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一般高中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一般高中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Copied!
18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臺北市一般高中生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研 究 生: 王 嵐 亭 指導教授: 王 宗 吉 朱文增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臺北市一般高中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 完 成 年 月:2012 年 6 月 研 究 生:王嵐亭 指 導 教 授:王宗吉.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的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差異 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聯性。以一百學年度臺北市高中學生為抽樣 母群,採分層叢集取樣,抽出12所臺北市高中47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體育態度量表 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資料處理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檢定,所有統計考驗之顯著水準(α)皆定為.05。 本研究所獲得結果如下: 一、個人背景變項的分布情形可分為(1)女生比男生多(2)二年級學生居多(3)BMI值以 「正常(18.5-未滿24)」為主(4) 與父母同住的情形最多。 二、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情意」、「認知」、「行 動意向」;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各向度得分依序為:「自我了解」、「心理壓力」、 「自尊行為」、「拓展健康」、「壓力釋放」、「運動行為」、「營養」、「健 康責任」,整體來說,各層面與整體的帄均數皆高於量表中間值3分,亦趨於正向 與積極。 三、不同性別高中學生,其在「行動意象」、「情意」、「認知」與「整體體育態度」 的分數皆有顯著的差異,且皆為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四、不同年級、社經地位、家庭居住情形、雙親支持運動程度、是否參與運動社團 和 體育課運動時間的學生在「行動意象」、「情意」、「認知」與「整體體育態度」 的分數上皆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BMI指數不同、一個月帄均運動次數不同、喜歡體育活動、每週體育課節數及自覺 健康情形的學生在「行動意象」、「情意」與「整體體育態度」的分數皆有顯著 的差異存在。 六、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營養」、「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與 「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且皆為男生的分數皆 顯著高於女生 ii.

(4) 七、不同年級、BMI指數、社經地位、家庭居住情形、雙親支持意願的學生在「營養」、 「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動行為」、「自尊行為」、「自我了解」、 「壓力釋放」、「拓展健康」與「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上皆沒有顯 著差異存在。 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整體體育態度」 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營養」、「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動行為」、 「自尊行為」、「自我了解」、「壓力釋放」、「拓展健康」及「整體健康促 進生活型態」的相關係數皆達顯著水準(p < .05),表示當學生在「整體體 育態度」的分數越高時,則在「營養」、「心理壓力」、「健康責任」、「運 動行為」、「自尊行為」、「自我了解」、「壓力釋放」、「拓展健康」及「整 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分數也會越高,亦表示當學生在體育態度越良好,在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項目的表現也會越好。. 關鍵詞: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iii.

(5) The Research of Th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of Gener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Date: June, 2012 Student: Lan-Ting Wang Adviser: Chun-Chi Wang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n Taipei City, and analyze the disparity under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t variables as well as explore its correl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population was selected from 477 high school students of 12 senior high schools at the 2011 academic year. Th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applied to measure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Data processing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fter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all remarkable standard(α)set at .05.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personal background variable distributed situation can divide into (1) number of female students are more than male students, (2) the most number of students is at 2nd Grade, (3) normal BMI value, as primary, is above 18.5, but not over 24, (4) the most is living together with their parents.. 2.. The dimensions of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Taipei City can be classified as “Affection”, Pressure”, Self-Respect Behaviour”, “Health Development”, “Pressure Released”, “Sports Behaviour”, “Nutrition”, “Health Responsibility”. In general, the average score of various and the whole scale is higher than the middle rate of 3, and it forwards to a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trend.. 3..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on the score of “Act Intention”, “Affection”, “Cogni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of different sex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core of male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female’s. iv.

(6) 4.. There h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different grade, society status, family housing situation, the level of parents who support their children to do sports, whether participates sport clubs, and students who are in “Action Intention”, “Affection”, “Cogni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ak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5..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BMI index, the average number of doing exercise per month, like doing sports, number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per week and “Action Intension”, “Affection”,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of self health aware students.. 6.. There has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sex students in “Nutrition”,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Behaviour”,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and the males’ scor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females’.. 7.. There has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 existed on the score of different grade, BMI index, society status, family housing situation, parents who support their children willing to do sports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8.. The relevant of existenc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Behaviour”,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have all been reached to a remarkable level (p < .05). This means the higher score of students in “The Whole Attitude o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higher score in “Nutrition”, “Pressure”, “Health Responsibility”, “Sports Behaviour”, “Self-Respect”, “Self Understanding”, “Pressure Released”, “Health Development” and “The Whole Attitude on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It is also resulted when students having better attitude manner on physical education, it towards v. to better.

(7) performance on each of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Key Words: general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attitude, health lifestyle promoting. vi.

(8) 謝. 誌. 辛苦了三年,總算告一段落了。進入教職還有動力重拾書本,完成這篇論文,在 三年的生活裡,有熬夜趕工的辛勤、有茫然迷失的徬徨、當然也少不了輕鬆愉快的讀 書會。不管如何,最後的果實是香甜的,令人愉快的。 首先,爸爸、媽媽,感謝你們這三年來所給予的包容,當我想要放棄時,也是您 們不斷的鼓勵我繼續求學,在學期間在各方面給予我最大的支持,以「無煩惱」的方 式在沒有任何負擔下,讓我能專心的兼顧工作及學業。 曾經在這浩瀚的學涯裡我幾度找不到方向,本論文會完成,最重要的就是要感謝 王宗吉老師和朱文增老師用最大的耐心一直悉心的引領我並啟發我的思考,讓我能以 最快的方法找到正確的方向,並不厭其煩的教導,每當徬徨迷失遇到挫折時,為了給 予我指引方向,也不知讓老師白了多少頭髮。還要感謝洪煌佳老師這位口試委員對論 文的建議,使本論文更盡完善。另外要感謝美婷、宇志和唐唐,雖然研究領域各自不 同但都無私的互相協助,沒有和你們討論及給予我建議的話,本論文也不可能完成。 謝謝謝應裕校長准允帶職進修及在行政工作上的指導與協助,使教師專業更臻精進與 成長。 感謝大姊及姊夫的幫忙,使我論文中的英文部分,得以更正確。由衷的感謝一路 走來,所有關愛我、幫助我、鼓勵我及陪伴我的師長親友,謹將本篇論文及畢業的喜 悅獻給所有關心我的家人及朋友!. 王嵐亭 謹誌 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七月九日. vii.

(9) 目. 次.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ii. 目. 次................................................................................................................... viii. 表. 次................................................................................................................... x. 圖. 次................................................................................................................... 第壹章. 緒論...................................................................................... xii.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三節. 研 究問 題 ……………………………………………………… ....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六節. 名 詞 釋 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6.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14. 第三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 35.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8. 研究方法…………..…………………………………………. 41. 第參章. viii.

(10) 第一節. 研究 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42.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70. 第一節. 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 70. 第二節. 各研究變項之現況分析………………………………………….... 79. 第三節. 基本資料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性…………………………………. 84. 第四節. 基本資料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性…………………….... 105. 第五節.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聯性……………………….... 146. 結論與建議…………..………………………………………. 148. 第伍章.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0. 參考文獻. ........................................................................................ 153. 附. ....................................................................................... 164. 錄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64.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69. ix.

(11) 表. 次. 表 2-1-2 態度三層面……………………………………………………………………………………………..8 表 2-5-1 表 3-3-1 表 3-4-1 表 3-4-2. 研究對象為學制內學生之相關文獻整理……………………………………………..38 臺北市各行政區 100 學年度公立高中學校名稱及學生數一覽表……….43 學生基本資料………………………………………………………………………………………..45 體育態度量表設計……………………………………………………….47. 表 3-4-3 表 3-4-4 表 3-4-5 表 3-4-6.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設計…………………………………………….48 體育態度量表之同質性檢定分析表………………………………………………………5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同質性檢定分析表……………………………………….52 體育態度量表 KMO 及 Bartlett’s 檢定結果……………………………………….54. 表 3-4-7 體育態度量表轉軸後之因素萃取表………………………………………………………54 表 3-4-8 體育態度量表之同質性考驗與信度分析表…………………………………………..56 表 3-4-9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 KMO 及 Bartlett’s 檢定結果…………………………57 表 3-4-1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轉軸後之因素萃取表……………………………………..58 表 3-4-11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之同質性考驗與信度分析表………………………….60 表 3-4-12 表 3-4-13 表 3-4-14 表 3-4-15. 教育部體適能身體質量百分等級常模…………………………………………………63 家庭社經地位建構方式表…………………………………………………………………… 64 教育程度分類及換算表………………………………………………………………………..64 職業等級劃分及換算表………………………………………………………………………..65. 表 3-4-16 表 3-4-17 表 3-4-18 表 4-1-1 表 4-1-2. 父母社經背景換算表……………………………………………………………………………65 父母社經地位分數………………………………………………………………………………..65 與雙親的關係………………………………………………………………………………………..66 個人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表…………………………………………………………………71 家庭變項之次數分配表………………………………………………...........................74. 表 4-1-3 表 4-1-4 表 4-2-1 表 4-2-2. 運動變項之次數分配表………………………………………………………………………..76 健康變項之次數分配表………………………………………………………………………..78 體育態度各層面之描述性分析摘要表………………………………………………...80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之描述性分析摘表……………………………………..82. 表 4-3-1 性別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5 表 4-3-2 年級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5 表 4-3-3 BMI 指數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7 表 4-3-4 社經地位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9 表 4-3-5 家庭居住情形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1 表 4-3-6 父親支持運動情形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2 表 4-3-7 母親支持運動情形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3 表 4-3-8 參與運動社團情形在體表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摘要表..………………………..94 表 4-3-9 一個月平均運動次數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5 x.

(12) 表 4-3-10 喜歡體育活動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6 表 4-3-11 每週體育課結束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8 表 4-3-12 體育課運動時間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9 表 表 表 表. 4-3-13 4-3-14 4-3-15 4-3-16. 自覺健康情形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1 同年齡健康比較程度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2 同年齡生病比較程度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3 學生基本資料在體育態度上之差異彙整表……………..…………...104. 表 表 表 表. 4-4-1 4-4-2 4-4-3 4-4-4. 性別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6 年級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7 BMI 指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0 社經地位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4. 表 表 表 表 表. 4-4-5 4-4-6 4-4-7 4-4-8 4-4-9. 家庭居住情形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9 父親支持運動情形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1 母親支持運動情形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22 參與運動社團情形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4 一個月平均運動次數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6. 表 表 表 表. 4-4-10 4-4-11 4-4-12 4-4-13. 喜歡的體育活動在健康促進生活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9 每週體育節數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4 體育課運動時間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5 自覺健康情形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8. 表 表 表 表. 4-4-14 同年齡健康比較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40 4-4-15 同年齡生病比較程度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42 4-4-16 學生基本資料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44 4-5-1 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係數表………………………...147. xi.

(13) 圖 圖 圖 圖 圖. 2-2-1 2-2-3 2-2-4 3-1-1. 次. 健康促進的概念………………………………………………………….15 健康促進模式…………………………………………………………….18 修正後的健康促進模式………………………………………………….19 研究架構圖……………………………………………………………….41. 圖 3-2-1 研究流程………………………………………………………………….42 圖 3-5-1 資料分析架構…………………………………………..………………...69. xii.

(14) 1.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情形。 本章主要的內容共分為六節,包括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 設、研究範圍與限制及名詞操作性定義,各節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我們常常看到,有些人少年老成,年紀輕輕的,稍微動一動,就累得要死。有 些人卻是老當益壯,雖然退休了,但是體力不輸年輕人,上山下海,樣樣都行。這 種身分證年齡與身體年齡的差異,就是一種體適能的表現。我國教育部則對健康體 適能定義為:「身體適應生活、動與環境 (例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 的綜合能力。」近年來場域的健康觀念興起,各國紛紛推行健康促進學校,教育部 及衛生署亦攜手推展中;各校可透過健康體位計畫之工作,逐漸由點而面,擴展到 其他健康議題,而促成健康學校的形成 (教育部,體育與健康教育資訊網)。教育部 自九十學年度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學童體育教學時間減少,尤其國小情況更為 普遍。先進國家考量運動對國民健康的影響,對學校體育均極重視,並有興革計畫, 普遍以學童每天至少有一小時運動為重要目標。由各國體育課實施概況可知,我國 中小學體育課授課時數明顯不如美國、日本、法國、大陸等國家,運動時間不足將 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 學生體育態度認同的傾向,是學生對於既定的體育教學目標所產生之接受及達 成預定目標的傾向與意願 (顧毓群,1987)。學生對於體育課程內容或場地、器材、 教師、目標、成就感和成績等反應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而以體育態度量表之分數 多寡作為積極或消極傾向之依據 (楊裕隆,1998)。而且學生健康體適能不佳和運動 習慣和認知減少的事實,已引起教育、體育和醫療保健等單位普遍的關心,特別是 運動不夠的結果,將可能導致日後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 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方進隆,1999),由此可知,適當且規律的運動,可以增進健 康的體適能,並有助於疾病的預防、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減低憂鬱、增進工作與 運動能力等 (陳俊忠,1997) 。蔡育佑與徐欽賢 (2006) 指出,學生的體育態度會影 響其運動參與的行為,學習態度越強,越能鞏固行為的一致性, Silverman 與 Subramaniam (1999) 認為,體育態度是一個過程,也就是學生對於體育運動在認知、.

(15) 2. 情意及行動意向的觀念,經由參與過程的體驗,樹立其運動態度。雖然是否有適當 的身體活動或運動行為是屬於個人的層面,然若能排除個人環境中的困難與阻礙, 或讓有利行為改變的環境之選擇性增加,將有利學生達成良好體育態度和健康行為 的改變。 家庭對一個人態度與生活型態的形成影響最大,父母除了是家庭食物、活動的 提供者,飲食、生活觀念和價值觀的塑造者,也是孩子行為的楷模。父母的教養方 式以及本身的生活型態,直接及間接地影響孩子對生活型態和健康的看法,不同的 學習環境會對不同學生的體育態度或生活型態行為會有所影響。McLeory,Bibeau, Steckler,Glanz (1988) 提出的社會生態學模式 (Social-Ecological Model),強調健康 行為的產生是多種健康相關影響層面 (levels of influence) 所造成的結果,分為個體 (individual) 、人際間 (interpersonal) 因素、制度或組織 (institutional/organizational) 、社區 (community) 支持及公共政策 (public policy) 等 影響因素,這些層面相互作用,並可以互相整合。根據上述模式,要能增加學生的 活動量、或採取均衡飲食,不僅要提供個人或某個群體層面的宣導或教育 (如身體 的疾病預防或生活型態因素) 而已,也要改善個體所存在的生活空間,如家庭、學 校、社區等社會環境及政策制度面。由個人層面至人際間互動關係再探討到家庭及 環境對個體健康行為的影響,將個人的健康行為與社會生態的關係做完整的描述, 才能提供並鼓勵個人有利的支持與選擇。 教 育 部 99 學 年 度 運 動 參 與 報 告 書 中 指 出 學 生 對 體 育 課 的 喜 愛 的 程 度 和 對 體 育 課 上 課 時 間 的 感 受 為: 高中學生認為體育課上課時間足夠的有25.7%、不足的 有40.0%;顯示高中生皆認為體育課上課時數不足的比率皆高於認為上課時數足夠的 比率。對體育課的喜歡程度上,高中學生傾向喜歡的有64.9%,而在98 年度為61.3%, 與98 年度相比,各級學校的學生傾向喜歡上體育課的比率差異不大。總體來說,各 年級高中生對於體育課普遍表示喜歡的態度,而更多學生給予正面的回應 (教育部, 2009)。 羅沁芳 (2003) 指出欲達到促進青少年健康的目標,必須由學校體育和健康教 育著手,而完整的學校衛生教育計畫應包括健康促進,使學生關心自己身體的健康, 增強自我照顧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消除有害健康的危險因子。透過體育 與健康教學,可使每個人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建立正確的運動行為和生活型態。瞭.

(16) 3. 解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情形,可進一步培養其正確的體育觀念態度 與運動參與學習興趣,並促使學生關心自己的健康,增加自我照顧的能力,建立良 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綜合上述得知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值得關注,尤其十二年國教,根據 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課務發展工作圈暨23所學科中心執行現況發現:(1) 全國高級中 學100年合格教師比率為95.6%,近達100%,顯示高中教師都是受過專業的體育教學 課程及規劃。 (2) 建置學校學習支援系統與教師差異化教學增能研習達標作為學生 提供多元化學習輔導;就單元內的困難概念診斷,進行有效的教學。 (3) 在職教師 以及職前教師需要具備補救教學、差異化教學以及評量學生學習成就的全方位知能 ;行政人員需了解如何運用學校資源,建置學校支援系統,對學生提供必需的課程、 師資與教學資源。 政府宣布啟動十二年國教,未來將採「免試入學」和「特色招生」兩大入學管 道,其中特色招生包含以音樂體育舞蹈為主的「術科測驗」,以及語言數理類的「考 試分發」,原則上將以班為申請單位,菁英教育的政策確定要走「分散式」!但帄 心而論,十二年國教上路後,學生的競爭力真的會減弱嗎?然而運動行為的養成對 於一個人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而體育態度又是影響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所以, 學生若能藉由了解體育態度的意義而改變,將有助於提升高中生以至於大學生的健 康生活型態,此為研究動機。 透過學校的體育課程的實施,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之下從事體育活動及運動技能 的學習,可因會因同儕相伴而增加對運動參與的興趣。而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 度強烈與否,其關鍵就在有無正確之體育態度,亦是促其運動學習,養成良好的運 動習慣,提升優質體適能,促進身心健全發展之最大動力,亦是增加高中生正向且 積極的體育態度之重要性。因此,期望透過本研究能瞭解臺北市高中學生的體育態 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現況,並希望研究結果可提供實用的資訊,以供體育課程 規劃者與教學者的參考,並形成創新式體育課程教學,進而增進學生積極、正向的 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有下列三項:.

(17) 4. 一、了解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 情形。 三、探討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情形。.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差異情形 為何? 三、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情形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根據上述研究問題,本研究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 一、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現況良好。 二、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三、臺北市一般高中學生體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情形。.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 100 學年度於臺北市公立高中註冊之學生為母群體,並以 12 個行政區 中的各一間學校,並不分年級,為隨機選取的方式做分析。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台灣地區所有高中及高職的學生。 (二)本研究採自我填答方式進行,故受試者填答的認真程度及真實性可能 對研究結果有所影響。 (三)本研究採問卷施測,屬事後回憶,可能因受試者回憶誤差而造成研究 結果的偏差。.

(18) 5. 第六節. 名詞釋義. 一、一般高中學生 本研究所指的一般高中生,是臺北市所屬公立高中學生,不包含體育班。 二、體育態度 「體育態度」是指學生對於學校體育課的實施,在「認知」、「情感」以及「行 為」等三個態度層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評價,本研究所指之體育態度是指於「臺北 市一般高中學生體育態度問卷」量表之得分而言,得分高代表體育態度越趨積極正 向;反之,則趨於消極。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Promoting Health)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是指個人為達到更高層次的健康與安寧之目的所採取的 任何行動 (Pender,1996)。也是個人為達成維護或提昇健康層次、安寧程度、自我實 現、自我滿足及個人成就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自我創始行為與知覺,包含自我 實現、發展社會支持系統 (人際支持)、健康責任、壓力處理、運動休閒及適當營養 等方面。早期健康概念著重在生理層面,慢慢才加入了心理層次以至多元健康概念, 並發展出健康概念模式。本研究參考Pender (1987) 發展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修 訂後之「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量表包含個人生命欣賞 (自我實現) 行 為、健康責任行為、運動行為、營養行為、社會 (人際) 支持行為和壓力處置行為 等6個分量表,且其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正向,反之得分越低則代 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消極。.

(19)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蒐集、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後作一陳述,以架構本研究,分為四 節以 進行相關議題的分析及探討。第一節為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二節為健康 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為體育態度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 究;第四節為文獻總結。. 第一節 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 體育態度之相關理論 (一) 體育態度的意義 1.體育的意涵 江良規 (1977) 對體育的看法為: 「體育是教育的一環,將經過選擇組織的大肌 肉活動為方法,以特有的場地設備為環境,並將有機體固有的身心需要作為依據, 使個人在實踐力行活動中,讓個體體格獲得完美的發展。進而使行為加以理性的控 制,讓動機能有正當的滿足,動作賦予協調與規律,達到擴展經驗範圍,提高適應 能力和改變行為方式,傳遞原本固有的文化,一方面能夠繁榮自己的生活,一方面 發揚生命意義。」吳文忠 (1986) 認為體育是教育的一方面,只不過是利用身體活 動為中心的一種教育。因此,吳萬福 (1992) 和林貴福 (1993) 都認為,體育是教育 的一部分,也可說是教師在課前設計並佈置合理的教學環境 (包括物質、社會、觀 念等) ,以具有教育價值的各項運動做為教材,採用合理、有系統的教學方法,去 指導學生如何學習運動的方法,以提升運動技能,達到滿足身心的需求,體會良好 的人際關係,培養合適於社會行為的師生互動。體育教育的目的,正是在培養國民 具備有生存於現代多元社會中基本活動能力的教育過程,若學校體育教學能夠正 常,可導引學生積極從事體育運動,促進其身心健全發展,並養成正確運動的良好 習慣;反之,則可能導致學生終身排斥體育運動,阻礙了身心健全的發展。 陳進祿 (2001) 指出學校體育教育的功能與責任是教導學生了解運動的功能 性、評估體育活動與健康的關聯性,進而學習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活動及喜愛體育 活動,並養成終身規律運動的習慣,甚至可以實現完人教育,學校體育之重要性自 然不言而喻。.

(20) 7. 國民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培養健全的國民,為了因應新世紀的需要,教育部 (2001) 針對國民教育階段修訂以人性化、生活化、適性化、統整化與現代化為目 標的九年 一貫新課程,目的是培養身心充分發展的健全國民與世界公民。體育的目標在培養 學生具備良好的體適能,而不是塑造一個競賽的勝利者去追求「贏」而已,所以體 育教師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差異,經由良好的課程規劃、教材選擇與教學方 法來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培養學生成為有興趣的學習者。因此,學校的體育課乃 是終身運動的基礎,身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更應戮力以赴,完成使命,由於人們對 於身體活動的觀點改變,將學校體育很明白的被定位於終身運動的一部份,所以說, 學校體育的目的乃是做為學生畢業後對體育運動的橋樑。徐維辰 (2007) 提出:體 育的中心為身體,以各種科學為基礎,並以身體活動為方式而去達到教育的目的, 經由運動為橋樑,造成其他領域學習的基礎,尌體育本身的涵義而言,體育或運動 教育本身尌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科目,更是與健康結合為新學習領域重要任務之一, 也能和許多領域跨經驗去學習。 2.態度的意涵 目前不論是在任何學術科領域裡,態度 (attitude) 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 一般語言中,人們會說某人「具有」某種「態度」,某人「有」某種「態度問題」, 或是「態度決定勝負」。因此,許多學者都曾經為「態度」提出定義, Oskamp (1977) 與 Myers (1993) 將態度用心理學的觀點分為認知、情感和行動意向三個層面來作分 析,如表 2-1-2 可知:所謂的態度,是一種評鑑的意思,而且是不斷地評論他們所 看見的,是對某些事物持否定或肯定的反應。.

(21) 8. 表 2-1-2 態度三層面 層. 面. (1)認. 意 知. 義. 指對態度的對象所持有之信念的組合因素,例如:態度的對 象、好壞的評價以及意義的敘述;也尌是指學生對體育課程 喜好的評價以及對體育課感覺表示同意與不同意。. (2)情. 感. 對體育課程的感覺和情緒,例如:喜歡或厭惡、尊重與輕視 等正負面感覺。. (3)行動意向. 指行動前的心理頃向,也尌是對體育課程的反應感受,換句 話說,是在參與體育課程時,個人必頇有的行動表現。. 林生傳 (1994) 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在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的影響下,對所接觸 的人、事及物,所表現的內在反應傾向,在後天環境中逐漸形成,也會反映在個人 的特殊情境,尌廣義來說,態度也是個人的特質之一。也因此張春興 (1996) 對態 度提出幾種解釋: (1) 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的世界所持有的一種持久性與一致性的傾向,這 種傾向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去推測,態度的內涵卻不是只單指外顯行為。 (2) 態度必有其對象,態度的對象可以是具體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觀 念或思想。 (3) 態度有類化的傾向,表示對某一單獨對象抱持正面態度者,對同類對象也傾 向抱持正面態度。 (4) 態度的形成與文化傳統、家庭環境、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所以,人格特質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時蓉華 (1996) 和國外學者Kotler (1998) 都認為態度都有一個共通的特性是: 「根據經驗而系統化的一種心理和神經的準備狀態,它對個人的反應具有指導性的 或是動力性的影響,在認知、情感和行動傾向上抱持著一種持久性的評價,而 且態 度的形成是經由學習的過程而來的,與個體生活經驗有密切關係」。林本源 (2002) 結合了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的要素,認為態度對於個人所接觸到的特定事物、觀念 或是人, 在認知、情意和行動意象上抱持一種持久性評價 (正面或負面) 的傾向」。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態度是指個體在其所處的環境中對特定對象所持有的評價.

(22) 9. 與行為傾向,然而態度的對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件、物、團體、制度以及 代表具體事物的觀念等。態度是一種經過學習之後所得的傾向,因為對事物認知與 評價之後,所產生的感覺與意見,而有一致性的行為傾向。因此,態度是一種心理 的狀態,個人對一切事物的主觀意見,也是一種內在心理歷程,所以個人本身無法 察知,而別人更難了解,也無法直接的觀察;不管個人的態度是根據客觀的判斷及 實際資料而來的,或是個人強烈的情緒反應,個人的態度對個人的思考及行為 均有 很大的影響,高中生在對於體育課上課所反映的態度,實在是令身為體育教師的我 們值得好好去深思的問題。 3.體育態度的意涵 Kenyon (1968) 將體育態度分為 (1) 社會經驗 (2) 健康 (3) 體適能 (4) 美感 經驗 (5) 淨化層面 (6) 追求經驗等六個層面,學生若能夠想要利用體育課來增進自 己的體適能狀況,尌必頇要有應有的體育態度去學習任何一項體育項目,而不是只 是專注於某一項運動項目,因此,葉憲清和楊裕隆 (1998) 都提出了學校的體育教 師需要選擇有系統、有計畫的教學目標和程序,指導並鼓勵學生能夠養成自動學習 的習慣,而體育態度量表的分數多寡是作為學生態度積極或消極的依據,因此,體 育態度是決定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及學習各項運動技能的重要橋樑,儼然已成為學校 體育教學的重大任務。 另外,劉照金和周宏室 (2002) 也指出體育態度是影響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及運 動學習之關鍵因素,從學習的角度而言,學生對學習活動過程中所牽涉的教師、教 材、設備環境等所抱持的態度,會深深的影響其學習行為表現,學習行為影響學生 的學習成效。學生的體育態度影響著參與體育活動時的表現,由陳品希 (2007) 提 出:學校的體育課程包括了學校體育和競技運動的態度,在上體育課時,學生必頇 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完成運動技能與肢體變化的學習,使得學生能對體育活動中的 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態度反應。 江崇偉 (2008) 也認為培養學生養成運動習慣,是能使學生建立健康及快樂的 人生,並達到有意義、有希望的目標。 4.高中學生體育態度培養之重要性 卓俊辰 (2000) 指出:藉由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好的健康體適能有益於個人整體 健康的維護,因此,我國也在教育部努力推動下展開學生體適能推廣工作 (即所謂.

(23) 10. 的「333 計畫」)。方進隆 (2005) 也提到:體適能一直都是國內外相當重視的主題, 因為體適能與健康疾病或生活品質有密切關係,如果能夠在帄時增加身體活動量, 或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體適能尌能夠提升或維持較理想的狀態,身體質量指數 也會呈現健康的狀態。若學生在上體育課能養成良好的體育態度,那麼,體育教師 上起課來,能得心順手;學生也能夠快樂的學習技能。 (二) 體育態度的測量方法 態度的改變真的會影響學生的成尌嗎?這個問題真是值得去探討,根據國內、 外學者的文獻及研究,可以顯示參與體育課是國家青年不可缺少的。在學生體育態 度的測量方法有量化和質化兩種方式: 1.量化的態度工具— (1) 心理理論和測驗理論 (2) 信度及效度分析 2.質性的態度工具— (1) 訪談、觀察、文件分析 因此,國外學者 Silverman 與 Subramaniam (1999) 年指出不管使用哪一種測量 方法去了解學生對於體育活動的態度頃向,檢驗評量的品質將是最為重要的。 許多文獻發現,國內對於體育態度測量工具的編製方面相當稀少,而且研究對 象大都是集中於國小學生和大專學生,本文主要是以 1.社會經驗 2.健康 3.體適能 4. 美感經驗 5.淨化層面 6.追求經驗等六個層面的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評價與反應作為編 制體育態度量表的依據。. 二、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學生體育態度的研究,國內及國外有關的研究對象大都集中於國小、國中及大 學生,比較少研究高中生,也有少部分學者研究高中職學生,而這些研究也許可以 有效影響高中學生未來參與學校外的體育活動,獲的更多的體育成尌,本文尌國、 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相關研究作分析探討,其內容如下: (一)林鴻治 (2008) 探討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現況。 以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之性別、年級、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尌讀學校所在縣、 學業成績、體適能狀況、參與運動社團或運動校隊為變項,探討其在體育態度 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差異。使用自編「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 學習滿意度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 1.苗栗縣高中職學生對體育課體育態度的表現大致良好,在學習滿意度中 以「情意」較高;其次依序為「認知」及「行動意向」。.

(24) 11. 2.苗栗縣高中職學生不同性別、年級、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尌讀學校所 在縣、學業成績、體適能狀況、參與運動社團或運動校隊等背景變項, 在體育態度上未達顯著差異。 3.苗栗縣高中職學生體育態度及體育課學習滿意度達顯著正相關。 (二) 鄭伊真 (2010) 探討金門地區不同背景變項國中學生體育態度之差異情形。研 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並以金門地區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進行叢集抽樣, 發現學生的體育態度均屬良好,且對各層面看法以「認知」層面最高;「情感」 層面次之;「行動意向」層面第三;性別是以男生顯著優於女生;年級以七年 級學生顯著優於九年級學生;父親教育程度以國小以下顯著優於大學或專科、 國中顯著優於大學或專科;母親教育程度以高中或高職顯著優於大學或專科; 運動代表隊以有參與運動代表隊學生顯著優於未參與運動代表隊之學生;運動 社團以有參與運動社團學生顯著優於未參與運動社團之學生;運動次數較高的 學生顯著優於運動次數較低的學生。 (三) 許淑莉 (2008) 探討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現況、差異、相關 及預測情形。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研究對象以高中生為母群體,抽 樣方式採分層隨機方式,本研究結論為: 1.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大致良好。 2.性別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上達顯著差異。年級、父母是否支持運動及不 同學業成尌在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上部份因素達顯著差異。 3.年級、是否參與運動社團、父母是否支持運動在體育課學習成效上達顯 著差異。 4.高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對學習成效具有正向的影響。 (四) 楊景竣 (2010) 本研究是以國中學生曾經購票消費觀賞過國內外各項運動比 賽賽事者為研究對象,並以「運動觀賞體驗量表」、「體育態度量表」及「上體 育課動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所得結果顯示:運動觀賞體驗的四個構面:感 官、情感、服務、情緒思考都與認知、情意、意向行動等三種體育態度特質具 有顯著正相關。體育態度的情意、意向行動可以正向預測「內射調節」,體育態 度的情意、意向行動和運動觀賞體驗的服務體驗可以正向預測「認同調節」,體 育態度的情意和運動觀賞體驗的感官體驗和情緒/思考體驗可以正向預測「整合.

(25) 12. 調節」,體育態度的意向行動和運動觀賞體驗的服務體驗可以正向預測「無動 機」,體育態度的情意和運動觀賞體驗的感官體驗和情緒/思考體驗可以負向預 測「無動機」。 (五) 陳品希 (2007) 在探討花東地區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體育態度及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的差異、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的相關以及體育態度與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對於運動行為之預測情形。以花東地區國中生為母群,體育態度量表 及青少年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抽樣,發現如下結果: 1.體育態度男生優於女生,趨於正向且積極;原住民優於非原住民;低年級優 於高年級;臺東市的表現較佳;身體質量指數等級表現差異不大。 2.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趨於正向且積極。女生在人際支持優於男生,男生在運動 行為優於女生;非原住民在營養行為、人際支持及運動行為為優於原住民; 七年級在運動行為、健康責任及壓力處置優於九年級;在健康責任、運動行 為臺東市的表現較佳;過重組在運動行為優於過瘦及肥胖組。 3.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體育態度有相關性存在,且為正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 態中的「運動行為」,和體育態度中的「行動意向」有較高的相關。健康促進 生活型態中的「壓力處置」 ,和體育態度中的「認知」有較高的相關,而且「人 際支持」也和體育態度中的「情意」有較高的相關。 (六) 郭仰三 (2006) 探討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現 況,並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之 差異情形和預測情形。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來收集所需資料,問卷包含:1.個 人基本資料;2.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3.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體 育課學習成效量表。研究對象以高雄市高級中學學生為母群體,抽樣方式採分 層隨機方式,主要結論有:性別、年級、是否加入社團及不同學業成尌等背景 變項,在體育態度上達顯著差異。高雄市高中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課學習成效具 有顯著正相關,而且體育態度可有效的預測體育課學習成效,其中以「認知態 度」的預測能力最強;其次為「行動意向」;最後為「情意態度」。 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在探討國高中學生體育態度研究當中,男、女生體育態度 大多顯著於差異,可見體育態度是研究運動行為的重要構面,了解學生體育態度的 現況,將有助於提升學生的運動習慣和行為,更進而使自己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

(26) 13. 因此,本研究將高中生的體育態度定義為學生個人對於學校體育課程的實施,並參 考了葉憲清 (1979)、劉照金與周宏室 (2002)、陳品希 (2007) 和江崇偉 (2008) 的 研究後,加以歸納及整理編製體育態度量表上,以「健康」「體適能」「美感經驗」 「追求經驗」及「教學目標」等五個構面所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評價。. 三、本節小結 綜合以上體育態度相關定義及相關層面探討,可 以 知 道:體 育 是 利 用 身 體 活 動為主要方式,學生需要配合設備環境,選擇最合適於自己的運動方式, 來健全本身的身心均衡發展,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進而達成教育目標 的 行 動 教 育 。 態度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影響行為,而體育態度正向與否關係著學生 會不會主動去參與體育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度強烈與否,甚至未來對體育喜 好程度與終身運動習慣的養成等,這尌是體育教育的目的,希望學校及教師透過體 育課教學及其他體育活動與比賽,讓學生學會運動的技能,得知運動的常識,了解 運動的好處,使其能夠熱愛運動並積極參與,使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且能在運 動中學習如何和別人互相合作與良性競爭,遵守比賽規則,建立良好的運動精神, 進而提昇健康體能,促進身心健全的發展,並達到健康的生活型態。.

(27) 14. 第二節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相關理論 (一)健康促進的意義 健康促進 (Health Promotion) 這個名詞的使用相當普遍,而它的涵意在不同的 專業領域中亦有所不同。以世界衛生組織 (1986) 所發表的「渥太華憲章」為理論 基礎,共提出五項基本的行動綱領,做為推展健康促進計畫的主要方針, 經由個人 擴展至社區,再推廣至整個生活環境,甚至藉由區域性或全國性健康公共政策的制 訂,達到全面的健康促進;同時為配合健康層次的提昇,也透過重整健康服務體系, 積極地提昇大眾的健康水準。 1.健康促進的概念 發展起源於 1974 年加拿大衛生部部長Marc Lalonde的衛生政策施政報告,首 度提出影響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為生活型態、環境、遺傳等因素、尤其以「生 活型態最為重要」,接著,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在1986年提出:健康促進是促使人們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能力,並改善其健康 的過程:又因為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最重要 的是自主及合作的概念,自主是指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事物有控制權,包含健康 也是應該要有自己的控制權,而合作的概念則是意味著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及社 區民眾自己的責任。. 黃淑貞 (1991) 指出健康促進行為是鼓勵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遠離意外 傷害,增加健康。黃松元 (1993) 也主張健康促進著重於正向的健康,尌必頇對自 己有信心,有體力極具有充沛的朝氣,強調的是增進幸福與生命的品質;可見健康 不僅是沒有病痛或不舒適而已,更應是身體、心理及社會三方面都完整的安適狀 態, 因此健康促進是使人增加對健康的控制與改善健康的過程。 另一方面,王英偉 (2005) 提出健康促進的重要精神包含有倡導健康促進、維 持健康的帄等以及跨部門的結合,而且、政府部門、學校體育課程、影視媒體都可 被視為跨部門的結合對象;以運動團體而言,正符合「健康體能」及「社會團體」 兩大特色。 綜合以上學者所述,健康促進的主要概念以圖2-2-1 表示,健康促進著重於學 生正向的健康,對自己有信心,並充滿體力與朝氣,所強調的是並非生命的量,而.

(28) 15. 是積極的增進幸福安適和追求生命的品質,學校的體育課程設計也是 強調能夠增加 學生對自身健康習慣的養成,並改善影響健康的多重因素,從而提高健康水帄和生 活型態的素質。. 知識與技能的提供. 健 康. 重整健康 服務體系 提升生活品質 知識與技能提供. 健 康. 建立健康 與支持性. 健康的公共政策. 的環境. 圖2-2-1 健康促進的概念 譯自:Japan Health Promotion & Fitness Foundation, 2000. 2.我國健康促進運動發展過程 我國健康促進工作在近十年蓬勃發展,從社區健康營造開始,逐步推廣到職 場、醫院、學校及城市等,到邱淑媞 (2010) 指出全臺灣已有455家社區健康營造 中心、61家健康促進醫院、15個健康城市、2800餘家健康職場、近3900家健康促 進學校;而且健康促進已逐漸成為從事醫療衛生、教育及社會福利工作者核心工 作範疇之一。 行政院衛生署 (1989) 年提出「健康是權利,保健是義務」的宣言,是我國健 康促進運動的開始,致力於各項健保計畫;同年五月,舉辦第一屆「國民健康促進 研討會」,討論透過社區、學校、訓練班、實驗研究及健康危險評估技術等不同途 徑,也在2011年開創了健康促進醫院,這醫院是將健康促進的觀念、價值和準則融 入醫院組織的文化和日常工作中,讓院內所有的員工、員工眷屬、病患、病患家屬 及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健康促進,以防患未然的概念,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健康促.

(29) 16. 進醫院國際網絡為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網絡中心之一,為促進國人健康,提升醫療照 護品質並且與國際接軌,國民健康局致力推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推動臺灣區域健 康促進醫院網絡,持續依據健康促進醫院的精神,提供民眾治療兼保健的服務,並 顧及員工的健康及提供社區民眾更完備的健康醫療網服務,健康促進的概念開始受 到國人重視,並為我國健康促進計畫之推動奠定良好基礎。 對照國際積極推動的健康促進醫院模式,臺灣仍處於剛開始發展的階段,因此 國民健康局於國內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網絡計畫,輔導有意願推動健康促進之醫院, 讓我國的健康照護品質能與世界潮流同步,達成促進全民健康的目標。後來為了提 升國民健康水準,又隨著健康促進運動在世界各國陸續推展,臺灣的學術界與實務 界也開始在國內推動各種相關的活動,隨著時代變遷,健康促進的發展重點與 方向也有所不同。 學生個人的身心健康是學習的必備條件,惟有身心健全的國民才能擔負起新時 代國家發展的任務,又因為學生有健康的身心,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因 此劉再清 (2004)認為利用運動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才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健康與 體育在此一觀點上有密切的關係,才使兩者合併為一個學習領域。2002年「學校衛 生法」制定頒布,是以校為基礎,已達成健康促進學校目標,並造成學生及教職員 工的健康,而達到奠定國民健康基礎為準則,同時為了配合國際間推動健康促進學 校的理念與落實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理念目標,教育局和衛生署在同年提出「健康 促進學校計畫」,學者羅沁芳 (2003) 也提出學校應該致力於營造健康與安全的校 園環境,以培養學生養成規律運動及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健康促進的觀念與行動 也根深於校園中。 3.健康促進相關模式 Pender (1987) 指出:「健康促進行為不是針對疾病或健康問題之特定預防, 它是一種趨近性行為 (approach behavior) ,是以自我實現為導向,指引個人 維持或增進健康、自我實現和幸福滿足的肯定態度,表示個人積極主動地建 立新的行為模式」。因此,健康促進行為是一種自我實現,比起疾病預防行 為或健康維護行為,其目標在於增進每個人自我照顧的知能及對健康的自我 實現。 Pender (1982) 認為,若用應用預防性健康行為的概念模式來闡述個體的健康.

(30) 17. 促進,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出一個能夠廣泛解釋健康促進的理論架構。其架構 是根據下列原則所訂定的: (1)期望價值理論 (Expectancy-Value Theory),強調個體採取行動是以目標為導 向,任何行為都是理性且有經濟考量的結果。 (2)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起源於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 表示高中學生要完成某一特定的體育態度行為,取決於自我評估是否有可能 達成,該評估結果則是根據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得的,而且, 人類需經過象徵化 (Symbolization) 、深謀遠慮 (Forethought) 、替代性學習 (Vicarious learning) 、及自我管理 (Self-regulation) 四種過程才能達成評估的 效果。 在Pender所提出的健康促進模式,他認為健康是一個正向且具有高層次的狀 態,個體被假設是有驅策力 (drive) 去追求健康,而且個體自我定義的健康 比一般公認的健康狀態是更重要的,每個人藉由自己的認知、感受型態及修 正因素表達出個別獨特的自己,根據這信念,提出下列七點假設: (1)人們有追求和創造其健康的潛在可能性。 (2)人們具有自我察覺 (self-awareness) 的反應能力,其中包括評估自己的能 力和競爭力。 (3)人們重視正向的成長,並且在改變 (change) 和穩定中達到個人可以接 受的帄衡。 (4)人們會詴圖主動去管理及調整自己的行為。 (5)人們在心理、生理和社會三層面會與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經由時間和環境 的演進而被改變。 (6)健康專業人員是人際環境 (interpersonal environment) 的一部份,其專業將 影響人們的一生。 (7)以自我為中心的啟發 (self-initiated reconfiguration) 是行為改變的要素。 Pender (1996) 根據上述七項假說,提出健康促進模式 (圖2-2-3) 主要包含三大 要素: (1) 認知-知覺因素 (Cognitive-Perceptual Factors):個人採取或維持健康促進 行為的主要因素。.

(31) 18. (2) 修正因素 (Modifying Factors) :可能會影響健康促進行為的行動。 (3) 健康促進行為的參與 (Participation in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個人 參與健康促進行為受到認知-知覺因素、修正因素,以及體育態度和生活形 態的影響。. 認知-知覺因素. 修正因素. 健康的重要性. 人口學特性. 自覺健康控制. 生物學特性. 參與健康促進行為. 從事健康促進 自覺自我效能. 對健康的定義. 人際間的影響. 行為的可能性. 情境因素 體育態度. 自覺健康狀況. 行為因素. 和生活形態. 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利益. 自覺健康促進 行為的障礙 圖2-2-3 健康促進模式 譯自Pender, N. J. (1996) .Health Promotion in Nursing Practice..

(32) 19. 而後,Pender (1996) 根據不斷的驗證和檢視,於是進一步對其之前提出的模式 做修正,嘗詴將實證結果與理論架構整合為一,修正此模式 (圖2-2-4) ,將此模式 的三大要素訂為: (1) 個人特性與經驗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eriences) :根據過去相 關的行為和個人因素都會影響到其往後的行為。 (2) 特定行為的認知和情感 (Behavior-Specific Cognitions and Affect) :自覺的 行為利益、行為障礙、行為自我效能、人際間及情境的影響。 (3) 行為結果 (Behavioral Outcome) :依照目前的需求或喜好,對於能提高健 康促進行為的計畫予以承諾。. 個人特性. 特定行為的認知. 與經驗. 和情感. 自覺行為利益. 行為結果. 目前的需求. 過去相關行為. (低控制) 自覺行為障礙. 或喜好 (高控制). 自覺自我效能 個人因素: (1)生理. 人際間的影響. (2)心理. (1)規範. (3)社會文化. (2)支持 (3)模仿. 情境的影響 (1)選擇. (2)需求特質 (3)環境的規定或限制 圖2-2-4 修正後的健康促進模式 (Pender ,1996). 行動計畫. 健康促進. 的承諾. 行為.

(33) 20. (二)生活型態的意義 生活型態 (lifestyle) 之所以和健康促進連結在一起,主要是因為現在死亡結構 的改變下,剛開始推展健康促進,自然尌與個人的健康行為有了關係;在此種連結 之下,大家關注的生活型態尌與慢性病或成人病有密切相關的健康行為了。早期的 Belloc, Breslow, 與 Hochstim (1971) 在美國加州Alameda County所做的世代追蹤研 究中,發現個人若從事每天規律的習慣,例如:正常時間吃三餐而不吃零食、每天 吃定量的早餐、規律運動 (每週二至三次)、每天睡眠7-8小時,維持理想體重等七 項生活型態,則可延長壽命。此外,Engel, Kollat 與 Blackwell (1982) 指出生活型 態是個人價值觀和人格的綜合表現,高中生個人價值觀及人格特質是經由不斷的整 合變化所產生的結果,這結果會影響學生對於體育課的體育態度,進而影響其生活 型態是否健康。 丁志音 (1988) 將健康生活型態 (life style) 以健康行為 (health behavior) 之名 詞來呈現,這種行為雖然有可能是健康生活型態中的一部分,但是研究者認為,既 名之為「生活型態」,即有「持久」、「持續不斷」之涵意;然而「健康行為」僅能算 是暫時性、偶發性的行為,因此兩者是否能劃上等號,是有待商確的。不過,李蘭 (1988) 指出「生活型態」是個體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生理、心理和社會各方面一 連串經驗的總合。因此,尹祚芊 (2000) 也指出,生活型態尌是生活作息、習慣、 嗜好 (飲食、玩電動、打電腦)、是否有規律運動、達到充足睡眠時間及均衡的飲食 等,非常基本的日常生活狀況現象的呈現,也和健康有著密切的相關性。若要增進 高中學子的健康,必頇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做進一步的瞭解,由於青少年階段是個人 逐漸獨立發展其健康行為的時期,因此,黃淑貞 (1994) 將這時期高中生的行為定 義成為他們未來生活型態的表現。 綜合上述學者所定義的生活型態,幾乎都是由健康的觀點來看,也由鄭淑芬 (2004) 所認為的生活型態為:在個人控制包含所有影響個人健康的危險性活動下的 所有行為及方式。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意義 身為高中學生,考詴與升學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但若能對其健康生活型 態加以瞭解,及早發現其影響健康的習慣與其相關因素,並適時輔導改善,則有助 增進自己的健康,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參照美國健康教育與促進術語聯合委員會.

(34) 21. (Joint Committee on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Terminology , 2001) 的定義,其 中所收錄的健康生活形態 (healthy lifestyle) 一詞的定義是:「可將個人生活品質極 大化,並可降低對於負向健康結果易感受性的行為型態」 。此定義認為,健康促進生 活型態的功能不僅能促進健康,也能提昇個人生活品質。王秀紅 (2000) 指出生活 型態是一個人特殊的生活習慣,這些生活習慣影響個人的健康,可以是正向的,也 可以是負向的,而健康促進的意涵則是表現正向的生活型態。然而,健康促進活動 可以使正在從事危險行為或增加自己負面健康的健康人,可以改變其行為並維持健 康及安適的行為 (陳靜敏、江麗玉、蘇桂華、黃美瑤、鍾麗娟、陳全美、楊鎧玉、 王淑諒、張瓊丹、許雅、李悅綾、趙海倫、王靜枝等譯,2004) 。我國行政院衛生 署則將菸害防治、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型態、體重控制、壓力管理等項目做為國民 健康局一直在推動健康促進時和學校應特別加強及結合推行的活動 (行政院衛生 署,2003) ,將健康行為當作「最終結果」 ,個人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視為「前因」, 透過嚴謹的調查與資料分析來證實其間的關聯性,研究所獲得結果可提供健康介入 最有利的資訊,使介入計畫能掌握重點,達到事半功倍,全民終身運動的效果 (李 蘭,1991) 。 傳統的健康觀念認為「長壽」即是「健康」 。但是在現代的健康觀念裡,則應該 強調「高品質」的生活型態內涵。丁志音 (1988) 闡述眾多的流行病研究中指出, 個人的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 (health status) 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要增進高中學 子的健康,必頇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做進一步的瞭解。尌研究者而言,必頇要去了解 高中學生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執行狀況,並進而推展相關的健康促進活動。 因為 青少年階段是個人逐漸獨立發展其健康行為的時期,這時期的行為也將形成他們未 來的生活型態 (黃淑貞,1994) 。陳美燕 (2001) 主張由學校來進行健康促進活動是 最容易達到效益的,學校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場所,故在校園中應以提供健康促進為 導向來推行學校教育。美國的健康與人類服務部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USDHHS, 1992) 在 2000 年「健康人類」一文中提到:健康促進是 幫助個人在生活型態上做合適的選擇,進而達成預防疾病的目標。所以健康促進的 生活型態不僅可以增進個人的健康,更是全民免於疲勞、生病的健康良方。 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也被定義為:個人為達成維護或 提昇健康的層次,以及自我實現和自我滿足的一種自發性的多層面之行為與知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ver there, there is a celebration of Christmas and the little kid, Tiny Tim, is very ill and the family has no money to send him to a doctor.. Cratchit asks the family

在生活中體證禪、領悟禪的真諦,這是「禪與生活一體」的第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

心理 創傷壓力症候群 社交

讓高中學生為未來生活作好準備。學生於當中學習不同

Family with marital couple owns sufficient economic resources, parents with healthy mental usually spend more time to accompany and take care of children, therefore the children's

The grade of the children,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the occupation of parents, and the number of times meals are cooked at home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ception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