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但是對於越境離開原鄉的農民生活並未有深入之探討。

目前的相關文獻較少以外來農民為研究對象,也缺乏敘寫在他鄉的生活樣貌,

本文期待以此角度出發,探究外來農民在他鄉生活所面臨的挑戰及調適情形,呈 現台灣農民與土地互動下所展現的韌性。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一、研究概念

(一)、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

為瞭解外來農民在梨山地區的農業活動情形,探究農業從生產至銷售所衍生 出的人際網絡,本文以「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做為主要研究概念之一,

瞭解外來農民在農業投入、生產、過程、分配、消費等階段所連結出的人際網絡 情形。

早期農業地理學家主要探究農業的空間分布、構成及其被制約的條件,以區 域性的觀點分析農業景觀及內部構造,但這樣的研究焦點多著重在農業生產部門,

在非農部門涉入、農業垂直整合與日俱增的今日,實有不足之處。現今農業活動 已非以往單純的農業生產與銷售,還需考量技術、生物科技的投入、販售過程與 販售商、行口、地主的人際互動、及國際糧食政策影響等。

於是有學者提出新觀點,如 Bowler(1992) 提出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 的概念,將農業活動分成投入(agrichultural inputs)、生產(farm production)、過程 (product processing)、分配(food distribution)、消費(food consumption)等五個階段,

並有物質、資金、訊息等在其中流動,同時該體系會受到自然環境、國家糧食政 策、國際糧食進出口貿易、信用貸款或金融市場的影響(圖 1-1)。換句話說,農 業糧食鍊所展現的是一個動態現象,不同階段相互關聯,從農業投入的各要素,

包括機械、技術、資金等生產資材,進入到農場從事農業生產,生產後的農產品 則送到加工廠進行清洗、分級、冷凍、包裝,再透過運銷服務業配送至市場上,

每個階段環環相扣。

回顧地理學相關研究,利用農業糧食鍊為研究概念所進行的研究,至少有莊 惠如(2002)、顏碧吟(2003)、施崇武(2004)、古關喜之(2007)、呂碧卿(2007)、馮 瑞菁(2009)、蘇怡如(2011)等,這些研究皆強調人際網絡是農業產銷不可或缺的

6 衡關係,以致改變其行為的一種過程」。Gould 及 Kold(1964)則認為「調適是一 種個體建立和維持與環境間一種和諧或均衡關係的過程,以及達到此種關係的狀

7

8

二、研究方法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首先,為了解梨山地區農業發展過程,本文參考相關 官方出版品、官方統計資料、報章雜誌、農業期刊、博碩士論文、學術著作等。

再來,為了解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本文進行實地非參與觀察,觀察 研究區農業環境、果樹及高冷蔬菜栽種面積及生長情形等,也進行實地參與觀察,

觀察農民從果園及菜園投入、生產、銷售等一連串之農業活動情形。

接著,為了解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所連結的人際網絡關係,本文訪談 外來農民,訪談內容包含農業生產、投入、銷售過程連結之社會關係。

最後,為了解外來農民在梨山地區建立新的人際網絡關係、適應當地環境所 面臨的挑戰及調適情形,本文訪談外來農民及其家人,訪談內容包含農業活動的 挑戰、日常生活的適應、人際網絡的調整、宗教信仰的建立等層面。

梨山外來農民來自台灣各地,戶籍大多未設在當地,屬為流動人口,故難以 掌握確切的人數資料,在缺乏抽樣的母體清冊下,由筆者透過人際網絡來蒐集調 查樣本,再由受訪者引薦其他農民,訪談宜蘭果農 8 戶共 14 人,宜蘭菜農 4 戶 共 5 人,而宜蘭菜農在梨山地區的活動範圍擴及南投縣華崗地區,故訪談之菜農 中,有 2 戶來自華崗地區。

第四節 研究區域與對象

一、研究區域

台中市和平區的溫帶水果,不論在種植面積或總產量等,都位居台灣首位(表 1-2~1-5),高冷蔬菜則僅次於宜蘭縣大同鄉(表 1-6),而其種植範圍多在 1600 公 尺以上的梨山地區。

表 1-2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桃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排名 鄉鎮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公斤)

1 台中市和平區 493.13 8,284,584 2 台中市新社區 346.00 5,328,400 3 桃園縣復興鄉 302.50 2,688,500 4 台中市東勢區 292.60 4,278,384 5 新竹縣尖石鄉 153.40 1,380,600

台灣 2,398.53 29,125,069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9

10

圖 1-2 研究區域: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平等里、南投縣仁愛鄉華崗地區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繪製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梨山地區的外來的平地漢人農民,梨山地區外來的平地漢人 農民來自台灣各地,其農作物產銷結構也許類似,但是原居地不同,故本文擇定 來自其中一地區的外來平地漢人農民,做為研究梨山地區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情 形的案例,以下統稱外來農民。

由於外來農民多屬流動人口,難以掌握其組成,在此限制之下,本文藉由梨 山外來農民信仰中心天龍宮 2013 年管理委員會名冊(表 1-7),來推估外來農民組 成。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名冊來看,參與人數共 64 位,其中以台中人 25 位、宜 蘭人 10 位、嘉義人 6 位為最多,廟宇組織以台中人為主力,宜蘭人為次要,可 能是台中人比較早上山之故。本文考量樣本取得方便性,擇定在梨山地區從事農 業經營人數次多的宜蘭人做為研究對象。經由田野預察結果,在梨山地區經營農 業的宜蘭農民,以種植溫帶水果及高冷蔬菜為多,故本文以在梨山地區從事溫帶 水果或高冷蔬菜種植的宜蘭農民為研究對象。

11

表 1-7 梨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會員組成

台中 宜蘭 嘉義 彰化 苗栗 屏東 南投 台東 台北 雲林 不知 總計 25 10 6 3 2 1 1 1 1 1 13 64 資料來源:梨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及筆者訪談彙整 2014.04.27

註:列為「不知」的項目,有些是互相認識卻不清楚彼此是哪裡人,有些是研究時間限制,未能 訪談到相關人士。

1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