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的工具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參與本研究第一部分的幼兒家長需填寫基本資料,幼兒則 接受情緒理解作業的施測。

本研究以 Pons 等人(2004)所編製之「情緒理解測驗(TEC)」為工 具,該測驗為一適用於 3 到 11 歲幼兒之複合式情緒理解測試作業,內 容共有九個不同的情緒理解成份:(1)辨識情緒表情、(2)瞭解情緒發生 的外在原因、(3)瞭解以欲求為基礎的情緒、(4)瞭解以相信為基礎的情 緒、(5)瞭解過去記憶對當前情緒的影響、(6)瞭解情緒調節的可能性、

(7)瞭解隱藏情緒的可能性、(8)瞭解多重情緒並存的可能性,以及(9)瞭 解道德情緒。每個測試作業皆含一 A4 大小的圖卡,並伴隨故事情境的 說明,幼兒先看著圖卡上方的情緒情境圖並聽研究者說故事,然後再 從圖卡下方的情緒臉譜中選擇一張適合該情境的圖片,較高層次的測 試作業還含有控制問題以確認幼兒對故事的理解。該測驗詳細的題目 內容見附錄一。

第二部分:參與本研究第二部分的幼兒家長需填答親子共讀問卷,並 進行親子共讀的錄音;幼兒則除了情緒理解測驗外,還要 進行「托尼非語言智力測驗」和「學前幼兒語言障礙量表」

的施測。

一、 情緒理解測驗:同第一部分。

二、親子共讀問卷

本研究採用周育如與張鑑如(2008)編製之親子共讀問卷瞭解幼兒 之背景資料及在家中之親子共讀經驗。問卷包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 幼兒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手足數、父母教育程度和社經背 景等;第二部分為幼兒親子共讀行為調查,內容包括幼兒共讀的起始 年齡、共讀者、共讀頻率、共讀進行方式及家中藏書量等。

三、 托尼非語文智力測驗—幼兒版甲式:

為 Brown、Sherbenou 和 Johnsen 在 1982 年所編製,屬不受語言、

社經背景和文化因素影響的智力測驗。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顯示,此 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中文版由吳武典等人於 1996 年修訂完成。每 答對一題得一分,最高原始總分為 45 分。本研究中幼兒測量後的原始 得分轉為智商分數後進行資料分析。

四、 學前兒童語言障礙量表—97 年修訂版

由林寶貴、黃玉枝、黃桂君與宣崇慧(2008)所修訂,為一適用於三 足歲到五歲十一個月幼兒的一般語言能力測驗,並已建立全國常模。

總題數共 83 題,總分為 83 分。

五、 語料蒐集

為蒐集親子間情緒言談的語料,本研究請家長與幼兒進行親子共 讀圖畫書,參考 Tenenbaum 等人(2008)進行幼兒情緒理解訓練研究所使 用的工具,以 Mayer(1975)所繪之無字圖畫書「One Frog Too Many」為 工具,該圖畫書的內容是描寫一個小男孩原本已經有一隻大青蛙,但 又有人送他一隻可愛的小青蛙作為禮物,引發原本大青蛙的嫉妒,因 而引發一連串充滿喜怒哀樂情節的故事(詳見附錄一)。使用這本無字書 為工具的好處是沒有文字,所以家長和幼兒勢必得根據故事人物的表 情動作自行建構故事,另外,幾乎每頁的小男孩、狗狗、青蛙等都會 呈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加上故事主題正是情緒衝突,預期可以引發 較多的情緒言談。

請家長和幼兒共讀這本圖畫書並依平時共讀的方式進行親子共 讀,同時進行錄音。所得錄音檔轉譯為逐字稿後進行語料分析。分析 方式說明如下:

參考 Dunn 等人(1991)、Garner 等人(1997)和 Ontai 與 Thompson(2002) 所發展的情緒言談分析架構,並根據本研究實際的語料,以語句 (utterance)為單位,將親子共讀的語料依以下架構進行編碼:

內容說明

外的解釋」中,有兩項細分類,其中「口中的說詞」指親子共讀的語 料中必須出現「說」、「講」等動詞,表示敘說故事者對故事人物情緒 原因的解釋是藉由故事主角口中所說的話來表達;而另一個細分類「心 中的想法」則指親子共讀語料中必須出現「想」、「覺得」、「以為」、「認 為」…等心智動詞,表示敘說故事者對故事人物情緒原因的解釋是藉 由呈現故事主角心中的想法來表達。

第四節 實施程序

一、親子共讀問卷

由教師發給幼兒帶回家給家長填寫,並請家長於次日繳回。並告 知按時填好交回者幼兒可以得到一份小禮物,以提高家長填答的意 願。問卷由各班老師收齊後交回給研究者。

二、智力測驗、語言測驗及情緒理解測驗

每位幼兒個別施測,測試作業設計成闖關遊戲的方式,分成三關,

每位幼兒會先拿到一張闖關卡,每做完一項測試作業就過一關,可以 蓋一個章,三關都闖過的幼兒可以得到一份小禮物。

三、親子共讀錄音

請家長於約好排定的時間到幼兒園的施測室,先讓家長瀏覽一遍 無字圖畫書,然後請家長與幼兒依平常進行共讀之最自然的方式一起 共讀並說出故事,同時進行錄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