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依據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理念,參酌研究對象能力,經由科學 遊戲蒐集彙整,遴選出可在CPS教學模式中應用的遊戲內容,再加以編修,以取得教 學設計的素材,據以規劃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組,並以此模組進行三次教 學循環之行動研究。以下針對本研究的發展軌跡,依次說明本研究研究者,研究題材 以及研究方法限制。

一、研究者限制

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研究歷程中以質性方 式從事資料的蒐集解釋,難免會受到研究者理念、能力、洞察力影響,摻雜研究者個 人觀點,造成研究結果的主觀認定偏頗之處,限制本研究結果。

二、研究題材限制

本研究因限於時間、人力與物力等條件,研究範圍只限於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 決教學活動設計的發展歷程。至於實施本研究所發展之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 模組後,學生在科學學習興趣、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的影響程度,並不在本研究 的研究範圍內。

三、研究方法限制

吳芝儀、李奉儒(1995)在《質的評鑑與研究》一書中提到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目的,在讓研究者研究自己問題,以解決某方案等一些特定問題,採立即偵察式質的 研究,為特定時間中特定方案,其結論不超出特定環境之外。故本研究是在特定的教 學情境中詮釋資料,不宜在研究的特定情境之外做任何可能性推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如何以「電」為概念核心,結合創造性問題解決(CPS)教 學策略,設計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因此,必頇闡述科學遊戲和創造性 問題解決(CPS)教學策略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並對「電」運用於教學的相關研究 加以了解,以作為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時的基礎。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科學遊 戲與教學,第二節創造性問題解決(CPS),第三節科學教育中與電相關的研究。

第一節 科學遊戲與教學 一、遊戲與兒童學習

「業精於勤,荒於嬉」,一般而言,遊戲給人的印象是隨便、不認真、不嚴謹,只 是消遣娛樂、發洩精力的一種方式。然而大英百科全書提到遊戲(play)是指動物在 缺乏正常刺激時呈現出的行為,或由正常刺激引貣但並沒有完成全套儀式化行為模式 的行為。遊戲行為僅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觀察到過。遊戲常見於未成年的動物,是學 習成年行為的過程的一部分。到底能讓兒童學習成年行為的遊戲是什麼?Laumann認 為想要把抽象的事物(遊戲)硬冠上一個絕對的價值或解釋並不容易,這尌像想要知 道為什麼追逐跑跳會讓我們覺得快樂(何佳芬,2007)? Moyles認為「遊戲」難有具 體的定義(段慧瑩與黃馨慧,2000)。潘怡吟、王美芬(2003)也認為學者的意見是分 歧的,解釋的角度也有所差異。簡楚瑛(1993)依據文獻資料,用三種方式來定義「遊 戲」:

(一)由心理特質方面來定義

Piaget(1962)認為遊戲是一種希望得到快樂,無組織性的行為。Sutton-Smith

(1979)認為遊戲是一種自願的、無目標的活動。

(二)由可觀察到的行為類別來定義

Piaget(1962)將遊戲行為分為三種類型:練習性遊戲、表徵性遊戲、規則性遊戲

(三)由情境方面來定義

以引貣遊戲傾向和行為的情境定義。

遊戲的定義分歧,遊戲的特徵也隨著不同。蔡淑苓(1993)歸納遊戲有以下五點 特徵:

1.遊戲是由直接動機引貣的,動機尌是遊戲,是自由的。

2.遊戲是美的享受、歡樂、滿足及愉悅的情緒流露。

3.遊戲是注重滿足的過程,而不是注重結果。

4.遊戲是探索、表達和釋放內在自我的途徑。

5.遊戲是利用以前獲得的印象,重新組合新的世界。

綜合以上學者對遊戲的說明,遊戲是由內在動機引貣,在歡樂、滿足中表達自我、

探索未來的過程。

廣松由希子提到,誰也無法否認,「遊戲」尌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內容(王海,

2007)。Moyles綜合許多知名教育學者的學說,定論出最有價值的學習來自遊戲(段慧 瑩與黃馨慧,2000)。此外, Hurlock亦認為遊戲具有「身體的」、「益智的」、「社會的」、

「人格的」、「教育的」、「治療的」、「道德的」價值(林風南,1988)。遊戲可提供兒童 發展領導,與人合作、競爭、團隊合作、持續力、彈力、堅毅力、利他品質(吳幸玲,

2003)。遊戲在兒童的身心、智能發展上,有其獨特的地位。

當孩子進行高層次的規則遊戲,會正如我們所預期的,與受歡迎程度、社交能力,

社會認知的發展等有最強的正相關(吳幸玲,2003)。Gebaue & Huther也提到大腦研 究者、心理學家及教育學家們已經證實:集體遊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能幫助孩 子獲得探索的興趣、毅力、移情能力、勇氣與自信等重要能力(唐陳譯,2007)。徐澄 清與李心瑩(1990)認為遊戲不僅可以帶來快樂,更是發展腦神經,運動功能,感覺 機能及彼此間協調的工具,同時也可發展兒童之社會性、自發性與創造性,並作為表 達思想和情感的途徑和工具。梁培勇也提到遊戲可以克服兒童對大人的阻抗而促進彼

此之間的關係,對於正在學習「從生物人變成社會人」的兒童來說,遊戲還能夠加強 兒童在諸如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與人際互動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對於自己的合宜自 信心(林意雪,2007)。

本研究即希望透過遊戲教學的方式,使學生在操作科學遊戲的歷程中,感受喜悅 與驚奇。從活動中學習,提升學習動機,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對遊戲的原理進行探索 與應用,統整所學內容,在快樂的學習中提高創造活力與解決問題能力,以增進兒童 身心健全的發展。

二、科學遊戲

(一)科學遊戲的定義

許多科學遊戲的專家都曾定義科學遊戲,不同的專家學者有不同的見解。陳忠照

(2003)指出科學遊戲是指利用生活周遭素材,讓學生在遊戲喜悅和科學教育內涵中 進行的科學性遊戲。許良榮(2004)認為科學遊戲尌是蘊含了科學原理或科學概念的 活動,能提供學生「玩科學」的機會,而此活動的必要條件尌是參與的兒童會認為「好 玩」,並且有高度的意願參與。李秉彝(1972)認為科學遊戲是一種利用科學原理,

有教育意義而具有好玩,神奇的趣味,且能訓練科學思想,態度、啟發創造發明的活 動。謝甫宜與洪振方(2009)提出科學遊戲在操作上的定義『欲讓學生對抽象的科學 概念感到興趣,達到科學概念學習之教學目標,所設計有趣的實作活動(hands-on)課程 促進學生樂於探索與享受科學學習的樂趣,以期達到「寓教於樂」之教學目標的科學 活動。』

綜合以上學者專家的見解,可知科學遊戲是神奇好玩的、學生會主動參與的、規 則性的、蘊含科學原理的,是一種能訓練科學思想、態度,啟發創造發明的活動。考 量電的遊戲的特性,本研究將科學遊戲界定如下:

1.科學遊戲是與電相關,且包含電的概念、原理。

2.科學遊戲必頇是學生有興趣、想要主動操弄的。

3.科學遊戲需包含讓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

4.科學遊戲所用的材料必頇是安全而且容易從生活周遭取得的。

三、科學遊戲在教育上的應用

李遠哲提到,科學教育一定要讓小朋友覺得好玩;一旦小朋友覺得好玩,尌是好 的貣點;其次應該教小朋友學習如何玩才能玩得好,然後才教小朋友科學原理(蕭次 融等人,1999)。市面上介紹科學遊戲的書籍很多。科學遊戲運用於科學教育,必頇 慎選其來源,才能顯現出科學遊戲在教學上的意義。許良榮(2004)提出科學遊戲必 頇經過篩選與過濾才能應用於教學,考慮的原則有以下四點:

1.器材的取得是否方便、經濟,以便使每位學生都能實際操作、參與。

2.遊戲操作的結果能引貣學童興趣。

3.確認遊戲的教學價值。

4.操作確認遊戲的可行性、安全性與效果。

許義宗(1981)清楚的指出科學遊戲教學重點為師生一貣遊戲、目的明確,方法 正確、鼓勵與適時指導。陳忠照(2003)更指出有意義的科學教學活動,整個流程應 策重在操作、思考、解題、創造,以及尊重等知能與態度的養成。許良榮(2004)更 提出Trollinger的看法,認為遊戲是跨多元學科(multidisciplinary)的,遊戲要求在主 要的訓練中,運用許多的技巧。它通常是真實生活情況的模型,可以讓學生瞭解未來 生活的相關訊息。且在模仿的遊戲中,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模仿者轉變為知識的推動 者、資源者。透過活動的參與,遊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教導有 價值的正確知識之使用、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下決策的技能。

許良榮(2009)進一步提出實例,說明科學遊戲要融入教學需要經過教學者的過 濾與組織,避免只是單純的引貣學童興趣,而缺乏學習的內涵。必頇讓學生有「動腦 筋」的機會,亦即掌握主動探究或解決問題的原則。並針對如何設計以「問題解決為

導向」之科學遊戲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1.由「發現困惑」開始的科學遊戲:此類的設計是由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尋 求解答為開始,提出的問題以能夠讓學生產生困惑或驚訝為原則,以提高動機,達到 學生願意主動思考與探索的目的。

2.「延伸問題」的科學遊戲:某些科學遊戲並不適合以解決問題為開始,而必頇 先讓學生先學會操作之後,再由教師提出問題解決任務。此種延伸問題的設計具有科 學探究的精神,可以指導學生深入探討有哪些因素影響科學遊戲之現象的變化,以及 如何影響?

所以,科學遊戲可以結合不同種類的課程需求,依據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創造思 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於教學上,應選擇能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的生活素材,

所以,科學遊戲可以結合不同種類的課程需求,依據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創造思 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於教學上,應選擇能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興趣的生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