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 Apple iPhone 智慧型手機(圖 3.3)進行觀看影片之各項實 驗。其螢幕為 3.5 吋 IPS 液晶(in-plane-switching liquid crystal),機身大小 為 115.2 x 58.6 公釐、1670 萬色、解析度為 960 x 640 畫素,可讓學習者清 楚觀看教材內容。使用耳機為 iPhone 4 之耳機(圖 3.4),頻率範圍為 20 Hz 至 20,000 Hz。

圖 3.3 iPhone 4 手機 圖 3.4 iPhone 耳機 二、影片

英語影片為本研究重要的研究工具,所選擇的影片內容、深度都會影 響到整體研究的結果。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大學生,已擁有基本的英語能 力。依據語言學習相關研究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當中的輸入假說提到:當 學習者接受到的第二語言輸入是比他現有的語言能力高一階、屬於可理解 的輸入時,習得就會發生(Krashen, 1982)。因此,若給予學習者觀看難度 略高於其英語能力的英語影片,將有助於英語的習得。研究者依據研究對 象所應具備的英語程度挑選英語影片,影片選定由 CNN 發行之 CNN Student News,CNN Student News 是替全世界學生製作的英語新聞平台,週

31

一到週五每天都有由各大國際新聞組成的新聞短片。本研究將使用 2012 年 10 月 10 日(10 分 30 秒)及 2012 年 10 月 11 日(10 分 29 秒)的 CNN Student News,兩部新聞影片做為學習、研究的工具。

三、學習動機量表(附錄二)

本量表乃引用欉浩慧(2008)的「英語學習動機量表」,此量表學習動 機量表乃是參考 Pintrich、Smith、Garcia 與 McKeachie (1993)所編之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MSLQ)-「激勵的學習策 略量表」中的動機量表部份, 經過語意轉換為適用於本研究內容修訂而來,

共 31 題之「學習動機量表」進行學習動機前、後測的檢測,檢視研究對象 學習動機之變化。此量表包括三大成分「價值成分」、「期望成分」與「情 感成分」,及七個主要因素,其涵義分別說明如下:

(一)價值成份:

包含「內在目標導向」、「外在目標導向」及「工作價值」三部分。「內 在目標導向」是指學生學習是否可達精熟、是否可以滿足其求知慾和是否 有挑戰性的程度為導向。「外在目標導向」是指學生在大部分課程中,以追 求成績分數、外在表現或尋求他人的認可為依歸。「工作價值」是指學生對 於某特定課程或教材內容所抱持的信念,包括是否覺得其重要、有用和有 興趣。代表價值成份的題目有第 1、2、5、7、9、11、14、15、16、20 題,

共有十題,題目設計時已涵蓋以上三部分,因此不再針對各個部分一一說 明。

(二)期望成份:

包含「學習的自我效能」、「學習的控制信念」及「期望成功」三部分。

「學習的自我效能」是指學生對於是否學會技巧、有能力去完成特定目標 所抱持的信念。「學習的控制信念」是指學生認為學習的結果將視自己是否 努力而定,與他人的影響無關。「期望成功」是指學生對於自己是否能成功

32

完成學習工作所抱持的信念。代表期望成分的題目是第 4、8、10、12、18、

19 題,共有六題。

(三)情感成份:

包含「測試焦慮」。「測試焦慮」是指學生在考試之前或考試時,因為 擔心或害怕表現,所發生的不舒服感覺。代表情感成分的題目是第 3、6、

13、17 題,共有四題。本量表共有 20 題,答案採 Likert 四點量表方式,

以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為反應選項,計分方式以各分量表為單位,正向 題以受試者勾選之答案為該題分數(如:選「非常同意」給 4 分、選「同 意」給 3 分、選「不同意」給 2 分、選「非常不同意」給 1 分);反向題則 相反(如:選「非常同意」給 1 分、選「同意」給 2 分、選「不同意」給 3 分、選「非常不同意」給 4 分),其中「測試焦慮」為反向題,其餘為正向 題。三個分量表將分別予以統計、分析。

四、英語先備能力測驗(附錄一)

本研究於研究處理前進行之先備能力測驗使用中高級全民英檢聽力測 驗,以辨別研究對象的英語聽力先備能力,測驗成績達中高級標準者為高 先備能力,未達者為低先備能力。

五、英語學習成就測驗(附錄三)

本研究之英語學習成就測驗採用研究者依據影片內容自編之「英語學 習成就測驗」。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分為 2012 年 10 月 10 日及 2012 年 10 月 11 日兩則,每則二十題,包含聽力測驗及內容理解測驗,兩則共四十題,

每題答對得一分,四十題分數的加總即為受測者之學習效益分數。學習成 就測驗請參考附錄二。

六、視覺疲勞量表(附錄五)

Heuer、Hollendiek、Kröger 與 Römer(1989)在其研究中,發展一套 視覺疲勞主觀評比評量表,包含以下六個題目:

33

(1)我看東西有困難(I have difficulties in seeing.)。

(2)我眼睛周圍有種奇怪的感覺(I have a strange feeling around the Eyes.)。

(3)我感到眼睛疲勞(My eyes feel tired.)。

(4)我感到麻木(I feel numb.)。

(5)我感到頭痛(I have a headache.)。

(6)我注視螢幕時感到暈眩(I feel dizzy looking at the screen.)。

受試者對各個題目採 Likert 十點量表(10-point scale)方式回答,1 代 表「一點也不」(not at all),10 代表「非常嚴重」(very much)。

七、認知負荷量表(附錄五)

本研究使用宋曜廷(2000)的認知負荷量表,用以衡量研究對象主觀 的心智負荷與心智努力程度,量表含有兩個問題,採 Likert 七點量表,1 代 表「非常容易」,依序到 7 表示「非常困難」,兩題的得分總和即為本研究 之認知負荷分數,分數總和最高為 14 分,最低為 2 分,得分越高表示認知 負荷越大。

3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