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綜合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的建議,提供欲實施 多元策略識字教學之教師與後續研究者參考。

壹、 對教學實務的建議

以下,根據研究者的觀察及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實務上關於教學時間、教材編 製及教學設計與執行的建議,分述如下:

教學時間

低成就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需長時密集的介入(陳淑麗、曾世杰,2019),依 此原則,本方案的執行建議至少須持續完整的一學期,學童對中文字的組字規則較 能鞏固。每週至少進行 5 節課多元策略識字教學,待學童基礎穩固後可逐步縮減,

但不要少於 3 節課。除了國語課外,可善用低年級下午課後照顧的時間來執行。

教材編製

本方案考量自行編寫教材會帶給教師很大的負擔,所以採用現行課本為教材,

以課本生字及延伸字來擴增學童的識字量。

(一) 延伸字的編製

延伸字的編製是配合課本生字做字形、字音、字義的延伸。配合字形做的延伸,

以形聲字、同部件的字為主,運用基本字帶字、部件識字、形聲字教學等識字策略,

幫助學童大量識字。配合字音做的延伸,以同音字且容易誤用者為主,可強化學童 的區辨能力。配合字義做的延伸,以相反詞或意義相關(如:你、我、他)為主,

讓學童容易從字義、字音去連結字形。

由於一年級上學期第 11 週才開始進入中文系統的學習,對中文字組字規則尚 未穩固,建議初期每課延伸字的量可控制在 8 個以下,到後期可增加到 15 個左右,

字數不宜過多,避免學童認知負荷過大。一年級下學期初期可增加延伸字字數 20

到 25 個,避免教師教學時間不足,趕不上進度,到後期若學童的識字能力已鞏固,

可視教學情況再減少延伸字字數。

(二) 講義的編製

講義的編製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提供學童課後認讀練習的資料,二是紀錄流暢 性檢核的表格,課後認讀練習的內容有有課本生字、自編延伸字及造詞,造詞可選 用學童在課堂上所造的語詞,會較有參與感。流暢性檢核紀錄表的內容有課文、生 詞及生字的流暢性紀錄,讓學童可以看見自己進步的軌跡。如果學童的注音符號應 用能力已穩固,生詞及生字流暢性檢核可更改為注音填空的方式;若注音符號讀寫 能力尚未穩固,則以流暢性為主,避免增加學童的認知負荷。

教學設計與執行

關於實施多元策略識字教學在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執行,研究者提出五點建議:

(一) 教學流程結構化並運用多元識字策略

教學的執行,從識字量評估、目標字教學、流暢性練習、複習活動到評量,需 有固定的流程。結構化的教學可以幫助學童掌握學習目標,確認努力方向。識字教 學運用多元表徵,獨體字用字源教學策略,配合字形演變圖片輔助學童理解;合體 字則強調部件與形、音、義的關係,幫助學童識字。

(二) 複習活動融入遊戲

運用遊戲的方式進行複習,可提升學童的學習動機,增加學習主動性。設計遊 戲活動以簡單易操作為主,不宜太過繁複,製作字卡及注音卡可讓遊戲順利進行。

每個或階段的複習活動可配合一至二種遊戲類型,讓學童習慣操作方式,如課中複 習做字卡閃示認讀及造詞,課後複習做打擊魔鬼的活動、所有目標字的總複習則做 國字注音字卡配對練習等,不宜有太多種類的遊戲造成選擇或操作上的困難。

(三) 課後練習與評量提供鷹架

造詞流暢性練習,再做「詞語填空」習寫,習寫時若學童記憶尚未穩固,無法提取,

可查閱講義找答案,避免造成學童負擔。每課進行三次習寫字評量,從有鷹架(可 翻閱課本)到褪除鷹架的生字聽寫,到生詞聽寫,逐步增加難度,可提升學童的自 信心,避免考試壓力。

(四) 設計同音字統整複習活動

為幫助學童區辨同音字,可於教材中出現同音字後,設計統整複習活動,並編 製同音字統整複習單,在課堂中先做口頭造詞區辨練習,課後複習以字卡的方式作 詞語配對練習,回家作業則使用同音字統整複習單,以有句子脈絡的題型來檢核

(如附錄 7),第一次可先區辦 2 個同音字,之後再逐步增加,但最多不要超過四 個字,避免造成學童混淆及認知負荷過重。

(五) 運用增強制度

增強制度對低年級學童非常有效,在識字教學活動中可搭配使用,無論是生字 教學、複習活動或評量,讓學童每次成功都能得到增強,能有效提升學童的學習興 趣及學習成效,並增加其自信心。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未來可研究的幾個面向:

研究對象

本研究實施對象為台東縣偏鄉一年級學童,未來研究可嘗試在不同地區,如:

市區、特偏地區、離島等一年級學童進行研究,或不同年級,如二年級需進行補救 教學之學童,將更能夠了解不同地區或年級之實施成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方式進行研究,由研究者進行教學與觀察,或許流於主觀。

建議未來研究可採實驗研究設計,實驗組為多元策略識字教學,對照組為一般教學 模式,以獲得更多多元策略識字教學的啟發。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于庭(2016)。精緻化策略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碩 士論文)。

丁玥妙(2015)。基本字帶字教學對國小聽覺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南 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瓊珠(2005a)。高頻部首/部件識字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生讀寫能力之影響。

台北市立師院學報,36(1),95-124。

王瓊珠(2005b):閱讀障礙學生識字教學研究回顧與問題探究。載於洪儷瑜、王瓊 珠、陳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139-178)。台北:

心理。

王瓊珠(2010):識字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與實 務(129-150)。台北:心理。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 之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2008)。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 育心理學報,39(4),555-568。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吳宜貞、黃秀霜(2004)。由中文造字原則探討學童認字發展。教育心理學報,36(1),

1-12。

呂美娟(2000)。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特殊 教育研究學刊,18,207-235。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

林玥妤、劉明松(2012)。兒歌結合基本字帶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 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177-214。

林季苗(2011)。漢語教學四大原則與法國經驗。華語文教學研究,8(2),65-79。

林雅勳(2008)。隨課文歸類識字法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字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 立花蓮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慧敏、黃毅志(2009)。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 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41-81。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 究。屏東師院學報,14,179-218。

胡永崇(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師特殊教育,3,17-24。

胡永崇(2003)。國小四年級閱讀困難學生識字相關因素及不同識字教學策略之教 學成效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9,177-216。

宣崇慧、盧臺華(2010)。直接教學法對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與應用詞彙造句 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3),103-129。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a)。識字量評估測驗。臺北市:教育部。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b)。常見字流暢性測驗。臺北市:教育部。

洪儷瑜、黃冠穎(2006)。兩種取向的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 生之成效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43-71。

胡志偉、顏乃辛(1995)。中文字的心路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 礎(第一卷)(頁 49)。台北:心理出版社。

翁巧涵、陳修元、周泰立、李姝慧(2011)。國小三年級兒童識字能力與語意關係 對中文語意處理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53(3),293-307。

馬叔禮(2016)。方塊字的靈魂。新北:西北國際。

孫宛芝、楊宗仁、梁直青(2007)。基本字帶字電腦教學對學習困難學童教學成效 之個案探討。特教論壇,(2),40-55。

郭玳均(2018)。圖解識字教學應用在國小識字困難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田若、郭惜珍(2006)。集中識字教學體系 25 問。載於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 研究分會中文字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識字教育科學化方法選粹(132-138 頁)。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張新仁、韓孟蓉(2004)。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

教育學刊,(22),71-88。

張芮瑜(2014 年 9 月 11 日)。女文盲比例高 聯合國加強掃盲。台灣醒報。2014 年 9 月 11 日,取自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40911-

GU4j?fbclid=IwAR06DC2kx1an-gAo-gtIxVJHW55CaGXXwqeDsDl5GFifFa9uPm3azEgJIVw

陳秀芬(1999)。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 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7,225-252。

陳新豐、方金雅(2016)。高屏地區不同類型國小學童識字能力成長之實徵研究。臺 灣教育評論月刊,5(2),111-130。

陳淑麗(2008)。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33(2),27-48。

陳淑麗、洪儷瑜(2011)。花東地區學生識字量的特性:偏遠小校—弱勢中的弱勢。

教育心理學報,43(S),205-225。

陳淑麗、曾世杰(2019)。國語文補救教學長期介入對低年級低成就學生的影響。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57-88。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5(2),57-8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