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藉由前測問卷所得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進行實驗組與對照組的 描述與比較。研究對象共19名,實驗組學生8名,對照組學生11名。研 究結果分為以下四部分進行敘述:(一)社會人口學變項、(二)吸 菸情形、(三)戒菸相關因素、及(四)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與規範。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實驗組學生共 8 名,男生 7 名、女生 1 名,國一學生 4 名、國二 學生4 名;對照組學生共 11 名,男生 8 名、女生 3 名,皆為國二學生。

實驗組學生帄均年齡為 13.5 歲。父親教育程度,高中/職畢業 2 名

(25.0%)、國中以下 4 名(50.0%)、不知道 2 名(25.0%)。母親 教育程度,高中/職畢業 2 名(25.0%)、國中以下 3 名(37.5%)、不 知道3 名(37.5%)。父母婚姻共同生活 4 名(50.0%)、分居 1 名(12.5

%)、離婚2 名(25.0%)、父親過世 1 名(12.5%)。成績排名,在 後面三分之一有8 名(100.0%)(見表 4-1)。

54

對照組學生帄均年齡為13.7歲。父親教育程度,高中/職畢業3名

(27.3%)、國中以下5名(45.4%)、不知道3名(27.3%);母親 教育程度,高中/職畢業4名(36.4%)、國中以下3名(27.2%)、不 知道4名(36.4%)。父母婚姻,共同生活7名(63.6%)、離婚4名(36.4

%)。成績排名,在中間三分之一有2名(18.2%)、在後面三分之一 有9名(81.8%)(見表4-1)。

由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的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國中為最 多,高中職次之,且無人有專科以上的學歷,可見教育程度並不高,

且家庭結構多為小家庭,而研究對象的成績大多不佳。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的比較中,經費雪正確機 率考驗(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檢定結果顯示(見表4-2),實 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性別」、「年齡」、「父親教育程度」、「母 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及「成績排名」等變項的比較上,

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55

56

57

%)、未超過100 支的有 2 名(25.0%)。複選題中,最常吸菸的場所 是家中,有5 名(62.5%)、公共場所 4 名(50.0%)、學校 3 名(37.5

%)、朋友家2 名(25.0%)、社交場所 1 名(12.5%)。複選題中,

最常一起吸菸的人,最多為朋友,有8 名(100.0%)、同學 5 名(62.5

%)、獨自一人吸菸的有2 名(25.0%)、與母親和兄弟姊妹吸菸的各 有1 名(12.5%)(見表 4-3)。

對照組學生中,開始吸菸的年齡以 12-13 歲為最多,有 8 名(72.7

%)、14 歲以上的有 2 名(18.2%)、11 歲以前的有 1 名(9.1%)。

第一次吸菸的地方以學校為最多,有7 名(63.6%)、家中和朋友家各 2 名(各 18.2%)。養成規律吸菸的時間以少於1 年為最多,有 6 名(54.5

%)、1-2 年有 5 名(45.5%)。養成規律吸菸習慣的年齡以 12-13 歲 為最多,有7 名(63.6%)、14 歲以上 4 名(36.4%)。吸菸總量超過 100 支的有 7 名(63.6%)、未超過 100 支的有 4 名(36.4%)。複選 題中,最常吸菸的場所是公共場所,有9 名(81.8%)、家中有 5 名(45.5

%)、學校和朋友家各4 名(各 36.4%)、社交場所 2 名(18.2%)。

複選題中,最常一起吸菸的人,最多為朋友,有10 名(90.9%)、獨 自一人吸菸的有7 名(63.6%)、與同學吸菸的有 4 名(36.4%)、與 兄弟姊妹吸菸的有2 名(18.2%)(見表 4-3)。

58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吸菸情境因素的比較中,經費雪正確機率 考驗檢定結果顯示(見表4-4),實驗組與對照組在「開始吸菸的年齡」、

「養成規律吸菸的時間」、「養成規律吸菸習慣的年齡」和「吸菸總 量」等變項的比較上,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開始吸菸的年齡以12-13歲最 多,與李景美等(1995)對中學生藥物濫用的需求調查研究、周碧瑟 等(1999)對臺灣地區在校青少年的調查研究、李淑卿(2003)以臺 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對象的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成效、郭憲文與李玫 姿(2004)對臺灣地區在學國中、高中生藥物濫用之調查、王郁芬(2005)

對臺北縣某完全中學國中生的拒菸行為及相關因素的研究、林宜蕙

(2005)對臺北市立某高級中學學生實施戒菸教育計畫的研究、周思 源等(2006)對臺灣地區在校青少年所做的研究、及方美蘭(2006)

對某技術學院學生實施戒菸教育介入成效之研究等,所得的研究結果 皆相同,多為國中階段。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養成規律吸菸習慣的年齡以 12-13歲為最多,與李淑卿(2003)以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對象的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成效、張明惠(2004)對青少年實施戒菸教育課程 介入成效研究、林宜蕙(2005)對臺北市立某高級中學學生實施戒菸

59

60

61

三、戒菸相關因素的敘述與比較

(一)戒菸經驗及戒菸成功的重要因素

實驗組學生在戒菸經驗方面,曾戒過菸的有3名(37.5%)(見表 4-5)。學生認為戒菸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多為朋友的支持鼓勵,有5 名(62.5%)、戒菸可以改過消過有4名(50.0%)、知道吸菸的危害 有3名(37.5%)、可拒絕朋友邀約有3名(37.5%)、個人戒菸意願 強有2名(25.0%)、家人的支持鼓勵有2名(25.0%)、可獲得獎品 獎金有2名(25.0%)、感受到戒菸的好處有1名(12.5%)和不需靠 吸菸來減除壓力1名(12.5%)(見表4-6)。

對照組在戒菸經驗方面,曾戒過菸的有6名(54.5%)。學生認為 戒菸成功的重要因素,最多為家人的支持鼓勵和朋友的支持鼓勵各有8 名(各72.7%)、知道吸菸的危害有7名(63.6%)、個人戒菸意願強 有6名(54.5%)、可拒絕朋友邀約有6名(54.5%)、不需靠吸菸來 減除壓力有6名(54.5%)、感受到戒菸的好處有5名(45.5%)、戒 菸可以改過消過有5名(45.5%)和可獲得獎品獎金有3名(27.3%)

(見表4-6)。

(二)戒菸成功的障礙因素

實驗組學生認為戒菸成功的障礙因素,最多為朋友吸菸,有7名

62

(87.5%)、家人吸菸有5名(62.5%)、無法拒絕吸菸朋友邀約的有 4名(50.0%)、個人戒菸意願不高的有3名(37.5%)、戒菸有不適 症狀的有3名(37.5%)、藉吸菸減除壓力的有3名(37.5%)、無法 感受戒菸好處的有2名(25.0%)(見表4-6)。

對照組學生認為無法戒菸成功的障礙因素,最多為朋友吸菸和無 法拒絕吸菸朋友邀約,各有10名(90.9%)、個人戒菸意願不高和家 人吸菸各有9名(81.8%)、無法感受戒菸好處有8名(72.7%)、戒 菸有不適症狀、周遭的人同意我吸菸和藉吸菸減除壓力各有7名(各 63.6%)、戒菸後體重增加有5名(45.5%)(見表4-6)。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曾戒過菸的有9名(47.4

%),與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2006)指出吸菸的國中生中,有49.6

%的學生想戒菸的結果相似,但與張明惠(2004)對青少年實施戒菸 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林宜蕙(2005)對臺北市立某高級中學學生 實施戒菸教育計畫的結果不符,文獻結果顯示,研究對象曾戒過菸的 佔70%以上。探討其原因,可能是因為研究對象為國中生,且養成規 律吸菸的時間大多少於1年,部分學生對菸仍保有新奇感,故戒菸行為 較高中/職低。

本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大多認為,戒菸成功的重

63

要因素是朋友的支持鼓勵,戒菸成功的障礙因素是朋友吸菸。由此可 見,朋友是影響國中生戒菸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此結果與游育苓 (1999)對某高職吸菸學生之戒菸意向研究、劉潔心等(2000)對青少 年做介入效果之研究、李杰炫(2000)對青少年做戒菸意向之研究、

李淑卿(2003)對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戒菸教育介入計畫之研究、

林冠品(2004)對醫護大學學生做戒菸後在回復吸菸的研究、及方美 蘭(2006)對技術學院學生做戒菸教育介入成效的研究,所得的研究 結果皆相同,顯示朋友對青少年戒菸而言,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戒菸次數的比較中,經費雪正確機率考驗 檢定結果顯示(見表4-5),實驗組與對照組在「戒菸次數」比較上,

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4- 5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戒菸次數」比較

變項名稱

實驗組(n=8)

n %

對照組(n=11)

n %

雪費正確機率 考驗(p值) 0次

1次以上

5 62.5 3 37.5

5 45.5 6 54.5

0.65

64

65

%)(見表4-7)。

對照組學生的朋友方面,朋友吸菸的有11名(100.0%),其中以

「大部分朋友吸菸」占最多,有6名(54.5%)。在家人方面,目前吸 菸的情形,父親吸菸的有7名(63.6%)、母親吸菸的有3名(27.3%)、

兄弟姊妹吸菸的有1名(9.1%)、其他同住親戚吸菸的有10名(90.9

%)(見表4-7)。

由以上結果得知,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重要他人中,目前有吸 菸是以「要好朋友」、「父親」和「其他同住親戚」占較多數。「要 好朋友」和「父親」大多有吸菸的研究結果,與張明惠(2004)對青 少年實施戒菸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林宜蕙(2005)對臺北市立某 高級中學學生實施戒菸教育計畫的結果相同,顯示父親和要好朋友對 吸菸者而言,有相當的影響力。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比較中,經費雪正確 機率考驗檢定結果顯示(見表4-8),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要好朋友」、

「父親」、「母親」、「兄弟姊妹」和「其他同住親戚」等變項的比 較上,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66

67

68

名(36.4%)(見表4-9)。

由以上結果得知,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少數同意他們吸菸,只有

「要好朋友」多數同意他們吸菸,此結果與游育苓(1999)對某高職吸菸 學生之戒菸意向研究、李杰炫(2000)對青少年做戒菸意向之研究、

張明惠(2004)對青少年實施戒菸教育課程介入成效研究、及林宜蕙

(2005)對臺北市立某高級中學學生實施戒菸教育計畫的結果相似,

研究對象的重要他人多數不同意他們吸菸,而本研究的「要好朋友」

多數同意研究對象吸菸,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吸菸的族群,與廖信榮

(2007)對台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所指的「好朋 友」特性不同,因而無法做比較。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吸菸社會規範比較中,經費雪正確機率考 驗檢定結果顯示(見表4-10),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要好朋友」、「父 親」、「母親」、「兄弟姊妹」和「其他同住親戚」等變項的比較上,

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69

7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