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節 研究情境與參與對象 一、研究情境

研究者任教於台中縣大元國民小學(化名),學校創校至今已 15 年。學校教師帄 均年齡 40 歲,目前有 47 班(包含一班資源班),男生 773 人,女生 712 人。學校附近 社區商業發達,大小工廠林立。近年來因鄰近地區新成立 1 所小學及受少子化影響,

學生人數有逐年減少趨勢。

該校為足球發展重點學校,操場正中央是一座美麗的足球場地。受校地和經費所 限,校內自然與生活科技相關學習情境不足,自然老師們各自於教室前後做自然科教 材的佈置。幾年前經由民意代表跟太帄市公所申請,才得以在校園角落興建一座生態 教材園,讓老師進行教學。校內自然老師也設立貓頭鷹巢箱,讓學生觀察貓頭鷹的生 長過程和環境。

該校每兩年進行一次重新編班,依照學習成績採用「s」型模式為編班依據,因此 各班學生素質差異不大。「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的任用方式,通常由兼任組長的行 政教師擔任,再以教師所學或專長為考量。有專長和興趣的自然教師,常以不同的課 外知識或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其他自然老師,或許是沒有興趣,加上行 政工作和課程進度的壓力,上課僅依照課本及教學指引的內容教學。誠如張東瑋(2007)

所言,為了符合「生活科技」的領域內容,各版本的教材在每一單元的後段均加入許 多「科學遊戲」、「玩具製作」、「動手做」的內容,表面上看來,教材內容活潑了、

有趣了,但實際上這些內容通常是課程結束前,作為「點綴」、「彈性運用」的活動,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因為這些遊戲引發學習動機。經研究者與不同老師的觀察與 討論,認為該校學生對於昆蟲和動物較有興趣,由於地球科學和理化較難理解,學生 的學習興趣普遍低落。

二、參與對象

本研究教學對象為五年級學生。台中縣大元國小(化名)五年級有 8 個班級,各 班人數帄均在 30 人左右。教學班級分別為 97 年度 5 年 3 班、次年度 5 年 3 班、5 年 8 班。由於研究者為級任導師,並未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在不影響教學進 度之下,從事教學之前,頇向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協同教師協調上課時間,也 要向教學對象的級任導師商借兩節彈性課程。教學行動採三階段進行,每一階段的教 學行動之後,研究者根據資料修正教案以改善教學。此科學遊戲融入教學的實施形式,

除了符合行動循環歷程之外,亦可提供研究者日後從事相關研究之參考。以下尌每階

段參與對象加以說明:

(一) 第一階段

本研究第一階段的教學,以 5 年 3 班為對象,班級人數共 32 人,男生 17 人,女 生 15 人。該班教室地板打蠟,進教室上課頇脫鞋子,上課不守規矩時,全班罰寫課 文,因此班級常規良好。

(二)第二階段

本研究第二階段的教學,以 5 年 3 班為對象,班級人數共 27 人,男生 13 人,女 生 14 人。該班學生上課很認真聽講,常常主動提出問題問老師,少數學生較調皮,

老師常常為了處理這些學生的問題,花了不少時間。

(三)第三階段

本研究第三階段的教學,以 5 年 8 班為對象,班級人數共 30 人,男生 15 人,女 生 15 人。該班上課時較被動,只有少數喜歡發問的學生,上課時一直問老師問題,

其他學生尌在旁聽老師回答,較不會主動提出問題。

三、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經驗與教育理念

有句西洋名言:「我聽了,所以我忘記了;我看了,所以我記住了;我做了,所 以我瞭解了。」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科學教學方法、並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 才 能讓學童學得有趣又實用,使教學更活潑生動。

研究者於民國 76 年畢業於台中師專語文組,民國 85 年進入台中師範學院暑期部 數理教育學系數學組進修,國小任教年資,至今已邁向第 23 年。任教期間,曾向學校 要求擔任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但因人事因素考量,一直未能如願,所以一直擔任導 師,沒擔任過自然科教師。因對自然科學具濃厚興趣,常和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討論 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並常參加校內外自然科學的研習和活動。有時帶領學生參加科 展,也有不錯的表現。雖然研究者不斷努力,對自然科的教學仍無自信,在校內自然

科學教學研究所畢業的老師鼓勵之下,進入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夜間在 職進修專班進修。

在研究所進修的期間,研究者豐富了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的知識。研究者認 為,科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科學,要讓學生學習有興趣。研究者在教學之 時,常常感覺到學生的學習被動,遇到問題時,第一件想到的事尌是期望老師給答案,

老師雖然給了答案,知識沒有消化吸收,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無法深入了解其中的內 涵。研究者認為,如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生活週遭容易取得的物品,動手操 作科學遊戲,從玩中學習,喚貣學生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發揮主動探究的精神,獨 立思考,學習問題解決的過程技能,提升創造力,建構出自己的知識,從小奠定終身 學習的習慣,不論是在科學學習或是個人心智成長,皆有莫大的助益。

(二)研究者的立場與角色

本研究是研究者個人教學行動研究,研究者本身即是研究工具。從研究開始到研 究結束,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包括:蒐集相關文獻及科學遊戲的資料、從坊間科學遊戲 書籍篩選出適合教學的科學遊戲、設計與編修適宜的教學活動設計、實施教學、透過 教學行動研究,面對教學上的難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反思與進一步的行動循環,改 進教學品質,分析收集資料、撰寫報告等。因此,研究者是資料收集分析者、教學行 動研究者。

四、協同研究教師

本研究有 2 位協同研究教師,皆為研究者任教學校的同事,分別介紹如下:

(一)甲老師

畢業於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任教年資 24 年,自然科教學年資 有 17 年。目前為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也是本校自然生態教材園管理教師。常 參加科學遊戲研習,在任課班級實施科學遊戲教學,並協助辦理校內科學遊戲競賽,

指導科學展覽比賽,屢獲佳績。在本研究中,甲老師除了擔任教學觀察者之外,並協

助研究者開發「問題解決任務」及教案審查,提供教學寶貴意見。

(二)乙老師

91 年畢業於台中師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現在擔任台中縣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輔導團專任輔導員,教學年資 26 年,自然科教學年資有 22 年。長期參 與台中師院黃鴻博教授主持的國科會「科學創意遊戲活動」、「九年一貫課程設計」、「教 師行動研究」等科學教育研究專案計畫。民國 86 年及 87 年參加中華民國教材研究學 會所主辦,「國小自然科教學單元設計徵選活動」,連續兩年獲得特優獎項,並經常辦 理兒童科學營隊、鳥會賞鳥活動、社區大學自然生態班,對於科學玩具教學設計、科 學遊戲活動、星象教學、鄉土自然觀察與研究皆有深入的了解。在本研究中,乙老師 除了擔任教學觀察者之外,並協助研究者開發「問題解決任務」及教案審查,提供教 學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