 主觀意識,詳述呈現事實的資料。

五、教師的成就與熱忱

學生能透過教學達到學習目標,是從事教育工作者最終的目的。透過這一次 的研究歷程,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針對教學現場問題,收集相關文獻,提出解 決策略,教師適時加以調整,增進自我的解決教學問題能力,改善教學情境。現 在,這只是一個起頭,在未來的教學中,我會秉持教師行動研究的精神,隨時反 思自我提升教學品質。

124

12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8)。課程論。臺北:五南。

王沂釧(2001)。角色應用的理論基礎。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 上的應用(頁 15-19)。臺北市:教育部。

王建堯(2002)。角色扮演在語文領域教學中的應用。國教之友,566,44-47。

王慧勤(2002)。角色扮演在國語課應用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45,105-111 石昌琪(2004)。淺析體育課程中之運動教育模式設計。大專體育,70,18-22。

朱敬先(1998)。教學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商務印書館。

江良規(1984)。體育學原理。臺北市:正中書局。

江建昌(2002)。平地籍教師在原住民小學的教師角色認同。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何子安(2002)。運動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的初探。中華體育,16(3),109-114。

呂天得(1999)。運動教育模式在男女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排球教 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桃園縣。

李文田(1996)。體育課程的設計模式與價值取向。學校體育,6(5),42-48。

李弘暉(1997)高績效團隊管理的理論基礎-團隊理論模型綜述。中國行政評 論,6(4),87-104。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桂冠。

阮志聰(1999)。體育科新課程與教材教法。運動教育教學手冊,8-18 頁。臺 北縣: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宏室(1999)。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運動教育教學手冊,19-24 頁。臺北縣:

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周宏室、潘義祥(2002)。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 105-144)。臺北市:師大書苑。

126

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Education Journal,24(2), 121-146。

武文瑛、蔡培村(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麗文文化。

林永能(2008)。國小體育教學實施運動教育課程模式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佩曇(2003)。國小三年級自然科分組情境下小組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建宏(1998)。體育課程模式。許義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 程與教學篇(頁 2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盛基(2002)。淺談「運動教育模式」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運用。學 校體育,12(6),80-88。

思穎譯(1996)。追求卓越的團隊趨勢。臺北:業強出版社。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秀碧(2000)。角色的意義與重要性。載於吳秀碧(主編),角色扮演在輔導 上的應用(頁 5-14)。臺北市:教育部。

吳美蘭(1999)。臺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修廷(2002)。觀察學習中的學習者年齡、教師的口語提示對自我效能與學習 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萬福(1982)。體育課與體育教師。國民教育,24(5),3-5。

侯龍躍(2003)。不同學習風格對大學專題製作課程學生團隊運作與自我效能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翁國興(2006)。運動教育模式介入在國小五年級學生排球教學上學習效果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

柯靜宜、張文華、郭重吉(2004)。統整教學模組實施下之小組互動及知識共同 建構。科學教育學刊,12(1),1-26。

郭秀緞(2004)。角色扮演法在國小綜合活動領域之運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 通訊,15(1),189-207。

127

郭彥成(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大學體育桌球教學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文亮(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建志(2005)。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教學科技的課程設計對國中生學習滿意度之 影響-以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之理論與應用-以籃球課程為例。學校體育,14,

114-126。

陳昭宇(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春蓮(2004)。體育教學的反省與實踐。臺北市:師大師苑。

陳勝雄(2002)。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後學生滿意度之研究。運動教育學會 91 年度 年會暨論文發表會議手冊,44 頁。

陳勝雄(2004)。不同體育課程設計模式對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比較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蓉倩、楊錦心、蘇照雅(2007)。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網路同步教學環境下實施 之探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5),3-13。

教育部(2007)。學校體育教材教法與評量。臺北市:教育資料館。

教務處(2010)。快樂國小 SWOT 分析表。臺中市:快樂國小。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較學策略。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股份 有限公司。(Rink,J.E.,1998)

張秀霞(2005)。人格特質、團隊互動過程與創新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張春秀(1998)。體育課程模式。載於許義雄主編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 程與教學篇,21-48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128

張秋煉(2001)。臺北市石牌國小學童教育教學對健康體適能之探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曾瑞貞、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揚智。

黃月嬋(1992)。有效體育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黃月嬋、林素卿(2000)。協同行動研究與體育教學之改進。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學報,7,1-20。

黃月嬋(2002)。「健康與體育」教學創新之理念與設計。載於國立臺中師院,九 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133-156頁)。臺中市:國立臺中師院。

黃月嬋、趙信賓、李翠玲(2005)。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教學方案-運動教育 模式的實踐。國教輔導,44(3),23-28。

黃月嬋、趙信賓(2007)。運動教育模式應用於健康與體育教學方案設計及實施 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27-33。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至賢(2006)。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兒童學習效果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清祥(2004)。國小學生在運動教育模式課程中團隊運作過程之探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賈煥杰(2006)。談角色扮演模式的交際原則和育人功能。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

賈煥杰(2006)。談角色扮演模式的交際原則和育人功能。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