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本研究在探討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學生概念學習及學習成 效之情形,根據文獻探討與研究的結論,針對教師教學上及未來的研究提出一些 建議,以供日後研究及教學之參考:

一、 對教師教學的建議:

(一) 先進行科學寫作學習單,再從事科學寫作的創作

主題單元中涵概二至三個教學活動,每個教學活動結束後,進行科學寫 作學習單的練習;學習單主要的目在教學活動結束後,讓學生能回顧及統整 所學的科學知識,使其對教學活動更有架構及概念。建立每個教學活動的概

念架構後,學生在從事主題單元的科學寫作時,腦海中比較能夠出現架構圖,

就如同寫作時每個段落的綱要已建構完整一樣,接下來創作文章時,對學生 而言,就不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了。

(二) 使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學生進行科學寫作

寫作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從未嘗試科學寫作 的學生而言,會出現恐懼及摸不著頭緒的情形;然而,國內外的研究均顯示,

科學寫作有助於提升學生統整科學知識的能力,讓科學的學習成為概念的學 習,並且能夠提升學習成效,因此,運用科學寫作融入教學的方式是學習科 學的方法之一。研究者建議,可以利用獎勵的方式,展示優秀、有進步表現 的學生作品,增加其信心,並能作為其他學童的範例;在全班面前口頭讚賞 或是在其作品中給予文字的回饋等,都是不錯的方法。經過幾次的鼓勵,原 本畏懼的心,慢慢變成喜愛,學童的信心建立後,要藉由科學寫作融入的方 式來學習科學知識,就很容易達成了。

(三) 運用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幫助學生統整科學 概念的知識

研究者探討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目的在幫助學生 概念知識的統整,本研究的單元儘限於五年級的部份教材,建議未來研究者 可運用科學寫作融入的方式讓學生將該年段相關的單元進行概念知識的統 整,甚至在不同年段所學的相關單元進行統整,以增加學生對自然科學概念 知識組織與統整的能力。

(四) 輔以運用科學寫作來評量學生的概念學習成效

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強調學生培養探究活動、溝通與 分享的能力;科學寫作不僅可以提升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在整個教學 活動的過程中,也提升了學生溝通與分享的能力,因此教師可藉科學寫作來 評量學生概念知識學習的狀況,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學生可能懶惰使用 文字敍述、或是本來語文程度就不好等情形,無法將所學的科學新知以文章 的方式清楚地表達。所以,教師可運用科學寫作來評量學生的概念學習成效,

再搭配其它評量的方式,共同評估學生學習科學的情形,以達到九年一貫課 程多元評量目的。

(五) 教師可採用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提供學生多 元化的思考空間

研究者在學生的作品及訪談中發現,科學寫作確實讓學生有較多思考及 反省的機會,不儘增加新舊知識的連結,還讓他們更清楚瞭解主題單元的概 念,澄清自己的想法,就如同相關文獻的探討,學習者經過不斷的試驗、修 正、證明,最後獲得概念知識;透過科學寫作,學生所學的不再只限於科學 的知識,還能產生對科學的興趣。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使用科學寫作中不同的元素進行研究

本研究一開始,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在於科學寫作學習單及科學寫 作,為了讓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單純化,後二個單元對照組亦進行科學寫作;

然而科學寫作的組成元素不只如此,還包括科學文章的閱讀、寫作技巧的教 學等,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將科學文章的閱讀作為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

讓對照組沒有科學文章閱讀的教學,從不同的元素來驗證科學寫作融入教學 的效果,將可更確切的瞭解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影響。

(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與國語文領域協同教學

本研究由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將科學寫作視為 教學的一部份,只能以融入教學的方式進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與國語 文領域的教師協同教學,增加寫作技巧的教學策略,解決部份學生礙於寫作 技巧而無法將科學知識表達的困難,將可更確切的瞭解科學寫作在自然與生 活科技領域教學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信智(2000)。應用資訊檢索技術於科學寫作作品評量之探究。臺南師範學院 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水煌(2003)。科學寫作促進學生科學概念學習之研究-以電磁鐵單元教學為 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霞(1988)。國小一年級學童作文結構初探。國教世紀,2,9-15。

林素雯(2003)。指導讀寫策略以提升學生科學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譯(1992)。教育教育心理學一認知取向。Richard E. Mayer 原著。台北 市:遠流出版社。

張春興(1995)。近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5年10月25日,取自:教育 部網頁:http://www.edu.tw/。

梁郁汝(2004)。國小自然科教室實施科學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論文。

許原嘉(2002)。以科學寫作的方式探究國小學童科學迷思概念之研究

-

以空氣 概念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8。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

20(5),548-570。

陳慧娟(1998)。科學寫作有效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策略。中等教育,49,123-131。

楊志強(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電磁鐵」單元教學之概念研究改變。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2000)。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 社。

劉國權(2001)。

STS

及科學寫作活動對學童科學概念及科學相關態度之影響研 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鍾仁(1997)。科學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蕭登峰(2003)。探討啟發式科學寫作融入教學對學童科學概念學習與改變之研 究~以氧化概念學習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照(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槓桿迷思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靜芳(2004)。以科學寫作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提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 力。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jello, T. (2000). Writing draw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Pre K-8, 30(5), 56-57.

Berglund, K., & Pakaluk, D. (2000). Writing: A vibrant part of science. Teaching Pre

K-8, 30(5), 47-49.

Bye, E., & Johnson, K. K. P. (2004). Writing-to-learn in the apparel curriculum.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6(1), 43.

Driver, R., & Bell, B. (1986). Students’ thinking and the learning of science:A constructivist view. School Science Review, 67(240), 443-456.

Faye, J. (2001). Subverting the captor’s language. American Indian Quarterl, 25(2), 270-273.

Fellows, N. J. (1994). A window into thinking: Using student writing to understand conceptual change in science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985-1001.

Glynn, S. M., & Muth, K. D. (1994). Reading and writing to learn science:

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9), 1057-1073.

Gordon, R. (2004). Comprehension, concept formation, and written expression: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 for teaching college writing to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wo Year College, 32(2), 154-165.

Grimberg, B. I., & Hand, B. M. (2003). The impact of a scientific writing approach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8904)

Ibarreta, G. I., & McLeod, L. (2004). Thinking aloud on paper: An experience in journal writing.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3(3), 134-137.

Keys, C. W. (2000). Investigating the thinking processes of eighth grade writers during the composition of a scientific laboratory repor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7(7), 676-690.

Larry, D. Y., Brian M. H., & Marilyn K. F. (2004) . Scientists’ views of science, models of writing, and science writing pract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1(4), 338-369.

Lawson, A. E. (1988). A better way to teach biology.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0(5), 266-278.

Novak, J. D. (1991). Clarify with concept maps. Science Teachers, 58(7), 44-49.

Peasley, K. L., & Others. (1992). Writing-to-Learn in a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uni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6143).

Ravenscroft, A. (2001). Designing e- learning interac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Revisiting and rethinking the role of the theory.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6(2), 133-156.

Roid, G. H. (1994). Pattern of writing skills derived from cluster analysis of direct-writing assessments. Applied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7(2), 159-170.

Wallace, C. S. (2004). An illumination of the roles of hands-on activities,discussion,text reading, and writing in constructing biology knowledge in seventh grade.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4(2), 70-78.

附錄一

教學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教學班級 ☆☆國小五年☆班 教學單元 第三單元 空氣與燃燒 教材來源 康軒版第五冊 教學節次 共十三節 教學日期 94.11.09~94.12.05

教 學 研 究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所運用的概念分析與結構如下表:

空氣

燃燒 不能燃燒

製造 方法

檢驗 方法

燃 燒 的 三大要素 之一

二氧化碳

製造 方法

檢驗 方法

滅 火 的 原理之一

二、學生經驗分析:

本單元的先備知識是三上「空氣和風」這個單元,知道空氣具有可被壓縮、占有 空間、流動成風等性質。本單元可做為學習五下「熱的傳播與保溫」及六上「物質的 變化」的基礎。

三、教學準備:

(一)活動一: 蠟燭、玻璃杯、打火機、雙氧水、胡蘿蔔丁、錐形瓶、漏斗、玻璃板、

小刀、量匙、線香、燃燒匙、澄清石灰水、醋、小蘇打粉、塑膠袋、汽水。

(二)活動二:醋、塑膠罐、小蘇打粉、吸管。

四、教學法:講述法、小組競賽法、自由發表,教學重點著重在概念的重組與改變。

本單元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位置與應達到之教學目標 主題 空氣與燃燒

次主題 1 氧與二氧化碳、2 滅火的方法 教材

內容 細目

1-1 燃燒需要空氣,1-2 製造和檢驗氧氣,1-3 製造和檢驗二氧化碳 2-1 怎樣滅火,2-2 製作簡易滅火器,2-3 火災的預防與處理

教學 目標

1-1-1 能觀察燃燒現。

1-1-2 能察覺燃燒需要空氣。

1-2-1 能察覺氧氣可以幫燃燒。

1-2-2 能製造氧氣。

1-2-3 能檢驗氧氣的性質。

1-3-1 能察覺二氧化碳不能幫助燃燒,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

1-3-2 能製造二氧化碳。

1-3-3 能用線香和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特性。

1-3-4 能察覺汽水裡的氣泡是二氧化碳。

2-1-1 能知道燃燒需要三個條件。

2-1-2 能了解滅火的原理。

2-2-1 能將滅火的原理應用於生活中。

2-2-2 能製作簡易的滅火器。

2-2-2 能製作簡易的滅火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