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松元. 博士. 李景美. 博士.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實施成效研究. 研究生:葉純瑜.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i.

(2) ii.

(3)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學 位 論 文 授 權 書 本授權書所授權之論文為授權人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 97 學年度第 二 學期取得 碩 士學位之論文。. 研究所. 論文題目: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指導教授:黃松元教授,李景美教授 授權事項: ■同意 非專屬無償授權本校及國家圖書館將上列論文資 □不同意 料以微縮、數位化或其他方式進行重製,並可上載網路收錄於本校博. 一、 授權人. 碩士論文系統、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及臺灣師範校院聯 合博碩士論文系統,提供讀者基於個人非營利性質之線上檢索、瀏覽、 下載、傳輸、列印或複印等利用。 二、 論文全文電子檔上載網路公開時間: 【第一項勾選同意者,以下頇擇一勾選】 □ 即時公開 ■自. 2015 年 01 月 01 日始公開。. 授權人姓名: 學. (請親筆正楷簽名). 號:695050185. 註:1. 本授權書頇列印並簽署兩份,一份裝訂於紙本論文書名頁,一份繳至圖書館辦理離校 手續。2. 授權事項未勾選者,分別視同「同意」與「即時公開」 。. 中. 華. 民. 國. 98 年 iii. 07 月. 24 日.

(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縣某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實施成效研究 學生:葉純瑜. 指導教授:黃松元 博士 李景美 博士 摘. 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對吸菸學生的影響, 並了解吸菸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和戒菸個別輔導的評價。研究採用準 實驗設計,實驗組學生進行團體戒菸課程與戒菸個別輔導,而對照組 則不提供任何介入。實驗組與對照組皆實施前測、後測,及後後測。 資料處理採用雪費正確機率考驗、魏氏曼惠特尼考驗,及魏氏帶符號 等級考驗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知識」 、 「戒菸 技巧」 、及「戒菸自我效能」 ,並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具延宕 效果。 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立即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態度」 、 「戒菸 行為意向」 、及「持續戒菸率」 ,但未能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且 無法提升實驗組學生的「吸菸危險知覺」。 三、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並與對照 組達顯著差異,且能使「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正向的移動,並降 低「尼古丁依賴程度」及「每日吸菸量」。 四、實驗組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持正向評價。 本研究結果可作為發展國中生戒菸教育計畫的參考,未來研究者 可以將本研究推廣到其他地區,藉此探討其適用性與成效。. 關鍵字:團體戒菸課程、戒菸個別輔導、跨理論模式、青少年。 iv.

(5) The Effects of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Taiwan A Master’s Thesis By Chung-Yu Yeh.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 on smoking students. The study also explored the evaluation on the group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 and individual smoking cessation counseling among the students.The study used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group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 and individual smoking cessation counseling.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receive interventio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answered questionnaires before, after, an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Fisher’s Exact Probability Test, Mann-Whitney U Test, and Wilcoxon-SignedRanks Test.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of the smoking cessation education could immediately increase knowledge of smoking cessation, skills of smoking cessation, and self-efficacy of smoking cess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ir impro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immediate and long-term effects. 2. The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could immediately increase attitudes toward smoking cessation, intention of smoking cessation, and vate of v.

(6) continuous cess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ut their improvement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gram could not increase risk perception of smoking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3. The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 could reduce the level of carbon monoxide (CO)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owever,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The program could have positive effection on stages of chang, reduce the score of Fagerstro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 and reduce the daily smoking amount amo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 The experimental group evaluated the group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 and individual smoking cessation counseling positive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used to further develop smoking cessation program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earchers can apply this study to other are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rogram’s applic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Group smoking cessation course, Individual smoking cessation counseling, Transtheoretical Model, Adolescent.. vi.

(7) 誌. 謝. 曾聽學姐說過: 「論文就像是最聽話的 Baby 一樣,你用多少心, 它就成就多少」 。寫過論文才知道,原來照顧 Baby 是這麼的不容易! 過程中還需要許多貴人的支持與幫忙,能將論文完成內心真是充滿無 限的感恩與歡喜。 首先要感謝的就是我的指導教授黃松元博士,在這麼忙碌的時節 仍不辭辛勞的指導我,且嚴謹度並未因忙碌而稍有改變。從黃教授的 身上我也看到了學者的恢弘氣度與溫文儒雅的氣質,不論是課業或是 待人處事都是我效法的對象。此外,由衷感謝李景美博士,給予我相 當多的專業意見,更開闊我的視野與想法,您的指導讓我能一直不斷 的成長,您的研究精神與努力不懈的態度亦是我的學習標竿。另外, 非常感謝苗迺芳博士,在百忙之中仍用心的給予我寶貴意見,讓我的 論文可以更加完善,您豁達的生活觀是我嚮往的境界。 再來要感謝陳政友博士、李思賢博士及廖信榮老師,給予我研究 統計的建議,抒解我在統計方面的壓力。此外,也感謝李淑卿老師協 助我資料的尋找,使我能達事半功倍之效。另外,也感謝賴香如博士 時常幫我注入活力的泉源,使我研究生生活有個充電的地方。也感謝 所有研究團隊的成員,讓我有機會能跟大家一同學習成長。 接著要感謝研究所生涯中伴我成長的朋友們:同窗好友(素菁、 百如、小欣、阿岑、敏華、嘉珍、璦溱、語婷)、研究室的伙伴(杏 如、雅文、鍾璇、雅婷) 、師大伙食團的學長姊、中醫伙食團的學長 姊,感謝你們讓我的生命增添許多美麗色彩,也讓我能不斷的突破與 成長。 最後感謝我最愛的家人,謝謝疼愛我的父母親一直在背後默默的 支持我,謝謝哥哥對我的包容與照顧,也謝謝妹妹對我的關心。讓我 能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研究所生活的結束,代表人生另一段旅程即將開始,我也將帶著 vii.

(8) 這階段的收穫,繼續邁向下一段旅程。. 葉純瑜 謹誌於師大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viii.

(9) 目. 錄. 書名頁……………………………………….……………………………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ii 授權書……………………………………………..…………………….iii 中文摘要……………………………………………………….………..iv 英文摘要…………………………………………………………………v 誌謝…………………………………..…………………………………vii 目錄……………………………………………….……………………..ix 表格目錄……………………………….……………………………….xii.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 4 第五節 名詞界定 ................................................................................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 .............................................. 11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戒菸行為的相關因素 ...................................... 13 ix.

(10) 第三節 相關的理論和模式 .............................................................. 16 第四節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探討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設計 .............................................................................. 3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5 第五節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 44 第六節 研究步驟 .............................................................................. 49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 53 第二節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結果評量 .............................................. 70 第三節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課程評量 .............................................. 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1 第一節 結論 .................................................................................... 101 x.

(11) 第二節 建議 .................................................................................... 102. 參考文獻................................................................................................. 105 中文部分............................................................................................. 105 英文部分............................................................................................. 107. 附錄一 問卷效度處理專家名單…………………………...…….110 附錄二 國中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前測用)……..….….111 附錄三 國中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後測用).…….....…..119 附錄四 國中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後後測用)……...….127 附錄五 團體戒菸課程總體評量表………………………………135 附錄六 戒菸個別輔導總評量表.………………………………...137. xi.

(12) 表格目錄 表 2-1 國內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12 表 2-2 影響青少年戒菸的相關因素……………...………………….15 表 2-3 改變階段的名稱及內容…………….………….….………….17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25 表 3-1 戒菸教育研究設計……………….…………………….……..34 表 3-2 各量表信度分析表……………………………..…….…...…..43 表 3-3 戒菸課程模組名稱、主題名稱、及教學內容……………….45 表 3-4 戒菸教育課程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應用理論……………46 表 3-5 戒菸個別輔導要點…………...………………………….……49 表 4-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55 表 4-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之社會人口學變項比較………....……56 表 4-3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吸菸情形分佈…………...………….59 表 4-4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吸菸情形比較……….….…………..60 表 4-5 實驗組與對照組「戒菸次數」比較…………………..………..63 表 4-6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覺得戒菸成功的「重要因素」與 「障礙因素」………….….………………...……..…………..64 表 4-7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分佈……….…...66 表 4-8 實驗組與對照組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比較..………………..67 xii.

(13) 表 4-9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重要他人同意學生吸菸的情形分佈....69 表 4-10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重要他人同意學生吸菸情形的比較..70 表 4-1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戒菸知識」 、「吸菸危險知覺」 、 「戒菸態度」 、「戒菸行為意向」 、「過去一週用過戒菸技 巧」、 「未來可能使用戒菸技巧」 、「戒菸自我效能」比較 分析表….…………...……………………………………....80 表 4-1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吸菸危險知覺」、 「戒菸態度」 、 「戒菸行為意向」、 「未來可能使用戒菸技巧」魏氏帶符 號等級檢定摘要表……………..…..…………………..…..81 表 4-13 實驗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後後測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85 表 4-14 對照組學生在前測、後測、後後測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86 表 4-15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86 表 4-16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後測、及後後測「戒菸行為 改變階段」的比較分析表……………………………...…..87 表 4-17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魏氏帶符號 等級檢定摘要表…..…………...……………….……....…..87 表 4-18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CO 檢測值」比較分析表…....89 表 4-19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CO 檢測值」前測、後測、後後 測差值分佈和比較分析表……....................................…....90 xiii.

(14) 表 4-20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情形與比較…....92 表 4-21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尼古丁依賴程度」魏氏帶符號等 級檢定摘要表………………..……………………..……....92 表 4-22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在「每日吸菸量」前測、後測、 後後測分佈情形………………….......………………….....95 表 4-23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後測、後後測「每日吸菸量」 的比較分析表…..…………...……...………………...….....95 表 4-24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前測「持續戒菸率」比較分析表...…...97 表 4-25 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後測、後後測「持續戒菸率」比較 分析表…................................................................................97 表 4-26 實驗組學生對團體戒菸課程的評量......................................98 表 4-27 實驗組學生對戒菸個別輔導的評量....................................100. xiv.

(15)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旨在敘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 設、名詞界定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全世界在二十世紀約有一億人因菸害而死亡,若不採取行動,本 世紀將有十億人死亡,預估2030年,每年死亡人數會超過八百萬(WHO, 2008) 。而美國每年帄均約有四十四萬人因吸菸而死亡(CDC, 2008c)。 根據Wen, S. P. Tsai, Chen, Cheng, M. C. Tsai& Levy(2005)的研究指出 我國2001年因吸菸而造成的死亡人數(smoking attributable death, SAD) 總計有一萬八千八百零三人,佔總死亡數的百分之二十七。目前的研 究證實了吸菸和許多癌症的發生息息相關。對於吸菸與肺癌的關係已 獲得支持,其他像是口腔癌、鼻咽癌、乳癌、胃癌、肝癌也都與吸菸 有密切的關係。除了癌症之外,吸菸也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Calle, Miracle-McMahill, Thun, & Heath, 1994; Heloma, Nurminen, Reijula, & Rantanen, 2004; Hu, Galeone, Lui, Pelucchi, Vecchia, & Negri, 2005; Liaw & Chen, 1998)。 菸害不只是會危害到吸菸者的健康,二手菸亦會影響到他人,刺 1.

(16) 激不吸菸者的視覺、嗅覺,使其產生感官的不適,除了對他人的生活 造成不便之外,更嚴重的還會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在美國二手菸每年 約使四萬九千四百人死於肺癌和心臟疾病(CDC, 2008c) 。布藍恩與費 斯特(1999)指出二手菸對於非吸菸者,會增進其得到肺癌、心臟血 管疾病及嬰兒氣喘呼吸疾病的危險性(CDC, 2008b) 。可見二手菸對他 人的危害是不容忽視的。 菸害除了會對人體造成疾病與死亡之外,也會造成經濟上相當龐 大的損失。WHO(2004)估計,全球因為吸菸,每年花費在健康照護和 經濟上損失的金額高達 2000 億美元。美國每年因吸菸,在健康照護的 花費和生產額的損失約達 1930 億元(CDC, 2008c)。國家衛生研究院 的研究顯示,目前臺灣約 500 萬吸菸人口,因吸菸所造成的經濟損失, 每年更超出 500 億新臺幣(董氏基金會,2009)。 吸菸不僅害人又害己,對國家的經濟亦會造成重大的損失,而吸 菸習慣又多從青少年開始養成,為了減少重度吸菸者的產生,行政院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希望發展出國中、高中和高職的戒菸教材與戒菸教 育模式,提供學校作為學生戒菸教育的參考,在 2007-2008 年委託李景 美等人進行「青少年戒菸教育實施之先驅計畫」 。而研究者有幸參與「青 少年戒菸教育實施之先驅計畫」 ,遂採用此計畫所研發的戒菸教材,藉. 2.

(17) 此了解戒菸教育介入計畫的影響成效。 目前國內在課程方面的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分別有張惠芬(2001) 、李淑卿(2003)、張明惠(2004)、林宜蕙(2005)及方美蘭(2006) 等的研究,其研究對象皆為高中/職生和大專生,在「吸菸態度」、「拒 菸自我效能」、「每日吸菸量」、「CO 值」、「尼古丁依賴程度」、 及「戒菸改變階段」等變項,大多有顯著成效,部分研究還輔以戒菸 個別輔導,亦獲得學生的正向好評,但研究對象皆未針對國中生,因 而本研究將探討戒菸團體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對國中生的成效。.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中生的吸菸情形、戒菸相關因素、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 與社會規範。 二、瞭解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對實驗組學生的戒菸保護因子和戒菸行為 的影響。 三、探討實驗組學生對於戒菸教育介入計畫的評價。.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3.

(18) 一、國中生的吸菸情形、戒菸相關因素、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與社 會規範為何? 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吸菸危險知覺」? 三、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知識」? 四、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態度」? 五、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行為意向」? 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技巧」? 七、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自我效能」? 八、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的「戒菸行為改變階 段」? 九、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降低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 十、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降低實驗組學生之「尼古丁依賴程度」? 十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降低實驗組學生之「每日吸菸量」? 十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能增進實驗組學生之「持續戒菸率」? 十三、實驗組學生對於戒菸教育介入計畫之評價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問題二至十二,本研究欲驗證的假設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吸 4.

(19) 菸危險知覺」,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二、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戒 菸知識」,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三、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戒 菸態度」,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四、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戒 菸行為意向」,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五、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戒 菸技巧」,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戒 菸自我效能」,後測得分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七、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下,實驗組學生「戒菸行 為改變階段」,後測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八、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實驗組學生的「一氧化碳值」,後測 低於前測,且前、後測差值的實驗組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 九、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的「尼 古丁依賴程度」後測得分低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十、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下,實驗組學生的「每日. 5.

(20) 吸菸量」後測低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十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在控制前測得分下,實驗組學生的 「持續戒菸率」後測高於對照組,且達顯著差異。. 第五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有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本研究是採「青少年戒菸教育實施之先驅計 畫」(李景美,2008)所設計的戒菸教育教材,包括「團體戒菸 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團體戒菸課程」是指針對吸菸學 生施行六週(共十二節)的戒菸課程,教學方法包括講述法、遊 戲學習法、影片教學法、價值澄清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探 究教學法、及創造性思考教學法等。「戒菸個別輔導」運用跨理 論模式及五A五R原則為依據,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以一對一面 對面的方式,進行個別輔導。 二、實驗組學生:本研究的實驗組學校係指臺北縣某一所國中學校, 於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經學校生教組長提供名單,接受戒菸 教育介入計畫之國一、國二吸菸學生。 三、對照組學生:本研究的對照組學校係指臺北縣另一所國中學校, 於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經學校學務主任提供名單,未接受戒 6.

(21) 菸教育介入計畫,僅參與研究問卷前測、後測及後後測填答之國 一、國二吸菸學生。 四、戒菸相關因素:包括研究對象的戒菸次數、研究對象認為影響戒 菸成功的重要因素與影響戒菸成功的障礙因素。 五、戒菸保護因子:藉由吸菸危險知覺、戒菸知識、戒菸態度、戒菸 行為意向、戒菸技巧、及戒菸自我效能六個變項作為戒菸保護因 子的指標。 (一)吸菸危險知覺:係指研究對象於自填式問卷中所填寫的菸對健 康的危害;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對象對於吸菸危險知覺越高。 (二)戒菸知識:係指研究對象於自填式問卷中所填寫的對於戒菸情 況的了解;得分越高,代表對於戒菸的知識越充足。 (三)戒菸態度:係指研究對象於自填式問卷中所填寫的對於戒菸的 態度;得分越高,代表戒菸態度越正向。 (四)戒菸行為意向:係指研究對象戒菸的可能性;得分越高,代表 研究對象的戒菸可能性越高。 (五)戒菸技巧:分為「過去一週有用過的戒菸技巧」和「未來可能 使用的戒菸技巧」 ;分數越高,代表研究對象使用的戒菸技巧越 多。. 7.

(22) (六)戒菸自我效能:係指研究對象評估在各種可能引起吸菸的情境 下,可以不吸菸的把握度有多大;得分越高,表示在各種可能 吸菸的情境下,不吸菸的把握度越高。 六、戒菸行為:藉由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一氧化碳值、尼古丁依賴程 度、每日吸菸量、及持續戒菸率五個變項作為戒菸行為的指標。 (一)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係指研究對象於自填式問卷中所填寫的個 人想要戒菸的階段,依跨理論模式的定義,改變階段包括:(1) 沈思前期、(2)沈思期、(3)準備期、(4)行動期、及(5)維持期。 (二)一氧化碳值:係指研究對象藉由吹氣式一氧化碳測量器,所測 得的一氧化碳值,了解研究對象的吸菸狀況。 (三)尼古丁依賴程度:參考Fagerstrom的尼古丁依賴測詴;得分越高, 表示「尼古丁依賴程度」越高。 (四)每日吸菸量:研究對象自述的每日吸菸支數。 (五)持續戒菸率: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持續一個月和持續三 個月不吸菸人數占全部研究對象的百分比。.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如下: 一、本研究之實驗組學校和對照組學校係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 8.

(23) 故本研究之結果無法推論至其他未參與戒菸教育計畫的國中吸菸 學生。 二、本研究因考量實驗學校國三學生有升學壓力,未將其納入戒菸教 育計畫,只有國一、國二的吸菸學生參與戒菸教育計畫,因此戒 菸教育計畫實施成效無法推論至該校國三吸菸學生。. 9.

(24) 10.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包括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影響青少年 戒菸行為的相關因素、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探討和相關的理論和模式。. 第一節. 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 青少年是身心快速發展與轉變的時期,因而菸品對青少年身心的 危害就更為顯著。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2006)指出有80%的吸菸 者在十八歲以前就開始吸菸,估計約有六百萬個吸菸的孩子,在成人 的時候將因吸菸而死亡,因此了解青少年開始吸菸的階段顯得相當重 要。 行政院衛生署於 1999 年,委託國立陽明大學全國性之吸菸調查顯 示,有吸菸習慣的學生中,12 歲以前開始吸菸者,在 1992 年、1996 年、1997 年、及 1999 年分別為 23%、26.5%、38.5%、及 35.6%(周 碧瑟等,1999)。 從表2-1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青少年開始吸菸的階段多為國中時 期,且從縱貫性研究的結果亦顯示,青少年開始吸菸的年齡有逐年下 降的趨勢。如果能在早期就對吸菸的青少年實施戒菸教育,協助吸菸 的青少年戒菸,就可以避免青少年成為長期吸菸者。 11.

(26) 表 2- 1 國內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 年代. 研究者. 1994. 嚴道、黃松元、 臺灣地區國中 48 所、 國中生多為國小階段 481 名(53.5%) 馬藹屏、蕭蕙 高中 9 所、高職 17 所 高中生多為國中階段 95 名(52.0%) 文、周曉慧 共約 1000 名 高職生多為國中階段 232 名(51.8%) 多為國中階段. 1995. 李景美、林秀 霞、劉雅馨. 1999. 2002. 周碧瑟、劉美 媛、李燕琴.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臺灣地區國中 4487 名、高中 1155 名、. 帄均年齡 國中生:11.41 歲. 高職 2214 名學生. 高中生:12.20 歲 高職生:13.85 歲. 臺灣地區國中 1120716 名、高中 268066 名、高職. 國中生多為 11~14 歲 高中生多為 12~15 歲 高職生多為 12~15 歲. 520153 名、專校 197186 名學生. 專校生多為 13~15 歲 多為國中階段. 李景美、張鳳 臺北縣市國中、高中 琴、賴香如、李 與高職. 中位數為 14 歲. 碧霞、陳雯昭 2003. 李淑卿. 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實 帄均年齡 驗組 39 名、對照組 40 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 名共 79 名學生 國中階段 18 名、18 名(46.2%、45.0%) 專科階段 13 名、15 名(33.3%、37.5%) 國小階段 8 名、7 名(20.5%、17.5%) 多為國中階段. 2004. 張明惠. 臺北市某市立高工 一、二年級吸菸學生. 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 11-12 歲 2 名、1 名(15.38%、8.33%). 為實驗組 13 名,臺北 13-14 歲 6 名、7 名(46.15%、58.33%) 市立工農高一、二學 15-16 歲 5 名、4 名(38.46%、33.33%) 生為對照組 12 名 多為國中階段 國中生多為 12~14 歲 高中生多為 13~16 歲 高職生多為 13~16 歲 多為國中階段. 2004. 郭憲文、 李玫姿. 臺灣地區在學國中 957285 名、高中 393689 名、高職 325996 名學生. 2004. 黃芷苓、 何夢青. 南部某國中共 25 名學 國小階段 23 名(92.0%) 生 國中階段 2 名(8.0%). 12.

(27) 表 2- 1 國內青少年第一次吸菸行為概況(續)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 2005. 王郁芳. 臺北縣某完全中 學國中生共 1817 名學生. 有吸菸經驗 91 名(22.4%), 最多為國中階段的 13 歲(25.3%). 2005. 林宜蕙. 臺北市某高級中 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 學實驗組 5 名、對 國中階段 4 名、8 名(80%、72.7%) 照組 11 名共 16 名 高中階段 1 名、2 名(20%、18.2%) 學生. 多為國中階段. 2006. 周思源等. 臺灣地區國中 7478 名、高中 2356 名、高職 2494 名 學生. 國中生多為 12~14 歲 高中生多為 13~16 歲 高職生多為 13~16 歲 多為國中階段. 2006. 張玉青. 臺北市某國中生 共 523 名學生. 吸菸者占 11.8%, 最多為國小階段(75.8%). 2006. 方美蘭. 臺北縣某技術學 院吸菸學生實驗. 實驗組、對照組分別為 國中階段 10 名、16 名(50.0%、72.8%). 組 20 名,對照組 22 名共 42 名學生. 國小階段 6 名、3 名(30.0%、13.6%) 專科階段 4 名、3 名(20.0%、13.6%). 五所國中七年級 507 名學生. 曾經吸菸有 57 名(11.7%), 最多為國小階段(86.0%). 2007. 廖信榮. 第二節. 影響青少年戒菸行為的相關因素. 成人吸菸者中,大約有 90%的人是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吸菸了 (Ceoleman-Wallace, Lee, Montgomery, Blix, & Wang, 1999)。美國疾 病控制及預防中心(2001)指出 2000 年吸菸的國中生和高中生有一半以 上的人想戒菸。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2006)指出 2001 年和 2002 年 吸菸的國中生有 49.6%的學生想戒菸,而其中有 55.4%的吸菸學生表 示過去一年至少有一次戒菸意圖。從 2000 年到 2007 年全球青少年菸 13.

(28) 害調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報告指出,十三至十五歲吸菸的學 生中,大約有 70%的學生想戒菸(CDC, 2008a)。Ceoleman-Wallace 等 (1999)指出青少年想戒菸,但他們缺乏能力和所需要的資源。由上述研 究發現約有一半的吸菸青少年想戒菸,但卻缺乏能力和資源,如何才 能幫助青少年戒菸,就須先了解影響青少年戒菸的內外在因素有哪些 (見表 2-2)。 影響戒菸的內在因素又可分為認知、生理、心理及戒菸經驗。認 知方面包括菸害認知和戒菸知識;生理方面包括尼古丁依賴程度、及 健康自覺(吸菸後身體不適) ;心理方面包括個人吸菸情形、戒菸自我 效能、戒菸意願、自覺行為控制負向情緒、吸菸的正向期待、健康自 覺(肺癌開刀太可怕了) 、戒菸態度、及角色認同(個人對自己扮演戒 菸者角色的認同感) ;戒菸經驗方面包括過去戒菸經驗和不良的戒菸失 敗感受。 外在環境因素包括:父母親、朋友吸菸與否、重要他人的戒菸經 驗和規範、戒菸課程的介入、及網際網路的戒菸教育。 由上述可知,影響青少年戒菸的內外在因素甚多,本研究希望藉 由外在環境因素中的戒菸教育,來影響個人內在的戒菸因素,包括: 吸菸危險知覺、戒菸知識、拒菸態度、戒菸行為意向、戒菸技巧、戒. 14.

(29) 菸自我效能、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一氧化碳值、尼古丁依賴程度、每 日吸菸量、及持續戒菸率。. 表 2-2. 影響青少年戒菸的相關因素.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個人內在因素. 1999. 游育苓. 臺北縣某高職. 個人吸菸情形、過去 父母親吸菸、朋. 2000. 2000. 外在環境因素. 123 名吸菸學生 戒菸經驗、戒菸意 向、尼古丁依賴程 度、吸菸齡. 友吸菸. 劉潔心、劉貴. 國中二年級 69. 戒菸知識、戒菸態. 朋友要求吸菸. 雲與蔡春美. 名學生. 度、戒菸自我效能、 戒菸意向、尼古丁依 賴程度. 李杰炫. 臺中縣、市專科 戒菸態度、自覺行為 重要他人的戒菸 學生 335 名 控制、角色認同、過 經驗或規範 去戒菸經驗. 2001. 張惠芬. 某高職吸菸學 生實驗組 39 名、對照組 38 名共 77 名學生. 2001. 廖梨伶. 臺北市實驗組 菸害認知 永吉國中 249 名、對照組興雅 國中 265 名共. 菸害認知、吸菸態 度、自我效能. 戒菸課程、網際 網路輔助教學. 網際網路的戒菸 教育. 514 名學生 2003. 李淑卿. 臺北縣某技術 學院實驗組 39 名、對照組 40 名共 79 名學生. 健康自覺、自我效能 環境因素、重要 他人的吸菸情況. 2004. 林冠品. 中部某醫護大 學 16 名男學生. 自覺行為控制、負向 周遭朋友、環境 情緒、吸菸的正向期 的誘惑 待、不良的戒菸失敗 感受. 15.

(30) 表 2-2. 影響青少年戒菸的相關因素(續).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2004. 張明惠. 臺北市某市立 戒菸意願 高工一、二年級 吸菸學生為實 驗組 13 名,臺 北市立工農高 一、二學生為對 照組 12 名. 2005. 林宜蕙. 臺北市某高級 中學實驗組 5 名、對照組 11 名共 16 名學生. 尼古丁依賴程度、戒 家人的主觀規範 菸意圖、過去戒菸經 驗、不吸菸態度、自 我效能。. 2006. 方美蘭. 臺北縣某技術 學院吸菸學生 實驗組 20 名, 對照組 22 名共 42 名學生. 菸害認知、戒菸意 向、自我效能. 第三節. 個人內在因素. 外在環境因素 家人和男女朋友 的規範、戒菸課 程、戒菸獎金. 重要他人的吸菸 情形和戒菸規範. 相關的理論和模式. 本研究運用相關的理論作為「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 的依據,本節將針對這些理論做簡述的說明。其理論包括:跨理論模 式、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影響模式和五A五R原則,說明如下。 一、跨理論模式(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 Prochaska 與 DiClemente(1983)指出行為改變是透過一系列的階段 改變。強調個人行為是一個連續的循環過程,而非單純的二分法 (Prochaska, Redding, & Ever, 1996)。理論發展之初,主要用於戒菸 16.

(31) 行為。研究者指出,不同的戒菸階段,會使用不同的戒菸過程。此模 式還被廣泛運用於酒精、藥物濫用、飲食失調、肥胖和 AIDS 的預防等 健康行為(Prochaska & DiClemente, 1983)。 跨理論模式包括了四個基本概念分別為:改變階段(Stages of hange)、改變過程(Processes of change)、決定帄衡(Decisional balance) 及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以下將概述說明。 (一)改變階段 跨理論模式認為行為的改變是一系列五階段的改變過程,以下針 對各階段的內容統整成表格進行說明(Prochaska et al., 1996). 表 2- 3. 改變階段的名稱及內容. 改變階段名稱. 內容. 沈思前期 (Precontemplation stage). 在未來六個月內並無採取行為改變之打 算。可能是因個人尚未意識到自己的行為 有問題,或曾經嘗詴多次但卻失敗,因而 產生挫折。 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問題,在未來六個月. 沈思期 (Contemplation stage). 準備期 (Preparation stage) 行動期 (Action stage). 內有打算戒菸。此階段個人會覺察行為改 變的好處和困難,兩者的拉鋸會使人停留 在此階段。 指個人在未來一個月內有採取行為的打算 ,且已經採取一些零星的改變。例如購買 一些自己需要的書籍等。 指個人正採取改變行為,但時間還未超過 六個月。其改變行為必須符合科學及專業 判斷足以降低疾病的罹患率,以吸菸而言 ,完全不吸菸才是屬於行動期。 17.

(32) 表 2- 3. 改變階段的名稱及內容(續). 改變階段名稱. 內容. 維持期 (Maintenance stage). 指個人已經維持戒菸長達六個月以上。此 階段的人較有自信不再受誘惑使舊行為復 發。. Note. From: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Prochaska, J.O., Redding, C.A., & Ever, K. E., 1996, San Fancisco, CA: JosseyBass.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the author.. 此五個階段間並非是直線移動,而是螺旋狀的,因而有可能回 到沉思前期的改變階段。很多人在達到目標前,往往需經歷數次的嘗 詴與挫折(Prokhorov, Hudmon, & Stancic, 2003)。 (二)改變過程 在跨理論模式中,有以下十個方法促進行為的改變,包括意識覺 醒(Consciousness raising)、情緒釋放(Dramatic relief)、自我再評價 (Self-reevaluation)、環境再評價(Environmental reevaluation)、自我解放 (Self-liberation)、協助的關係(Helping relationship)、情境替代(Counter conditioning)、增強管理(Contingency management)、刺激控制(Stimulus control)和社會解放(Social liberation)(Prochaska et al., 1996)。 這十個改變的過程可使戒菸者從上一階段循序到下一個階段,針 對不同階段的吸菸者便要運用不同的策略促使其改變。 (三)決定帄衡 決定帄衡是指人們在決定是否採取行為改變時,會先衡量此改變 18.

(33) 行為對個人和他人的利弊得失,如果利益大於障礙,則較有可能採取 行為改變;反之,則較不易採取行為改變(Prochaska et al., 1996)。 (四)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Bandura在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 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是指「個人自己評估在特定情況下,自己能完成 特定行為的能力」(Bandura, 1986)。 由跨理論模式可知,行為的改變是相當複雜的,因而要先了解行 為的改變階段,使用較合適的策略做介入,才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理論是個人在環境中,對發生的事件所做的一種解釋過程。 認知行為理論是根據精神病理學的理論,且模式建構在精神治療的技 巧上。認知行為治療法是有系統的精神療法,它可以幫助研究對象學 習更多有效的方法克服問題和痛苦。研究對象會接受想法上的訓練和 自我對話,他有強烈的想法就是取消偏見且不質疑。這些想法在認知 治療上被稱為自動化的想法(Donaghy, Nicol, & Davidson, 2007)。 針對成癮物質而言,認知行為的核心是社會技巧的訓練,認知技 巧的策略包括個人了解成癮物質的開始或渴望成癮物質的反應。技巧 的目標是增強自我效能,增加正向的社會互動和自我的信心以減少負. 19.

(34) 向的社會互動。並可選擇適當的認知行為策略應用在跨理論模式的改 變階段中,作為成癮物質的治療方式(Donaghy, Nicol, & Davidson, 2007)。 三、社會影響模式 社會影響的重要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它包括了社會凝聚 力、相似性和向心力。在社會凝聚力方面可以維持成員的興趣、成員 的社會控制能力和集體行動力。社會凝聚力會讓興趣相似的人很快知 道彼此的想法,經協調之後,他們會凝聚出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想法, 因而成員彼此間是互相影響的。在相似性上,有相似特質的人較容易 引起彼此的注意,它是結合團體的基本元素。向心力會展現出人際間 的影響力,一個有向心力的團體,如果周遭的人跟這團體有相似的想 法,就會受到它的影響(Friedkin, 1998)。 社會影響模式會影響青少年對於藥物使用的態度和行為,社會影 響的來源包括父母、學校、同儕和社區,當青少年遇到困難時,可以 提供實際和正向的行動。本研究是應用此模式中學校教師、同儕及課 程的影響力來幫助研究對象戒菸。 四、五A五R原則 以下將分成五A原則及五R原則兩部分予以陳述。. 20.

(35) (一)五A原則 五 A 原則已被證實可以用在成人臨床戒菸實務上,並被美國的中 等學校承認為公共健康服務(Public Health Service)的指南。從調查 California 的醫師中發現,有超過九成以上的小兒科和家庭醫師對戒菸 的青少年使用五 A 原則。五 A 原則分別為:1.詢問(Ask):詢問吸菸 的使用狀況;2.建議(Advise):建議戒菸;3.評估(Assess):評估 戒菸意願;4.協助(Assist):協助吸菸者戒菸;5.安排(Arrange): 安排戒菸治療後的追蹤(Adelman, 2006)。 (二)五R原則 對於沒有戒菸意願的吸菸者,輔導者可依五 R 原則,增強其戒菸 動機。五 R 原則分別為:1.個人關聯性(Relevance):與吸菸者談論他所 感興趣的事,例如吸菸的立即性危害,進而談論戒菸的重要性;2.吸菸 的危害(Risks):與吸菸者談論吸菸對健康還有環境的影響;3.戒菸的好 處(Rewards):強調戒菸對自身的好處;4.戒菸的障礙(Roadblocks): 讓吸菸者了解戒菸所會產生的身體狀況,並讓其了解輔導者可以給予 協助;5.反覆嘗詴(Repetition):不斷對吸菸者進行輔導,鼓勵其不斷的 嘗詴戒菸(引自李景美等,2008)。 本研究將以上的主要理論概念,融入到「團體戒菸課程」及「戒. 21.

(36) 菸個別輔導」中,作為國中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第四節.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探討. 國內針對青少年菸害防制方面,大多倡導拒菸的預防教育,而九 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的各版本教科書,也是以菸害預防的 課程為主,隨著政府與民間團體對菸害的日益重視,現今已有許多的 學者針對戒菸教育介入計畫進行研究(見表 2-4)。 由表 2-4 得知,大部分的戒菸教育介入都有理論依據,以跨理論模 式為理論基礎的有劉潔心等(2000) ;廖梨伶(2001) ;李淑卿(2003); 張明惠(2004) ;林宜蕙(2005) ;方美蘭(2006) ;Stevens, Colwella, Millerb, Sweeneyc, McMilland& Smith(2003);Horn, Fernandes, Dino, Kamal, Horn, Kalsekar& Fernandes(2004);O’Connell, Freeman, Jenning, Chan & Greci(2004);Hollis 等(2005)。以自我效能為理論基礎的介入研究有 張惠芬(2001)發展出的戒菸課程。其他還使用到了社會影響理論、 社會認知理論、溝通說服模式和五 A 五 R 原則。 在介入設計上,劉潔心等(2000)和 Dino 等(2004)使用戒菸自助 手冊於戒菸教育。廖梨伶(2001)使用網際網路戒菸系統。張惠芬 (2001)、李淑卿(2003)、張明惠(2004)、林宜蕙(2005)、方美蘭 (2006) 、Stevens 等(2003)、及 Zheng 等(2004)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於戒 22.

(37) 菸教育課程,如講述法、經驗分享、分組討論法、有獎徵答、影片教 學、肺部模型教學、及角色扮演等。O’Connell 等(2004);Josendal, Aaro, Torsheim& Rasbash(2005)皆由家長參與戒菸教育課程。李淑卿(2003) 、張明惠(2004) 、及林宜蕙(2005)除戒菸教育介入外,還輔以戒菸 個別輔導。 在戒菸成效上,是由吸菸危險知覺、戒菸知識、戒菸態度、戒菸 行為意向、戒菸技巧、戒菸自我效能、戒菸行為改變階段、一氧化碳 值、尼古丁依賴程度、每日吸菸量,以及持續戒菸率等來加以評量。 在吸菸危害方面,林宜蕙(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 畫能提升實驗組的「吸菸危害」 ,但與對照組未達顯著差異。在戒菸知 識方面,廖梨伶(2001) 、張明惠(2004) 、林宜蕙(2005) 、及 Sun(2007) 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知識」 ,且 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在戒菸態度方面,廖梨伶(2001)的研究結果 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態度」 ,且與對照組達 顯著差異,但劉潔心等(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態度」 ,但與對照組未達顯著差異。在戒菸行為 意向方面,劉潔心等(2000)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 提升實驗組的「戒菸行為意向」 ,但未做對照組的比較。在戒菸技巧方. 23.

(38) 面,Stevens(2003)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 組的「戒菸技巧」 ,但未做對照組的比較。在戒菸自我效能方面,廖梨 伶(2001) 、李淑卿(2003) 、張惠芬(2001) 、及方美蘭(2006)的研 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自我效能」 ,且 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 在戒菸行為改變階段方面,李淑卿(2003) 、方美蘭(2006)的研 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行為改變階 段」,且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另,張明惠(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提升實驗組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但與對照組 未達顯著差異;而林宜蕙(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 畫能使實驗組的「戒菸行為改變階段」進步,但未作統計分析。 在一氧化碳值方面,李淑卿(2003) 、方美蘭(2006)的研究結果 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的「一氧化碳值」 ,且與對照組 達顯著差異;張明惠(2004)和林宜蕙(2005)僅針對實驗組作測詴, 張明惠(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使實驗組的前 測與後測、後後測達顯著差異,但林宜蕙(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未能使實驗組的前測與後測、後後測的「一氧化碳 值」達顯著差異。在尼古丁依賴程度方面,李淑卿(2003)、張明惠. 24.

(39) (2004)、及林宜蕙(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 降低實驗組的「尼古丁依賴程度」 ,且與對照組達顯著差異。在每日吸 菸量方面,李淑卿(2003)和張明惠(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 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驗組的「每日吸菸量」 ,但與對照組未達顯著差 異。而林宜蕙(2005)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能降低實 驗組的「每日吸菸量」,但未作統計分析。在持續戒菸率方面,Zheng 等(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執行後,吸菸學生持 續一個月的「持續戒菸率」為 10.5%。 綜合上述研究可以發現,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大部分都有理論依 據,在教學上除採多元教學之外,近年來又輔以戒菸個別輔導,且在 結果上大多達顯著成效。本研究將以跨理論模式、認知行為理論、和 社會影響模式為理論基礎,在國中開設團體戒菸課程,戒菸教育採多 元教學的方式,且輔以戒菸個別輔導,並在課程前後進行評量,以評 價戒菸教育介入計畫的成效。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2000 劉潔心 等. 國中二年級 69 評估運用「自 名學生。 助手冊」後, 研究對象在戒 菸的知識、態 度、自我效 能、行為意向 的介入效果。 25.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理論. 一小時運用 戒菸自助手 冊轉換成戒 菸教學活 動。. 能顯著提升部分受 跨理 詴者的「戒菸知識」 論模 及「戒菸自我效能」 式 ,但對其「戒菸態 度」 、 「行為意向」無 顯著影響。.

(40)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一).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理論. 2001 廖梨伶. 臺北市實驗 組永吉國中 249 名、對照 組興雅國中 265 名共 514 名學生。. 以「網際網路」 做為傳播管道 的戒菸教育, 並探討其對國 中生菸害認知 、戒菸態度、. 1.四週的網 際網路戒菸 教育介入計 畫。 2.運用互動 式影碟戒菸. 結合行為改變階段理論 、溝通說服模式和社會認 知理論的網際網路戒菸 教育介入計畫,實驗組與 對照組的「菸害認知」、 「戒菸態度」 、 「戒菸自我. 跨理 論模 式、 溝通 說服 模式、. 戒菸自我效能 、戒菸行為及 戒菸社會支持 的影響。. 系統。. 效能」和「社會支持」達 社會 顯著差異。 認知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戒菸 理論。 行為」未達顯著差異。. 探討實施「戒 菸課程及網際 網路輔助教 學」對青少年 在菸害認知、. 1.十二節課 共六週的戒 菸教育課 程。 2.運用講. 戒菸課程介入後,實驗組 自我 與對照組的「菸害認知」 效能 、「吸菸態度」、「吸菸行 為」和「自我效能」達顯 著差異。. 吸菸態度、吸 菸行為及自我 效能的影響成 效。. 述、 小組討論、 團體互動、 角色扮演等 方式進行。. 瞭解「團體衛 教課程與個人 化健康輔導」 介入對大專學. 1.十二節課 共六週的戒 菸教育課 程。. 戒菸教育介入後,實驗組 跨理 與對照組的「一氧化碳 論模 值」、「尼古丁依賴程 式。 度」、「戒菸改變階段」、. 組 40 名共 79 生在每日吸菸 名學生。 量、一氧化碳 值、尼古丁依 賴程度、戒菸 改變階段、戒 菸改變過程、 戒菸決定帄衡 及戒菸自我效 能的影響。. 2.運用講述 法、分組討 論法、有獎 徵答、錄影 帶教學、經 驗分享等方 式進行。 3.輔以個人 戒菸健康輔. 「戒菸改變過程」 、 「決定 利益」 、 「決定帄衡」和「戒 菸自我效能」達顯著差 異。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每日 吸菸量」 、 「決定障礙」未 達顯著差異。 研究對象表示喜歡「戒菸 個別輔導」且認為「戒菸. 導。. 個別輔導」對戒菸是有幫 助的。. 2001 張惠芬. 2003 李淑卿. 某高職吸菸 學生實驗組 39 名、對照 組 38 名共 77 名學生。. 臺北縣某技 術學院吸菸 學生實驗組 39 名、對照. 26.

(41)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二).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理論. 2004 張明惠. 臺北市某市 立高工一、二 年級吸菸學 生為實驗組 13 名,臺北 市立工農高 一、二學生為. 探討「戒菸課 程」的實施對 實驗組在菸害 知識、一氧化 碳值、尼古丁 依賴程度、日 吸菸量、拒菸. 1.每週兩 小時共七 週的戒菸 教育課 程。 2.運用講 述法、經驗. 戒菸課程介入後,實驗 組與對照組的「菸害知 識」、「拒菸技巧」、「尼 古丁依賴程度」、「戒菸 決定障礙」、「戒菸改變 過程」和「正、負向拒 菸自我效能」皆達顯著. 跨理 論模 式。. 對照組 12 名 共 25 名。. 技巧、戒菸行 為改變階段、 戒菸改變過程 、戒菸決定帄. 分享、分組 討論法、有 獎徵答、錄 影帶教學. 差異,且能降低研究對 象的「一氧化碳值」。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日 吸菸量」、「戒菸行為改. 衡及戒菸自我 效能的影響。. 等方式進 行。 3.輔以戒 菸個別輔 導。. 變階段」、「戒菸決定帄 衡」和「戒菸決定利益」 未達顯著差異。 有 92.3%的研究對象認 為「戒菸個別輔導」對 戒菸是有幫助的。. 2005 林宜蕙. 臺北市某高 級中學實驗 組 5 名、對照 組 11 名共 16 名學生. 瞭解「團體戒 菸課程和戒菸 個別輔導」之 介入對實驗組 學生菸害認 知、拒菸技 巧、拒菸自我 效能、戒菸決. 1.十四節 課共六週 的戒菸教 育課程。 2.運用講 述法、經驗 分享、分組 討論法、有. 戒菸課程介入後,實驗 組與對照組的「戒菸知 識」、「拒菸技巧」、「拒 菸自我效能」、「戒菸改 變過程」、「尼古丁依賴 程度」皆達顯著差異, 且能使研究對象的「戒 菸行為改變階段」進. 定帄衡、一氧 化碳值、尼古 丁依賴程度 、每日吸菸量 之影響、戒菸 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改變過 程。. 獎徵答、錄 影帶教學 等方式進 行。 3.輔以戒 菸個別輔 導。. 步,並能降低研究對象 的「一氧化碳值」和「每 日吸菸量」。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吸 菸危害知識」和「戒菸 決定帄衡」未達顯著差 異。 研究對象表示喜歡「戒 菸個別輔導」且認為對 戒菸是有幫助的。. 27. 跨理 論模 式、五 A五R 原則.

(42)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三).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2006 方美蘭. 臺北縣某技 術學院吸菸 學生實驗組 20 名,對照 組 22 名共 42 名學生. 探討「戒菸教 育」的介入對 青少年在每日 吸菸量、一氧 化碳值、尼古 丁依賴程度、 拒菸技巧、戒. 1.十二節課 共六週的戒 菸教育課 程。 2.運用講述 法、經驗分 享、分組討論. 戒菸課程介入後,實 跨理論 驗組與對照組的「每 模式 日吸菸量」 、 「一氧化 碳值」、「拒菸技巧」 、 「戒菸改變階段」、 「戒菸改變過程」、 「戒菸決定利益」和. 菸改變階段、 改變過程、決 定帄衡、自我 效能的影響。. 法、有獎徵 答、影片教 學、肺部模型 教學、角色扮. 「戒菸自我效能」皆 達顯著差異。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 「尼古丁依賴程度」. 演等方式進 行。. 、「戒菸決定障礙」 和「戒菸決定帄衡」 未達顯著差異。. 1997 年六 降低學生的吸 年級生為實 菸率及驗證教. 1.五個單元 教學,每節. 1.第一年分析,無顯 社會影 著差異,但吸菸率有 響理論. 驗組 81 名 育介入計畫成 、七年級生 效(第一年分 為對照組 析)。 148 名; 1999 年六 年級生為實 驗組 106 名 、七年級生 為對照組. 45 分,一次 50 名。 2.追蹤時間 三年。. 下降。 2.在預期自己 20 年 後吸菸行為比率上 ,實驗組顯著低於對 照組。 3.認為在吸菸率普 遍增加的情況下,教 育介入若能減少或 降低吸菸率成長,就. 2002 VanDyke& Riesinberg. 81 名。 2003 Stevens 等. 理論. 算是成功的介入。. 在校有吸菸 評估青少年戒 紀錄的 639 菸班的戒菸成 名青少年 效。 (12~18 歲)。. 28. 1.八節課共 兩週的戒菸 教育課程。 2.主要以活 動方式進行 ,另有手冊記 錄戒菸狀 況。. 1.「戒菸技巧」 、 「情 境管理」在各戒菸改 變階段組別間的評 價有顯著差異。 2.無意圖期顯著低 於準備期及行動期; 行動期顯著高於無 意圖期和意圖期。. 跨理論 模式、 社會認 知理論.

(43)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四).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理論. 2003. Horn 等. 365 名 14-19 歲的 吸菸學生, 其中 185 名 參與 N-O-T 介入,180 名參與 BI. 評價介入的 強度與尼古 丁依賴程度 對青少年戒 菸的成效。. 1.10 分鐘的自 助戒菸(BI)。 2.美國肺臟協 會發展之 10 週(N-O-T) 戒菸計畫。. 1.尼古丁依賴程度 與戒菸結果之間的 關係依介入強度有 所不同。 2.BI 的介入方式僅 對尼古丁依賴程度 較低者有效。. 跨理論 模式. 3.N-O-T 介入方式 適用於較廣的尼古 丁依賴程度者,含 高成癮者。. 介入。. 2004. Dino 等. 298 名吸菸 學生,其中 152 名參與 N-O-T 介入 ,146 名參. 1.10 分鐘的自 助戒菸介入 (BI)。 2.美國肺癌協 會發展之 10. 1.階段改變與戒菸 跨理論 結果之間的關係依 模式 介入強度有所不同。 2.BI 參與者中,準備 期的戒菸可能性比. 週(N-O-T) 戒菸計畫。. 意圖期及無意圖期 高出 25 倍。 3.排除介入前階段 的影響,N-O-T 對於 年輕者較有效。 4.N-O-T 較 BI 有更 大的戒菸改變階段 成效。. 發展並評價. 1.針對意圖期. 1.91%的學生承諾. 跨理論. 名有戒菸意 高中生戒菸 願的學生。 計畫的可行 性與成就。. 以上的吸菸學 生授課,無意 圖期者則由校 護鼓勵其戒菸 2.運用藥物治 療、家長參與 、壓力管理、 醫療團隊參與 、小組討論等. 戒菸。 2.27%的學生戒菸 ;69%學生減菸至帄 均一天 13 支。. 模式. 評價介入強 度與不同戒 菸改變階段 對青少年戒 菸的成效。. 與 BI 介入。. 2004. O’Connell 等. 高中生 22. 方式進行。 29.

(44)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五).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2004 Zheng 等. 46 名 10 年 評價 Project 級的吸菸 EX 運用於中國 學生。 青少年吸菸者 的可行性及成 效。. 2005 Hollis 等. 研究目的. 介入設計. 研究結果. 1.八次共六週的 戒菸課程。 2.運用趣味化及 活動式教學(遊 戲、脫口秀、藥 物治療) 、提供戒菸獎. 1.30 天戒菸率達 未說明 10.5%;7 天戒菸 率達 14.3%。 2.課程結束後, 戒菸者每天菸品 消費減量 16%, 另四個月的追蹤. 金。. 發現,消費減量 達 33%。 對吸菸者有效, 未吸菸者則無。. US, 14-17 歲青少年. 驗證短期諮商 加上互動式菸. 依據吸菸狀態 與改變階段量. 2526 名。. 草遊戲對於青 少年戒菸的長 期效果。. 身設計的介入 策略有四項: a.30 秒衛教資 訊。 b.10 分鐘電腦. 理論. 跨理論 模式. 互動遊戲。 c.5 分鐘訪談。 d.二次 10 分鐘 的電話或個別 追蹤訪談。 挪威 99 所 驗證學校菸害 2005 Josendal, 學校 4441 預防計劃的有 Aaro, Torsheim,& 名七年級 效性。 學生。 Rasbash. 實驗分組 A.對照組。 B.教師、家長參 與、課程。. 1.連續三年的追 社會 蹤資料皆顯示整 影響 合性介入策略(B 理論 組)的效果最好。. C.家長參與課 程。 D.教師。. 2.最後一次的資 料顯示至少每周 吸菸的比率 A 組 >B 組,B 組效果 優於 C、D 兩組。 3.以社會影響理 論為基礎的學校 菸害預防計劃可 有效降低吸菸 率。. 30.

(45) 表 2-4. 青少年戒菸教育介入相關研究(續六). 年代 研究者. 研究對象. 研究目的. 研究設計. 研究結果. 理論. 2007 Sun, Miyano, Rohrbach, Dent, &. 南加利福 尼亞洲十 二所學校 13-19 歲 的學生. 驗證 EX-4 的 課程計畫對 學校菸害預 防及戒斷的 有效性. 1.六所學校為實 驗組,六所為對 照組。 2.使用 EX-4 的 課程計畫,有 8 個 sessions。. 1.實驗組較控制 組有效減少吸菸 量。 2.「菸害知識」 實驗組較控制組 增加,且達顯著 差異。. 認知行 為論. Sussman. 資料來源:學生戒菸教育計畫成效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某高級中學為例(36-38 頁) ,林宜蕙,2005,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資料來源:臺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7-28 頁) ,廖信榮,200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 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 31.

(46) 32.

(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七節,包括研究架構、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研究工 具、戒菸教育介入計畫、研究步驟及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將藉由戒菸教育介入計畫了解其對研究對象的戒菸保護因 子和戒菸行為的影響,並觀察戒菸教育介入計畫是否有良好的成效。 研究架構如下:. 戒菸保護因子: 吸菸危險知覺 戒菸知識 戒菸態度 戒菸行為意向 戒菸技巧 戒菸自我效能 戒菸行為:. 戒菸教育介入計畫.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一氧化碳值 尼古丁依賴程度 每日吸菸量 持續戒菸率. 33.

(4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乃立意取樣臺北縣某兩所國中之國一、國二吸菸學生為研 究對象,一所國中為實驗組,另一所國中為對照組;實驗組學生接受 「團體戒菸課程」及「戒菸個別輔導」,對照組學生不接受任何實驗 介入。 本研究在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前,實驗組及對照組學生皆施予問卷 前測,以做為評量實驗結果的比較基礎;團體戒菸課程結束後一週內 即進行問卷後測,以了解戒菸教育計畫的立即效果;且在團體戒菸課 程結束後三個月進行問卷後後測,以了解戒菸教育計畫的延宕效果。 本研究之研究設計見表3-1。. 表 3- 1. 戒菸教育研究設計. 組別. 前測. 介入. 後測. 後後測. 實驗組 對照組. O1 O4. X. O2 O5. O3 O6. X 為團體戒菸課程與戒菸個別輔導 O1 為實驗組前測 O2 為實驗組後測 O3 為實驗組後後測 O4 為對照組前測 O5 為對照組後測 O6 為對照組後後測. 34.

(4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實驗組為九十六學年度就讀臺北縣某一所國中的學生,對 照組乃立意取樣與實驗組性質相類似,亦位於台北縣的另一所國中的 學生。因考量國三學生有升學壓力,所以只將國一、國二的吸菸學生 納入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又因學校吸菸學生人數稀少,故而要求國一、 國二有吸菸的學生皆需參與戒菸教育介入計畫。在人數方面,實驗組 學生有八名,對照組學生有十一名。.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成效評價工具乃應用「青少年戒菸教育實施之先驅計畫」 (李景美等,2008)所擬訂出的一套評價方式,包括結果評量和課程 評量等。 一、結果評量工具 國中學生吸菸與戒菸意見調查問卷乃根據研究目的、國內外文 獻,由「青少年戒菸教育實施之先驅計畫」 (李景美等,2008)研究小 組設計完成,且經由專家效度(見附錄一) 、預詴及內部一致性信度考 驗後(見表3-2),進行問卷內容修正,最後完成正式問卷。. 35.

(50) 此份問卷共有三份,分別在戒菸教育介入計畫開始前一週(見附 錄二) 、結束後一週(見附錄三)及結束後三個月(見附錄四)進行施 測,以了解戒菸教育計畫的立即效果及延宕效果。前、後測問卷包含 十三個部分,而後後測問卷較前、後測問卷多了「持續戒菸率」的部 分,故後後測問卷共有十四個部分,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 社會人口學變項共六題,包括性別、年齡、父親教育程度、母親 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及班級成績排名。 (二)吸菸情形 吸菸情形共七題,包括開始吸菸的年齡、吸菸的場所、養成規律 吸菸的時間、養成規律吸菸的年齡、吸菸總量、最常吸菸的場所、及 最常和誰一起吸菸。其中最常吸菸的場所及最常和誰一起吸菸為複選 題。 (三)戒菸相關因素 戒菸相關因素共三題,包括戒菸經驗、影響戒菸的成功因素、及 影響戒菸的障礙因素。其中戒菸經驗的選項分為六類:(1)我不曾戒 菸,(2)一次,(3)二次,(4)三次,(5)四次,(6)五次(含)以上。而影 響戒菸的成功因素和影響戒菸的障礙因素為複選題。. 36.

(51) (四)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與規範 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與規範共十題,在重要他人的吸菸情形方面, 將要好朋友吸菸情形的選項分為五類:(1)都沒有吸菸,(2)少部分吸 菸,(3)一半有吸菸,(4)大部分有吸菸,(5)全部都有吸菸。而將父親、 母親、兄弟姊妹、及其他同住親戚吸菸情形的選項分為四類:(1)從未 吸菸,(2)曾吸菸,但目前已戒,(3)目前有吸菸,(4)無此類親友。而 在重要他人的規範方面,將父親、母親、兄弟姊妹、其他同住親戚、 及要好朋友是否同意學生吸菸的選項分為五類:(1)非常同意,(2)同 意,(3)不同意,(4)非常不同意,(5)無此類親友。 (五)吸菸危險知覺 吸菸危險知覺共五題,包括「吸菸對自己健康的危害程度」、「吸 菸對他人健康的危害程度」、「吸菸對人際關係的危害程度」、「吸 菸對個人外表的危害程度」、及「吸菸對金錢花費的危害程度」。選 項分為四類:(1)沒有危害,(2)稍有危害,(3)中度危害,(4)很大危 害。計分方式由「沒有危害」、「稍有危害」、「中度危害」、及「很 大危害」依序給予1至4分,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得分越高,代表研 究對象對吸菸造成的危險知覺越高。吸菸危險知覺的Cronbachα為 .667,表示量表內部一致性尚可。. 37.

(52) (六)戒菸知識 「戒菸知識」題目共二十三題,包括吸菸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六題、 戒菸相關知識十四題、及新的菸害防制法的相關知識三題。選項分為 三類:(1)正確,(2)不正確,(3)不知道。計分方式,答對一題給1分, 答錯或不知道給0分,總分為23分,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得分越高代 表研究對象對「戒菸知識」的認知越正確。「戒菸知識」題目的庫李 21(Kuder-Richardson Formula 21)信度為.85,表示內部一致性佳。 (七)戒菸態度 「戒菸態度」量表共二十七題,其中有二十二題正向題,另外反 向題有五題,選項分為四類:(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同意(4)非 常同意。計分方式採Likert四分量表,由「非常不同意」、「不同意」、 「同意」、及「非常同意」,正向題依序給予1至4分,五題反向題, 予以反向計分。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的「戒 菸態度」越正向,戒菸態度量表的Cronbachα值為.880,表示量表內 部一致性佳。 (八)戒菸行為意向 戒菸行為意向共六題,包括「未來一個星期之內」、「未來一個 月之內」、「未來三個月之內」、「未來六個月之內」、「未來十二. 38.

(53) 個月之內」、及「十八歲後戒菸的可能性」,選項分為四類:(1)非常 不可能,(2)不可能,(3)可能,(4)非常可能。計分方式採Likert四分 量表,由「非常不可能」、「不可能」、「可能」、及「非常可能」 依序給予1至4分,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的 戒菸可能性越高,戒菸行為意向量表的Cronbachα值為.922,表示量 表內部一致性佳。 (九)戒菸技巧 分為「過去一週有用過的戒菸技巧」及「未來可能使用的戒菸技 巧」,分別有十六題,包括營造戒菸環境共六題及菸癮來時的戒菸技 巧共十題。選項各分為兩類,「過去一週有用過的戒菸技巧」為(1)有 用過,(2)沒用過;「未來可能使用的戒菸技巧」為(1)可能使用,(2) 不可能使用。有使用過給1分,沒使用過給0分,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 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使用的戒菸技巧越多。「過去一週有用過的 戒菸技巧」及「未來可能使用的戒菸技巧」量表的Cronbachα值分別 為.975和.956,表示量表內部一致性佳。 (十)戒菸自我效能 戒菸自我效能共十七題,藉此評估學生在十七種情境之下,仍有 把握繼續戒菸的信心,包括「被朋友取笑時」、「好友吸菸同歡時」、. 39.

(54) 「遇挫折心情苦悶時」、「壓力太大時」、「無聊寂寞時」、「雜誌 海報有菸品廣告時」、「偶像在劇中吸菸時」、「運動偶像在競賽中 吸菸時」、「戒菸體重增加時」、「朋友遞菸時」、「家人或親戚遞 菸時」「工作場所有人遞菸時」、「好友吸菸時」、「別人吸菸時」、 「嘴巴出現乾燥症狀」、「出現頭痛症狀」、及「出現煩躁症狀」。 每題得分為0-10分。0分表示有把握繼續戒菸的信心為0%;10分表示 有把握繼續戒菸的信心為100%。各題得分加總帄均後,得分越高,代 表學生有把握繼續戒菸的信心越高。戒菸自我效能量表的Cronbachα 值為.954,表示量表內部一致性佳。 (十一)戒菸行為改變階段 戒菸行為改變階段只有一題,選項為跨理論模式中的五個階段, 分別為:1.沈思前期(未來六個月內,並無採取戒菸行動的打算), 2.沈思期(打算在未來六個月內採取戒菸行動),3.準備期(將在未 來一個月內,開始採取戒菸行動),4.行動期(最近一個月以來,已 經採取戒菸行動,但未戒菸超過六個月)5.維持期(已經戒菸超過六 個月)。在進行雪費正確機率考驗分析時採二分變項,以是否採取行 動為分界,沈思前期、沈思期、及準備期被歸為「未採取戒菸行動」, 行動期及維持期被歸為「採取戒菸行動」。. 40.

(55) (十二)尼古丁依賴程度 尼古丁依賴程度共六題,題目分別為: 1、「一天最多吸幾支菸」,選項分七類:(1)1-5支,(2)6-10支,(3)11-15 支,(4)16-20支,(5)21-25支,(6)26-30支,(7)31支(含)以上。 計分方式將選項合併成「1-10支」、「11-20支」、「21-30支」、 及「31支(含)以上」依序給予0至3分。 2、「起床後多久吸第一支菸」,選項分四類:(1)5分鐘內,(2)6-30 分鐘內,(3)31-60分鐘內,(4)61分鐘(含)以上。計分方式依序 給予3至0分。 3、「覺得一天中,哪一支菸最難不吸」,選項分兩類:(1)早上的第 一支,(2)其他。計分方式給予1至0分。 4、「在禁菸場所,是否難以忍受吸菸的感覺」,選項各分兩類:(1) 是,(2)否。計分方式各給予1至0分。 5、「整天臥病在床時是否仍吸菸」,選項各分兩類:(1)是,(2)否。計 分方式各給予1至0分。 6、「起床後的數小時內是一天中吸最多支菸的時候」,選項各分兩類: (1)是,(2)否。計分方式各給予1至0分。 六題總分共10分,得分越高代表研究對象的尼古丁依賴程度越. 41.

(56) 高。尼古丁依賴程度的Cronbachα值為.614,表示內部一致性尚可。 (十三)每日吸菸量 每日吸菸量只有一題,選項分為七類:(1)1-5支,(2)6-10支,(3)11-15 支,(4)16-20支,(5)21-25支,(6)26-30支,(7)31支(含)以上。在進行 雪費正確機率考驗分析時採二分變項,分為5支(含)以下和6支(含) 以上二類。 (十四)持續戒菸率 持續戒菸率共三題,包括「第一次作答問卷的前一個月中有無吸 菸」、「第二次作答問卷的前一個月中有無吸菸」、及「最近三個月 內的戒菸情形」,選項中,前兩題各分兩類:(1)有,(2)沒有;第三題 分四類:(1)已戒菸,(2)最近三個月內曾把菸停掉,(3)減少菸量,(4) 持續吸菸。在進行雪費正確機率考驗分析時採二分變項,分為有吸菸 和持續戒菸二類。. 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 (SECG) is prepared by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CDC) to advise secondary schools on how to sustain the Learning to

好了既然 Z[x] 中的 ideal 不一定是 principle ideal 那麼我們就不能學 Proposition 7.2.11 的方法得到 Z[x] 中的 irreducible element 就是 prime element 了..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