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健康與體育」是九年一貫課程中唯一和生命延續息息相關的學習領域, 然 而跟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執行當即,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更應一起討論。

健康教育的目標在於健康行為的實踐。由自覺進形成一個人的價值觀念,在教學上 佔著極重要的分量,尤其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才能真正影響他 們的態度和行為。

健康教育已由過去被認為是「剝奪人生樂趣」的一門學科,轉變成為協助學生

「解開人生自我價值觀」的澄清過程,身為教育人員,應抱持著「如何教比教什麼 更重要」的態度來從事教學。

體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和運動習慣,而不是製造一個競賽的 勝利者,也不是只是去追求「贏」的目的。也就是說,受過良好體育教學薰陶的學 生,不論其天分如何,都應該有機會參與身體活動,發展適合其年齡應有的運動技 能與態度。而且,特別是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

體育教師透過良好的課程規劃、教材選擇與教學方法來配合學生不同的需求,

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體育態度的學習者。

「高中階段」的目標在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體育態度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是 青少年體育態度萌芽、身體快速成長發育與生活行為習慣養成之關鍵時期。

藉由了解高中學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進一步探討其相關 之影響,並進而提出具體的建議,希望能提供實用的教材,以提供健康與體育領域 新課綱規劃者與教學者的參考,進而增進學生積極、正向的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鼓勵學生藉著健康行為的養成、運動行為的培養與鍛鍊,改善自己的健康,

同時在與別人互動中去影響他人,以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並在國家整體競爭力中,

擔負起教育的重要使命。

十二年國教中,若能結合九年一貫之七大學習領域的精神,唯有「健康與體育」

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在我們提倡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沒有健康的 身心,一切都將是空談。其最重要的理念是:從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讓學習 的成果與日常生活相互結合,替代過去追求理想但難以實現的「紀錄」,以及遙不 可及的「理論」。選擇提升休閒活動參與的方法,並執行個人終生運動的計畫。

研究者曾參與臺北市高中學校所提出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會議,發現大家都

只是朝著「健康生活」、「健康飲食」等議題討論,但並沒有結合體育做相關聯性 的活動,如果,教育當局能夠針對高中生做一連串的體育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課 程,那麼,「落實一校一運動團隊,培養一人一運動的習慣」,如此,不論學生以 後出社會工作,都能養成「不論再忙,也要運動」的習慣。

下列是針對本研究所提出的幾項建議,

一、研究結果

(一)性別差異

1.在體育態度表現上

所呈現的差異為男生優於女生,建議課程設計及教學上應重視性別平等,

並多鼓勵女生參與學習,以提高學習動機,來滿足學習成就感,可以減少 性別在體育態度行為上的差異。

2.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所呈現

性別差異也是男生優於女生,建議各校加強推廣「健康促進」概念,以培 養正向且積極的「生活型態」,使高中女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健康 衛生的習慣,以及安全行為,並提升個人的生活質感。

(二)身體質量指數 (BMI) 差異

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所呈現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 等級差異為正常等級顯著 高於過輕等級,建議各校可以針對過輕等級的學生成立「健康增能專班」,

以增進健康的觀念,經由學校所教導的生活型態與行為的改變、運動與飲食 習慣的調整,有效預防因不當的過輕觀念而產生的疾病。

二、未來研究

(一)本研究探討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對高中生運動行為差異之情形,

發現對運動行為比其他研究所投入之變項更具有行為預測力,建議未來研 究可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本研究發現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相關性存在,而「健康與體育」

在九年一貫課程和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為統一的學習領域,可繼續深入探討,

建議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再加入其他因素,如:課業壓力、自我信心提升、同

儕支持及壓力、情境影響等,將可提供更多有益的結果,以提供教育當局作 參考。

(三)影響體育態度與建康促進生活型態因素有很多,態度與行為的量測過程是複 雜的,未來研究可針對本量化研究結果,深入探討並瞭解真正存在的問題。

(四)本研究體育態度量表24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41題,合計達65題。對於 填答的高中生忍耐力是一大負荷,建議未來的研究者可設計簡化工具,編製 符合高中生適用之「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做為測量工具 ,以增加學生耐心填答的意願。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志音 (1988) 。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 (上) 。公共衛生,15 (1) ,16-26。

丁志音 (1988) 。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 (下) 。公共衛生,15 (2) ,157-171。

仇方娟 (2007) 。南區五專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雄中學報,

(10)。

尹祚芊 (2000) 。學校衛生護理。臺灣醫學,4 (2) ,215-222 。

王秀紅 (2000) 。老年人健康促進—護理的涵義。護理雜誌,47 (1) ,19-24。

王英偉 (2005) 。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呂碧鴻等編,家庭醫學。第二版。臺北:

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學會,2000:117-32。

王潤清 (1999) 。慢性病人健康及其相關因素。弘光學報,34, 47-98。

王鍵慰、謝志君 (2004)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編製研究。2004 臺灣運動教育 學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22-136) 。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 學院。

方進隆 (1998) 。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 (3) ,70-77。

方進隆 (1999) 。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研究報告。淡江人文社會學刊,

13,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方進隆 (2005) 。體適能推展與全人健康理念。國民體育季刊, (146) ,78-83。

世界衛生組織 (1986) 。Ottawa Charter for Health Promotion. Canada: WHO.

江良規 (1977) 。體育原理新論。臺北巿:臺灣商務。

江崇偉 (2008) 。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2008) 。臺灣碩博士論文資訊網,528.9 027M 97-12。

行政院衛生署 (1989) 。國民健康生活促進研討會資料彙編。臺北市:行政院衛生 署。

行政院衛生署 (2003) 。臺灣地區主要死因分析。 2001 年,取自衛生署網址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死因分析/90 簡要分析.doc

吳文忠 (1986) 。比較體育。臺北市:正中書局。

吳明隆 (2007) 。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一。臺北巿:金石堂 書局。

吳萬福 (1992) 。體育教學的心理。臺北巿:臺灣學生書局。

李明祝 (2007) 。臺中市高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課程介入成效之探討。 (碩士 論文,亞洲大學,2007) 。臺灣碩博士論文資訊網,412094M:397-5。

李蘭 (1988) 。衛生教育與促進健康。臺北市:巨流書局。

李蘭 (1991) 。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衛誌,10 (5) ,1-13。

林志聖與鄭雅之 (2011) 。基隆市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相關工作壓力源之調查研 究。景文外語學報,24,78-96。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生傳 (2005) 。教育社會學 (4 版)。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本源 (2002) 。國小學生體育態度簡式量表編製研究。臺灣體育學術研究期刊,

48,115-138。

林貴福 (1993) 。國小體育實務。臺北巿:心理出版社。

林鴻治 (2008) 。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周宏室(2002)。運動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卓俊辰 (2000) 。體適能教學的重要架構與內涵。高中教育, (13) ,12-19。

邱淑媞 (2010) 。邁向高齡友善的健康服務體系。2010 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國際研討 會。臺北市:高齡友善健康照護協會。

邱皓政 (201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臺北市:五南書局。

葉琇珠 (2000) 。大學生健康概念與健康促進的生活型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

胡益進 (2009) 。國立師範大學新生健康概念、自覺健康狀態、健康生活狀況及其 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A09060138。

洪麗玲與高淑芬(1997)。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

長庚護理,8 (3) ,52-65。

許晉榮 (2007) 。高中職學生生活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許淑莉 (2008) 。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淑芬 (1997) 。護專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探討。長庚護 理,8 (3) ,52-64。

徐維辰 (2007) 。社會支持-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體育態度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

22 (3) ,50-56。

時蓉華 (1996) 。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郭仰三 (2006) 。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明湖 (1992) 。臺南市國中一般教師體育態度量表之編製及調查研究。大專教育,

2 (3) ,94-101。

教育部 (2001) 。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基本理念。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09) 。快活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 (無日期) 。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956

張伶嘉(2008)。原住民國中生自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以北 台灣山地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96) 。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萓方 (2010) 。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蕙麟 (2005) 。台灣地區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行為之調查研究。運動管理季刊,

7,111-123。

陳永宏 (2001) 。體育教師應為運動道德教育的導師。臺灣省學校體育專刊,49,

30-35〃

陳永宏(2001)。檢視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現象。中華體育,15,99-105。

陳品希 (2007) 。花東地區國中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美燕、洪麗玲、蕭雅竹、蔡慈儀、張淑紅、高月梅 (1992) 。公衛護士與健康促 進的生活方式。護理雜誌,40 (3) ,43-47。

陳美燕 (1994) 。預防慢性病從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開始。長庚護理,5,57-61。

陳美燕 (1994) 。預防慢性病從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開始。長庚護理,5,57-6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