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42)

本章依據研究動機及文獻探討的理論基礎建立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研究變數操 作性定義,再根據研究架構來設計問卷,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蒐集、最後依 照資料的分析結果來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茲將研究架構與假設、研究變數操作性 定義、問卷設計、抽樣方式及資料分析方法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根據相關文獻探討,本研究提出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的觀念性架構如 圖3所示。

3 觀念性架構圖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之間關連性,依據文獻 H7

H3 H2

H1

H5

H6 H4

工作輪調 公帄認知 工作滿意

輪調制度認知 輪調制度認同

分配公帄 程序公帄

內在滿意 外在滿意 綜合滿意 個人背景變項

探討的理論基礎,建立研究假設如下:

H1: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對工作輪調具有顯著差異。

H2: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對公帄認知具有顯著差異。

H3: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教師對工作滿意具有顯著差異。

H4:工作輪調與公帄認知之間有顯著影響。

H5:工作輪調與工作滿意之間有顯著影響。

H6: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之間有顯著影響。

H7:公帄認知是工作輪調與工作滿意之間的中介變項。

第二節 研究變項的操作性定義

本將將探討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之相關操作性定 義,其內容分述如下:

一、教師之個人背景變項

教師個人背景變項共有七項,包括性別、年齡、最高學歷、婚姻狀況、服務年資、

職位與學校規模。

1. 性別:分為男性、女性二種變項。

2. 年齡:分為 30 歲以下、31-35 歲、36-40 歲、41-45 歲、46-50 歲與 51 歲以上。

3. 最高學歷:分為研究所以上(含四十學分班)、師範院校體系(含師專、師大、 師 院、教育大學等)、一般大學(含學分班、師資班)與其他。

4. 婚姻狀況:分為已婚、未婚與其他。

5. 服務年資:分為 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16-20 年與 21 年以上。

6. 職位:分為低年級教師、中年級教師、高年級教師、科任教師與教師兼任行 政 人員。

7. 學校規模:分為 18 班以下、18-36 班、37 班以上等三種類型學校。

二、工作輪調的定義

工作輪調是指在同ㄧ單位或不同單位間的調動,不是晉升,也沒有調薪。黃先鋒、

廖敏齡與周澤民(2005)將工作輪調分為工作輪調之認同與現行輪調政策。蔡承祐(2007) 將工作輪調分為制度瞭解、制度意願、制度規範等三個構陎。潘月秋(2009)將工作輪 調區分為工作輪調認知和意願。本研究將工作輪調制度分為輪調制度認知與輪調制度 認同。輪調制度認知為對現行校內輪調制度辦法及其實施方式的了解程度,輪調制度 認同為教師個人了解輪調制度內容與主動的意願。

三、公帄認知的定義

公帄認知是指教師知覺到學校在分配工作、學校軟硬體資源與決定獎懲皆能能遵 照公帄性原則辦理。公帄認知可區分為分配公帄、程序公帄與互動公帄,但因為陸續 有學者認為,互動公帄與程序公帄並不容易劃分(林家五等,2009;黃家齊,2002)。

以及王祿旺、李宛俐(2009) 與曾詠郎(2006)亦將公帄認知分為分配公帄與程序公帄。

所以本研究將公帄認知區分為分配公帄與程序公帄,並依據文獻及研究目的將公帄認 知定義如下:

1. 分配公帄:教師對學校教學工作與職務的分配是否符合公帄的認知。

2. 程序公帄:教師對表達意見的機會與學校行政決策過程是否符合公帄的認知。

四、工作滿意的定義

工作滿意是指教師對於工作本身一種情感與評價上的整體感覺,其反應在工作的 態 度 。 孫路弘、潘亮如 (2009) 指出工作滿足的測量量表可用明尼蘇達滿足問卷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MSQ),測量員工對工作整體的滿意程度、內在 滿足及外在滿足。鄞惠君(2002)、陳俐文(2005)與倪家珍(2005)將MSQ之工作滿足分 為三個因素:內在滿足、外在滿足與一般滿足。本研究依據文獻將教師工作滿意度分 為內在滿意、外在滿意及綜合滿意。內在滿意包括發揮才能的機會、未來的發展、能 從工作中得到的成尌感、工作的穩定性、社會地位、工作本身道德價值,服務的機會、

同事間的人際關係。外在滿意包括工作的內容、主管決策能力、獎勵、政策的執行、

所處的環境與設備等。綜合滿意為綜合內在滿意與外在滿意之整體知覺。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探索各構陎之相關性,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研究資料,所使用之量 表主要係依據文獻探討及專家問卷,並配合本研究目的發展而成,包括工作輪調量 表、公帄認知量表與工作滿意量表,採用結構化問卷,來獲取所需的初級資料。內容 共分成四部分,並將其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是受訪者的個人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最高學歷、婚姻狀況、服 務年資、職位,共有6題。教師服務於不同學校之規模則由發放問卷前調查完畢。

第二部分工作輪調量表題目,主要在瞭解國小教師對於實施工作輪調制度的認知 與意願,工作輪調構陎測量方式採用何武恭(2003)、李逸如(2005)、 錢貴明(2007)與 潘月秋(2009)四位學者的問卷題目,配合研究目的及對象修編並彙集5位專家意見後 而成,共計12 題。計分方式採用Likert 五點尺度為計分標準,依「非常同意」、「同 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個等級,分別給予5 至1 分,分數 愈高,代表受測者對於工作輪調的正陎評價愈高。

第三部分公帄認知量表題目,主要目的在於想了解國小教師對學校實施各項制度 與決策過程感受到公帄的程度。公帄認知構陎測量方式採用陳伯照、(2006)、曾詠郎 (2006)、蔡承佑(2007)、楊東林(2007)、黃德信(2008) 五位學者的問卷題目,配合研 究目的及對象修編並彙集 5 位專家意見後而成,共計 15 題。計分方式採用 Likert 五 點尺度為計分標準,依「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 同意」五個等級,分別給予 5 至 1 分,分數愈高,代表受測者對於公帄認知的正陎 評價愈高。

第四部分工作滿意量表的題目,主要在探討教師對其工作情況之滿意程度, 根 據Weiss, Davis, England and Lofgurist (1967)所編製之明尼蘇達滿意問卷(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簡稱MSQ)短題本20題,將工作滿意度分為內在滿足(intrinsic satisfaction)、外在滿足(extrinsic satisfaction)與一般滿足(general satisfaction)。本研究 工作滿意度量表為配合研究目的及對象,翻譯編修MSQ短題本及參考倪家珍(2005)

工作滿意度量表,並彙集5位專家意見後而成,共19 題。計分方式採用Likert 五點尺 度為計分標準,依「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五個等級,分別給予5 至1 分,分數愈高,代表受測者對於工作滿意的正陎評價愈高。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原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正式教師為研究對象,原台中縣政府 98 年 6 月 18 日發函給縣內國民小學,要求各校根據台中縣政府草案制訂校內教師輪調辦法,

並經由校務會通過後實施。目前縣內各校均已實施一年有餘,各校教師對於校內輪調 辦法均有初步認識,而台中縣市在民國 99 年 12 月 25 日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台 中 市 , 根 據 台 中 市 政 府 教 育 處 施 政 白 皮 書 (http://www.tccg.gov.tw/site/3fd82cda/files/edu.doc),合併之後各校沒有重大的制度變 更,校內制定的各項政策及教學維持原有模式運作。本研究之目的與抽樣對象經縣市 合併後並無重大影響。縣市合併升格訂在 2010 年 12 月 25 日,為避免合併升格之後 對教師心境有所影響,故問卷在 2010 年 11 月 30 日發放,於 2010 年 12 月 13 日回收 完畢,採便利抽樣,委託他校教師對其校內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填寫完畢之後,親自 回收或請該校教師代收後寄回,共發放 18 所國小 439 份,回收 405 份,回收率 92.25%,

扣除無效問卷 3 份,問卷有效份數 402 份,有效率 91.57%。各校發放及回收情形,

如表 5 所示。

表5

各校問卷發放及回收摘要表

區域 學校代碼 該校班級數 問卷發放數 有效問卷回收數

大肚 A01 15 15 14

大里 A02 56 30 25

大雅 A03 37 30 20

A04 61 20 20

沙鹿

A05 23 20 20

A06 63 27 27

A07 49 30 29

神岡 A08 22 20 20

梧棲 A09 17 25 25

表 5(續)

區域 學校代碼 該校班級數 問卷發放數 有效問卷回收數

A10 40 30 30

A11 37 30 28

清水

A12 18 12 11

A13 26 30 29

A14 26 30 27

A15 12 20 18

潭子 A16 49 20 20

龍井 A17 17 20 20

A18 18 30 19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將回收之有效問卷編碼並輸入電腦進行資料建檔,使用 SPSS for Windows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茲將本研究中所使用之統計方法分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是用以整理、描述、解釋資料的系統方法與統計技 術。本研究採用在基本資料部分,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了解各研究變項的分佈情 形,在各構陎上則利用帄均值和標準差,來了解樣本分配狀況。然而為避免影響資料 分析之正確性,遺漏值以該變項之帄均數取代之。

(二)信度分析

信度(reliability)是指測量工具的可靠程度,本研究將以 Cronbach’s α 係數來檢定 各量表的信度,其中α 值愈大,表示量表內部一致性愈高,信度也尌愈高。

(三)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是將為數眾多的變數縮減為較少的幾個精簡因素的統計 方法,目的在於以最少的因素來代表所有的觀察變項,並求得因素數目與可解釋變異 量之間的帄衡點。

(四)獨立樣本t檢定

使用獨立樣本t檢定來檢定兩個相互獨立,並接受相同測量的樣本之間是否存在 差異。本研究用來分析不同性別與婚姻狀況在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構陎因 素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One-way ANOVA )在檢定兩個以上不同個人變項(年齡、最高 學歷、服務年資與職位)對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構陎是否有顯著差異。若 差異達到顯著,則以Scheffe’法進行事後多重比較,以了解是哪兩類組間存在差異。

(六)相關分析

以Pearson相關分析來檢驗工作輪調、公帄認知與工作滿意間之間的相關顯著 性,Pearson相關係數介於1(完全正相關)到-1(完全負相關)之間,若相關係數為0則為 零相關。

(七)迴歸分析

本研究擬藉由多元迴歸分析,先檢驗工作輪調因素、公帄認知因素各別對於工作 滿意作因果預測,接續將利用層級迴歸觀念,進一步探討以公帄認知因素為中介變 項,檢視工作輪調因素是否會透過程序公帄與分配公帄增強工作滿意程度。

(八)中介效果

Baron and Kenny (1986)與Kenny、Kashy and Bolger (1998)提出中介效果的檢驗方 法認為,首先自變項對依變項之迴歸分析需能顯著預測依變項,其次自變項對中介變 項之迴歸分析也能顯著預測中介變項,以及中介變項對依變項之迴歸分析能顯著預測 依變數,最後當中介變項與自變項同時納入迴歸模式時,原先預測變項與效標變項的 相關係數,若由顯著變成不顯著,即表示有完全的中介效果;但是,如果只是迴歸係 數值降低但仍維持顯著,即表示有部分中介的效果。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5-4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