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EEMD 在期貨市場的應用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處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第四章 EEMD 在期貨市場的應用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處理

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期貨價格的走勢會領先現貨價格,具有價格發現的能 力,也就是說,投資者可以利用台股期貨有價格發現的能力來對台股指數做預測。

本章節嘗試以 EEMD 分解台灣股票指數期貨,想要知道經過 EEMD 的處理得到 長期趨勢以及不同週期之台股期貨,能否保留原始期貨的特性,對台股指數仍然 有價格發現的能力?並同時與原始台股期貨預測台股指數,比較預測結果。本章 節的實證資料,以 2011 年 4 月 21 日至 2012 年 3 月 21 日台灣加權股價指數與台 股指數期貨收盤價日資料為研究對象,其中,台股指數期貨的最後交易日與最後 結算日皆為 2012 年 3 月 21 日。

首先,將以四項準則來衡量經 EEMD 處理後的台股期貨對台股指數的解釋 能力。另外,同時將 EEMD 處理後的台股期貨與原始台股期貨預測最後結算日 的台股指數收盤價,比較其準確度,為了與下一章預測市場的實證資料做比較,

我們將台股期貨分成 2011 年 4 月 21 日至 2012 年 3 月 9 日、2011 年 4 月 21 日 至 2012 年 3 月 12 日、2011 年 4 月 21 日至 2012 年 3 月 20 日與 2011 年 4 月 21 日至 2012 年 3 月 21 日四組資料,再以 EEMD 處理,目的是要比較最後結算日、

前一日、前九日與前十二日經 EEMD 處理後的台股期貨與原始台股期貨對 2012 年 3 月 21 日台股指數收盤價的預測能力。將上述資料經 EEMD 分解後,得到 IMF1、

IMF2、IMF3、IMF4、IMF5、IMF6 與剩餘訊號。圖形如圖 4-16所示,從圖中可 看出,經 EEMD 分解可得到不同週期與頻率的 IMF,而最後的剩餘訊號會變得 更光滑,可大致看出原始資料台股期貨的長期趨勢,表示 EEMD 的確有過濾雜 訊功用。

6 由於以上四組台指期貨資料經 EEMD 處理過的圖形相似,因此僅將 2011 年 4 月 21 日至 2012 年 3 月 21 日處理過後的圖形繪製出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圖 4-1 台灣股票指數期貨之 EEMD 分解結果

為了找出不同週期的台股期貨,必須先計算出各分量 IMF 的平均週期,而 平均週期的是以總資料個數除以極大值個數計算求得。(林建中,2010;Huang,

台指期貨

IMF1

IMF2

IMF3

IMF4

IMF5

IMF6

Residu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圖 4-2 台股指數、期貨與 EEMD 處理台股期貨之時間序列(至 2012/3/21)

圖 4-3 台股指數、期貨與 EEMD 處理台股期貨之時間序列(至 2012/3/20)

6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台股指數 台股期貨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長期趨勢)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26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13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6.5日)

6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台股指數 台股期貨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長期趨勢)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26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13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6.5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圖 4-4 台股指數、期貨與 EEMD 處理台股期貨之時間序列(至 2012/3/12)

圖 4-5 台股指數、期貨與 EEMD 處理台股期貨之時間序列(至 2012/3/9)

6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台股指數 台股期貨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長期趨勢)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26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13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6.5日)

6500 7000 7500 8000 8500 9000

台股指數 台股期貨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長期趨勢)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26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13日) 經EEMD處理之台指期貨(週期為6.5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