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角色扮演之相關研究

第二節 角色扮演之相關研究

角色扮演是由老師設計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實際的參與活動,過程 中加以描述、呈現與討論具爭議性的問題(周漢光,1996)。學生可透過角色扮 演的過程中,學習社會互動同儕溝通的健全人格。運動教育模式中,小組的成員 有平等的機會選擇各自的角色,其中學生教練扮演著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性角 色,關乎教學能否順利進行。本研究探討運動教育模式中小組學生教練角色扮演 的問題、解決的策略與改善情形,本節將探討角色扮演教學法其意義與運動教育 模式角色扮演相關研究進行探究如下:

一、角色扮演教學法

(一)角色扮演教學的意義

角色扮演教學是在 1921 年由心理學家Moreno提出,他認為透過扮演不同於 自身的角色,可培養學生產生同理心以及價值澄清(黃光雄,1988)。角色扮演 教學是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提升學習成效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設 計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讓學生親自參與活動,過程中能引起學生參與動機之外,

亦具備了活潑性與生動性(王沂釧,2001;謝思琪,2004)。角色扮演可以提起 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又能滿足學生的好動活潑性格,使 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周漢光,1996)。角色扮演教學是實用的教學方法,

27

學生藉由扮演過程來體驗感覺、態度、價值與問題解決策略,可從扮演角色中,

了解他人的想法(郭秀緞,2004)。教師設計學習情境,讓學生能模擬思考此角 色的想法或態度,進而獲得新知識與技能(吳秀碧,2000)。朱敬先(1998)認 為角色扮演教學可幫助學生印象深刻,並且能從扮演的過程中,得到他人或自己 的認可。王建堯(2002)認為角色扮演是屬於發表教學法的一種方式,是應用角 色扮演技巧,藉扮演問題情境然後討論的方式,以探討人際關係的一種教學策 略。個人依照扮演角色來行事,藉由模仿他人的角色來行動,提供學生社會化歷 程學習的情境(張春興,1991)。此外,武文瑛、蔡培村(2004)在領導學理論 實務與研究中指出角色的意涵是多元的,在此分為社會化、行為、身份地位以及 互動等四大層面來加以說明:

1.依社會化的觀點而言,角色是一種規範或評鑑的標準,著重角色對個人行為層 面的約束性。

2.依行為的觀點來看,角色視為某一特定類別的人期許其應表現的行為模式,且 此一行為模式會得到社會或其他成員的認可。

3.依身份的觀點而言,角色是個人被賦予的職務或身分,及其所伴隨的權利與義 務。

4.依互動的觀點看來,角色是一種人際接觸互動關係;藉由互動,使角色由抽象 轉而至實質的意義。

綜合上述,老師針對學習目標提供情境,讓學生在扮演特定角色參與活動。

藉由其扮演的過程、感覺與同儕互動的社會歷程,瞭解他人想法與瞭解角色特 質,增進學生情境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而促進學生人際關係的發展。

(二)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學習功能

角色的扮演在教學的運用上,透過實際情境的同儕互動具有多元價值,可以 促進學生清楚知道自己行為的本質、發展同理心、減輕心理壓力與增進成員情感 交流(王建堯,2002)。角色扮演在學習的意義上,培養其社會化的責任與歷程,

透過參與活動中的思考,讓學生自主性學習與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化人個格發

28

展。下述是各學者針對角色扮演對學習功能:

Bennett(1963)在角色扮演教學在教育上的功能提出下列觀點:

1.學生在一個無拘束的環境下,能盡情發揮真實的感受,並且澄清價值。

2.可幫助學生在面對不可預期的狀況發生時發展能有的彈性。

3.在扮演不同於自己的角色時,可幫助學生培養社會的責任及瞭解人際之間的問 題。

4.在情境下學生雖可能犯錯或失敗,但對結果不會害怕,使之能嘗試也不會有所 損傷。

5.教師由主導者轉為協助者,在適度的帶領討論之下,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 習興趣,學習效果能夠相當的提昇。

蔡孟谷(2003)指出角色扮演具有下列三點學習功能:

1.角色扮演是一種歷程學習:學習的重點是獲得知識的過程,角色扮演為一項動 態的學習活動,讓學童從中思考問題,選擇適合的問題解決方式,以期能養成 學童思考與做選擇的能力。

2.角色扮演符合學生自主學習:學習不是單方面的接受,學童在角色扮演的過程 中,主動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並從角色扮演的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引發學童對學習的主動性。

3.角色扮演是一種輔導策略:學童常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對別人的觀點與看法 很難理解,而經由角色扮演與替換,發展出同理心體會他人處境,使其更能適 應社會群體生活與人格發展。

綜合上述,角色扮演的學習是一項歷程動態的學習活動,讓學童從中思考問 題,選擇適合的問題解決之道,養成學童思考與做選擇的能力。學童在角色扮演 的過程中,養成解決問題,並從活動中獲得學習的樂趣,引發學童主動的學習,

發展出同理心與高互動性,使其適應社會群體生活。

(三)角色扮演教學法的實施流程

角色扮演教學法中引導者要規劃一個教學情境讓、扮演者能夠自由發揮角

29

色,並帶領討論。Milroy(1982)將角色扮演的實施,分成三階段:情境概述、

互動以及討論。因此,角色之間互動與討論在扮演法中相當重要。Yablonsky

(1981)認為教師決定教學主題之後,設計情境並安排扮演的人選,並引導學生 進行分享,學生可從角色扮演中反思個人行為與價值觀。周漢光(1996)認為角 色扮演教學法在設計與實施上須注意兩點,第一是在教學時要先確立教學目標及 活動的重點。第二個在教學步驟上,須先幫助學生進入情境。此外,下述是各學 者(陳蓉倩、楊錦心、蘇照雅,2007;賈煥杰,2006;蘇明進,2007)對於角色 的扮演實施步驟歸納分析如下:

1.準備階段:老師讓學生瞭解角色扮演的需求與內容,讓學生在課程中融入其角 色的情境中。

2.選擇扮演角色:老師說明角色的任務與特性,小組必須分配角色與工作,依照 學生個別能力安排其適切角色。

3.佈置場地:老師必須提供角色扮演活動地點。

4.角色扮演練習:提供學生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練習,老師在旁協助。

5.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實際角色扮演,老師從觀察並提醒學生注意事項與重點。

6.討論分析:討論分析學生操作擔任角色,作為改進缺點的參改。

7.分享與反思:透過分享讓學生瞭解過程中的學習歷程與成效,透過他人的學習 分享,使其延伸學習。

從上述的學者分析歸納可將角色扮演實施可區分為三個階段:

1.情境角色準備階段

老師依照探討主題進行課前準備,藉由角色的安排與任務的說明,選擇適當 人選。

2.角色扮演活動實施階段

提供實際的情境,進行任務角色的扮演,老師在旁協助、引導。提醒學生扮 演的任務與注意事項。

30

3.角色討論與分享階段

活動結束後,針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擔任角色討論,讓學生瞭解過程中的學 習歷程與成效,藉由與他人的學習分享,使其延伸學習。

角色扮演有別於其他教學策略,透過互動協調養成學童的社會適應人際相處 的能力,故其運用設計上需考慮是人際互動的情境,角色扮演者亦不可一意孤 行,須有與他人折衝協調的能力。學生參與角色扮演時必須對其角色任務充分了 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學習效果。

二、角色扮演之相關研究

(一)學生角色

Siedentop(2002)的研究指出運動教育模式是依照學生的需求,適用各種 不同運動單元,以符合學生的身心需求修正運動規則進行競賽,讓學生在課堂當 中學生都是平等的。教學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角色可以擔任,學生選擇適當的學 習角色位置。藉由活動課程歷程扮演隊長、隊員、教練、管理、器材、裁判、紀 錄、計分等不同職位角色。透過小組角色運作過程,從學習活動中提升運動技能、

規則、團隊精神、競爭等能力發展。運動教育模式重視運動技能的提昇,結合運 動教育的目標,以運動來提昇學生的社會行為,培養責任感和合作態度,學習社 會化的行為,達到體育教學追求的理想。學生在上課中以隊的形式進行學習或比 賽,每位學生扮演的角色不同,有的是裁判、有的是教練、有的是選手、有的是 管理,甚至是計分員,所以在運動季當中,學生隸屬於每一隊,學生上課的形式 是以隊為主,並沒有獨立的個體,團隊小組的形式保持至某一運動季結束為止。

老師在實施課程安排時角色扮演是運動教育模式中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張秋煉

(2001)指出小組合作、同儕角色教學使學生提昇參與動機。學生角色的扮演能 提升本身的學習動機,透過小組間的競賽讓成員有共同的學習目標。何子安

(2002)在運動教育模式與社會發展之初探中認為,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分配教 練、隊長、管理、器材、裁判等不同的職務組成小組,與傳統體育課分組運作有 很大的差異,因為它多了「角色職務扮演過程」的重要社會意義歷程,讓低成就

31

學生參與不同的運動團隊機制,提升學習正面增強的作用。林永能(2008)運用 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教學有效改善學生角色扮演與團隊運作問題。

學生參與不同的運動團隊機制,提升學習正面增強的作用。林永能(2008)運用 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教學有效改善學生角色扮演與團隊運作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