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補救教學

黃士騰(2006)認為補救教學是一種診療教學模式(clinical teaching,也稱 為臨床教學模式),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行診斷,並依診斷結果設計適性課程,

以達到補救的效果。在教育改革浪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再度提出來,不同 於以往的是,現今教改訴求的是「把每一位學生帶上來」,且補救教學應該是一 種「診斷-教學-再評量」的循環歷程。所以補救教學必須根據學生學習成績、

智力與性向測驗的結果、身心的狀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態度等許多綜合因素所診斷 出來的結果,並針對結果所設計的一連串補救教學措施。

壹、補救教學模式

國內外常用的補救教學模式如下:資源教室模式、學習站模式、套裝學習模 式,以及電腦輔助教學模式(杜正治,1993;郭生玉,1995轉引自張新仁、邱上 真、李素慧,2000)。介紹如下:

一、資源教室方案(resource program)

資源教室方案是一種輔助性的措施,提供教室與課程,使某些需要他人協助 的學生,大部份時間與一般學生在普通教室上課,而少部份時間則安排在資源教 室,接受資源教師的指導。資源教室可針對資優學生或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

二、學習站模式(learning stations)

以學習站的型態實施補救教學,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作法。它利用各教室的 自然環境畫出學習區域,不需另闢教室。教師可以扮演主導的教師,也可在旁扮 演輔導的角色,僅提供必要的協助。甚至,教師也可以請程度較好的同學一同協 助進行。

三、套裝學習材料模式(learning package)

套裝學習材料模式是一種能力本位與自我導向的學習方式,以循序漸進的方 式,協助學生習得一種觀念或技巧。套裝學習材料模式的施行,沒有特殊場合的

時間的安排也以學生的課表為主,而教材與教法的選擇,也符合學生個別的需求 與能力水準。教師扮演輔助的角色,必要時提供指示與回饋。

四、電腦輔助教學模式(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後簡稱CAI)

近年來由於電腦科技的進步,電腦輔助教學也被用來作為提供低成就學生的 補救教學法之一。不少文獻指出:運用不同教學科技的學習活動,適合少數個別 化教學以及低能力的學生;因為科技器材的運用能製造積極的學習態度,增進低 成就學生的成功經驗。

CAI係一種利用電腦呈現教材與控制教學進度與環境的教學模式。而教育工 學的日漸精進,更是提高個別化教學的可能性,也為補救教學提供另一種可行的 管道。再加上電腦普及化,不僅各級學校闢有電腦教室,各個家庭也大多擁有一 部甚至多部電腦,所以電腦輔助教學模式應用於補救教學的可行性也大為提高。

電腦輔助教學的特色有:立即回饋、提高信心、容易操作、用途廣泛、學習 者可以自訂進度。

貳、補救教學課程內容類型

補救教學的課程在內容上,因教育的理念、教師的素養、學習的設備以及學 生本身的需要,而呈現多樣化。其常用的教學課程內容有補償性、導生式、適性、

補充式、加強基礎性及學習策略等課程(轉引自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

(一)補償式課程(compensatory program)

補償式課程之學習目標與一般課程相同,但教學方法不同,即以不同的教學 方法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在實施補救教學之前,得對學習者做徹底的診斷。若 學生聽覺能力優於視覺能力,教師可以有聲圖書取代傳統的教科書,以口試或聽 力測驗取代筆試。

(二)導生式課程(tutorial program)

導生式課程旨在於提供額外的協助,以學習正規課程內容。除了實施一對一 或小組教學等教學方式外,其餘與正式課程沒有差異。其教學特色是為學生提供 額外的解說,舉更多的例子,並對一般課程所呈現的教材再作複習。

(三)適性課程(adaptive program)

適性課程的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內容,與正式課程相同;但課程較具彈性,

可由教師選編合適的教材,以迎合學生的需求。此外,在教法上也較彈性,可使 用錄音帶或錄影帶,以取代傳統教科書,考試時也允許以錄音、口試,或表演的 方式代替傳統教科書。

(四)補充式課程(supplemental program)

補充式課程的特點,在於提供一般學校普遍忽略、但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或未 來就業非常重要的知識或技能。如對考試不及格的學生提供有關的補充式課程,

即協助學生習得通過考試的必要知識或應試作答技巧,以通過各種考試。

(五)加強基礎課程(basic skills program)

加強基礎課程的特點,偏重於學生在正規課程中未能習得的基本技巧。加強 基礎課程模式的基本假設,認為學習歷程是一種線性作用。如一位五年級學生的 寫作能力,還停置在三年級的程度,則補救教學課程即需強調題不僅在於診斷學 生的學習困難,同樣重要的是確定學生當時的知識程度與能力水準。

(六)學習策略訓練課程(learning strategies training program)

採用學習策略課程的教師所教授的課程內容與正規班級不同,其教學重點不 是一般的課程內容,而是學習的策略,包括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組織方法、以及 有效的記憶等。

參、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

謝哲仁及蕭登仲(2005)指出要達到最佳的補救教學效果,完全以學生的基 礎知識及學習能力,來進行個別化的補救教學輔導,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而 隨著九年一貫教學的實施,教師需要花費在教學研究及課程統整上的時間將相對 增多,因此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來進行個別化補救也就成為一個更加困難的任 務。

謝哲仁、何政謀(2005)指出,隨著電腦資訊的普及,電腦軟體愈來愈符 合人性化的設計,使得有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電腦的操作與應用。美國數學教師協 會(NCTM,1989)就指出,教師在教學時要使用具體的視覺化模型,並且要在 適當時機使用科技產品。隨著電腦運算與繪圖軟體的日益進步,教師利用電腦輔助 教學也更趨於方便,尤其透過電腦的教學,會比傳統式的教學來得更生動,更能 引起學生的興趣;若是教師能製作視覺化模型,讓原本只是抽象的數學符號化成學 生可以看得到、可以具體操作的實景,相信對學生數學概念的建構,必能產生事半 功倍的效果。然而傳統的電腦輔助教學設計多偏重在練習及題目展示方面的設計,

而且將重點放在由電腦自行教學或處理學習上。因此,「教具及學具」觀點的電 腦輔助教學,建議將電腦當作工具,教師根據課程及教材內容的特質,設計出能 幫助教學的教具或學生操作的學具,是當務之急。

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和劉育隆(2006)指出適性補救教學可分為「以電 腦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與「以教師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二種,現就二種 類型的適性補救模式加以介紹:

一、 以電腦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computer-based adaptive remedialinstruction,

簡稱CBRI)

以電腦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教師扮演助教角色透過和學習者的互動記錄 學習者學習歷程,引導學習者進行個別化學習。實施程式是在學生進行前後測針 對學生的錯誤概念以電腦輔助教學設備進行補救,學生是接受設定好的電腦程式 進行補救。

電腦輔助教學模式是近幾年來漸漸被使用的一種補救教學模式,其除了較容 易施行外,亦可達到適性化的功能。其優點為:能以較少的試題精準評估受試者 能力,節省時間;根據受試者程度施測增加作答動機;施測結果回饋有利日後研 究分析或補救教學使用。其缺點則是學生在進行補救時產生的問題可能無法立即 解決,且教學現場必須準備足夠的軟、硬體設備,對現行小學來說一有經費上的 困難。

二、 以教師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teacher-based adaptive remedial instruction,

簡稱TBRI)

以教師為基礎之適性補救教學,教師必須針對個別學生不同的學習困難之處,

以課本和習作等教材實施補救教學,做出最適合的補救教學,優點為:教師能依 學生個別差異施予即時的回饋指導。

肆、此節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示

綜合上述,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為未來補救教學之趨勢。本研究將以補救教 學方式不同,分為實驗組:電腦化適性補救教學,對照組:傳統團班補救教學。

以認知診斷模型的概念編製國小五年級異分母分數的加減單元認知診斷測驗,與 補救教學媒體,並結合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研發的智慧型雲端適性 診斷測驗暨適性學習系統進行教學研究。實驗組學生根據系統提供的認知診斷測 驗報告書進行個別化的補救學,針對自己所欠缺的的屬性概念進行線上學習。對 照組學生則由任課教師進行傳統團班補救教學,評估兩者之教學成效差異,以利 後續之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