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依本研究目的之需要,研究者需編製van Hiele 梯型幾何思考測驗及梯形教 學標準化提示系統,茲分別說明如下:

壹、van Hiele 梯型幾何思考測驗

一、編製依據

本研究van Hiele 梯型幾何思考測驗主要改編自林玉琦 (民 92)所編製的「van Hiele 梯型幾何思考測驗」,因本研究前後測均採電腦線上測驗,因此需改編為適 合電腦呈現與作答之標準化測驗,並編製複本兩份做為實驗處理中與後測之用。

二、編製經過

依據 van Hiele 幾何思考發展理論以及國內外相關文獻都證實國小學童只能 達到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的前三個層次,而本研究對象是國小六年級學童,故 本測驗在編製時,僅以前三個水準層次的表現行為為依據。並參閱民國八十二年 版國民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之各版本課本、習作和教學指引教材內容以及相關研究 之測驗試題 (吳德邦,民 84;林玉琦,民 92;林軍治,民 81;劉好,民 74;劉 湘川等,民81;盧銘法,民 85;Usiskin, 1982),綜合以上編製 van Hiele 梯形幾 何思考之電腦線上測驗初稿,請六位學童試作,而後依據作答及晤談結果,並諮 詢六位國小中、高年級數學科教師意見,修改試題中不合學童語彙的詞句,成為

預試用的測驗工具。

試題初稿修改如下: (初稿詳見附錄一)

(一)第 3 題在圖形下方加上物品名稱,避免學童因認知不同而對圖形有所誤解。

(二)第 4 題圖形各頂點命名由「甲、乙、丙、丁」改為「1、2、3、4」;係依學 童的學習經驗中角的命名為「角1、角 2」等類推。

(三)第 5 題的答案選項,在「甲乙」等線段名稱前加入「邊」,以示說明。

(四)第 9、10、11 題的圖形辨識較難,且在電腦螢幕上不易使用直尺,故以格線 將其邊長大小繪出,以方便學童翻轉、組合;另外7 個選項太多,改以 5 個 選項呈現。

(五)第 19 題中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呈現會誘導學童分割梯形為直角三角形,反而 造成反提示,故建議將提示圖拿掉;另學童已學過何謂內角和,故其他提示 圖也不需存在。

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及梯形概念與題目的對照情形如表 3-2 所示 (預試題 目詳見附錄二)。

表3-2 van Hiele 幾何思考層次與梯形概念對照表

全等梯形的特性 16、17、18、19、20、21 梯形的定義 22、23、24

(二) 預試信度

表3-3 van Hiele 梯形幾何思考測驗預試難易度、鑑別度分析表(續)

效度量化方面,採效標關聯效度 (criterion related validity)分析,以學童的數 學科總成績為效標,研究者經導師同意,取得學童五年級下學期數學科成績,並 將學童在本測驗的總分與數學科成績求出相關係數,以此相關係數作為效度的指

標,相關係數愈高,表示效度愈好。

由表3-4 可知,本測驗與數學科成績達顯著水準,顯示本測驗工具與數學科 成績具關聯性,因此本測驗具有效標關聯效度。

表3-4 van Hiele 梯形幾何思考測驗之效標關聯效度分析表 班級 樣本數 Pearson 積差相關

A 29 .76**

B 24 .83**

**p<.01

(四)編製複本甲、乙、丙

當編製預試試題時即將每個概念題目總數以3 的倍數呈現,隨機分佈於該大 題中,現依序抽取試題編為複本甲、乙、丙。在信度方面,本測驗複本甲之α 係 數為.73,複本乙之 α 係數為.72,複本丙之 α 係數為.74;而複本甲、乙之複本信 度為.91,複本甲、丙之複本信度為.90,複本乙、丙之複本信度為.96。效度方面,

由表 3-5 之複本測驗與預試學童數學學業成績之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中顯示本 測驗具有良好的同時效度。

表3-5 van Hiele 梯形幾何思考測驗之效度分析表

A班 (Pearson 積差相關) B班 (Pearson 積差相關)

複本甲 .74** .76**

複本乙 .77** .81**

複本丙 .80** .80**

**p<.01

貳、梯形教學標準化提示系統

一、編製依據

提示系統的設計是基於先前一連串精細的作業分析結果,將欲進行的協助步 驟按照作業分析的結果由隱晦逐漸增加至顯明的程度,成為一由少量、一般性、

較抽象的提示增至較多量、具體、較特定的提示階層。

二、編製經過

以Macromedia Authurware 6.5 來撰寫動態評量梯形教學標準化提示系統,硬 體需求是586 以上電腦含 Microsoft Window 98 介面及多媒體等週邊設備。

(一)動態評量梯形教學標準化提示系統內容編寫

研究者就前測題目做為編製提示系統的依據,並參考相關文獻依層次一至層 次三依序呈現 (Campione & Brown, 1987),編寫時並與六位國小中、高年級教師 研討提示內容,初步完成時請五、六年級學童各兩名操作之,進行初步研究,修 改不適當之用詞與提示內容編製而成,即為「教學標準化提示系統」工具。再將 此工具結合電腦化測驗原理,發展成電腦化動態評量提示系統。

(二)軟體架構

本系統架構分為系統操作說明,正式測驗兩個主要程序。

1. 系統操作說明:主要目的是告知受試者本系統之操作方法及作答時的注意事項 (提示系統說明詳見附錄三)。

2. 正式測驗:受試者隨著電腦化動態評量系統進行「出題-作答-提示-作答」,

反覆進行,直到完成16 題測驗。

(三)提示設計

根據「van Heile 幾何思考層次發展理論」及「動態評量」等相關文獻,採用

動態評量之漸進提示系統由抽象逐漸具體及「評量-教學-再評量-再教學」之 循環歷程;研究者據此設計「動態評量梯形教學提示系統」為每題四個提示步驟,

茲將其作用說明如下:

1. 語音提示:協助語言能力不足之學童,並有提示題意作用(畫面如圖 3-2 所示)。

圖3-2 提示一畫面

2. 抽象提示:屬層次較高的提示,學童經此提示後答對題目,顯示其幾何思考發 展層次較高(畫面如圖 3-3 所示)。

圖3-3 提示二畫面

3. 具體提示:屬層次較低之提示,提供給抽象推理能力較弱的學童(畫面如圖 3-4 所示)。

圖3-4 提示三畫面

4. 直接解答:提供給經具體提示後,仍無法順利答題的學童標準答案與說明(畫 面如圖3-5 所示)。

圖3-5 解答說明畫面 三、預試

預試對象為研究者任教學校六年級學童四名,預試過程中研究者觀察預試者 使用軟體的反應,並與六位國小中、高年級教師討論,以作為修改評量內容及軟

體設計的依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