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融洽,彼此互動頻繁,互相當對方的玩伴,也較不容易產生分組時找不到玩伴或 拒絕其加入遊戲等被排斥或者被攻擊的情形。

第二節 研究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論,分別針對有關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壹、 對教師的建議

一、 重視幼兒「生理我」自我概念的發展

當幼兒開始有了「我」這個概念時,就代表幼兒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擁有良 好的自我概念,能夠讓幼兒在未來展開學業或交友等關係時以正面的態度應對,

相對也能發展較開朗的人生觀,以及能夠從容面對挫折。每個幼兒的生命都是獨 特的,擁有不同的個性,因此重視幼兒的自我概念,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 部份,提供自由探索的機會,放手讓幼兒試著體驗生活,傾聽幼兒的聲音,讓幼 兒適當的表達情緒,不要否定幼兒的感覺,當幼兒無法完整描述情緒時,盡量幫 他完成描述,這可幫助幼兒加強自我概念。

二、 促進幼兒利社會行為產生

營造一個富有溫馨、充滿愛及互助的學習環境,並真心關愛幼兒也都能彼此 相敬相愛,幼兒自然能耳濡目染,懂得彼此相愛,也才能夠發揮同理心,感受到 關愛後進而影響他人。在幼兒園混齡的環境中,鼓勵年齡大的幼兒可以主動去照 顧、協助、指導年齡較小的幼兒,學習如何去當一個大哥哥、大姊姊的角色;相 對的,年齡小的幼兒可以把年齡大的幼兒,當成是一個學習的楷模,請求協助的 對象。教導及鼓勵幼兒表現出利社會行為,有助於幼兒易於被同儕所接納,也會 有較良好的同儕關係。幼兒從中不斷感受愛,學習愛,進而表達愛,才能真正付 諸關懷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三、 提供幼兒兩性多元學習的環境

在兩性教育平等的環境下,我們需要讓幼兒在各方面的領域中皆能有探索的 機會,提供不一樣的生活經驗,往往都能夠鬆動幼兒對於事物、現象的刻板印象,

藉由多樣性的學習活動,協助幼兒培養多種興趣。幼兒大多有偏好同性團體的傾 向,提供幼兒與其他性別幼兒相處的機會,有助於幼兒對於另一性別友伴的瞭 解。培養正確性別平等觀念與價值判斷,最後將性別平等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當 中,當孩子在幼兒園裡可以得到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將有助於自我概念的提升。

四、 提升幼兒的道德智能

幼兒的人際智正處於基礎技能階段,它必須藉由從他人身上尋求解釋的機制 去了解他人,進而學習發現與認識自己。在幼兒園中,團體討論、分享或遊戲都 能讓幼兒有較多機會去面對衝突,其有助於提升社會敏感度及道德智能。隨時與 幼兒進行機會教育,以討論方式提供反向的思考,幫助幼兒釐清觀念上可能的偏 誤,並訓練獨立思考與判斷,讓幼兒學習在衝突中重整經驗,達成共識以促進人 際關係的成長。

貳、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 研究樣本方面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僅限於台東縣東河鄉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幼兒為研究 範圍,由於人力、物力、時間及經費的限制,未能擴及其他地區作調查,因此,

研究結果之推論僅限於台東縣東河鄉公立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幼兒為範疇。不同的 研究範圍,會有不同的研究變項現況,產生不一樣背景變項與研究變項的差異 性,研究變項間的相關性也不盡相同。期望本研究結果可以為後續相關研究提供 參考。未來相關研究若能將研究範圍擴展到其他地區,則可擴大推論範圍,提升 研究的外在效度,使得相關研究的結論與建議更有價值與功能。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問卷在「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關係」上,無法設計出理論上涵蓋 的所有概念,於是在問卷變項設計上,有其先天上之限制,無法完全顧及所有的 相關變項。有關自我概念及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因素很多,例如社經背景、家庭 結構等,都值得深入探討。未來相關研究若能將上列相關變項併納進來加以探討 研究,則可使得研究結果更為深入與周延。

三、 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為探究幼兒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性,以調查問卷方式進行 施測,由教師依據平時觀察幼兒行為代為勾填,教師填答時的個人情緒、態度以 及認知等主觀因素影響,對於問卷題目的解釋也可能有所偏差,以致影響問卷統 計分析的信、效度。因此,未來的研究可附上填答問卷的詳細說明,減少因主觀 認知所造成的誤解,對於問卷的信、效度有正面助益。

四、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在實徵研究上採問卷調查法,係量化的研究,然而限於問卷設計的條 件,研究者僅能究問卷蒐集來的簡單數據資料,加以整理、分析得出研究結果,

並藉此研究結果加以推論,這一點可從本研究結論部分清楚看出,研究者下結論 時,往往只能依據研究結果,推論其原因可能為何,並無法提出真實確切的答案。

因此,建議未來相關研究,為求對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關係有更深入與周延的探 討,應於量化分析之後,輔以進入現場觀察或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以補量化研 究之不足。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王克先(1975)。發展心理學新論(三版)。台北:正中。

王柏壽(1986)。同儕在幼兒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教師之友,27(3),23-25。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

99-152。

王珮玲(1998)。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第二版)。台北:心理。

王雅慧(2009)。幼兒行為調節、隱藏情緒能力與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伍啟良(2003)。自我成長團體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現過動症學童自我概念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江麗莉、蘇靖媛(譯)(2003)。幼兒社會能力輔導(原作者 L. G. Katz, D. E.

McClellan)。台北:華騰。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 市立師範學院,台北。

吳孟槿(2013)。高職進修學校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吳春鳳(2005)。一個班級幼教師營造同儕友愛情境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吳晃彰(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吳淑惠(2009)。繪本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吳惠琴(2003)。幼兒繪畫表現形式與自我概念之研究-以原住民及一般幼兒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呂素幸(1992)。同儕輔導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東大學,台東。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

李淑惠(1995)。幼稚園活動室互動行為之研究---角落學習區之觀察(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文化大學,新北。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李燕、李浦群(譯)(1995)。人際溝通-修定版(原作者:Trenholm S. &Jenson A.)。

台北:楊智。

周佑玲(2002)。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南師範學院,台南。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林本喬(1983)。國小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之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3,77-126。

林育雅(2009)。台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林邦傑(1986)。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台北:正昇科學教育社。

林佳蓉(2009)。萬千寵愛?隻身獨影---談獨身子女、兄弟姊妹、一個伴。張老師 月刊,346,36-43。

林佳蓉(2012)。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林幸台、張小鳳、陳美光(200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s Self-Concept Scale TSCS:2)。台北:測驗。

林彥妤、郭利百加(譯)(1991)。心理衛生-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原作者:Derlega, V. J. & Janda, L. H.)。台北:桂冠。

林春妙(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雯菁(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靜宜大學,台北。

林翠媚(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R.Shaffer)。台北:心理。

林憶鳳(2012)。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亞洲大學,台中。

邱麗屏、陳淑芳、劉奕蘭(1999)。學前幼兒自我概念之探究。載於 1999 行動研 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0-172。

侯雅齡(2001)。兒童自我概念量表之發展。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8(1),

141-166。

信誼基金會(1991)。幼兒讀物之概念分析研究---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自然生 態為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

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

施宇峰、譚子文(2011)。依附關係和自我概念之關聯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25(1),1-27。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 對人際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科技大學,台南。

洪若和(1992)。自我概念的發展。國教之聲,26(2),41-45。

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臺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莉竹(1996)。當我們同在一起談國小階段兒童的社會行為。教育資料與研究,

11,12-13。

洪雅雯(2001)。學童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胡玉鳳(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師範學院,嘉義。

胡秀娟(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結構、自尊、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

徐振堃(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徐振堃(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