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探討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擾,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 法,收集、分析並整理相關文獻及資料,自編成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本章共分為 七節,分別為研究架構、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資料處理與分析、研 究信度與效度及研究倫理,以下依序論述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擾,為求深入瞭解巡 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況、經驗及感受,故採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根據研究動機 及目的,並參考相關文獻及資料,進而擬訂本研究的架構。茲以圖 3-1 表示本研 究之研究架構。

圖 3-1 研究架構圖

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現況與困擾

訪談對象:國小巡迴輔導教師

一、瞭解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之現況。

二、瞭解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之困擾。

三、瞭解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工作困擾的 因應之道。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採深入訪談的方式,探討國小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 況與困擾,邀請三位國小巡迴輔導教師作為訪談對象,深入瞭解受訪者的工作現 況、經驗及感受。以下針對研究對象選取及研究對象描述作說明。

壹、研究對象選取

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研究對象,除了其須符合本研究定義之國小巡迴輔導 教師外,研究者希望受訪者擔任國小巡迴輔導教師的年資在一年以上,以期能收 集到較客觀、深度的訪談內容。

貳、研究對象描述

為顧及研究倫理及研究對象的隱私權,將研究對象的姓名均予以代號表示,

茲將研究對象的資料整理敘述如表 3-1。

表3-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代號 任教班別 學歷 教學年資 巡迴輔導年資

A 不分類巡迴輔導班 碩士 10 10

B 巡迴輔導(在家教育)班 碩士 12 6

C 不分類資源班 碩士 4 1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故研究工具主要為研究者本身 及訪談大綱。以下針對研究工具作說明。

壹、研究者

研究者畢業於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目前就讀於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班,在大學及研究所期間曾修習過教育研究法、質性研究、特殊教育 實習等課程。在大學修習特教實習課程時,曾跟著臺東縣巡迴輔導教師學習、觀 摩其如何提供巡迴輔導服務。畢業後,通過教師檢定及臺東縣教師甄選後,進入 龍田國小資源班任教至今三年多。龍田國小的特殊需求學生人數長期不足,依臺 東縣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級增減班級及調整作業要點(2014)規定,特 教教師須支援並提供鄰近學校特殊教育服務。故研究者任教前兩年除了於龍田國 小服務外,同時也支援鄰近無特殊教育班級學校,提供巡迴輔導服務。第一年支 援巡迴輔導一間學校,提供四位特殊需求學生服務;第二年支援巡迴輔導兩間學 校,提供兩位特殊需求學生服務。

研究者曾實際從事巡迴輔導的工作,未來亦極有可能再到校外支援巡迴輔 導,故希望透過此研究,瞭解目前臺東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況與所遭遇 的困擾,並提出因應之道。

貳、訪談大綱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等相關資料,擬訂訪談大綱(附錄一),

並經指導教授、專家及具備巡迴輔導經驗之教師審閱後,再依其意見加以修改成 正式的訪談大綱,專家效度名單如表 3-2。

29

表3-2

專家效度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序)

姓名 職務

王明泉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

陳有容 金門縣金湖國小情緒與行為障礙巡迴輔導班教師

陳嬿如 臺東縣豐田國小資源班教師

許嘉肯 雲林縣二崙國小資源班教師

魏俊華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

3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本研究想瞭解國小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現況與困擾,其研究實施程序分為研 究準備階段、研究執行階段與研究完成階段三大部分(如圖 3-2)。以下針對實 施程序作說明。

壹、研究準備階段

一、決定研究主題

研究者所任教的學校,每學年皆須至校外支援巡迴輔導鄰近學校的特殊需求 學生,故將此教育議題形成研究主題。

二、收集與分析相關文獻

針對研究主題,收集相關文獻,經閱讀、分析與整理後,瞭解巡迴輔導教師 的服務內容,及各縣市間的差異,以利擬訂本研究之架構。

三、確定研究題目

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擬訂研究題目,經指導教授修改,確定研究題目。

四、確定研究對象

針對研究目的及主題選取合適之研究對象,期望能真實反映國小巡迴輔導教 師的工作現況與困擾。

五、擬訂研究計畫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資訊,撰寫研究計畫,並與指導教授 進行討論與修改,讓研究計畫更完整。

貳、研究執行階段

一、研擬訪談大綱

31

3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採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再作資料分析與處理,以下針對資料處 理與資料分析作說明。

壹、資料處理

一、轉譯資料

訪談後,盡速將錄音檔轉譯成逐字稿,不確定的部分則須再與研究對象確 認。逐字稿完成後,將讓研究對象確認逐字稿內容,以確保逐字稿內容與研究對 象所表達的意思相符。

二、資料編碼

為了資料收集方便,研究者將研究對象、訪談日期及逐字稿之頁數進行編 碼。第一碼代表「研究對象」,為國小巡迴輔導教師共三位,依序以 A、B、C 表 示;第二碼代表「訪談日期」,將訪談日期以西元年月日共八碼數字進行編碼;

最後兩碼代表「逐字稿之頁數」。例如在 2016 年 11 月 4 日對教師 A 進行的訪談 逐字稿,則編碼以「A20161104-01」表示。

貳、資料分析

研究者將所得的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分析過程中,參考文獻並與指導教授 討論,期盼用多面向的觀點詮釋資料,降低資料判讀的錯誤率,以達成研究目的。

以下針對資料分析步驟作說明。

一、分類資料

反覆檢視訪談資料,搭配文獻並依適當的邏輯進行分類編碼,找出與研究主 題有關的資訊。

33

二、分析資料

將同概念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出異同處。從不同的概念中,找出主題脈絡 或彼此間的關係。

三、統整資料

將資料分析所得的結果作歸納統整,以回答本研究問題。此外,研究者也針 對研究結果提出評論與意見,作為研究主題的結論。

34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因研究者本身即研究工具,故量化的信效度考驗 不適用於考驗質性研究。本研究根據 Guba 與 Lincoln(1985)所提出的四項標準 來檢驗質性研究,以下說明之。

壹、可信賴性

可信賴性(credibility)又稱為「確實性」,也就是內在效度,即研究者能 否真正蒐集到其所想要的資料。故研究者會依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編擬訪談大 綱,經專家學者審查後修改成正式的訪談大綱。訪談時,以錄音筆、訪談札記作 為紀錄工具;訪談後,如其內容有須再確認或瞭解的地方,則利用電話、通訊軟 體與訪談對象聯繫;最後將訪談內容以逐字稿呈現,並使用三角檢定法,將訪談 所得資料中的對象、時間、情境與文獻進行交叉比對,驗證資料的正確性及此資 料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另外,因研究者具備巡迴輔導的經驗,更能瞭解研究對象 所表達的意涵。

貳、可遷移性

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也就是外在效度,即資料的可比較性與詮釋 性。研究者將訪談的錄音檔轉換成文字描述,且須確實、詳細的紀錄研究對象的 意思,以確認研究的可比較性與可類推性。

參、可靠性

可靠性(dependability)也就是信度,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瞭解整體研究 流程,詳實記錄並保持中立和客觀的態度。完成逐字稿後,讓研究對象確認其內

35

容,避免曲解研究對象的語意,同時執行檢驗的工作。

肆、可確認性

可確認性(conformability)就是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保持中立和客觀,不 加入自己的想法,故研究者資料確實來自研究對象,且研究內容如實呈現研究對 象所傳達的想法。於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隨時與指導教授進行討論以改善研究缺 失,且隨時記錄自己對此研究的想法,以檢視過程中是否參雜個人主觀的偏見。

36

第七節 研究倫理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主要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進行訪談的過程中,

須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想法與感受,故涉及隱私及保密的研究倫理問題,基於保 護研究對象的立場和為使研究對象能安心,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遵守以下研究倫 理。

壹、研究對象的同意及權利

事前讓研究對象充分且確實的瞭解研究目的、訪談內容、訪談方式等研究相 關資訊,並取得研究對象的訪談同意書(附錄二)。此外,研究過程中,研究對 象有權利隨時退出此研究。

貳、研究對象的隱私權

將研究對象的資料匿名處理,以保護其隱私。遵守保密原則,並確保資料不 外洩,且在研究完成後將錄音檔刪除,讓研究對象得到充分的保護。

參、資料的真實性

將訪談內容繕打成逐字稿後,讓研究對象重新檢視逐字稿內容,確保內容貼 近研究對象的想法與感受。此外,亦將研究結果告知研究對象,使其充分瞭解此 研究。

3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