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之擴散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之擴散分析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之擴散分析.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鄭力軒 博士 研 究 生:甯尚萱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6 月.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 謝誌 隨著口試結束、論文修改告一段落,也代表著兩年的研究所生活即將畫下 句點,在經歷的當下覺得兩年是一段很遙遠、需要花上很多力氣才能走完的 路,然而,真正走過之後才發現根本是被時間推著向前進,一轉眼就要與研究 生的身分道別。. 撰寫論文的期間很感謝指導教授鄭力軒老師的指導與鼓勵,給予很大的空. 治 政 大 的概念,讓整篇論文在分析方面更加豐富。同樣感謝口試委員柯志哲老師、蕭 立. 間讓我發揮,並引領我一步步地完成論文的每個部分,適時提出許多值得探討. 嬋老師提供許多建設性的建議以及修改的方向,使論文的完整度更為提高。最. ‧ 國. 學. 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包容、體諒我在撰寫論文期間的壓力以及情緒,也因為. Nat. y. ‧. 有家人的支持,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研究所的學業。. er. io. sit. 期許自己在脫下學生身分之後仍能保有對於知識與求知的慾望,不忘社會 學的關懷及想像。謝謝政大社會系兩年來給予的專業知識與培養,收拾好在研. n. al. Ch. 究所期間豐富的收穫,開始下個人生階段吧。. engchi. i n U. v. 甯尚萱 寫於政大 2018.07.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 摘要 有鑑於近二十年以來創新育成中心在台灣大專院校校園環境中廣泛成立的 普遍化現象,以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普遍化現象為初步的研究構想,本文以台灣 大專院校當中的創新育成中心作為研究主題,探討其在大專院校校園環境當中 的成立及其擴散現象,以組織制度論的觀點進行切入,分別由大專院校性質分 類、區域、政策、評鑑等因素進行分析探討,試圖釐清作用於學術型育成中心 成立與擴散現象當中的具體因素與擴散機制為何。. 治 政 大 以台灣各大專院校之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成立年分作為資料進行存活分析, 立. 研究結果發現大專院校性質分類、政策、理工領域系所、大專院校性質類屬內. ‧ 國. 學. 成立狀況為影響學術型育成中心成立與擴散的主要影響因素,而建構主義模式. ‧. 的擴散、模仿同型機制及強制同型機制則是確實作用於學術型育成中心之擴散. y. Nat. 過程中的實質中介機制。期望本研究能提供關於學術型育成中心普遍化成立與. er. io. sit. 擴散階段的組織制度論分析與理解,完成學術型育成中心在台灣大專院校領域 中成立之擴散現象的制度性影響因素與作用機制的基本探討分析。. n.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組織制度論、擴散、存活分析. i.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4) Abstract Incubators established generally i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past twenty years, therefore, the general establishment of incubators i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an be seen as the preliminary idea. This study takes the incubators which established i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s theme, and aims to clarify specific factors and diffusion mechanisms about the diffusion of incubator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his study uses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main. 政 治 大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other 立 factors..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gions, policy,. ‧ 國. 學. This study uses the data about the year of each incubator established in Taiwan. ‧.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or survival analysis. The finding shows that the types of. sit. y. N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policy,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al. er. io. diffus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v. n. incubators’ diffusion and establishment. Constructivism, mimetic isomorphism and. Ch. engchi. i n U. coercive isomorphism are the mechanism which affect incubators’ diffusion and establishment. This study expects to offer institutionalism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iffusion of incubators in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Keyword: Taiwa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cubator, institutionalism, diffusion, survival analysis. ii.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5) 目錄 圖目錄 iv 表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美國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之發展脈絡 ··························5 美國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定義與類型 ··························8 台灣創新育成中心背景與概況 ·····························13 擴散相關理論回顧 ·······································18 小結····················································3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34 ···············································34 ···············································35. ‧. 研究架構 資料來源 分析方法 變項說明. er. io. sit. y. Nat.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al. n. v i n Ch 第一節 描述統計················································46 engchi U 第二節 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成立之存活分析······················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71 第二節 研究建議················································75. 參考文獻 ·························································77 附錄 附錄一 大專院校系所領域詳細系所類型對照表·····················83. iii.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6) 圖目錄 圖 3-1 研究架構·····················································33 圖 4-1 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存活分析曲線圖·······················49 圖 4-2 大專院校性質各類屬內學術型育成中心成立之存活分析曲線圖·······7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7) 表目錄 表 2-1 106 年度台灣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分布····························17 表 3-1 變項設定目的與擴散機制說明對照表·····························42 表 4-1 研究變項描述性統計···········································46 表 4-2 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存活分析生命表·······················49 表 4-3 自變項與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成立之存活分析···················51 表 4-4 自變項、控制變項與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成立之存活分析·········57 表 4-5 類屬內學術型育成中心成立數與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成立存活分析·67. 政 治 大. 表 5-1 各變項與假設整理·············································71.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8) 第一章 緒論 大學中所蘊含的知識、學術資源與創造力一直以來都是產業在進行創意發 想與創業初期十分有影響力的支援,而台灣各大專院校理解到自身能在產業當 中發揮的效益,更進一步利用此優勢來刺激並協助產業發展,例如:台灣大學 設有台大車庫及台大創創加速器提供共同工作空間與業師指導等服務;交通大 學的「Wake Up Bar 醒醒吧!」源自於校內創業與創新學程的計畫,讓其中的 社群能獲得激盪創意思考的空間與完整的創新資訊內容及平台。不論是台大車 庫、台大創創加速器或者是交大 Wake Up Bar 等平台皆為大專院校中創意概念. 政 治 大 影響同樣可以在創新育成中心於大專院校校園的普遍化現象中獲得驗證。創新 立. 與校園環境產生互動的證明,而校園中專業知識、學術資源與創造力間的相互. ‧ 國. 學. 育成中心在大專院校校園中的出現,體現了大學的專業知識與學術資源等元素 在產業培育與協助上的重要性,台灣的學術型育成中心結合了大學所具有的優. ‧. 勢且獲得了政府在制度上的鼓勵與認可,廣泛地出現於各大專院校中。. sit. y. Nat. al. er. io.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 2017 年舉辦的「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公布. v. n. 年度績優育成中心之獲獎名單,絕大多數皆為隸屬於大專院校之下的學術型育. Ch. engchi. i n U. 成中心,在會中更展現了大學與育成中心在電子、機械、綠能、生物技術等領 域的成功合作結果,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更是肯定這些獲獎之學術型育成中心在 產學合作上的功能及其產業效益(聯合線上 2017)。在台灣發展屆二十年的創 新育成中心,不論是政府給予的肯定抑或是展現出來的產業成果,其功能角色 已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與解釋,然而,創新育成中心在大專院校領域中所呈現 的廣泛成立現象該如何解釋會是理解育成中心與研擬日後發展策略的重要面 向。因此,本研究將會以在大專院校領域中常見的學術型育成中心作為研究主 體,並以其成立的普遍化現象為主要分析對象進行分析與探究。. 1.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9)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創新育成中心(incubator)的成立及運作為當今產業發展常見的培育與協 助模式,美國商業育成協會(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or Association,NBIA) 將育成中心視為提供空間、商業相關服務與資源幫助創業初期之產業組織的機 構,以產業育成的方式增加仍在運營初期之產業的存活機會,利用育成中心的 培育協助產業組織度過發展較不穩定的初期階段(NBIA 2016)。而台灣在 1990 年代中期開始接收了育成模式的觀念並運用於中小企業領域中,自 1996 年經濟 部中小企業處通過《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要點》之核定. 政 治 大 轉型及協助新創事業成立的使命。 立. 起,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獲得直接的制度性支持,並被賦予帶動傳統中小企業. ‧ 國. 學. 創新育成中心的發展與設立回應台灣產業所面臨的轉型需求及政府所訂定. ‧. 的產業政策,育成中心在台灣的設立逐漸普遍,發展至今約二十年,成立了超. sit. y. Nat. 過 130 所創新育成中心,而其中有八成以上為附屬於大專院校組織結構中的學. al. er. io. 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5)。學術型育成中心隸屬於大學結. v. n. 構之下並由大學官方組織經營,以專業性技術與研究的開發作為重要的資源並. Ch. engchi. i n U. 由大學校方提供空間與服務,其最重要的功能為學術領域與產業界間產學合作 橋接的重要窗口(Allen and McCluskey 1990; Brandt 1991;Brown 1998;Rudy 2004)。創新育成中心的設置與大學中的專業知識及技術結合是台灣育成中心常 見的運作模式,運用了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所擁有的功能特性,藉由產學間的 合作與連結使育成中心能提供其進駐者相關的學術資源與服務以達成更具有效 益的協助與輔導。根據 106 年度經濟部中小企業網站最新的官方資料,台灣於 本年度運作的創新育成中心共有 147 所,其中有 98 所是由大專院校組織主導的 創新育成中心,從資料中的數字可以發現隸屬於大專院校之下的育成中心數量 占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總數的六成以上,可見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的設立與運 2.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0) 營為育成模式的重要導向。教育部統計處 2017 年的資料顯示,台灣的大專院校 共有 158 所,而其中有 98 所大專院校設有創新育成中心,超過六成的大專院校 皆有設立,此數量足以支持學術型育成中心在大專院校的組織領域中確實具有 一定程度上的普及性,面對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的普遍化成立,該如何去詮釋 此現象與分析其數量的成長為本研究最初的發想,作為本研究其中一個研究動 機。. 檢視過去對於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的博碩士論文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兩. 治 政 大 新模式引導的營運方式探討。而本研究將以組織制度論中「擴散」的角度來切 立. 大研究方向:育成中心所提供的服務與資源及功能分析、育成中心的經營或創. 入與解釋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概念與其成立的普遍化現象在大專院校組織當中的. ‧ 國. 學. 呈現,此種理論的探討角度是過去研究尚未進行完整處理的研究主題。以擴散. ‧. 概念作為主要的理論基礎與發想,研究定位、主題與詮釋角度的少見性也構成. y. Nat. 了另一個重要的研究動機來源。綜合上述所提之兩個研究動機:(1)企圖對於. er. io. sit. 學術型育成中心普遍化現象提出解釋、(2)過去研究中較為缺乏以擴散為出發 點作為育成中心的理解與分析,建構完成最初步的研究構想,支持著後續研究. n. al. 的進行。. Ch. engchi. i n U. v. 3.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以台灣大專院校中成立的創新育成中心作為研究主體,由組織 制度論中擴散理論的角度進行切入,試圖以鳥瞰式的方式理解學術型育成中心 的成立及其在大專院校環境中逐漸林立的擴散過程,試圖探討影響擴散現象的 原因。. 以學術型育成中心成立之擴散現象探討為主,理解造成學術型育成中心在. 政 治 大 在組織領域中成立所包含的正當性(legitimacy)意義,全面性地探討並梳理影 立 大專院校組織領域中廣泛擴散的機制,並試圖探究支持學術型育成中心能持續. y. Nat. (二)研究問題. sit. 理。. ‧. ‧ 國. 學. 響學術型育成中心擴散現象的因素與相關機制,對研究題材進行較為細緻的處. al. n. 究問題如下:. er. io. 基於上述提及的研究目的,並延伸至研究相關的發想與架構,本研究的研. Ch. engchi. i n U. v. 影響台灣大專院校校園中創新育成中心的成立及其擴散現象的因素為何? 作用於台灣大專院校創新育成中心成立及擴散的過程中的機制為何?. 4.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探討台灣大專院校中創新育成中心呈現之普遍化成立現象前,必須先處理 創新育成中心的概念起源與其發展過程,才能對於大專院校中創新育成中心普 遍化的現狀進行進一步地理解與詮釋。將於本章中檢視育成中心概念起源—美 國,美國為創新育成中心概念與運作模式的奠基者與最初將育成概念模式向外 傳遞的傳播者,藉由對美國創新育成中心概念、類型與發展過程的爬梳,有助 釐清創新育成中心的發展脈絡及其定義與在校園組織中的角色定位。對於美國 育成中心的概念與發展的回顧是為了掌握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的參考模型與概念. 政 治 大 的定義、角色定位以及在台灣之發展概況的探討。本研究選擇以制度論取徑的 立 起源,與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相關探討產生呼應,並延伸至創新育成中心在台灣. ‧ 國. 學. 擴散理論作為解釋大專院校育成中心普遍化成立現象的主要理論基礎,試圖建 立有別於過去常見的育成中心在功能論觀點上的分析,立基在相對於功能論的. ‧. 觀點之上,聚焦於組織領域、外部環境的影響。由制度論取徑中的擴散理論作. sit. y. Nat. 為分析工具,因此,本章將回顧有關擴散的相關理論及文獻,說明擴散模式如. al. n. 後續研究之理解與進行。. er. io. 何作用並成為概念或政策向外傳遞的中介,奠定本研究所需的理論基礎,助於. Ch. engchi. i n U. v. 第一節 美國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之發展脈絡 梳理美國大學之創新育成中心發展需先由美國大學所經歷的變化軌跡進行 切入,有助理解創新育成中心於美國大學校園中出現的時空背景因素,再延伸 至其發展方向與現況成果。Rhoten 及 Powell(2010)整理了美國公立研究型大 學組織性質上的改變,從最初土地贈與的方式演變至聯邦撥款及現代以專利授 權為主要追求的大學組織性質變遷。十九世紀聯邦政府通過莫瑞爾法案 (Morrill Act),政府可將土地贈與予區域內之教育機構以資助大學機構的成立 或發展,透過政府土地撥贈方式而成立的贈地大學成為美國公立研究大學早期 5.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3) 的運作機制,並致力於與區域密切相關之農業與機械工藝研究,呼應當地州政 府在農業上之產業需求,並為其效力與服務。時序推演至二次大戰期間與戰 後,美國戰後高等教育機關逐漸擴張,有鑑於美國於戰時在科學與工程方面的 研究發展,聯邦政府便積極培養及擴張基礎與應用科學研究,並強調基礎及應 用的科學訓練為國家經濟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來源,聯邦政府也因此投注資金於 科學領域的研究機構,由聯邦政府撥款贊助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在此脈絡之下應 運而生。聯邦政府所贊助之研究型大學所從事之科學相關研究與應用便成為其 對於公共領域的回饋,符合關於公立研究型大學所具有之「公共性質」的邏輯. 治 政 大 學數量隨著此波聯邦贊助潮流而呈現高速增加之現象,高等教育快速擴張與膨 立 運作。經歷 1950 與 1960 年代聯邦撥款資助公立研究型大學之時期後,美國大. 脹隨之而來的則是成本與支出的擴大,聯邦政府的贊助逐漸不敷為數眾多的大. ‧ 國. 學. 學使用,在 1970 年代,高等教育預算中 50%由聯邦政府資助,而在 2000 年以. er. io. sit. y. Nat. 2010)。. ‧. 後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預算的贊助則降到了 30%甚至更低(Rhoten and Powell. 隨著學術在國際間的競爭逐漸加劇,美國的科學發展似乎無法與日本、德. al. n. v i n 國等經濟對手所發展的創新技術相匹敵,聯邦政府察覺國內技術創新領域的不 Ch engchi U 足,便轉向支持基礎研究並鼓勵以全球競爭為目標導向的學術發展,並在學術 領域中積極開創智慧財產權與專利相關的獲利機會。於此時期,聯邦政府通過 了有關贊助大學在智慧財產權、專利方面的創新發明與研究之法案(Bayh-Dole Act),成為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新的資助依據,其後相關法案同樣強調專 利授權之獲得與認證與聯邦政府資金贊助間的關聯性,並促使大學轉向智慧財 產權與專利發明等創新研究的目標方向,可得知最初通過之 Bayh-Dole Act 開啟 美國大學領域對於專利技術與智慧財產權之競逐與追求(Hackett and Dilts, 2004)。美國大學學術發展取向與目標之轉變及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贊助內容與. 6.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4) 其對於大學研究成果需求的轉向,使育成中心在此種法律支持且強調創新技 術、專利授權、智慧財產權的大學環境中建立並逐漸在大學組織領域中擴散。. 聯邦政府與研究型大學將目光集中與專利授權之目標上,在此種專利導向 的潮流當中,Rhoten 及 Powell(2010)指出智慧財產權、產業合作關係、教授 職位成為以專利授權為目標導向之大學當中十分關鍵的影響因素。智慧財產權 保護專利研發與發明,並且保障了專利活動的使用以及從事專利研發之大學能 獲得的授權金獲利,而大學在專利方面的技術與發明會吸引相關領域當中的產. 治 政 大 方式由二十世紀產業邀請大學實驗室人員單方面地投入公司基礎研究開發演變 立. 業前來進行合作,以取得在產業中具有價值的專利技術,大學與產業間的合作. 至二十一世紀由大學科學家與公司進行聯合研究開發合作,研究型大學與產業. ‧ 國. 學. 間的合作關係形成了連接實驗室與業界的合作鏈,建立一套產學間專利技術使. ‧. 用與互動模式。. y. Nat. er. io. sit. 創新研發有關的商業活動逐漸頻繁地出現於大學校園中,1970 年代後持續 發酵的專利授權之技術研發風潮,帶領商業合作更加活躍地進入學術領域之. al. n. v i n 中,1990 年代後期至 2000 年後,產業與學術的合作發展趨於完善,校園內的 Ch engchi U. 創業、創新思維盛行,其中,在多樣且為數眾多的專利授權合作中,史丹佛大 學校園內的技轉辦公室(Standford OTL)運行的創新發明相關專利授權以及授 權獲利與企業或創業互動模式成為其餘大學跟進與仿效的典範(Colyvas and Powell,2007)。以史丹佛大學技轉辦公室為大學校園從事研發創新與專利發明 之模仿藍本,使創新研發的培育機構在美國研究型大學校園中普及化,創新育 成精神也藉由史丹佛大學所具有之強而有力的形象與名聲而深入美國大學校園 之中,創新育成相關機構在以專利研發、創新精神為主要追求目標的現代美國 大學當中廣泛地出現。. 7.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5) 第二節 美國大學創新育成中心定義與類型 (一)創新育成中心的定義 創新育成中心的原型最早出現於 1959 年紐約州水牛城附近小鎮對於荒廢工 業用地轉換成全新商業中心的經驗當中,希望藉由提供設施、商業協助等服務 給中心內之租戶並扶植創新產業、增加就業率與振興區域發展,改善當時美國 東北各州所面臨的經濟衰退危機(袁建中 1996)。育成中心(incubator)作為 帶有培育性質的孵化器,以培育新創產業初期發展為主而非協助運作已臻成熟 與完善的機構,提供空間與商業開發相關協助與服務給予處於新創或早期發展. 政 治 大 於服務與確保新創產業的存活機會(Allen and McCluskey 1990;Charles and Giles 立 階段的產業組織與機構,協助新創事業最為脆弱與不穩的初期階段,並且致力. ‧ 國. 學. 1995;Hackett and Dilts 2004;Bergek and Norrman 2008)。而根據美國商業育成協 會(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or Association,NBIA)對於育成中心定義的觀. ‧. 點,育成中心能作為創業組織的引導,並為中心裡之成員提供其所需的產業資. sit. y. Nat. 源與指導服務,協助成員能將創新的想法與理念落實在具體化的新創事業當. al. er. io. 中。因此,育成中心能為新創事業提供空間、專業諮詢與資源等多項服務,企. v. n. 圖透過多樣化的服務支援創業初期容易遭遇的危機並協助新創產業克服理念進. Ch. engchi. i n U. 行商業化轉換時面臨的困難,成為產業創立初期的重要引導角色(NBIA 2016)。. 除了提供育成協助與商業服務之外,育成中心能進一步成為資源、資訊匯 集與經驗共享的節點,並且交織成不同育成中心之間、育成中心中的成員之間 具有互動特性的網絡。Hackett 及 Dilts(2004)、Hughes、Ireland 及 Morgan (2007)、Bergek 及 Norrman(2008)說明育成中心所建立起之外部與內部網絡 帶來的正面效益,不僅能提供更豐富的資源共享以及機構內外的商業管道與合 作機會,育成中心所擁有的資訊、資源有利於從事具有策略性的網絡互動功 8.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6) 能,增加新創產業可以運用的社會資本與碰撞出更加新穎的商業合作及嘗試, 而中心內部完善的網絡互動關係則能夠交換成員間不同的產業經驗,並藉由經 驗的共享來避免新創產業建立初期容易遭遇之危機並減少可能損失的支出。. 綜上所述,可以將育成中心的定義進一步統整,育成中心提供現成的空間 給新創產業租借,使新創事業能以合理的價格獲得可供其發展的實際空間,而 育成中心也為新創產業提供產業運作上的協助、建議與商業方面的服務,幫助 產業度過最不穩定的初期創立階段,確保新創產業經由培育服務與協助後能成. 治 政 大 新創產業獲得更多管道接觸外在機會與資源並能共享彼此之知識與經驗,使創 立 功存活,並藉由育成中心的資源、資訊聚集特色提供外部與內部網絡互動,使. 立初期之產業能擁有多元的嘗試及較為穩定運作。. ‧ 國. 學 ‧. (二)美國創新育成中心的分類. y. Nat. 育成中心之組織領域中,可再依功能、運作模式、目標等面向進一步將其. er. io. sit. 細分為不同的育成中心類型,以下列舉出不同的類型分類。Allen 及 McCluskey (1990)以育成中心替利益相關者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為基準區分育成中心組織. al. n. v i n 的類型,經濟利益獲取的程度成為分類的依據,而此四種育成中心類型在開發 Ch engchi U 和運作上重視的部分具有差異,四種類型為:(1)營利性資產開發型育成中. 心:由資產開發機構或官方經濟發展機構為主要經營者,企圖獲得實質的資產 獲利;(2)非營利性開發型育成中心:主要由官方經濟發展機構進行經營,以 創造就業機會與建立創業友善環境為主要組織目標;(3)學術型育成中心:由 大學官方組織經營,提供學術技術與專利予以商業化與獲利的管道與窗口,並 活絡大學所在地區的經濟利益與地方開發;(4)營利性種子資金育成中心:由 資產開發機構中的投資管理人作為中心之主要經營者,主要目的為獲取投資機 會與增加產品開發,此種類型之育成中心在獲利的意圖上較為強烈。. 9.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7) 除了上述的育成中心類型之外,另一分類方式則是以資助類型、附屬機 關、目標方向為基礎進行分類(Brandt 1991;Brown 1998),提出四種類型: (1)以大學為基礎的學術型育成中心:此類型育成中心附屬於大學或學院之 下,將學術領域中的研究成果或技術進行轉換,進而投入產業當中;(2)經濟 發展導向型育成中心:大多由私人非營利組織或政府官方機關經營,強調創造 就業機會、促進產業發展,並以地方性產業的扶植作為主要目標;(3)營利性 育成中心:大多由營利機構經營,獲利為最主要之組織宗旨;(4)混合型育成 中心:具有二至三種之育成中心類型混合,進駐成員與資助者具有多樣性,也. 政 治 大. 擁有較為多元的組織目標,提供多樣資源與管道給予創新或小型企業。. 立. 根據目標方向,加入資助者與利益相關者類型,又能將育成中心分類為三. ‧ 國. 學. 種主要類型與兩種特殊類型(Rudy 2004):(1)混合型育成中心:目標為輔導. ‧. 新興事業體,並增加其在市場上之佔有率與創造就業機會;(2)經濟發展型育. y. Nat. 成中心:以地區發展為主要目標,並試圖為當地創造新的產業類型與擴大工作. er. io. sit. 機會;(3)技術型育成中心:企圖增加創業的數量,並且將新興技術發展加入 創業過程當中,提升新興產業的存活率;(4)社會型育成中心:由非營利團體. al. n. v i n 主導並混合不同之社會類型事業,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5)基礎研究型育 Ch engchi U 成中心:由技術人員主持嘗試性的基礎研究,並以未來的發展作為基礎研究的 目標,期望未來能將研究結果轉為投資上的獲利。. 綜合上述之育成中心類型分類,可大致從經濟獲利程度、資助來源、經營 者性質、隸屬機關、目標導向之較可見的依據來進行育成中心類型建立,從分 類當中得知育成中心所提供之不同的功能及其性質劃分,而本研究將會聚焦在 學校官方機構所成立之以學術為基礎進行研究或商業化技術轉換、專利授權之 學術型育成中心,接著將繼續討論學術型育成中心在美國大學中的角色定位。. 10.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8) (三)大學中學術型育成中心的角色 學術型育成中心由大學官方機關或組織經營與成立,作為學術領域中朝向 產業範疇互動、連結的窗口,以研究導向的開發為基礎進行相關創新事業或創 業的支持,利用領域當中的研究成果與開發進行對產業有價值的技術轉換,投 入產業運作當中並藉由學術型育成中心的中介以增加校方經濟上之獲利(Allen and McCluskey 1990; Brandt 1991;Brown 1998;Rudy 2004)。而除了技術轉換能為 校方帶來利益的經濟獲利功能之外,大學中的學術型育成中心還具有帶動所在 區域之經濟發展、開發之效益(Allen and McCluskey 1990;Mian 1997),學術型. 治 政 大 如此一來,若新創產業經由學術型育成中心之協助後成功存活並進入市場,便 立 育成中心能以地區開發為主之相關創新研究作為輔導、協助成員的主要方向,. 能進一步為當地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且帶動、活絡其他地區性產業之發展,因. ‧ 國. 學. 此,學術型育成中心含有之區域發展帶動性質成為其重要的功能之一。. ‧. y. Nat. 而大學本身作為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集合體,其所含有的知識與技術能成. er. io. sit. 為聚集的知識流,進而反映於學術型育成中心之上。Rothaermel 及 Thursby (2005)以創新育成中心之發展與表現來回溯學術型育成中心蘊含的知識流在. al. n. v i n 新創產業後續發展所產生的影響,由於大學與育成中心間的隸屬關係,促使知 Ch engchi U 識流由大學流向育成中心,具有學術與技術優勢的知識流能帶給育成中心中新 創產業更具有專業基礎的協助,並反映較為即時的學術潮流。學術型育成中心 能成為知識流的載體,並提供試驗與創新的空間,與大學間強烈的知識連結更 強化了育成中心所具有的實驗性特色。. 學術型育成中心因其與所屬大學之親近性,能獲得更多管道取得匯集在大 學組織中的多樣資源,有助於新創產業利用這些資源與市場產生連結(Lasrado 等 2016)。學術型育成中心作為資源豐富的節點,具有建立創業網絡的功能,. 11.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19) 提供新的知識與資訊以支持創業活動的發展,透過網絡內之互動增加成員間的 信任並發展可能的夥伴關係,網絡的建立也使得多樣的關係連結於其中交織, 連接新創機構與豐富資源,進而讓資源取用更為頻繁且便利,產生更多元的創 業嘗試,並增加創業成功的機會(McAdam and Marlow 2008)。. 由上述內容中可大致歸納出美國大學中學術型育成中心之角色,從學術型 育成中心之功能上來看,作為與業界連接的商業化窗口,能將學術研究成果、 技術有效地利用育成的方式轉換成為實質上的獲利,並藉由育成的方式來達到. 治 政 大 所蘊含之優勢內涵來看,其所具有的豐富學術資源與最新知識內容能夠使其育 立 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及創造就業機會的區域性經濟成效。若是從學術型育成中心. 成成果更具有競爭力,反應最新的產業需求,企圖增加其日後於市場上之存活. ‧ 國. 學. 率;而學術型育成中心除了擁有學術資源之外,更是一個匯集多樣資源的網. ‧. 絡,藉由網絡的連結使得成員能在其中創造出多元的互動關係,並且利用網絡. y. Nat. 的功能來尋求最有效的協助與獲取資源,網絡關係成為關鍵的優勢。綜合學術. er. io. sit. 型育成中心所擁有的功能與優勢,可推論出其在大學內所扮演的角色與被賦予 的定位,並進一步強化了其在大學中擔任培育角色的能力與重要性。. n.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0) 第三節 台灣創新育成中心背景與概況 (一)台灣創新育成中心之定義與功能角色 推動台灣創新育成中心之設置源於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於 1996 年所核定的 《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要點》,補助大專院校、公私營機 構、地方政府等單位成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成為成立創新育成中心重要 的法源依據,而此制度之相關背景則是為了配合與呼應台灣產業環境所面臨之 產業轉型的需求及政府致力打造台灣成為亞太製造研發中心所規畫之一連串相 關產業措施。袁建中(1996)、李憲祥(2000)將創新育成中心所具有的角色功. 政 治 大 術與中小企業界重要的銜接,並提供中小企業進行產業轉型時所需的技術指 立. 能與中小企業的產業轉型需求相互連接,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設置成為創新技. ‧ 國. 學. 導,藉由育成中心之協助降低中小企業於創業初期可能遭遇的風險並強化組織 日後的發展與存活能力。檢視台灣育成中心設立之背景因素,可發現產業環境. ‧. 對於產業轉型及升級的推動與需求構成了創新育成中心最初在台灣設立時的重. al. er. io. sit. y. Nat. 要背景脈絡。. v. n. 台灣所設立的創新育成中心相關運作模式以美國經驗作為重要參考指標,. Ch. engchi. i n U. 接收自美國關於育成中心概念與操作方式的全球擴散,並採納其組織型態作為 範本,進一步建立起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的發展腳本(袁建中 1996;蔡千姿、蔡 旻翰 2010)。創新育成中心在台灣的定義與角色定位承襲了美國育成中心所被 賦予的理念,育成中心作為一個蘊含創新能量催化劑之經營事業體,服務對象 主要為處於創立初期之創業者及其組織,提供創業者早期所需之空間、設備、 商業服務與技術援助,使創業者能在育成中心的環境中獲得最有利之協助,進 駐者間彼此的交流及藉由互動網絡而相互流通的市場資訊與技術交流皆強化了 創新育成中心建立的培育環境。育成中心引導創業、增加企業早期生存機會, 且減低組織環境中的不確定性與風險,提供新創產業較為完整的發展空間與環 13.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1) 境,增加新創產業日後成功的可能,並進一步帶動及完成區域性的產業發展 (袁建中 1996;溫肇東 2000)。而官方主導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對於創新育 成中心角色定位的理解是將創新育成中心視為培育創新產品或事業並協助中小 企業轉型與升級的角色,結合眾多資源的供給,例如:空間、設備、資金、服 務、諮詢等多樣化資源,降低組織創立初期的風險與失敗機率,培育優良環境 以供新創組織成長及其商品化的發展。. 綜合國內學者及官方對於台灣創新育成中心之定義可得知其功能角色,創. 治 政 大 進行連結使其創造出實質的獲利,更成為新創企業與組織環境間的窗口讓新技 立 新育成中心提供資源並輔助新創企業創立初期的正常運作,將技術與新創思維. 術得以商品化與擴散,進一步串聯起企業與地方性產業並活絡區域產業運轉、. ‧ 國. 學. 創造就業機會,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不論是對內部進駐者抑或是外部產業組織. Nat. y. ‧. 環境而言,皆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 er. io. sit. 關於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的類型定義,大致可對應至美國對於育成中心類型 的劃分標準,然而,各學者與研究對於類型的劃分方式仍然會依據其研究取向. al. n. v i n 與主題而產生差異。本研究選擇依主導者之屬性作為創新育成中心之類型劃分 Ch engchi U 標準,整理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大致可分為以下不同的經營者與主導單位,分 別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公民營與私人企業、 協會團體(袁建中 1996;溫肇東 2000;林姵君 2006),將上述經營者種類進行 歸納以釐清後續研究所使用之分類依據,創新育成中心於本研究中之類型劃分 為:學術型、財團法人研究機構型、政府機構型、私人經營型四類,而本研究 會聚焦於創新育成中心類型中的學術型育成中心進行探討與分析。. 14.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2) (二)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發展概況 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由 1990 年代中期著手進行規畫,引進美國作法學習 與參考,1996 年工研院設立國內首家創新育成中心開啟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組織 型態的發展,經濟部於 1997 年起以中小企業發展基金補助公民營機構設立創新 育成中心,同年,國立台灣大學成立「台大慶齡創新育成中心」(於 1999 年改 名為「國立台灣大學創新育成中心」),成為首家與學術資源及技術結合的學術 型創新育成中心。創新育成中心在台灣的發展自 1990 年代中期迄今成立了超過 130 所育成中心,接受政府補助的育成中心約有 120 所,而其中有八成為學術. 治 政 大家企業,並以資訊、機 的重要策略。從育成政策推廣以來累積培育了 11521 立. 型創新育成中心,可見由大專院校來籌辦創新育成中心為我國在執行育成政策. 械、生物等科技範疇之產業為主要培育對象,見證創新育成中心與育成政策互. ‧ 國. 學. 相配合企圖符合現今產業趨勢而打造台灣中小企業產業轉型所展現出的成果.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2015)。. y. Nat. er. io. sit. 創新育成中心從 1990 年代中期開始發展,歷經了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及政策 方向,施秀玲(2006)將育成中心的政策發展大致分為四階段,1994~1996 年. al. n. v i n 創新育成中心萌芽規劃階段引進美國創新育成中心模式,經濟部中小企業發展 Ch engchi U 基金管理委員會決議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並著手進行規畫整套措施. 的實行辦法;1996~2000 年創新育成中心快速成長階段以《鼓勵公民營機構設 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要點》作為其快速成長的制度背景,此階段成立之創 新育成中心大多由中小企業處的發展基金作為財務主要補助來源,育成中心具 體的成長與運作方式奠定了日後育成中心發展的重要基礎;2000~2002 年經濟 部配合行政院於九十年度提出之「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而推動執行「強化中小 企業創新育成功能計畫」,強化創新育成功能並因應育成中心數量上的急遽增 長,必須在品質上進行監督與協助才能符合其所設定之角色定位,此階段著重. 15.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3) 於育成中心實質功能上的運作效率與品質監督;2002 年開始建立創業育成平台 以配合日漸完善的中小企業創業與創新活動,除了育成中心原有的工作與功能 外,推動多項創業資金與資訊支援的機制進行結合,試圖建立起完整的創業育 成平台。以階段性的政策方向來看,創新育成中心現今所呈現的整體運作機制 與發展方向為各階段內之目標與政策實行所累積而成的結果。. 若從創新育成中心本身發展的角度而言,自創立初期以來至今約 20 年的發 展歷史,其同樣經歷了階段性的發展過程(蔡千姿、蔡旻翰 2010),最初的政. 治 政 大 軌道並配合產業創新的需求,創新育成中心進入擴散發展階段,育成中心數量 立 策引導階段由官方所提出的政策作為其成立的宗旨與依循,隨著發展逐漸步上. 大幅成長,為台灣的創新需求提供更為周全的育成環境,然而,當育成中心在. ‧ 國. 學. 組織環境中數量眾多時便會進入思考該如何將其組織價值付諸實現的階段,育. ‧. 成中心必須符合外界對其育成效果的期許及帶動區域性產業發展的附加功能,. y. Nat. 此時育成中心必須思考是否有完整發揮其角色功能及如何調整組織型態與方向. er. io. sit. 才能符合現今產業的創新需求。綜觀目前台灣創新育成中心,現正處於價值實 現的階段,該如何將育成中心的核心價值反映在產業環境中並成為帶動產業轉. al. n. v i n 型、創新及區域產業發展的動力是當前育成中心發展時須考慮的重要課題。 Ch engchi U. 檢視現今台灣的創新育成中心發展概況,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在全國創新 育成中心中占有極高的比例,展現學術資源給予創新需求的重要援助,將學術 成果應用至產業技術創新之上,共創產學合作的培育環境。台灣以科技範疇為 主的育成目標可連結至學術型育成中心的運作,學術上的技術資源援助與服務 成為中小企業在科技新創方面十分有利的協助,學術型育成中心所蘊含的大學 學術背景與資源被視為技術與知識的供給者,發揮創新育成中心的中介角色成 為產業界與學術界的溝通橋樑。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之官方資料中得知,106. 16.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4) 年度當中,台灣共有 147 所創新育成中心進行運作,而其中有 98 所育成中心屬 於由大專院校為主導單位的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可明顯發現學術型育成中心 為台灣育成相關政策極為關鍵的一環。下表為本研究對於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 分布之整理。. 表 2-1 106 年度台灣學術型創新育成中心分布 縣市別. 所數. 基隆市. 1. 台灣海洋. 新北市. 12. 空中大學、台藝大. 16. 術學院、明志科大、景文科大、淡 治 江、聖約翰科大、華夏技術學院、 政 大 輔仁、醒吾科大. 立. 台大、政大、台灣師範、國北教、. 同、實踐、東吳、台北城市科大、 台北醫學、銘傳. 中央、台北商業. 中原、健行科大、元智、萬能科. ‧. 8. 世新、中國科大、中華科大、大. 學. 台科大、北科大、陽明. 桃園市. 中心隸屬之大專院校(私立). 亞東技術學院、真理、台北海洋技. ‧ 國. 台北市. 中心隸屬之大專院校(公立). 大、長庚、龍華科大. 1. 新竹市. 4. 交大、清大. 中華、元培醫事科大. 苗栗縣. 2. 聯合. 育達科大. 台中市. 10. 勤益科大. sit. io. v i n 科大、弘光科大、朝陽科大、東 U. n. al. er. Nat. 明新科大. y. 新竹縣. 中國醫大、中山醫大、亞洲、嶺東. Ch. e n g c h i 海、逢甲、靜宜. 南投縣. 2. 暨南. 南開科大. 彰化縣. 5. 彰化師範. 中洲科大、大葉、建國科大、明道. 雲林縣. 3. 虎尾科大、雲科大. 環球科大. 嘉義縣. 2. 中正. 稻江科技管理學院. 嘉義市. 1. 嘉義. 台南市. 8. 成大、台南. 南臺科大、台南應用科大、嘉南藥 理、崑山科大、遠東科大、長榮. 高雄市. 14. 中山、高雄、高雄師範、高雄應用. 東方設計學院、樹德科大、正修科. 科大、高雄海洋科大、高雄第一科. 大、義守、輔英科大、高苑科大、. 大、高雄餐旅、. 高雄醫學. 屏東縣. 4. 屏東、屏科大. 大仁科大、美和科大. 宜蘭縣. 2. 宜蘭. 佛光 17.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5) 花蓮縣. 1. 東華. 台東縣. 1. 台東. 澎湖縣. 1. 澎湖科大. 總計. 98 所.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育成加速卓越服務網所提供之資料 http://incubator.moeasmea.gov.tw/. 第四節 擴散相關理論回顧 學術型育成中心廣泛地成立於各大專院校組織當中,不論其所隸屬的學校 性質為公立或私立、普通大學或科技大學,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普遍化現象是橫. 政 治 大. 跨整個組織領域而非侷限於特定大專院校類型當中,並沒有某種類型的學校對. 立. 於學術型育成中心表現出特別明確的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從功能展現來. ‧ 國. 學. 看,仍有少數學術型育成中心存在成效不彰及未完全發揮功能的問題,甚至出. ‧. 現了極少廠商或無廠商進駐的現象(監察院全球資訊網 2015)。由此可知,若 是單由學術型育成中心在功能面向的追求與實踐來探討是不足以完整解釋其擴. y. Nat. io. sit. 散過程及普遍化成立現象的。因此,企圖提出與功能論觀點相互補充的分析角. n. al. er. 度,由不同的階段切入台灣學術型育成中心的發展,在擴散過程階段利用組織. i n U. v. 制度論之理論觀點作為其動態化擴散過程的解釋。將組織制度論的觀點視為學. Ch. engchi. 術型育成中心普遍化成立現象在擴散過程的階段性、歷程性解釋。此外,關於 台灣學術型育成中心的功能、成效方面的研究已有為數不少的討論,例如:育 成中心蘊含的多樣培育功能、育成中心的出現為新創產業或中小企業轉型帶來 的效益等(袁建中 1996;溫肇東 2000;李憲祥 2000;林姵君 2006;施秀玲 2006),因此,研究者期望能利用擴散的理論觀點提出不同的分析角度。基於上 述提及的理由,本研究利用制度論觀點下的擴散理論由大專院校組織領域、外 部環境等制度層次來探討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普遍化成立的擴散現象與過程,並 將擴散理論的分析觀點作為功能論的互補性理解。. 18.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6) (一)「擴散」之理論回顧與探討 1.. 擴散的源頭—正當性意涵與制度同型機制之運作 組織理論當中的常見的功能論觀點多數圍繞著對於效率的追求與其功能結. 果的講究,科層化運作模式便是組織實踐效率與功能的普遍實例,利用科層化 的組織模式來獲得效益最大化的成果,並且使每一層級皆能發揮其功能以完成 各自的目的。然而,按照功能論的邏輯,每個組織的運作應該要符合效率並展 現出相對應的功能,那些並非仍然保有效率或實質功能卻持續存在的組織又該 如何解釋呢?DiMaggio 及 Powell(1983)提出組織制度論的觀點來進行解釋,. 治 政 大 概念進行對話,並非每個組織的運作都有確切的功能且能符合效率,組織結構 立. 並補充與反駁功能論在組織上所提出的解釋,試圖與過去的科層化與理性化之. 在面臨新環境或改變時的回應策略,不是全都出自於強化效率或功能的動機。. ‧ 國. 學. 不論是新創立抑或是現存之組織在組織環境中皆承受著不確定性的壓力,並嘗. ‧. 試做出改變與回應,選擇已被使用過的策略或是具有共享性、辨識度的概念會. y. Nat. 是風險較小的方式,此種解決方式比起在效率或功能上的追求是相對容易的,. er. io. sit. 而具有辨識度的概念同樣也會因為不斷地被組織中的行動者使用而進一步強化 與承認,形成了正當性(legitimacy)內涵,並逐漸成為組織領域中成員為了減. al. n. v i n 少不確定性與獲得其他行動者承認而直接採取的策略,正當性概念被整個組織 Ch engchi U 領域廣泛接受並採納,促使後續同質現象的產生。. DiMaggio 及 Powell(1983)認為科層化組織運作模式即具有強烈的正當性 意涵,是廣泛被組織領域承認、賦予正當性的運作模式,也因此眾多組織會採 用此種模式,以減少環境中不確定性的影響。縱使科層化的模式隨著其發展被 發現逐漸失去效率方面的功能等理性化會面臨的問題,但其於組織領域中所具 有的正當性意義並不會隨著效率或功能的降低而消失,科層化組織運作模式在 組織領域當中未因此消失反而仍繼續被廣泛地使用,只要能獲得環境中行動者. 19.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7) 承認與實踐便能持續運作下去,驗證了組織制度論強調的環境影響力,並非如 同功能論觀點所述必須在功能的目的導向下才能發展與生存,制度論的觀點能 探討組織領域的制度、環境、結構是如何由外部來影響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成 立,其相關討論補充了功能論的解釋角度。接著將梳理有關制度論中的基本概 念與理論,有助建立對於擴散理論概念的理解。. 制度的建立與實踐具備且必須經歷獲得其社會實體辨識的過程,DiMaggio 及 Powell(1991)認為社會實體當中的成員必須對制度產生共同理解並共享其. 治 政 大 產生的社會實踐是由可理解的規則與文化、儀式傳統等集體行動組成。制度成 立 內涵意義,使其能展現出高度辨識度並且被成員們實踐,而附屬於制度之下而. 為社會實踐的行動依據,並提供了一套腳本(scripts)使行動者能有所依循,. ‧ 國. 學. 在組織制度論之論述當中此套行之已久且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腳本能加速運作程. ‧. 序與規則在社會實體場域、組織領域間的擴散與影響(DiMaggio and Powell. y. Nat. 1991),與上述所提及制度具備的辨識度能有所呼應,具有辨識度之制度腳本成. er. io. sit. 為行動者在採取行動時理所當然的實踐方式,而在此套腳本的運作之下,制度 所具有的正當性不斷地被實踐給強化,而正當性便成為行動者在進行實踐時追. al. n. v i n 求的目標,具有正當性的實踐與行動才能在領域當中獲得普遍性的認可與辨 Ch engchi U 識。. 正當性使組織能夠達成且維持被社會廣泛理解、認知的成功,並避免在組 織領域當中失敗的機會,Meyer 及 Rowan(1977)將正當性理解為組織領域當 中外部標準建立的重要基礎,組織利用正當性強化自身所擁有的支持及運作的 穩定並保障於領域當中的存活機會。當正當性成為凌駕於組織領域之上的一套 對於制度的共同理解,組織便會依賴其所帶來的穩定發展與成功機會,能保持 並強化組織正當性內涵的制度便廣泛地於領域之中流傳,進而展現出了組織領. 20.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8) 域當中逐漸明顯之同質化現象(Meyer and Rowan 1977)。可以發現,驅使行動 者追求正當性的動機與功能論中所預期的功能性動機不盡相同,行動者的行為 並非全都來自個體的理性選擇,制度論取徑的框架下想傳達的是環境、組織領 域、制度等外部結構所形塑出的行為選擇。. 組織領域的發展一旦完善,便會產生趨向同質化方向發展的現象, DiMaggio 及 Powell(1983)提出「同型」 (isomorphism)的概念,是促使組織 以同一領域當中其他行動者選擇的運作方式來面對相同的環境條件之驅動力,. 治 政 大 現的原因來自於組織環境的選擇機制,缺乏效率的組織自然會在競爭中遭到淘 立 同型又可進一步區分為兩種不同類型:競爭同型與制度同型。驅使競爭同型出. 汰而消失,競爭的壓力促使組織為了確保存活而採取保證成功的策略,為了能. ‧ 國. 學. 在競爭中生存的組織會選擇採納某特定類型的成功策略與經驗,展現出同質的. ‧. 傾向。然而,競爭同型強調的是組織在效率與功能上的競逐與生存,而制度論. y. Nat. 當中討論的同型概念則是著重於制度同型的分析,聚焦於組織對於外部環境與. er. io. sit. 組織領域的適應與調整而展現出的同質化現象。就制度同型的觀點而言,組織 領域中的同型並非總是來自對於效率的講究或彼此間競爭的結果,而效率與正. al. n. v i n 當性所引發的行動間有時是彼此互相牴觸的,具有正當性象徵的行動或決策並 Ch engchi U. 不是總能符合效率的要求,正當性的獲取有時是相對容易且能對組織之存活與 穩定產生加乘效果的(DiMaggio and Powell 1983),對於正當性的追求與掌握成 為制度同型現象的重要動力來源。正當性的追求取代以往對於效率的強調,組 織也會因其對外在環境適應的需求而接受普遍存在的結構性規範,此套被成員 所承認、辨識且具有正當性象徵之規範或標準則成了制度同型的重要依憑。. 組織領域中的制度同型結果可區分為三種同型機制的運作,同型機制成為 組織領域於同質化過程中的重要中介,制度同型的三種機制分別為:強制同. 21.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29) 型、模仿同型、規範同型(DiMaggio amd Powell 1983) 。(1)強制同型:具有 強制力且明確的政策或指令所驅使的同型運作機制,政策或指令的法律效力與 國家對於組織在法律與技術性上的要求多方面影響組織結構與環境,同一組織 領域被相同之強制性力量型塑,組織的決策成為對於政策採取的直接回應,如 此一來,才能確保組織行為能符合明確的政策制度,也因此使得領域當中的組 織產生同質化之現象;(2)模仿同型:組織所處環境或組織目標的不確定性容 易引起相同組織領域中之行動者的模仿行為,利用已成功或運作穩定的組織作 為指標進行模仿,選擇模仿的方式來解決組織所面臨之不確定性問題所需付出. 治 政 大 的手段或策略以消除不確定性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同一領域中明顯成功、取 立 的成本較低。組織會感受到來自同樣領域間成員的壓力,促使其必須採取相似. 得正當性的組織案例或決策走向會成為組織進行仿效時的參照,組織間的模仿. ‧ 國. 學. 行為便助長了模仿同型機制的運作與同質化現象的發展;(3)規範同型:此機. ‧. 制與專業化現象密切結合,專業化為特定職業條件、內涵、位置的規範化過. y. Nat. 程,專業化的訓練機構為培養再社會化行為與學習規範性要求的重要場域,透. er. io. sit. 過同樣系統性專業化訓練之行動者傾向採取類似之組織行為,因此,組織策略 或行為容易因專業化規範的訓練模式與內容而產生規範同型。.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擴散為制度同型現象產生的重要過程,經由「擴散」程序的中介後,組織 領域內的同質化結果才能達成。研究者認為就學術型育成中心普遍出現之現象 而言,是三種同型機制相互作用、互動後產生的同質化結果,創新育成中心被 賦予了能夠使大學領域中各個行動者所辨識的正當性意義,而此正當性意義在 大學組織領域中全面地擴散,大專院校藉由獲得創新育成中心含有的正當性象 徵以消除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危機及強化其學術與創新間的積極形象並獲得組 織領域中的廣泛承認,廣泛地成立學術型育成中心於各校園內,進一步造就了 現今所呈現出之創新育成中心普遍林立於大專院校校園機構中的景象。. 22.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0) 2.. 擴散之理念與機制類型探討 擴散的核心概念源自於「傳播」,Strang 及 Soule(1998)認為擴散藉由行. 動者間彼此的溝通與影響來進行散播,使得某種概念與行動得以從最初來源流 向行動者,並透過實踐來指涉擴散所涵蓋的結果及證明擴散現象被行動者接 納,而實踐則體現於:行為、策略、信念、技術與結構等方面。擴散現象具有 兩種不同的解釋取徑,第一種解釋將擴散的結果視為個人之理性選擇的結果, 行動者以更有效率之實踐作為其最佳選擇,而為眾多行動者所選擇之社會實踐 也就反映出行動者的選擇偏好並產生擴散現象;第二種解釋取徑將環境影響納. 治 政 大 者會因共享的理解或所身處相同環境而做出類似的社會實踐,也因此影響擴散 立 入擴散的考量當中,外在環境與制度條件將會形塑行動者的行為與選擇,行動. 過程與結果的呈現(Strang and Meyer 1993;Strang and Soule 1998)。外於行動者. ‧ 國. 學. 之制度條件為 Strang 及 Meyer(1993)所強調之擴散的重要機制與中介,看似. ‧. 經由行動者理性選擇而產生的擴散現象仍是由其所身處之制度環境或條件形塑. y. Nat. 的結果,由社會作為居中媒介將某些行為實踐與思維觀念向更廣大的集合體傳. er. io. sit. 遞,制度條件與社會系統成為擴散的重要中介,社會蘊含之制度條件與背景對 於行動者的社會實踐產生影響,並且進一步作用於擴散現象的展現之上。基於. al. n. v i n 擴散的第二種解釋取徑可以得知制度條件的中介與影響為擴散的重要機制,本 Ch engchi U 文主要以此解釋取徑來支持擴散理論的分析,且更能符合以制度論為主的研究 角度。. 擴散現象的作用模式大致可分成兩種,分別是:文化連結式的擴散、理論 化式的擴散(Strang and Meyer 1993)。文化連結串聯了行動者對於制度條件的 共同理解並左右擴散現象,此種共享的文化連結建立於所處的社會實體之上, 社會實體當中的行動者發展出一套供普遍理解的行為運作及認知模式,相同的 社會文化思維、分類生產了加速擴散的制度條件,同一社會分類的行動者在擴. 23.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1) 散作用的進行上會較為快速,行動者間的「認知相似性」強化了擴散的效果, 因其社會分類的劃分定義及影響行動者的行為選擇,也因此生產了加速擴散的 社會條件。共享相同文化理解拓展了傳播的速度與範圍,並使得文化連結式的 擴散作用能傳遞地更為快速且無礙,行動者能辨識且共享的文化連結成為擴散 過程中重要的作用模式。. 以社會為實體的文化連結擴散作用似乎僅限於某實際劃分的社會場域及社 會實體,對於全球化範圍世界系統的擴散作用似乎無法進行此種共享文化連結. 治 政 大 理論化的方式將概念或行為模式進行規格化與公式化,進而產出一套理論模型 立 的解釋,在全球化尺度之下除了社會關係之外有著更為廣泛的相似性,必須以. 解決以文化連結為擴散機制可能會產生的阻礙,文化分類之擴散便能因其理論. ‧ 國. 學. 化之結果而加速向外傳播之過程(Strang and Meyer 1993),理論化層次的擴散. ‧. 作用能補充文化連結層次無法解釋的部分。理論化式的擴散會透過對規則進行. y. Nat. 標準的定義與詮釋而傳遞給接收者,且預測接收者在接受了此套理論化之概念. er. io. sit. 模板後能產出相似的社會實踐結果,理論化成為一種更為廣泛的擴散機制,模 型的規格化與公式化使擴散作用更加普及,改善文化連結式擴散因缺少標準模. n. al. Ch. 型而無法於全球性尺度擴散的侷限。. engchi. i n U. v. 將全球化視角融入擴散過程之中,現代化當中的標準模型因全球化的作用 與影響而具有高度的正當性(Strang and Meyer 1993),能藉由理論化的方式排 除接收者間的文化差異或社會規則、實踐方面的適應不良,呈現相似的模型運 作方式,理論化模型的產出成為現代化、全球化尺度之下主導的擴散機制。. 擴散作用遍及全球範圍,全球擴散現象以理論化的制度概念或行為模式為 基本的擴散機制,Dobbin、Simmons 及 Garrett(2007)探討國際間公共政策的. 24.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2) 擴散現象,提出了四種不同的擴散模式,分別是:建構主義模式、強制模式、 競爭模式、學習模式。(1)建構主義模式:擴散的產生基於同一範圍或領域中 所共享及可辨識的社會建構基礎,全球規範形塑與影響多數國家政策產生改 變,並建構出一套具有正當性的理想行為模式,國家便會模仿此一政策典範, 造成此政策模式的普遍化擴散與主宰。公共政策被社會接受、理解的過程是分 析擴散之建構模式的重要關鍵,具領導力或已成功的國家範例、專家對於新政 治規範之提倡與建議、國家間的相似程度或鄰近地緣網絡皆能建構出國際公共 政策被社會接受並理解的一套詮釋;(2)強制模式:不自由的政策擴散機制,. 治 政 大 散具有強烈的中心向邊陲流動之特性。模式中存在著制約性、強勢政策之領導 立. 由強勢國家、國際組織的力量所驅使並形塑其餘國家的政策選擇,此模式的擴. 與霸權思維等支配性特色,必須順應強勢國家或組織所設下之條件,才能取得. ‧ 國. 學. 正當性的門檻得以與強權國家或組織產生互動。政經上的霸權支配了政策的發. ‧. 展並將其擴散,其餘國家不得不接受並制定出一套類似且能順應的政策系統;. y. Nat. (3)競爭模式:此模式的擴散來自競爭對手所給予的壓力而使得國家必須接受. er. io. sit. 政策的改變以維持競爭上的優勢,政策的擴散直接來自於對競爭對手的回應。 全球化競爭的影響同樣顯現在競爭模式的政策擴散中,政府必須選擇對於全球. al. n. v i n 市場有利的政策來吸引投資並維持競爭力,此種模式使國家與組織放棄於競爭 Ch engchi U 當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公共政策,具有競爭優勢的政策體系會大幅度向外擴散,. 極有可能會發生國家政策間的同質化現象;(4)學習模式:學習模式並不只是 政策制定者對於政策改變單方面的適應而已,而是制定者本身對於政策的因果 與成效的思考方式或邏輯產生改變,可直接或間接地從自己與他人的經驗中學 習。他者的經驗將被學習並強化,或者由成功的案例引導學習,政策會被成功 的經驗影響,由他人的成功來定義自身的政策與情況,並以此為出發點進行政 策制定,學習模式之下的政策擴散具有明顯的學習典範存在。. 25.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3) 綜合上述之回顧可以得知全球之擴散現象仍是根植於基本的理論化擴散機 制,藉此消弭文化連結上的界線,並透過在全球尺度之下不同的擴散模式而達 到政策的向外傳播。從文化連結式的擴散延伸至理論化式的擴散,制度條件一 直都是擴散能否造成影響並被接受的重要背景因素,政策的全球擴散現象展現 出了各國制度條件對於經由擴散而傳播之公共政策的接受程度與實踐程度,也 因為以全球作為尺度的互動與競爭,使得政策的擴散作用遍及各國,而擴散所 觸及之國家範圍則會在類似的公共政策運作之下而展現出同質化的結果。. 治 政 大 隨著 1980 年代通過強調專利技術與智慧財產權等研發相關的政府贊助法 立. (二)美國學術型育成中心的向外擴散. 案,將具有創新技術與專利研發功能的創新育成中心概念推及至大學與研究機. ‧ 國. 學. 構之中。學術型育成中心配合當時的制度條件與環境現況展開在校園內的擴. ‧. 散,育成中心的成立體現了行動者能夠接受並理解運作模式與功能,進一步落. y. Nat. 實社會實踐,使得學術型育成中心自 1980 年代開始數量便呈現顯著增長趨勢。. er. io. sit. 就其呈現之擴散現象而言,偏向共享同一文化連結與處於同一制度條件之下的 擴散結果,以相關法案作為學術型育成中心設立的正當性來源,呈現出美國國. n. al. i n 內大學組織中學術型育成中心相繼成立的同型現象。 Ch engchi U. v. 將視角延伸至學術型育成中心的全球擴散面向,美國的學術型育成中心逐 漸成熟並展現出在創新與小型產業上的協助功能與培育成果,其在育成領域上 的成效成為其餘國家試圖學習與仿效的成功案例,以美國模式來發展國內之學 術型育成中心,例如:德國與日本學習美國之作法,於國內成立國家育成中心 協會(Brandt 1991),以國家層級推動育成事務,進一步造成相關制度與政策以 美國為源頭而向外展開擴散。利用育成中心擁有的資源增加國內產業競爭力與 市場上之存活率,學術型育成中心也以美國為全球擴散的起源而向他國傳遞。. 26.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34) 「育成」相關概念的發展美國同樣先於歐洲,Rudy(2004)在對於歐洲育 成中心的討論中指出歐洲最早出現的育成中心機構是在 1975 年的英國,是種為 了增加區域競爭力的工具。在歐洲的育成中心中,以技術培育為目標的育成中 心占了 25%,其中更有一半是附屬於大學之下的育成中心,而以基礎研究為育 成目標的育成中心則是以美國之學術型育成中心作為原型,集中於生物技術領 域中,將實驗室中的研究想法轉換成為能於市場上運用的專利技術,並獲得授 權金等收益。. 治 政 大 產業間的關係,歐洲大學在有關專利授權與研發方面的發展取鏡於美國大學機 立. Owen-Smith 等人(2002)比較美國與歐洲大學在生命科學領域當中學術與. 構,並且參考美國相關之組織規則與制度,使其有具體的制度依據能仿效與遵. ‧ 國. 學. 從,符合此套制度運作且最有效率之產物則是大學內成立相關育成機構,學術. ‧. 型育成中心也就成為歐洲大學當中與業界接軌與進行互動的窗口。美國擁有多. y. Nat. 樣且龐大的公共研究系統,其主宰了全球的專利授予制度以及跨國間的研發創. er. io. sit. 新網絡(Owen-Smith et al. 2002) ,歐洲大學必須接受美國在研發與專利領域當 中的領導位置,從美國的主導地位也就能解釋美國式專利育成模型為何會被歐. al. n. v i n 洲甚至其餘國家模仿與學習,必須訂定一套相似的制度以符合美國模型才能確 Ch engchi U 保符合組織領域中的規則與國家自身的獲益,美國所建立的大學專利育成模型 也因其在制度與研發專利領域中所挾帶的主宰優勢而逐漸向外擴散。. 從全球擴散的視角來分析美國學術型育成中心的擴散現象,就制度條件與 環境而言,美國擁有使育成中心健全發展的相關法律制度與創新環境,而附屬 於美國大學中的學術型育成中心發展相對較早並且更加成熟。對於專利研究的 贊助與提倡也賦予美國在專利領域方面顯著的成就,並將之連結至學術型育成 中心的功能之中,其所主導之一套運作流程與產學間合作方式成為系統化且具. 27. DOI:10.6814/THE.NCCU.SOC.002.2018.F0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tough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in the futur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passing the relevant assessment conducted by the

Therefore,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market structure of the tire companies in Taiwan rubber industry, discuss the issues of manufacturing, marketing and

After 1995,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changed a lot in Taiwan, the cost of employee and land got higher and higher, the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in Taiwan faced to

Based on the 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resources and lodging industry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aiwan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vestigate market concentration ratio and perform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hotel industry.. We use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