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壹、 對測驗編製及教學的建議

一、 本研究之補救教學媒體設計,雖方便使用,便利性高。但缺乏與學生之間 的互動性,若能加上一些互動性遊戲,學生使用上會更覺得生動有趣,效 果會更好,未來研究在多媒體教材設計可納入參考。

二、 本研究之電腦化認知診斷測驗是以選擇題方式建置,未能包含多種題型,

因此能測得的學生錯誤類型受到限制,後續相關研究可針對電腦化認知診 斷測驗開發多元化的題型,使得測驗內容更臻於完備。

貳、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 本研究之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實驗之有效樣本為114人,僅以台中市一所小 學五年級學生作為研究樣本,取樣的範圍較小,因此在量與質的分析上,

可能會造成代表性不足的情形。未來的研究可將研究樣本擴及到中部地區 或其他地區各類型的學校,使後續推論結果更具代表性,達到更準確的效 果。

二、 本研究以專家判定產生之受試者概念當作效標,主要是以受試者的紙筆作 答的反應來作為判定概念有無,未來之研究,若能再加上面談方式的質性 研究,來彌補專家教師僅以學生作答資料判定受試者概念有無的不足,以 增加判斷準確度。

三、 本研究透過兩位專家教師的判定結果作為決定最佳認知診斷模型之概念診 斷辨識率的評定指標,建議後續研究者可增加1~2位專家教師,提高專家 判定之評分者信度,減少模型估計概念診斷辨識率的誤差。

四、 本研究使用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研發之智慧型雲端適性診斷測 驗暨適性學習系統,進行測驗資料的蒐集,但並未使用其適性選題的功能,

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採用適性選題功能,以縮短測驗時間。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卿(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估計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尤怡雯(2012)。結合二階段測驗之電腦適性補救教學設計與應用成效-以縮圖、

放大圖與比例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吳仁奇(2005)。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 五年級數學領域分數相關指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 市。

杜正治(1993)。補救教學的實施。刊於李永吟(1993)。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 的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佳蓉(2009)。國小四年級面積單元資訊融入教學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立敏(2006)。不同的Q矩陣設計對於DINA模型概念診斷成效之影響-以國小 四年級分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6)。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 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TANET2006 台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花蓮師範學院。

林宏仁(2003)。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及其教學評估之研究:以高年級學童分 數概念學習表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甫憲(2008)。資訊科技融入團班教學與個別指導教學之成效比較--以五年級 數學「比率與應用」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紀達(2004)。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高雄市。

林珮如(2002)。國小學童因數解題與迷思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涂金堂(2003)。認知診斷評量的探究。臺南師範學院學報,37(2),67-97。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別冊第十冊。新北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國民小學數學科教學指引第九冊。新北市: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文義(2010)。以開放源碼軟體Moodle融入國小數學科百分率單元教學成效之 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許珊珊(2012)。不同的 Q 矩陣設計對於 DINA 模型概念診斷成效之影響-以國 小四年級分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建設 專題研究報告(編號:255)。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郭伯臣、曾彥鈞、陳俊華(2012)。認知診斷適性測驗系統(未出版之工具)。國 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和貴(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學習表現及易犯錯誤類型之比較研究

~以屏東縣多元文化族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屏東縣。

陳金葉(2009)。資訊融入異分母分數加減單元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 與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亭宇(2010)。DINA模式與G-DINA模式參數不變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素如(2010)。國小六年級學童聆聽理解能力與公因數公倍數之數學成就相關 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晚蓁(2004)。國一新生數學銜接方案之研究-以分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

教育學刊,16,163-191。

張詩亞(2012)。使用認知診斷模式進行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電腦化 測驗研發--以「水的流動」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 中市。

曾保閔(2012)。電腦化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於認知診斷成效之比較-以國小「分 數加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黃士騰(2006)。網路課程教學實作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補救教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權貴(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異分母分數合成之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謝哲仁、何政謀(2005)。融入 Sfard 學理的動態電腦設計活動以進行解二元一 次聯立方程式之補救教學研究。南大學報,39(2),35-54。

謝哲仁、蕭登仲(2005)。動態視覺化等值分數電腦活動補救教學設計。教學科 技與媒體,72,49-59

蔣威廉(2012)。試題層次與測驗層次之認知診斷模型適合度分析-以國小四年級 面積單元診斷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歐陽惠萍(2012)。Q矩陣校正於DINA模式與G-DINA模式估計成效之探討—以 線對稱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羅興南(2012)。DINA與DINO模式於國小自然科電腦化診斷之應用,以五年級

「水溶液」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二、外文部份

de la Torre, J. (2008a). An empirically-based method of Q-matrix validation for the DINA mode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5, 343-362.

de la Torre, J. (2008 b). The generalized DINA mode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f the Psychometric Society, Durham, NH.

de la Torre, J. (2009a). A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 for cognitively based

multiple-choice option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3(3), 163-168.

de la Torre, J. (2009b). DINA model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a didactic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 34, 115-130.

de la Torre, J. (2011). The generalized DINA model framework:

Psychometrika, 76(2),

179–199.

de la Torre, J. & Douglas, J. (2004). Higher-order latent trait models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Psychometrika, 69(3), 333-353.

Finkelman, M. Kim, W. & Roussos, L. (2009). Automated test assembly for cognitivediagnostic models using a genetic algorith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6(3), 273-292.

Gierl, M., Cui, Y., & Zhou, J. (2009). Reliability and attribute-based scoring in cognitive diagnostic assess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6(3), 293-313.

Henson, R., & Douglas, J. (2005). Test construction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Applie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9, 262-277.

McGlohen, M., & Chang, H. (2008). Combining computer adaptive testing

technology with cognitively diagnostic assessment.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40 (3), 808-821.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1989).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Tatsuoka, K. K. (1985).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Diagnosing Misconceptions in the Patter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atistics, 10, 55-73.

cognitive diagnosis model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1, 287-305.

Xu, X., Chang, H., & Douglas, J. (2003). A simulation study to compare CAT

strategies for cognitive diagnosi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Xu, X., & von Davier, M. (2008). Linking for the general diagnostic model. ETS Research Report. Princeton, New Jersey: ETS.

附錄

7. ( )哥哥喝了

12. ( )請問比

17. ( )下列那一個分數是

附錄二 概念 11 補救教學動畫截圖

附錄三 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之學習意見問卷

附錄四 實驗組學生補救教學前、後概念具備情形一覽表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前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後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前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後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前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DINA 模型估計正式施測後測學生所具備的概念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