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建議

研究建議章節藉由先檢視本研究可能的研究限制,並進一步延伸至對於未 來相關研究上的研究建議。

(一)研究限制

研究限制可由資料方面的限制來進行切入,而資料方面的侷限進一步影響 至分析上的限制,以下將研究的限制分成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1. 功能性變項資料方面

研究者僅能取得台灣大專院校校務基金收入資料,無法獲得更為詳細的校 務基金運作內涵資訊及產學合作方面的確切收入金額,故對於產學方面的功能 性因素影響部分無法進行更為精準的探討。功能性變項資料方面的限制造成了 功能性影響因素在分析與比較的完整程度上產生侷限,研究者僅能就大專院校 校務基金收入資料進行功能性因素的分析。

2. 正當性意義分析方面

蒐集的台灣大專院校學術型育成中心相關資料中所包含的相關資訊無法明 確得知學術型育成中心所含有的具體、詳細且能影響行動者實踐的正當性意 義,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正當性意義無法僅透過資料的蒐集而被完整掌握,這也 成為本研究在資料方面的研究限制。有關學術型育成中心正當性意義資料的限 制則進一步限縮了研究對於學術型育成中心在正當性意義上的分析空間,無法 將學術型育成中心所具有之明確的正當性意義進行系統性的說明並於組織制度 論的理解當中加以補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研究建議

1. 由基礎性研究進行延伸

本研究核心議題為台灣大專院校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成立與擴散現象,此研 究題材於過去研究中較為少見,因此本研究的定位是在為台灣學術型育成中心 提供組織制度論觀點上的基礎性分析,完成基礎的、初步的理解。未來研究可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作為基礎,並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例如:選定某一大 專院校性質領域、系所領域或是聚焦於某一時期學術型育成中心所展現出之擴 散現象,開展更為深入的學術型育成中心分析,對於基礎的研究結果進行補 充。

2. 學術型育成中心詳細正當性意義的梳理

本研究對於學術型育成中心所具有之正當性意義探討受到資料上的限制,

而無法進行完整的梳理,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能利用訪談或其他研究方法來獲得 學術型育成中心正當性意義的完整輪廓,將詳細、明確的正當性意義納入研究 中,理解學術型育成中心所具有的明確正當性意義如何進一步具體地影響領域 中行動者的行動選擇,對於組織制度論的理論觀點與制度性影響因素能有更為 深入且全面的探討與說明。

3. 學術型育成中心於擴散階段後的發展探討

本研究提供台灣大專院校學術型育成中心成立與擴散過程階段的分析,擴 散僅是學術型育成中心在台灣大專院校中發展過程的一個階段,接收擴散後成 立的學術型育成中心在後續實際上的執行運作與育成成效本研究並未著墨。因 此,建議未來研究可由學術型育成中心在擴散階段後的發展與其在各大專院校 中的執行方式、運作績效面向進行切入,了解並追蹤學術型育成中心在經過普 遍化成立的擴散階段後之發展情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育成加速卓越服務網,2015,計畫簡介。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取 用日期:2017 年 9 月 20 日。

______,2017,全國育成中心資訊。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取用日 期:2017 年 9 月 20 日。

李憲祥,2000,《創新育成中心經營績效與政策法令關係之探討》。新竹:清華 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姵君,2006,《我國大學產學合作現況與展望之研究—以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 為例》。台南: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建中,1996,〈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之規劃〉。《規劃學報》23: 85-104。

施秀玲,2006,《台灣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之績效研究》。台中:朝陽科技大學 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2009,第一週期系所評鑑。

http://www.heeact.edu.tw/mp.asp?mp=2,取用日期:2017 年 12 月 6 日。

______,2014,第二週期系所評鑑。

http://www.heeact.edu.tw/ct.asp?xItem=15001&CtNode=1541&mp=2,取用日 期:2018 年 3 月 20 日。

陳建州,2015,〈從制度論與密度依賴性談高等教育組織擴張歷程〉。《臺灣社會 學刊》58: 1-45。

教育部,2012,大專校院學科標準分類查詢。

https://stats.moe.gov.tw/bcode/default.aspx,取用日期:2017 年 12 月 12 日。

______,2017,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5A930C32CC6C3818

&sms=91B3AAE8C6388B96&s=96B1633791CBD94E,取用日期:2017 年 12 月 12 日。

教育部統計處,2017,教育統計查詢網。https://stats.moe.gov.tw/,取用日期:

2017 年 10 月 17 日。

______,2017,大專校院概況統計。

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

&sms=F78B10654B1FDBB5&s=4396A90696381274,取用日期:2018 年 3 月20 日。

______,2017,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https://udb.moe.edu.tw/Index,取用日 期:2018 年 3 月 20 日。

評鑑資訊網,2017,技專校院歷年評鑑等第查詢。

http://tve-eval.twaea.org.tw/index.html,取用日期:2018 年 3 月 20 日。

評鑑雙月刊,2008,技職評鑑。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8/09/01/729.aspx,取用日期:2018 年 3 月 20 日。

溫肇東,2000,《創新機構知識的開發與流通—以育成中心為例》。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17,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

http://www.moeasmea.gov.tw/mp.asp?mp=1,取用日期:2017 年 9 月 20 日。

監察院全球資訊網,2015,院新聞稿。

https://www.cy.gov.tw/sp.asp?xdURL=./di/Message/message_1.asp&ctNode=90 3&mp=1&msg_id=5383,取用日期:2017 年 12 月 29 日。

蔡千姿、蔡旻翰,2010,〈台灣育成中心發展經驗與展望—15 年階段轉型分 析〉。《科技管理學刊》15(4): 29-60。

聯合線上,2017,財經新聞監測,〈育成榮耀表揚 見證創育產業實力〉。

https://udndata.com/ndapp/udntag/finance/Article?origid=8893118&ptname=%E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6%B0%E5%89%B5%E4%BC%81%E6%A5%AD,取用日期:2017 年 11 月 30 日。

聯合線上,2017,財經新聞監測,〈產研加持 厚植企業市場競爭力〉。

https://udndata.com/ndapp/udntag/finance/Article?origid=8891407&ptname=%E 8%82%B2%E6%88%90%E4%B8%AD%E5%BF%83,取用日期:2017 年 11 月30 日。

聯合線上,2017,財經新聞監測,〈績優育成中心 台灣創業家圓夢推手〉。

https://udndata.com/ndapp/udntag/finance/Article?origid=8890310&ptname=%E 8%82%B2%E6%88%90%E4%B8%AD%E5%BF%83,取用日期:2017 年 11 月30 日。

西文部分

Aernoudt, Rudy, 2004, “Incubators: Tool for Entrepreneurship? ”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3: 127–135.

Allen, David N and Mccluskey, Richard, 1990, “Structure, Policy, Service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Business Incubator Industry. ”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5(2):61-77.

Bergek, Anna and Norrman, Charlotte, 2008, “Incubator Best Practice: A Framework. ”Technovation 28(1-2):20-28.

Blossfeld, Golsch, and Rohwer, 2007, Event history analysis with Stata.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

Brandt, Ellen, 1991, “Incubators: A Safe Haven for New Businesses.” Journal of

Property Management 56(1):52-59.

Brown, Carolyn M., 1998, “ The business factory.” Black Enterprise 29(3):119-126.

DiMaggio,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147-160.

DiMaggio , Paul J. and Walter W. Powell, 1991, The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

Analysi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bbin, Frank and Simmons, Beth and Garrett, Geoffrey, 2007, “The Global Diffusion of Public Policies: Social Construction, Coercion, Competition, or Learning?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3:449-472.

Gulotta, Charles and Mcdaniel, Giles, 1995, “ A regional incubator program: The case of the Northeast Mississippi Business Incubation System.”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3(4):71-73.

Hackett, Sean, Dilts, David, 200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9(1):55-82.

Hughes, Mathew and Ireland, R. Duane and Morgan, Robert E., 2007, “Stimulating Dynamic Value: Social Capital and Business Incub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petitive Success.” Long Range Planning 40(2):154-177.

Jeannette A. Colyvas and Walter W. Powell, 2007, “From Vlunerable To Venerated:

The Institi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ife Sciences.”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25:219-259.

Lasrado, Vernet and Sivo, Stephen and Ford, Cameron and O’Neal, Thomas and Garibay, Ivan, 2016, “ Do graduated university incubator firms benefit from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university incubators?”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41(2):205-219.

Mcadam, Maura and Marlow, Susan, 2008,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to networking activities within the university incub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 14(4):219-241.

Meseguer, C., 2005, “Policy Learning, Policy Diffusion,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Order. ”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Meyer, John W. and Rowan, Brian, 1977,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2):340-363.

Mian, Sarfraz A, 1997, “Assessing and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2(4):251-285.

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 2016, https://inbia.org/about/ (Date visited:

September 20, 2017).

Owen-Smith, Jason and Riccaboni, Massimo and Pammolli, Fabio and Walter W.

Powell, 2002“A Comparison of U.S. and Europea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in the Life Sciences.”Management Science 48(1):24-43.

Peer C. Fiss, & Zajac, E., 2004, “The Diffusion of Ideas over Contested Terrain: The (Non)adoption of a Shareholder Value Orientation among German

Firms.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9(4), 501-534.

Peer C. Fiss, Hirsch, P., 2005, “The Discourse of Globalization: Framing and Sensemaking of an Emerging Concept.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1), 29-52.

Rhoten, Powell, 2010, Publ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From Land Grant to Federal

Grant to Patent Grant Institu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othaermel, Frank T. and Thursby, Marie, 2005, “University-incubator firm knowledge flows: assessing their impact on incubator firm performance.”

Research Policy 34(3):305-320.

Still, M., Strang, D., 2009, “Who Does an Elite Organization Emulate?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4(1), 58-89.

Strang, David and Meyer, John, 1993, “Institutional Conditions for Diffusion.”Theor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and Society 22:487-511.

Strang, D., Soule, S., 1998, “Diffusion in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Movements: From Hybrid Corn to Poison Pills. ”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4, 265-290.

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2012,

https://www.ice.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Document/2014/stem-list.pdf(Date visited: Mrach 20, 2018).

Vasi, 2007, “Thinking Globally, Planning Nationally and Acting Locally: Nested Organizational Fields and the Ado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actices. ”Social

Forces 86(1), 113-136.

Wejnert, B., 2005, “Diffusion,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1800-1999.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0(1), 53-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附錄一 大專院校系所領域詳細系所類型對照表(續)

系所領域 系所類型

服務領域

旅館管理學系、觀光學系、競技運動學系、

運動健康科學系、運動保健學系、生活應用 與保健系、服裝設計學系、化妝品應用系、

運輸管理學系、航空管理系、海洋運輸學 系、環境資源學系、環境與防災設計學系等

科學領域

生物(科)學系、生物技術系、微生物學系、

分子與生物化學系、物理學、化學系、地球 科學系、物理學系、大氣科學系、海洋生物 系、數學系、統計學系等

工程領域

電機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 系、化學工程學系、材料工程學系、工業工 程學系、測量工程學系、環境工程學系、水 利工程學系、生物工程學系、工程與系統科 學系、建築(工程)學系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教育部統計處大專院校學科標準分類查詢所提供之資料 https://stats.moe.gov.tw/bcode/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