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本研究之實施方式,以下就研究架構與實驗處理兩部分進行說明:

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探討社會技巧教學對提升兩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化名為小凱和 小霆)人際互動之成效。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與結果分析,自變項為 社會技巧教學,依變項為智能障礙學生接受社會技巧教學後人際互動能力之學習 成效,檢視學生與同儕互動時「自我認同」、「處理批評」、「禮貌互動」及「同儕 遊戲」之四項社會技能表現變化。並觀察學生在學校課程活動與下課時間進行人 際活動之情形,討論特教班導師、普通班教師、普通班同儕及家長對本課程之社 會效度。控制變項為教學時間、教學地點、教學者、研究對象及獎勵方式。以瞭 解智能障礙學生在學習社會技巧課程後,與普通班同儕相處時人際互動能力之提 升情形。本研究架構圖如圖 3-1 所示。

圖3-1 研究架構圖

(一)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社會技巧教學,教學地點為特教班教室,教學時間於每週 進行兩節社會技巧教學,每節進行四十分鐘,總共十週,教學二十次。本研究之 社會技巧課程乃透過與家長、導師等人員訪談、觀察後,根據學生能力與需求,

依照新課綱特殊需求領域選擇學生適用指標分別進行教學,參考相關教材設計單 元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四單元,每單元設計四至六節的教學,課程單元如下:「我 們都是好朋友」、「面對批評」、「禮貌小天使」及「我們一起玩」。

【控制變項】

1.教學時間 2.教學地點 3.教學者 4.研究對象 5.增強方式

【依變項】

1.人際互動能力之學習成效 2.社會技巧課程之社會效度

【研究對象】

兩名國小 智能障礙學生

【自變項】

社會技巧教學

學習成效。透過觀察、檢核與訪談方式評估學生與同儕互動時「自我認同」、「處 理批評」、「禮貌互動」及「同儕遊戲」四項行為表現的改變,以及探討教師、

同儕及家長對社會技巧教學的評價。

(三)控制變項

為避免可能的干擾因素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項關係,以有效評估社會技巧教學 對研究對象之人際互動能力之提升效果,故控制以下可能因素,詳述如下:

1.教學時間:本研究預計安排十週一週兩節共二十節教學活動課程,每節四十 分鐘,共計八百分鐘)。課程期間為104學年度上學期09月至11月,每週教學 時間為週三上午09:30~10:10及周四上午08:40~09:20。

2.教學地點:於特教班教室。

3.教學者:由研究者擔任課程教學與評量人員,為避免教學與評量上的偏差,

研究者應保持客觀中立,避免不當的提示與過度期待,以取得觀察信度確保 研究中立。

4.研究對象:本研究對象為兩名智能障礙學生,為人際互動能力明顯較同儕困 難,需社會技巧教學之學生。

5.增強方式:使用特教班之增強制度。

(四)評量方式

透過觀察記錄、行為檢核表等評量方式,並配合相關人員訪談,以瞭解智能 障礙學生在教學前後社會技巧表現進步之變化情形。

二、實驗處理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教學與結果分析,實驗設計分為三階段,分別為教 學前行為評估與紀錄、教學介入期及教學後評量,以探討社會技巧教學對提升兩 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之成效,以下就三階段進行描述:

(一)教學前行為評估與紀錄

使用行為檢核表、觀察紀錄表進行行為紀錄,並訪談導師、普通班教師、普 通班同儕及家長之觀點,以了解相關人員對研究對象的接納態度,以紀錄研究對 象之社會互動表現。

(二)教學介入期

安排二十節教學活動(共計八百分鐘),針對新課綱特殊需求領域之指標設計 教學活動,針對「自我認同」、「處理批評」、「禮貌互動」、「同儕遊戲」四 項社會技能進行教學。

(三)教學後評量

於二十節課程結束後,進行行為觀察記錄與行為檢核並輔以訪談資料,據以 評估研究對象習得社會技巧能力後之學習成效,以比較教學前後互動品質之改變 情形。

凱、四年級的小霆),透過平時觀察學生行為及訪談導師、家長及同儕等相關人員

對象 小凱 小霆

所發展及使用的工具亦可能不同。為了解學生社會互動能力,並有效評估學生學 習社會技巧課程後,人際互動技能之提升情形,評量有其必要性。以下為本研究 使用之工具,說明如下:

一、訪談大綱(附錄一、二、三)

利用研究者自編之訪談大綱進行資料蒐集,以瞭解學生互動需求與社會技巧 問題所在,作為目標行為擬定之依據進行課程設計。於教學前訪談特教班導師、

普通班教師、普通班同儕及家長,瞭解重要他人對於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之看 法與問題。並於教學後詢問受訪者對於社會技巧課程的教學成效及對於教學上的 建議,作為教學結束後資料整理與分析之依據。

二、行為觀察紀錄表(附錄四)

透過研究者自編之行為觀察紀錄表,蒐集學生平時於自然情境、特定情境中 的人際互動情形與行為表現,作為介入社會技巧教學目標項目擬定之參考依據。

三、行為檢核表(附錄五)

透過行為檢核表客觀評估研究對象目標行為之表現,以分析學生所需之社會 互動技能,作為教學者設計符合學生需求之目標依據。主要透過四項社會技能中 目標行為的操作型定義來觀察研究對象在人際互動時的表現,分析比較教學前後 目標達成與行為表現之改變情形,瞭解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教學結束後資料整理 與分析之依據。本研究使用之檢核表為研究者自行編製,並透過專家進行檢核與 修正,確立檢核項目的適當性,(配合附錄六 檢核表初稿修正名錄)。

四、家長同意書(附錄七)

在確認研究對象後,研究者與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瞭解本教學研究之目的 與實施方式與過程,並在徵得家長同意後,發下本同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