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Copied!
1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第十二屆教學碩士論文.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 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指導教授:林聖欽 研 究 生:林玟君. 中華民國一Ο三年六月.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 論文名稱: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指導教授:林聖欽 研 究 生:林玟君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六萬字,共約五章十五節,並以七百餘字摘要說明。. 摘. 要. 台中梨山地區是台灣最負盛名的高冷地農業生產區域,以梨、柿、桃、蘋果 等溫帶水果,甘藍、青蒜等高冷蔬菜,及高山茶的種植為主,外來的平地農民為 主要農業經營者。本文以農業糧食鍊及生活調適概念,透過參考相關資料、實地 觀察、訪談外來農民等方式,了解台中梨山地區農業發展過程、產銷結構特色、 及外來農民面臨的挑戰和生活調適情形。 研究發現,台中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在戰後時期快速發展,主因政府推行 山地農業政策及中橫公路的開通。梨山地區平坦的稜面地形及冬季低溫環境,提 供高冷地農業栽培的條件,果樹栽培獲利豐,加上原住民對果樹栽培的勞力、資 金及技術的需求,1960 年代後吸引大量平地漢人湧入,在相關單位陸續核准土 地放租的情形下,農業種植面積隨之擴大,成為今日落葉果樹及高冷蔬菜栽培景 觀。後續因德基水庫淤積及水土保持考量,政府欲收回超限利用的土地,由於溫 帶果樹不被官方承認為造林樹種, 「農民土地耕作權」成為梨山地區的一大爭議。 透過農業糧食鍊來探討時,發現梨山地區溫帶水果及高冷蔬菜農業屬於資金、 勞力、技術密集型農業,資金和經營初期所需的各項訊息,多由親戚、家人或朋 友協助,而能順利進入梨山地區,但是經營所需的生產資材及銷售網絡,則基於 業緣的關係,不論在生產資材或銷售等方面,外來農民皆與台中、梨山或中南部 地區互動較密切,與原居地宜蘭在互動上反而相當有限。而外來農民在日常生活 和人際網絡、宗教信仰等生活層面的調適,則與原居地連結較多。 研究發現,外來農民在「生產面」與梨山及台中地區聯結較多,是由農業活 動需要而結成的業緣關係;在「生活面」則與原居地聯結較多,是以血緣關係為 主,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農業活動呈現生產與生活分離的特色。. 關鍵詞:梨山地區、外來農民、高冷地農業、農業糧食鍊、生活調適.

(3) Abstract Lishan area in Taichung is one of Taiwan's most prestigious cold-upland agricultural areas. The main agricultural produce include temperate fruits, high mountain vegetables, and high mountain tea. Temperate fruits include pears, persimmons, peaches, and apples. High mountain vegetables include cabbage and garlic. The migrant farmers from the plains are the main agricultural operators.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agro-food chain and the concept of living adjustment, along with the relevant data, field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migrant farmer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ishan,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se the migrant farmers , and how they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life style. The study found tha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Lishan area was rapid in the postwar period, mainly du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and the opening of Central Cross-Island Highway. The flat ledge terrain in Lishan and the cold in winter provided great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for cold-upland agriculture. The abundant profit from selling fruits, coupled with the aboriginal inhabitants’ demand for labor, capital and techniques attracted a large number of Han people into the area after the 1960s. With the continuous leasing approval from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units, the agricultural acreage was expanding and resulted in today's cultivation landscape. Because of the sedimentation in Te-Chi Reservoir and conservation of water and soil later on, the government wanted to recover the overused land. The temperate fruit trees are not officially recognized as the tree species for afforestation. The farming rights of the farmers have become a major controversy in Lishan area ever since.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food chain has shown that the high cold temperate fruit and vegetable growing in Lishan is capital-intensive, labor-intensive and technique-intensive. Capital and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are usually assisted by relatives, family or friends of the farmers and therefore the business can function well in Lishan area. However, the essential materials for operations and the marketing network require the connections among business partnership. The migrant farmer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aichung, Lishan, or the central or southern regions of Taiwan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materials, or market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the farming location, Yilan, is quite limited on the contrary. The migrant farmers are more linked to their farming location when things are related to their daily life, interpersonal networks, religions or other aspects of life.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migrant farmers are more linked to Lishan and Taichung area when it comes to the production. The link is due to the partnership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re more linked to their birthplace when it comes to daily life. The link is kinship based. The migrant farmers in Lishan, Taichung have independent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n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 Key words: Lishan、migrant farmers、cold-upland agricultural、 agro-food chain、living adjustment.

(4) 目 第一章. 錄.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5. 第四節. 法…………………………………………………….. 研究區域與對象---------------------------------------------------------------. 8. 第二章. 台中梨山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 12. 展………………………………………… 第一節 台中梨山地區的自然環境--------------------------------------------------. 12. 第二節. 台中梨山地區中橫開通前的農業發展(1960 年前)-------------------. 21. 第三節. 台中梨山地區中橫開通後的農業發展(1960 年後)-------------------. 27.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的產銷結構─以宜蘭農民為例---------. 37. 第三章. 第一節. 溫帶水果的產銷結構--------------------------------------------------------. 37. 第二節. 高冷蔬菜的產銷結構--------------------------------------------------------. 57. 第三節. 外來農民農業活動產銷結構下的社會網絡---------------------------. 67.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80. 第四章. 第一節. 農業活動的挑戰--------------------------------------------------------------. 80. 第二節. 日常生活的調適--------------------------------------------------------------. 89. 第三節. 人際網絡的調適--------------------------------------------------------------. 94. 第四節. 宗教信仰的建立--------------------------------------------------------------. 98. 第五節. 小結------------------------------------------------------------------------------. 103. 結論與建議-------------------------------------------------------------------------------. 104. 第五章. 參考文獻. ----------------------------------------------------------------------------------------. 108. 附錄. ----------------------------------------------------------------------------------------. 116. 謝辭. ----------------------------------------------------------------------------------------. ˊ 118.

(5) 圖. 次. 圖 1-1 農業糧食鍊概念圖-------------------------------------------------------------------. 7. 圖 1-2 研究區域: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及平等里----------------------------------. 10. 圖 2-1 台中梨山地區等高線圖------------------------------------------------------------. 13. 圖 2-2 梨山地區河川分布圖---------------------------------------------------------------- 14 圖 2-3 梨山地區立體地形圖---------------------------------------------------------------. 15. 圖 2-4 梨山地區各月平均溫度(1963-1973 年)----------------------------------------. 17. 圖 2-5 梨山各月平均降水量---------------------------------------------------------------- 19 圖 2-6 梨山各月平均降雨日數(1949-1967 年平均值)------------------------------. 20. 圖 2-7 中橫公路路線圖----------------------------------------------------------------------. 27. 圖 2-8 梨山地區流動人口變化(1968-1974 年)----------------------------------------. 31. 圖 2-9 梨山地區土地權屬關係圖---------------------------------------------------------. 35. 圖 3-1 梨山地區溫帶水果產銷結構示意圖. 57. 圖 3-2 -------------------------------------------------梨山地區高冷蔬菜產銷結構示意圖. 67. 圖 3-3 -------------------------------------------------資金網絡示意圖----------------------------------------------------------------------. 69. 圖 3-4 技術網絡示意圖----------------------------------------------------------------------. 71. 圖 3-5 資材網絡示意圖---------------------------------------------------------------------. 76. 圖 3-6 溫帶水果銷售網絡示意圖--------------------------------------------------------. 77. 圖 3-7 高冷蔬菜銷售網絡示意圖--------------------------------------------------------. 78. 圖 4-1 梨山地區五營分布-------------------------------------------------------------------. 102.

(6) 表 次. 表 1-1. 民國 100 年台中市和平區各項作物種植面積---------------------------. 表 1-2.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桃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8. 表 1-3.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梨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9. 表 1-4.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蘋果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9. 表 1-5.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柿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9. 表 1-6.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甘藍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9. 表 1-7. 梨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會員組成-------------------------------------------. 11. 表 2-1. 梨山地區的土壤組成------------------------------------------------------------. 16. 表 2-2. 蘋果每一株施肥量表------------------------------------------------------------. 16. 表 2-3. 梨每一株施肥量表---------------------------------------------------------------. 16. 表 2-4. 桃每一株施肥量表---------------------------------------------------------------. 16. 表 2-5. 落葉果樹之適溫------------------------------------------------------------------. 18. 表 2-6.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蘋果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較表----. 18. 表 2-7.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桃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較表-------- 18. 表 2-8.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梨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較表-------- 19. 表 2-9. 昭和七年至十五年台中州番地水田增闢統計表------------------------. 23. 表 2-10 日治時期梨山地區落葉果樹引進時間及數量---------------------------. 24. 表 2-11 日治時期梨山地區蔬菜種植種類及發現地區---------------------------. 25. 表 2-12 中部橫貫公路完工後實施之美援計畫-------------------------------------. 29. 1. 表 2-13 民國 77 年(1988)德基水庫集水區土地利用現況------------------------ 32 表 2-14 德基水庫集水區土地利用使用關係----------------------------------------. 35. 表 2-15 德基水庫集水區種植作物表--------------------------------------------------. 35. 表 3-1. 果園規模及果樹種類------------------------------------------------------------ 45. 表 3-2. 梨山地區外來農民果園土地權----------------------------------------------- 46. 表 3-3. 梨山果園勞力投入---------------------------------------------------------------. 表 3-4. 梨山地區落葉果樹栽培管理作業曆(松茂)-------------------------------- 49. 表 3-5. 梨山地區高冷蔬菜經營--------------------------------------------------------. 49. 59.

(7) 表 3-6. 梨山地區高冷蔬菜栽培的輪作----------------------------------------------- 61. 表 3-7. 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菜園土地權----------------------------------------------- 62. 表 3-8. 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基礎設備之社會網絡---------------------------. 73. 表 3-9. 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耗材投入之社會網絡---------------------------. 75. 表 3-10 溫帶水果銷售網絡---------------------------------------------------------------. 77. 表 3-11 梨山地區外來農民高冷蔬菜銷售之社會網絡---------------------------. 78. 表 4-1. 人力與三輪車運輸比較表-----------------------------------------------------. 85. 表 4-2. 梨山地區媽祖廟興建時間-----------------------------------------------------. 99.

(8) 照 片 次. 照 1-1. 台中梨山地區農業種植景觀--------------------------------------------------. 2. 照 2-1. 梨山地區土地爭議抗議布條--------------------------------------------------. 34. 照 3-1. 水管及水塔-------------------------------------------------------------------------. 38. 照 3-2. 防風網-------------------------------------------------------------------------------. 39. 照 3-3. 棚架型鐵絲網---------------------------------------------------------------------- 40. 照 3-4. 果園農事工具---------------------------------------------------------------------- 41. 照 3-5. 肥料與農藥-------------------------------------------------------------------------. 42. 照 3-6. 苗木栽種----------------------------------------------------------------------------. 43. 照 3-7. 催花之透明保溫袋---------------------------------------------------------------. 50. 照 3-8. 梨樹的嫁接情形------------------------------------------------------------------. 51. 照 3-9. 各種溫帶水果的套袋------------------------------------------------------------. 52. 照 3-10 菜園旁的蓄水池、水塔及水管----------------------------------------------- 58 照 3-11 梨山地區甘藍種植---------------------------------------------------------------. 59. 照 3-12 梨山地區青蒜種植---------------------------------------------------------------. 60. 照 3-13 開闢成梯田型態的菜園--------------------------------------------------------. 62. 照 3-14 剛整完地的菜園------------------------------------------------------------------. 64. 照 3-15 拔青蒜-------------------------------------------------------------------------------. 65. 照 4-1. 道路網鋪設------------------------------------------------------------------------. 86. 照 4-2. 梨山地區坡地運輸─單軌車--------------------------------------------------. 88. 照 4-3. 梨山地區流籠運輸---------------------------------------------------------------. 89. 照 4-4. 梨山地區居住環境─工寮-----------------------------------------------------. 90. 照 4-5. 工寮內的大冰櫃------------------------------------------------------------------. 91. 照 4-6. 梨山果園養雞及蔬菜種植-----------------------------------------------------. 92. 照 4-7. 梨山地區五營---------------------------------------------------------------------. 101. 照 4-8. 南營大將軍廟與普渡公廟座向相反----------------------------------------. 103.

(9)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動機與目的. 農作物分布及農業經營方式,常隨「時」 、 「地」的差異而有不同,其中又以 海拔高低影響農業耕作方式最為顯著,所以台灣的農業經營形式,因海拔高低及 氣象狀況之不同,可分為兩種農業經營型態,一為平地農業經營型態,另一為高 冷地農業1經營型態(陳榮波,1950)。 在高冷地農業部分,雖然台灣 1000 公尺以上高山眾多,地勢高且多陡坡, 被開發為高冷地農業的地區有限,但是梨山地區以開發最早2、溫帶水果和高冷 蔬菜3種植面積及產量最多,成為台灣最負盛名的高冷地農業生產區域。該地區 在 1960 年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後,陸續吸引平地漢人上山經營果園,目前第一批 上山的平地漢人,已將果園或菜園陸續傳承至第二代或第三代,外來的平地漢人 逐漸成為梨山地區主要農業經營者,目前以梨、柿、桃、蘋果等溫帶水果,甘藍、 青蒜等高冷蔬菜,及高山茶的種植為主(表 1-1)。 表 1-1 民國 100 年台中市和平區各項作物種植面積 蔬菜類 果品類. 特用作物 花卉 苗圃 香菇及 其他菇類 合計. 甘藍:608.31 青蒜:26.60 合計 660.01 梨:2,089.84 柿:1,787.18 桶柑:177.55 蘋果:130.10 番荔枝:11.30 椪柑:9.10 蓮霧:3.00 海梨柑:2.00 合計 5,296.65 茶:428.00 愛玉子:1.20 合計 429.50 蘭花:3.00 文心蘭:1.30 合計 4.30 苗圃:9.80 合計 9.80 太空包香菇:3,150.00 合計 3,150.00 6,400.26. (單位:公頃). 結球白菜:14.10. 薑:9.00. 苦瓜:2.00. 桃:493.13 梅:98.90 香蕉:8.70 楊桃:1.90. 檳榔:254.50 枇杷:27.60 巨峰葡萄:4.00 葡萄柚:0.10. 李:179.15 茂谷柑:15.50 紅龍果:3.00 檸檬:0.10. 咖啡:0.30.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1. 2. 3. 在高海拔的冷涼氣候區域所經營的農業,一般稱之為「高冷地農業」 。陳憲明(1984)《梨山霧 社地區落果樹與高冷地蔬菜栽培的發展》,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頁 1。 台灣高冷地區試植落葉果樹,始於日據時代。最初於 1930 年春,由日本引進落葉果樹 16 種,共計 135 品種,除試植於台北帝國大學果樹園外,同時將二十世紀梨及長十郎各數十 株,送往和平鄉之梨山試植。朱長志(1961)〈台灣山地之果樹〉 。《台灣銀行季刊》 ,12(4): 236。 甘藍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僅次於宜蘭縣大同鄉。 1.

(10) (a). (b). (c). (d) 照 1-1 台中梨山地區農業種植景觀 (a)溫帶果樹 (冬) (b)高冷蔬菜(甘藍) (c)溫帶果樹 (夏) (d)高冷蔬菜(青蒜) 資料來源:筆者 2013.03.15/2013.08.19 攝於台中梨山地區. 由上所述,本文想要處理的問題如下:梨山地區本是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它 是如何轉變成為平地漢人發展農業的地區?梨山地區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使 得高冷地農業蓬勃發展,成為台灣溫帶水果及高冷蔬菜農產量最多之地?梨山地 區的平地漢人農民,在該地發展的農業活動具有什麼特色?高冷地農業從生產至 銷售所連結出來的人際網絡,哪些是平地漢人農民既有的,哪些是在當地重新建 立的?外來的平地漢人農民在進入梨山地區後,又會面臨哪些挑戰與困難?他們 如何調適來建構新的生活秩序,以利在當地工作及生活,而逐漸成為目前梨山地 區的主要農業經營者? 因此,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文研究目的如下: 1.瞭解台中梨山地區農業發展過程; 2.

(11) 2.探討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產銷結構; 3.探討外來農民在台中梨山地區面臨的挑戰與生活調適。. 第二節. 文獻回顧. 本文欲研究外來農民在梨山地區的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擬就「梨山農業」 及「離鄉農民」等相關文獻進行回顧。. 一、梨山農業相關研究 關於梨山農業的研究,有程兆熊(1956)等人在 1955 年至 1957 年利用三年暑 假進行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從這份調查結果可知,1930 年至 1932 年自日本引進 的蘋果、梨、桃、栗、梅、柿等多種落葉果樹,在當時仍有少數殘存於山地各部 落,例如和平鄉環山、仁愛鄉望洋有蘋果樹;和平鄉梨山、環山、佳陽有梨樹; 仁愛鄉廬山、靜觀有桃樹。此調查結果說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可適種不同果 樹。 朱長至(1961)一文則是探討中部山地栽培果樹之可能性、生產經濟價值、生 產途徑與可能遭遇之困難。文中認為在梨山地區實行具體的發展計畫、選擇適當 品種,將可提升其生產經濟效益、減少外匯、改善山地居民的生活,及消除濫墾 濫伐的情形。而梨山種植果樹可能遭遇的困難,除了自然因素(日照、冬溫、雨 量等)外,還有入山限制及交通不便所帶來的苗木、肥料、藥械、資金等供應不 足的情況。由文中可知,梨山農業發展初期,鼓勵種植落葉果樹,並認為能帶來 多項好處。 廖士毅(1974)一文則以蘋果、梨、水蜜桃為主要研究對象,收集相關文獻及 訪談公部門、山地農場、果農、地方販運商、批發商、都市消費市場的零售商等, 從運銷過程、產地市場、運銷職能以及運銷成本等四面向,探討台灣高冷地青果 自中橫公路開通以來的產銷情形。其研究結果發現,蘋果、梨、水蜜桃主要運銷 通路有六條之多,分別為包青商人、地方販運商、行口、零售商、加工廠、消費 者等;其中因包青利潤優厚,及水果易腐爛耗損的特性,故農民多以包青方式售 予商人。在整體運銷結構討論上,以集貨、分級、包裝、運輸、加工、儲藏、買 賣等過程來探討運銷成本,發現不管是蘋果、梨或水蜜桃,果農所得都只佔五成 左右,另外五成是販運商及零售商運銷成本。該研究提供本文對於當時產銷環境 的了解,唯在交通改善、運銷通路增加的今日,若能以更具結構性的架構做探討, 3.

(12) 更能夠呈現高冷地農業的產銷結構特色。 陳憲明(1984)從地理學觀點,探討梨山及霧社地區之榮民農場、山地保留地、 國有林濫墾地的農業發展過程,比較這三種類型的農業土地利用結構,分析不同 農業類型的區位條件、推估海拔高度、氣候、坡度與農業土地利用的因果關係。 文中提到平地人主要於每年四月果樹開花期入山,十月果實採收後下山返家,以 買進山地保留地的耕作權或包園、包青、轉包等方式承租山地保留地;以環山地 區為例,當時原住民有四十餘戶,每到夏季則約有兩倍的平地人湧入,不論是「宜 農地」或「宜林地」的山地保留地皆已被闢為果園,這也是造成德基水庫壽命縮 短的重要因素。其研究結果也發現,1960 年代通車的中部橫貫公路,在梨山霧 社地區落葉果樹與高冷蔬菜的發展過程扮演了重要角色。 黃柏松(2005)從史學角度出發,探討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 關係,對於梨山農業發展背景有詳細的敘寫,提供本文對於梨山農業發展背景的 了解。 由上述研究可反映出,梨山農業的研究主題隨發展過程而改變,中部橫貫公 路開通之前,是對山地果樹及蔬菜發展的事前分析;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初期,討 論的是如何提升高冷地農業的產值;高冷地果樹及蔬菜生產量漸增後,轉以討論 生產成本及產品運銷等問題;而後又有以地理學觀點探討山地原住民的農業發展 過程、平地漢人的果樹栽培、濫墾林地的果樹栽培等問題,以及用歷史學觀點探 討退輔會榮民與梨山農業發展的關係。至於平地漢人在高冷地經營農業所形塑的 生活樣貌,及面臨不同環境所做出的生活調適情形,在上述研究中較少論及。. 二、外來農民相關研究 關於外來農民的研究,有蔡清寬(1998)探討不同經營族群在屏東隘寮平地保 留地內的農業經營型態及特性。該研究發現漢人承租保留地土地的動機,有農地 位於平地易管理,或親友介紹、有灌溉水源、利潤高等因素。文中主要探討不同 族群在屏東隘寮平地保留地的經營型態,對於離開原居地之漢人或原住民的生活 樣貌未有深入之探討。 吳珮綺(2006)探討戰後高雄市大樹區的鳳梨產銷情形,研究發現大樹農民為 尋覓新耕地,出現「越境栽培」的耕種模式,越境栽培選擇的地點主要以地緣考 量,早期多以「通勤式」栽培方式,越境至旗山、鳥松、仁武、小港、大寮、屏 東縣等地區,之後漸漸轉為「定居式」栽培,將大樹鄉轉為耕作上的原鄉,越境 至旗山、沿山公路 185 縣道、燕巢、新埤、高樹等地區。文中僅發現有此現象, 4.

(13) 但是對於越境離開原鄉的農民生活並未有深入之探討。. 目前的相關文獻較少以外來農民為研究對象,也缺乏敘寫在他鄉的生活樣貌, 本文期待以此角度出發,探究外來農民在他鄉生活所面臨的挑戰及調適情形,呈 現台灣農民與土地互動下所展現的韌性。. 第三節. 研究概念與方法. 一、研究概念 (一)、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 為瞭解外來農民在梨山地區的農業活動情形,探究農業從生產至銷售所衍生 出的人際網絡,本文以「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做為主要研究概念之一, 瞭解外來農民在農業投入、生產、過程、分配、消費等階段所連結出的人際網絡 情形。 早期農業地理學家主要探究農業的空間分布、構成及其被制約的條件,以區 域性的觀點分析農業景觀及內部構造,但這樣的研究焦點多著重在農業生產部門, 在非農部門涉入、農業垂直整合與日俱增的今日,實有不足之處。現今農業活動 已非以往單純的農業生產與銷售,還需考量技術、生物科技的投入、販售過程與 販售商、行口、地主的人際互動、及國際糧食政策影響等。 於是有學者提出新觀點,如 Bowler(1992) 提出農業糧食鍊(agro-food-chain) 的概念,將農業活動分成投入(agrichultural inputs)、生產(farm production)、過程 (product processing)、分配(food distribution)、消費(food consumption)等五個階段, 並有物質、資金、訊息等在其中流動,同時該體系會受到自然環境、國家糧食政 策、國際糧食進出口貿易、信用貸款或金融市場的影響(圖 1-1)。換句話說,農 業糧食鍊所展現的是一個動態現象,不同階段相互關聯,從農業投入的各要素, 包括機械、技術、資金等生產資材,進入到農場從事農業生產,生產後的農產品 則送到加工廠進行清洗、分級、冷凍、包裝,再透過運銷服務業配送至市場上, 每個階段環環相扣。 回顧地理學相關研究,利用農業糧食鍊為研究概念所進行的研究,至少有莊 惠如(2002)、顏碧吟(2003)、施崇武(2004)、古關喜之(2007)、呂碧卿(2007)、馮 瑞菁(2009)、蘇怡如(2011)等,這些研究皆強調人際網絡是農業產銷不可或缺的 5.

(14) 重要因素,產銷班及農業資材行也在共同產銷和技術傳播扮演重要角色,而政府 態度、國內外市場等外部環境,也是影響整個農糧鍊體系的關鍵因素。 農業糧食鍊的概念,提供界定討論農業活動的範疇,可幫助本文掌握梨山地 區外來農民從農業投入、生產、過程、分配、消費等不同層面的農業產銷情形, 了解其發展出的人際網絡關係。 (二)、生活調適 但是外來農民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及人際網絡,會有哪些挑戰與困難,又要 如何做調適,才能在梨山持續地經營農業?為瞭解外來農民生活調適情形,本研 究以「生活調適」做為另一研究概念。 H.P.Fairchild(1940)認為「調適(adjustment)是個人為了與文化環境間建立一均 衡關係,以致改變其行為的一種過程」。Gould 及 Kold(1964)則認為「調適是一 種個體建立和維持與環境間一種和諧或均衡關係的過程,以及達到此種關係的狀 況。」4。心理學家 Lazarus 把調適視為個體與其所屬社會環境奮鬥的過程,強調 個體能主動的運用各種技巧,以增進其內在與外在環境維持和諧的歷程5。換言 之,調適是個體與環境互動中,企圖達到與環境和諧相處而努力的歷程。 回顧相關研究,有陳憲明、顏秀玲(1991)以澎湖縣望安鄉水垵村為個案研究, 了解漁村人口外移對移住地所產生的影響,並根據實際調查訪問的結果,針對漁 民居住地的選擇、目前的居住型態、家庭生活、與家鄉聯絡的情形等,來看漁民 的生活調適情形;李玉芬(1991) 酌量簡化張曉春所做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 步調查研究所設計之生活調適量表,從移動、工作收入、社會生活、家庭生活、 經濟生活、社會控制等層面,探討煤礦聚落外移居民對於這些問題的態度,據以 衡量他們的調適程度;陳元暉(1995)從生活問題的解決處理方式,及工作、收入、 個人身心、家庭、人際關係的生活滿意程度量表,討論研究對象的調適程度;呂 美玉(1999)以個體需求的滿意程度,及個體與環境間關係的和諧程度為評估準則, 利用問卷訪談方式獲取調適程度資料,探討原居龜山島的漢人,從純漁村社會遷 至複雜的工商業社會的環境調適情形。 本文將根據實際調查訪談的結果,針對外來農民在農業活動、日常生活、人 際網絡、宗教信仰等方面,來看其生活調適情形。. 4. 5. 轉引自呂美玉(1996)《龜山島的人口遷移與環境調適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頁 28。 轉引自楊祝惠(2010)《當照顧已成往事:中年未婚女性畢業照顧者之生活調適》 ,國立政治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7。 6.

(15) 農業糧食鍊 農業投入 肥料、技術、 農藥、種苗、機械. 自然環境 地形、時間 氣候、土壤 海拔高度. 農場生產 農場規模、土地 土地權、勞動力 經營型態. 國家農業政策 農業投資 生產價格 農業組織 土地規劃 土地繼承制度. 生產過程 洗滌、分級 冷凍、包裝 金融借貸 農業市場 抵押貸款 銀行 信用卡公司. 農產品配送 批發、零售 運銷、宅配. 農產品消費 人口成長、飲食喜好 工作性質、購買能力. 國際糧食貿易 競爭性產品 非競爭性產品 關稅、補助. 金流與物流 權力關係的支配. 圖 1-1 農業糧食鍊概念圖 資料來源:修正自 Bowler,I.R.(1992)。 7.

(16) 二、研究方法 根據以上的研究目的,首先,為了解梨山地區農業發展過程,本文參考相關 官方出版品、官方統計資料、報章雜誌、農業期刊、博碩士論文、學術著作等。 再來,為了解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本文進行實地非參與觀察,觀察 研究區農業環境、果樹及高冷蔬菜栽種面積及生長情形等,也進行實地參與觀察, 觀察農民從果園及菜園投入、生產、銷售等一連串之農業活動情形。 接著,為了解梨山地區外來農民農業活動所連結的人際網絡關係,本文訪談 外來農民,訪談內容包含農業生產、投入、銷售過程連結之社會關係。 最後,為了解外來農民在梨山地區建立新的人際網絡關係、適應當地環境所 面臨的挑戰及調適情形,本文訪談外來農民及其家人,訪談內容包含農業活動的 挑戰、日常生活的適應、人際網絡的調整、宗教信仰的建立等層面。 梨山外來農民來自台灣各地,戶籍大多未設在當地,屬為流動人口,故難以 掌握確切的人數資料,在缺乏抽樣的母體清冊下,由筆者透過人際網絡來蒐集調 查樣本,再由受訪者引薦其他農民,訪談宜蘭果農 8 戶共 14 人,宜蘭菜農 4 戶 共 5 人,而宜蘭菜農在梨山地區的活動範圍擴及南投縣華崗地區,故訪談之菜農 中,有 2 戶來自華崗地區。. 第四節. 研究區域與對象. 一、研究區域 台中市和平區的溫帶水果,不論在種植面積或總產量等,都位居台灣首位(表 1-2~1-5),高冷蔬菜則僅次於宜蘭縣大同鄉(表 1-6),而其種植範圍多在 1600 公 尺以上的梨山地區。 表 1-2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桃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排名 鄉鎮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公斤) 1 台中市和平區 493.13 8,284,584 2 台中市新社區 346.00 5,328,400 3 桃園縣復興鄉 302.50 2,688,500 4 台中市東勢區 292.60 4,278,384 5 新竹縣尖石鄉 153.40 1,380,600 台灣 2,398.53 29,125,069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8.

(17) 表 1-3.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梨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排名 鄉鎮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公斤) 1 台中市和平區 2,089.84 53,290,920 2 台中市東勢區 1,563.07 36,517,338 3 苗栗縣卓蘭鎮 935.85 22,460,400 4 苗栗縣大湖鄉 334.70 8,702,200 5 台中市新社區 311.07 8,461,070 台灣 5,385.07 90,466,040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表 1-4 排名 1 2 3 4 台灣.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蘋果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鄉鎮 台中市和平區 南投縣仁愛鄉 台東縣東河鄉 台東縣卑南鄉. 種植面積(公頃) 130.10 44.00 0.30 0.10 175.55. 產量(公斤) 1,229,445 434,720 2,415 570 1,667,150.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表 1-5.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柿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排名 鄉鎮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公斤) 1 台中市和平區 1,787.18 34,514,868 2 台中市東勢區 844.62 19,723,072 3 嘉義縣番路鄉 507.25 6,087,040 4 台中市新社區 253.22 4,430,790 5 嘉義縣竹崎鄉 155.00 3,410,000 台灣 5,400.49 90,100,021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表 1-6. 民國 100 年台灣各鄉鎮甘藍種植面積及產量排名. 排名 鄉鎮 種植面積(公頃) 產量(公斤) 1 宜蘭縣大同鄉 1,136.48 75,065,720 2 台中市和平區 608.31 34,293,480 3 南投縣仁愛鄉 444.07 19,722,730 4 彰化縣芳苑鄉 361.45 15,019,650 5 雲林縣東勢鄉 317.13 13,117,375 台灣 8,071.26 366,697,920 資料來源:農情報告資源網 http://agr.afa.gov.tw/afa/afa_frame.jsp (瀏覽日期 2012.08.07). 本文根據多次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結果,宜蘭農民較密集分布在台中市和平 區梨山里及平等里,南投縣仁愛鄉的華崗也有一些,故研究區域即包含台中市和 平區梨山里、平等里,及南投縣仁愛鄉華崗6的大梨山地區 (圖 1-2)。. 6. 南投縣仁愛鄉華崗地區的郵政系統同台中市和平區梨山地區。 9.

(18) 圖 1-2 研究區域: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平等里、南投縣仁愛鄉華崗地區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繪製. 二、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梨山地區的外來的平地漢人農民,梨山地區外來的平地漢人 農民來自台灣各地,其農作物產銷結構也許類似,但是原居地不同,故本文擇定 來自其中一地區的外來平地漢人農民,做為研究梨山地區農業活動及生活調適情 形的案例,以下統稱外來農民。 由於外來農民多屬流動人口,難以掌握其組成,在此限制之下,本文藉由梨 山外來農民信仰中心天龍宮 2013 年管理委員會名冊(表 1-7),來推估外來農民組 成。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名冊來看,參與人數共 64 位,其中以台中人 25 位、宜 蘭人 10 位、嘉義人 6 位為最多,廟宇組織以台中人為主力,宜蘭人為次要,可 能是台中人比較早上山之故。本文考量樣本取得方便性,擇定在梨山地區從事農 業經營人數次多的宜蘭人做為研究對象。經由田野預察結果,在梨山地區經營農 業的宜蘭農民,以種植溫帶水果及高冷蔬菜為多,故本文以在梨山地區從事溫帶 水果或高冷蔬菜種植的宜蘭農民為研究對象。. 10.

(19) 表 1-7. 梨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會員組成. 台中 宜蘭 嘉義 彰化 苗栗 屏東 南投 台東 台北 雲林 不知 總計 25 10 6 3 2 1 1 1 1 1 13 64 資料來源:梨山天龍宮管理委員會及筆者訪談彙整 2014.04.27 註:列為「不知」的項目,有些是互相認識卻不清楚彼此是哪裡人,有些是研究時間限制,未能 訪談到相關人士。. 11.

(20) 第二章. 台中梨山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 1970 年代後,工業逐漸取代農業,成為台灣主要的產業結構,此後農業人 口占總就業人口比例下降,種植面積亦不斷降低。但在梨山地區,以蘋果為例, 1970 年種植面積為 398.45 公頃,年產量 1552 噸,至 1987 年已增加到 3117 公頃, 年產量 47124 公噸 (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1988:50),可見梨山地區農業 擴展情形。 在此過程中,梨山農業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過程?如何從原住民生活領域, 轉變成為今日以平地漢人為主要農業經營者,成為台灣高冷地農業種植面積最廣, 產量最多的地區?為瞭解其發展歷程及脈絡,本章第一節將檢視梨山地區自然環 境提供高冷地農業發展的條件;第二、三節以中橫公路開通前後做分期,了解梨 山地區在中部橫貫公路開通前後的農業發展情形,以探討交通易達性提高,平地 人大量進入梨山經營果園後,梨山地區農業耕作型態的轉變。. 第一節 台中梨山地區的自然環境 梨山地區包含台中市和平區梨山里、平等里,及南投縣仁愛鄉華崗,這個地 區的農業聚落包含佳陽、梨山、松茂、環山等,以及福壽山、武陵等榮民農場, 和分散於各處的墾莊(圖 2-1)。. 12.

(21) 1:240000. 圖 2-1 台中梨山地區等高線地形圖 資料來源:筆者轉繪自經建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一、地形與水文 本區為大甲溪上游集水區的一部分,大甲溪上游左岸有發源於南湖大山、中 央尖山及合歡山之南湖溪、耳無溪及合歡溪等支流,右岸則有發源於大壩山、次 高山、大雪山之七家灣溪、四季郎溪、志樂溪及匹亞桑溪等支流(圖 2-2)。大甲 溪主流極上游部分,缺少傾斜之頭曲線,主因被其東北鄰域的蘭陽溪襲奪,兩溪 成一通谷(Through valley),所以大甲溪的上游呈相當平坦的谷地(德基水庫集水 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編,1975:21)。 其中大甲溪右岸的合歡溪與南湖溪,兩支流的下游流路與大甲溪幾乎近於平 行流路,之後才分別在松茂、環山之間(清泉橋)注入大甲溪本流;這兩條支流與 本流之間的狹長河間地區,即形成了平坦面稜線。大甲溪本流與南湖溪間的平坦 面稜線為「環山平坦稜」 ;大甲溪本流與合歡溪間的平坦面稜線為「松茂平坦稜」 (圖 2-3)。兩狹長稜線上皆有不同高度的平坦面,呈階狀排列逐漸向本、支流合 13.

(22) 流點降低,且兩平坦稜的東西兩側臨溪坡地,又有許多肩狀平坦面(或稱為肩狀 平坦稜,ledge)。這些位於稜線附近的平坦面均發現有砂礫層,為支流舊流路曾 經通過的證據,故屬角階(Ecktreppe)地形,而角階地形因坡度起伏較小,早期就 是原住民農耕及狩獵的空間(陳憲明,1984:11)。 大甲溪上游自德基以上的粘板岩地帶,處處可見寬大平緩的坡地,為一般河 谷地形上游地區所罕見的,此種平緩坡地的存在,是梨山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陳憲明,1984:13)。. 1:240000 圖 2-2 梨山地區河川分布圖 資料來源:轉繪自經建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14.

(23) 圖. 例. 梨山範圍 里界(改制前) 河川. 1:240000 圖 2-3 梨山地區立體地形圖. 二、地質與土壤 梨山地區的主要地質構造,呈東北─西南方向,屬第三紀早期始新世與漸新 世的沉積岩層,幾乎全為黏板岩所構成,間有與石英岩成互層結構,呈灰色或灰 黑色。含泥質的粘板岩,岩層鬆軟,較易風化,受雨滴打擊容易破碎,經水流之 浸潤易快速崩解而滑落(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編,1975:8)。 粘板岩風化的土壤,大多成為黃、棕、灰棕、暗褐等顏色的粘土與粘壤土, 土性為酸性至強酸性(表 2-1)。因地勢陡峻,土層大部分淺薄,只有在溪流兩側 之平坦地帶與部分平台地、緩坡地及低窪地的土壤尚稱深厚,但是部分土層下部 母岩呈半風化之塊狀破碎片,為極不穩定的土壤結構,一旦植生被破壞,易造成 沖蝕與滑動(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編,1975:8)。. 15.

(24) 表 2-1 梨山地區的土壤組成 pH 值 6.3 5.8. 梨山里 平等里. 壤土 有 有. 黏質壤土 有 有. 礫質壤土 有 有. 砂質壤土 無 有. 黏土 有 有. 坋砂黏壤土 有 有. 礫(砂)土 有 無. 資料來源:林樂健、程兆熊等,1975, 《山地落葉果樹生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臺北市 : 農復會,頁 41。. 大部分的果樹最適當的土壤 pH 值,是在 6.0 左右,在這樣的 pH 值下,果 樹最容易從土壤中吸取所需的養分(康有德,1992)。高冷地土壤因雨水沖刷的關 係,大多偏酸性,甚至有達 pH4 以下者,故高山土壤大多需要施用石灰來中和 土壤酸性,以避免根部發育不良,要把一公頃的黏土質土地,從 pH5 調升至 pH6 約需要 10 噸石灰量;且在坡地耕耘,土層淺薄,水土養分易流失,須施以腐熟 堆肥來提供各種養分(表 2-2~2-4)。故在高冷地經營果樹栽培,肥料是一筆不小 的支出。 表 2-2 蘋果每一株施肥量表 樹齡 肥料用量 氮(N) 磷(P) 鉀(K). 單位:公克. 1 年生. 5 年生. 10 年生. 15 年生. 20 年生. 60 24 48. 300 120 240. 600 240 480. 900 360 720. 1200 480 960. 表 2-3 梨每一株施肥量表 樹齡 肥料用量 氮(N) 磷(P) 鉀(K). 單位:公克. 1 年生. 5 年生. 10 年生. 15 年生. 70 30 60. 200 80 160. 1200 480 960. 1400 560 1200. 表 2-4 桃每一株施肥量表. 單位:公克. 樹齡 1 年生 3 年生 5 年生 8 年生 10 年生 肥料用量 氮(N) 50 150 300 500 720 磷(P) 20 60 120 200 290 鉀(K) 40 120 240 400 580 資料來源: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1975, 《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 報告》,頁 155-156。. 三、氣候 在果樹的栽培與氣候關係上,最密切的因子是氣溫及雨量。 1.氣溫 山區氣溫主要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但也隨地隨時而不同,端視緯度、 16.

(25) 地勢、坡向及氣候條件而定。在梨山地區,月均溫皆不超過 20℃,低於 10℃的 月均溫則大致有 3 個月左右的時間(圖 2-4),深切影響到當地落葉性果樹的經營。. 氣溫(℃)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圖 2-4 梨山地區各月平均溫度 (1963-1973 年) 資料來源: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1975, 《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 體規劃報告》 ,頁 66。. 山區栽培落葉性果樹,通常是秋季氣溫下降時,果樹會落葉而進行休眠,一 般休眠期在 11 月至翌年 3 月,生長期在 4 月到 10 月,與果樹生長及結實關係最 密切的,是生長期與休眠期的月均溫(康有德,1969)。 在生長期溫度高則生長旺盛,但是生長過於旺盛會妨礙花芽形成,溫度低時 生長緩慢,會使蘋果、梨、桃等果實成熟遲延,甚至不能成熟(諶克終,1969)。 落葉果樹在結果採收之後,植物體內會漸漸分泌離層酸7,使植物被迫休眠,而 打破休眠的關鍵就是冬季的低溫累計時數,當低溫累積到達一定時數,離層酸會 漸漸被分解,使植物打破休眠,進而順利萌芽和開花。落葉果樹低溫累積時數, 依據品種特性的不同,需要 100-1000 小時的低溫 ( 7.2℃ )不等(表 2-5)。以福壽 山(2210 公尺)來說,在 10℃以下的低溫時數平均有 1853 小時,所以蘋果、桃及 梨等落葉果樹能正常開花與結果,武陵農場也有近 800 小時的低溫時數,所以桃 和某些品種的蘋果也能正常生長,但是和武陵相同高度的清境農場,低溫時數只. 7. 葉片、莖、果實、根和種子都具有合成離層酸的能力,離層酸的生理作用應用如下:抑制植 株生長、抑制種子發芽、誘導芽體休眠、促進氣孔關閉、促進植物葉片、花與果實老化及脫 落、促進塊莖之形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http://tdares.coa.gov.tw/show_index.php。 17.

(26) 有 286 小時,即因低溫時數不足而無法正常開花及結果(康有德,1969) 。 表 2-5 落葉果樹之適溫 果樹種類 開花期溫度 (℃) 成熟期溫度(℃) 低溫時數(7.2℃以下) (小時) 蘋果 11.8 20.4 900-1000 桃 10.3 24.5 600-900 梨 18.1 20.7 500-600 柿 11.4 20.2 100-400 資料來源:諶克終,1969, 〈溫度與溫帶果樹開花結果之關係〉 ,《台灣農村》5(8):10。. 山地的氣候受地形影響很大,尤其海拔高度,而梨山地區因面積廣大,各處 的落葉果樹生育情形也有所差異(表 2-6~2-8)。 表 2-6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蘋果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較表 海拔高度. 萌芽期. (m). 2月. 1000~1200 1200~1400. 開花期. 3月. 4月. 33.33. 66.67. 5月. 2月. 果實採收期. 3月. 4月. 5月. 50.00. 50.00. 7月. 100.00. 1400~1600. (%). 8月. 落葉期 9月. 10 月. 11 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00.00. 50.00. 50.00. 25.00. 100.00. 12.50. 30.78. 53.84. 15.38. 13.64. 50.00. 36.36. 31.58. 31.58. 26.32. 8.33. 75.00. 16.67. 33.33. 66.67. 100.00 75.00. 25.00. 25.00. 50.00. 25.00. 75.00. 30.77. 53.85. 7.69. 18.75. 43.75. 13.33. 35.00. 65.00. 1600~1800. 23.08. 38.46. 30.77. 1800~2000. 52.94. 35.29. 11.77. 66.67. 20.00. 2000~2200. 13.33. 60.00. 26.67. 20.00. 80.00. 28.57. 57.14. 9.53. 4.76. 2200~2400. 22.22. 50.00. 27.78. 33.33. 44.45. 16.00. 36.00. 32.00. 16.00. 2400~2600. 20.00. 40.00. 40.00. 20.00. 40.00. 12.50. 25.00. 25.00. 12.50. 7.69. 7.69. 40.00. 25.00. 5.26. 5.26. 12.50. 資料來源:林樂健,程兆熊等,1975, 《山地落葉果樹生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台北市:農復會,頁 46。. 表 2-7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桃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較表 海拔高度. 萌芽期. (m). 1月. 開花期. 2月. 3月. 1000~1200. 25.00. 1200~1400. 50.00. 1400~1600. 100.00. 1600~1800. 7.69. 落葉期.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75.00. 25.00. 50.00. 25.00. 11.11. 66.67. 11.11. 11.11. 50.00. 100.00. 33.33. 66..67. 38.46. 1800~2000. 71.43. 21.43. 2000~2200. 50.00. 50.00. 2200~2400. 100.00. 6月. 果實採收期. 2月. 38.46. 4月. (%). 15.39 7.14. 66.67. 33.33. 7.14. 78.57. 15.38. 84.62. 14.29.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10.00. 50.00. 30.00. 10.00. 46.15. 15.39. 50.00. 40.00. 14.29. 14.28. 100.00. 66.67. 33.33. 30.00. 55.00. 15.00. 7.69. 52.94. 29.41. 11.77. 10.00. 85.71. 58.33. 33.33. 8.34. 100.00. 50.00. 50.00. 14.29 5.88. 14.29. 28.57. 資料來源:林樂健,程兆熊等,1975, 《山地落葉果樹生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台北市:農復會,頁 46。. 18. 30.77. 28.57. 100.00.

(27) 表 2-8 中橫不同海拔高度梨之萌芽、開花、採收及落葉期比表 海拔高度. 萌芽期. (m). 1月. 開花期. 2月. 1000~1200. (%). 果實採收期. 落葉期. 3月. 4月. 5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41.67. 50.00. 8.33. 8.33. 33.34. 50.00. 8.33. 7.69. 30.77. 30.77. 23.08. 7.69. 33.33. 16.67. 50.00. 20.00. 30.00. 50.00. 17.65. 76.47. 5.88. 11.11. 38.89. 27.78. 19.36. 45.16. 35.48. 23.08. 15.38. 46.15. 15.39. 18.75. 43.75. 18.75.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 月. 3.33. 55.56. 11.11. 16.67. 33.33. 33.33. 16.67. 7.69. 23.08. 46.15. 23.08. 58.62. 34.48. 16.67. 33.33. 25.00. 10.00. 80.00. 10.00. 1200~1400 1400~1600. 14.29. 14.28. 71.43. 1600~1800. 7.14. 28.57. 42.86. 21.43. 1800~2000. 45.00. 40.00. 15.00. 83.33. 5.56. 2000~2200. 10.00. 80.00. 10.00. 58.33. 41.67. 2200~2400. 41.67. 50.00. 8.33. 75.00. 25.00. 11.11. 16.67. 5.55. 6.90 8.33 18.75. 16.67. 資料來源:林樂健,程兆熊等,1975, 《山地落葉果樹生產調查研究報告書》 ,台北市:農復會,頁 47。. 2.雨量 降雨量與降雨日數的多寡,對果樹的生育也有重大的影響。以降雨季節而言, 梨山地區有明顯的雨季與旱季,5 到 9 月降雨較多,是明顯的雨季,10 月至翌年 4 月降雨較少,是顯著的旱季。若以果樹的生長時期而言,則生長季節是雨季, 休眠季節是旱季(圖 2-5)。. (mm) 500. 年均降水量:2259.6 mm.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圖 2-5 梨山各月平均降水量 (1949-1972 年平均值) 資料來源: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1975, 《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 報告》 ,頁 69。. 然梨山年降雨量高達 2259.6 毫米,是果樹正常生長所需要的,就蘋果跟梨來 說,夏季最適合的降雨量為 500 至 800 毫米,桃則是 800 至 1800 毫米(德基水庫 19.

(28) 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報告,1975:152)。 另外,梨山地區 4 至 9 月不但降雨量多,降雨日數亦頻繁(圖 2-6),這段期間 正值果樹的開花期、幼果期至成熟期,若降雨過多會導致氣溫降低及日照時數不 足,易發生蘋果和梨的黑星病、20 世紀梨的黑斑病、水蜜桃的縮葉病等。黑星病 是蘋果、梨最易發生的病害,在 15-20℃陰雨多濕的條件下,此病害易繁殖,農 藥也會被雨水沖刷掉,所以從果樹發芽期至成熟期,必須反覆做病蟲害防除的工 作,另外,在開花期時降雨太多,也容易將花苞打落,進而影響結果情形(陳憲明, 1984:16)。. 日數 20. 年降雨日數:133.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 圖 2-6 梨山各月平均降雨日數 (1949-1967 年平均值) 資料來源: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體規劃小組,1975, 《德基水庫集水區水土保持整 體規劃報告》 ,頁 69。. 3.其他 其他如向陽坡或背陽坡、山崗或谷地、風、森林分布、河谷的走向等,也都 會影響山地的氣候。例如武陵農場(1740m)位於封閉的七家灣溪谷中,河谷夜晚 易發生逆溫現象,谷底氣溫低於山稜,自 9 月至翌年 1 月的氣溫甚至低於海拔更 高的梨山(1960m)(陳憲明,1984:14)。 由此可知梨山地區的氣候條件,可在適當高度種植落葉果樹,但是山地的地 形及氣候條件複雜,所以農民在選種果樹時,必會多加考量自身果園的條件,以 決定果園內各種果樹比例的多寡。. 20.

(29) 四、小結 梨山地區屬大甲溪上游集水區的一部分,位於松茂與環山的平緩坡地,是梨 山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質以含泥質的粘板岩為主,岩層鬆軟易風化,雨 後易快速崩解而滑落,而粘板岩風化之土壤,土性為酸性至強酸性,需使用肥料 來中和酸鹼,因地勢陡峻,土層大部分淺薄;在氣候條件上,冬季能提供落葉果 樹適量的低溫,使打破休眠,順利萌芽和開花,但是在果樹的開花期、幼果期至 成熟期的 4-9 月,不但降雨量多,降雨日數亦頻繁,易導致氣溫降低及日照時數 不足,也容易有病蟲害,更增加了農藥的使用。 就梨山地區的自然環境條件來看,平坦的稜面及冬季低溫環境提供落葉果樹 栽培的條件,但是地質及土壤條件並不佳,大量種植農作物於上,易導致水土流 失,甚至地滑等災害;為中和土壤酸鹼性及降低病蟲害影響,需大量使用肥料及 農藥,但遇雨,肥料與農藥又易沖刷至土壤中,甚至流入德基水庫,這些情形也 是導致日後德基水庫淤積及水質變化的原因之一。. 第二節 梨山地區中橫開通前的農業發展 (1960 年前) 一、清代時期 (1683-1895 年) 梨山原名「斯拉茂」(Slamao),為泰雅族斯拉茂群及司家耶武群的生活領域。 斯拉茂群分布於大甲溪上游,在梨山與德基之間山區;司家耶武(Siqayao)群被視 為由斯拉茂群分出的族群,分布於大甲溪上游合歡溪及合丸溪流域(今環山附近 山區) (廖守臣,1987:25)。 康熙六十一年(1722),清官方劃定民番境界,將居住山地、東部的原住民視 為生番,以安撫方法阻止其滋事,到十九世紀末,原住民的生產方式仍停留在狩 獵為主,以原始的農業技術種植小米和黍(陳憲明,1984:18)。 當 時 梨 山 地 區 泰 雅 族 人 的 傳 統 農 耕 , 即 所 謂 游 耕 式 農 業 (shifting cultivation)(陳憲明,1984:20)。根據陳憲明(1984)在梨山、松茂及環山地區的訪 問,燒墾游耕式的農耕過程,需經過砍伐→火焚→整地→播種→除草→收穫等一 連串的工作8,小米被視為神聖的作物,有粳粟和糯粟之分,以粳粟燒飯吃,糯 8. 砍伐工作是在秋季至翌年春季間較乾旱的季節,砍除所有的灌木及茅草,在喬木樹幹上刻上 刀痕,剝掉樹皮,讓其自然乾枯,接著在播種前,集中乾枯樹枝和茅草成堆,周圍留一道 5 至 10 公尺的防火線,在晴天靜風的傍晚,從坡地的上方向下點火灰化。火焚的工作需要較多的 人手以防止火焰延燒森林,而減少狩獵空間。火焚後的整地就是集中石頭、岩片成堆或排列成 階梯狀的石垣,待四月間春雨過後即行播種。 21.

(30) 粟可做糕餅和釀酒。新開墾的土地,通常第一年種小米,第二年種甘藷、豆類, 第三年再種小米,但也有不少第一至第三年小米和甘藷混作,只是小米比率較大 於甘藷。小米於 8、9 月間一次全部收割後,緊接著就是一場由頭目領導部落男 人的狩獵活動,所捕獲的獵物大快朵頤一番後,將所剩之獸肉與鹽、小米飯醃在 竹筒中,而後舉行部落的「粟祭」,醃肉粟飯就是粟祭最豐盛的佳餚。第二重要 的農作物甘藷,4 月間種植後,7 月以後就依家人的食用量,一點一點的收穫, 至早霜來臨前(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之間),將所剩的甘藷一次全部收穫。土地 耕作三年後,地力消失,讓土地休耕六年,在休耕地上種赤楊木,而後到他處, 再以燒墾式的方法開墾土地(陳憲明,1984:19-21)。. 二、日治時期 ( 1895-1945 年)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對於山地的理蕃事務,最初傾向於以教育、授產和惠 贈等方式收取化育之效,佐久間馬太總督在明治三十九年(1906)到任後,則是定 下五年理蕃計劃,以掃蕩生蕃、促進蕃地開發、攫取臺灣山地資源為重要施政方 針9,『若要在山地興起事業,首先要使蕃民服從我政府,使其得正常生活途徑, 脫卻野蠻境遇。』10,將化育未歸順的蕃人、開發蕃地等事務,視為開發本島富 源的手段及治理台灣的成果。 五年理蕃計劃前後共分為兩次,第一次理蕃五年計劃從明治四十年(1907)起, 其攻伐策略是先在沿山地區設置隘勇線,待警備線部署完成後,即發動大規模武 力壓制;明治四十三年(1910)為始的第二次理蕃,則採取強力的軍事討伐,臺灣 總督府勢力就是在這段期間真正大舉介入梨山。大正二年(1913),佐久間馬太親 自坐鎮指揮軍隊,攻打日人口中「北部山界之最深處」的「奇那基」和「馬利克 灣」二個泰雅族群,在戰事初興之際,宜蘭的「溪頭群」與這兩個泰雅族群串聯, 因而台灣總督府動員軍隊從宜蘭方面投入戰場,致使戰線越拉越大,延及梨山地 區。待征伐結束後,日警警力開始大舉進入梨山地區,而農業技術也隨著日警派 駐被帶入梨山山區(黃柏松,2007:33)。日警進駐高山地區,不但收繳原住民狩 獵的槍枝,並嚴密監管高山原住民於部落中,但也同時推動農業,將原本非屬臺 灣高山地區的農作物,陸續引入高山地區種植。 為管理及開發台灣山地,總督府陸續開鑿蕃界道路,大正七年(1918)修築從 台中州霧社(今南投縣仁愛鄉霧社)經能高、奇萊二山,到花蓮港廳初音地方(今花 9 10. 中研院台灣研究史檔案館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collections_con.php?no=105。 陳錦榮(譯),1978,《日本據台初期重要檔案》。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 146。 22.

(31) 蓮縣吉安鄉初音)的 23 里橫貫公路,更於大正九年(1920)開鑿從台中州新高郡(今 南投縣水里、信義鄉一帶)經八通關到花蓮港廳玉里地方(今花蓮縣玉里鎮)的 32 里道路;田總督時期又開鑿從台北州羅東郡(今宜蘭縣羅東鎮、冬山鄉一帶)到霧 社的 24 里蕃地縱貫道路,於大正十年(1921)完工,以上道路沿線均設置駐在所, 於是台灣東、西部得以安全聯絡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1988:304),為日後中 橫公路開發之根基。 大正十四年(1925),日人的理蕃政策逐漸脫離鎮壓時期,進入威撫時期,專 注於授產及教化,各種農作技術的教導即為授產的方式之一,昭和十二年(1937) 台灣總督府在南投縣仁愛鄉梅峰設置「霧社山地農場」,做為改善原住民生活之 實驗基地11,提供農耕技術的示範,希望協助原住民改變原有燒墾游耕方式。 當時日人在台灣推廣最著名的是水稻,稻米成為蕃地產業的大宗,而在山區 試植的農作物除水稻外,還栽種落葉果樹及蔬菜,其試植歷程分述如下: 1.水稻 昭和九年(1934)水稻始種植於佳陽地區,剛開始的三年試種均告失敗,昭和 十二年(1937)才以日本品種相州 44 號及農民 1 號試種成功。水稻的試種成功, 使得水田的種植面積慢慢的增加,昭和十三年(1938)佳陽地區的水稻種植面積已 開墾 0.68 甲,昭和十四年(1939)的種植面積擴增至 2.81 甲,昭和十五年(1940) 增至 4.90 甲。台灣總督府也曾計畫在水田預定地進行埤圳改鑿的工程,以利在 梨山發展水稻種植。昭和十六年(1941),環山的水田已擴增至約 3 甲,由此可知 梨山的水稻發展已由佳陽擴展至環山一帶,而整個台中州高山地區水稻種植面積 也逐年增加(表 2-9)(黃柏松,2007:37-39)。 表 2-9 昭和七年至十五年台中州蕃地水田增闢統計表 年代 東勢郡 昭和七年 44.26 昭和八年 67.02 昭和九年 68.39 昭和十年 70.57 昭和十一年 75.35 昭和十二年 77.92 昭和十三年 80.01 昭和十四年 88.26 昭和十五年 94.14 資料來源:轉引自黃柏松,2007:38。. 新高郡 41.20 45.75 69.24 87.77 103.84 118.95 138.49 157.58 165.25. (單位:甲). 能高郡 184.57 185.93 193.57 206.04 222.28 228.94 234.65 261.42 262.64. 然太平洋戰爭後,水稻的種植就隨之減少,霧社山地農場也停止運作,但仍 11. 張育森、許雅儒、張祖亮、林楨祐,2004,《台灣高山農業之永續經營與生態旅遊─以台大 山地實驗農場梅峰本場為例》 ,頁 3。 23.

(32) 持續以日警為推動山地農業的執行者,於山區推展農業,在佳陽、梨山栽種水稻 支援太平洋戰爭(程兆熊、黃弼臣、朱長志合編,1956:13)。民國四十四年(1955) 臺中省立農學院進行山地園藝作物資源調查時,平等村村長劉華貴曾主動向臺中 農學院園藝系程兆熊主任提出佳陽在日治時期曾種過水稻之事,並希望程兆熊等 人能代為向政府反映興築水利,以供當地人民繼續種植水稻(程兆熊、黃弼臣、 朱長志合編,1956:12),由此可看出,梨山原住民在日治時期對於水稻的接受 情形。 2.落葉果樹 日治時期,日人曾在今平等里栽植溫帶落葉果樹,據民國四十四年(1955)平 等村村長劉華貴所述,其種類有蘋果、梨、水蜜桃等,而蘋果為大正八年(1919) 年自日本北海道引進,僅在勝光駐在所種植(程兆熊、黃弼臣、朱長志合編,1956: 13)。較有計畫的落葉果樹種植始於昭和五年(1930)左右,由日本引進落葉果樹 16 種,共計 135 品種,試植於台北帝國大學果樹園,並同時將二十世紀梨及長 十郎各數十株,送往和平鄉之梨山試植。次年又引進梨、蘋果苗,送往和平、仁 愛、太平等山地鄉之較高部落及派出所附近試植,昭和七年(1932)引進水蜜桃, 仍試植於各山地鄉之較高部落(表 2-10)(朱長至,1961:236)。 表 2-10 日治時期梨山地區落葉果樹引進時間及數量 種類. 梨 二十世紀. 引進時間 引進數量(棵) 種植地點. 1929 30 梨山. 長十郎. 1930 1929 1930 90 14 90 佳陽 梨山 佳陽 梨山 梨山 環山 環山 資料來源:轉引自黃柏松,2007:40。. 扁蒲 梨 1935 ---------. 冬梨 1935 ---------. 水 蜜 桃 1932 50 佳陽 梨山 環山. 蘋 果 1919 1 勝光. 紅 肉 李 1932 1 梨山. 板 栗. 柿. 1933 ----梨山 佳陽. 1933 30 佳陽 梨山 環山. 由於當時只推廣苗木,沒有推廣果樹栽培管理的方法,且收穫物非山地居民 所有,山地交通又不便,所結果實無經濟價值,大多任由果樹自然生長於野草之 間,之後均因病蟲滋生而摧毀,至戰後時期已殘存無幾(朱長至,1961:237)。 3.蔬菜 除了落葉果樹外,日治時期亦在梨山地區種植蔬菜,種類繁多,依台中農學 院調查結果(表 2-11),除香菇及花生有種植面積及產量紀錄外,其餘多無資料可 查,臺中農學院調查所見之蔬菜亦僅記載其種類,在面積數量上則無記錄。. 24.

(33) 表 2-11 日治時期梨山地區蔬菜種植種類及發現地區 種 類. 花 生. 香 甘 山 豇 隼 菇 藍 藥 豆 人 瓜 佳 佳 佳 佳 梨 陽 陽 陽 陽 山 環 佳 山 陽 7 2 -- -- -- -0. 南 芋 瓜 頭. 發 佳 梨 佳 現 陽 山 陽 地 環 佳 區 山 陽 年 1 產 4 -- -量 4 (斤) 0 資料來源:轉引自黃柏松:2007:41。. 番 蘿 馬 茄 蔔 鈴 薯 佳 佳 佳 陽 陽 陽 環 環 山 山. 茄 扁 子 豆. 大 甘 蒜 藍. 韭 蔥 萵 菜 苣. 羅 白 勃 菜. 蕹 菜. 佳 佳 陽 陽. 佳 佳 陽 陽. 佳 佳 佳 陽 陽 陽. 佳 佳 陽 陽 環 山. 佳 陽. --. --. --. --. --. --. --. --. --. --. --. --. --. 日本高壓統治的五十年間,對於梨山地區的農業推動,主要目的為改變原住 民傳統燒墾游耕方式,農業雖然有多樣化的發展,但由於交通易達性不佳,加上 後期對外戰事頻繁之故,在當地的農業種植尚未進入大量商業性生產階段。. 三、戰後時期 (1945 年迄今) 戰後時期,國民政府於 1949 年播遷來台,大批軍民的移入,使得台灣一時 人口大量增加,為促進經濟發展,並解決部分退役軍人的就業問題,山區資源的 開發受到重視(康有德,1969)。 台灣省政府農林廳為推行山地定耕農業,民國 41 年(1952)曾調查山地之農 耕狀況,計可供擴充之耕地面積約 17787.32 公頃,其中以旱田面積最廣,佔 86.08%。民國 46 年(1957),台灣省第六任省主席周志柔,在對台灣省臨時省議 會第三屆第一次大會的施政報告時提出,要開發資源只有「上山下海」政策(周 志柔,1958:5)。農復會主任委員蔣夢麟曾對新聞界發表,在台灣新資源的開發 部分,主要有三項,一為海埔新生地的開發,二為橫貫公路山地之開發,三為大 甲溪流域開發12。民國 48 年(1959),蔣彥士在以〈台灣省山地農業資源開發〉為 題演講時指出,台灣土地每公頃農田平均負擔 12 人以上,就算以科學技術來增 加平地單位產量,恐亦趕不上人口增加地速度,所以開發高山及丘陵地帶是急不 容緩的事(蔣彥士,1971:17-21),由此可知戰後政府向山區發展的企圖(黃柏松: 2007:102)。當時的退輔會主任委員蔣經國,也指示山地農場的兩項經營原則, 其一是不做對國家外匯沒有幫助的農場生產,其二是農場生產不能與平地農家爭 利,因而奠定梨山地區以落葉果樹及夏季蔬菜為主要作物的經營方式(退輔會, 1987)。 12. 1987.06.06《中央日報》 ,第一版。 25.

(34) 民國 40 年(1951)春,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13引進果樹,計桃、梨、柿、蘋果、 無花果、草莓等 6 種;果樹苗 8125 株,草莓 3000 株。1956 年春,農復會再由 美國引進扁桃 5 品種、胡桃 7 品種、棗 2 品種,每品種各 20 株;栗 2 品種,各 40 株。以上兩批苗木,均送至不同的海拔高度試植(朱長志,1961:237)。 與此同時,各有關試驗機構及學校,為了配合山區資源的開發,也直接或間 接地參加工作。民國 44 至 46 年(1955-1957)有台中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園藝 系師生,利用三年暑假,組成山地園藝資源調查隊,勘查梨山、環山、勝光一帶 農業資源,調查時,發現梨山派出所附近所種日本二十世紀梨生長良好,而環山 部落殘存的蘋果樹,亦曾有結果的紀錄(程兆熊等,1956)。此外,秀林鄉關原、 仁愛鄉望洋、和平鄉環山,均有蘋果樹生長;在和平鄉梨山、佳陽、環山、仁愛 鄉霧社、望洋,皆有梨之生產;在仁愛鄉廬山、平靜、靜觀,皆有桃之出產;在 仁愛鄉霧社、靜觀、望洋,太平鄉(今大同鄉)留茂安、四季,南澳鄉金洋、金岳、 仲岳等部落,均有栗之分布;此外如梅、柿、枇杷等亦有少數殘存在各部落附近。 此調查結果證實山地之氣候環境特殊,在不同高度上,可適用於不同果樹的生產 (朱長志,1961:236)。 政府為更進一步深入山地,進行農林開發事業,在得到美援的協助、國軍退 除役官兵輔導計畫、省府協款的投入下,於民國 45 年(1956) 7 月始興築中部橫 貫公路(以下簡稱中橫公路),次年安置榮民於梨山農墾,遴選志願從事山地農墾 待退士官兵一百名,由谷關步行三天始到達今福壽山農場場址,並由農復會向日 本引進溫帶果樹 11 種類、58 品種,共計 1170 株,其中一部分果苗在福壽山農 場試種,福壽山農場就在當年 5 月 1 日成立 (宋慶雲,1983),該農場用地本為 原住民放棄耕作的土地,遍地盡是茅草和稀疏的松樹,在福壽山農場設立後,成 為梨山地區落葉果樹栽培的技術示範區,也成為梨山地區落葉果樹栽培的開端 (退輔會,1969:14)。 民國 47 年(1958)春,政府又從日本引進一批,計 11 種,58 品種,共計 1170 株的溫帶果樹苗木。此批苗木除在台中農學院能高林場北東眼山落葉果樹試驗場 試植外,並分別在台灣大學竹山林場溪頭、台灣福壽山農場及台中區農林改良場 信義分場試植,同時將梨 4 品種、栗 4 品種、蘋果 1 品種,分別在和平及仁愛兩 13. 中國農村復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根據美國『1948 援外法案』之『援華法案』第 407 款, 由中華民國與美國聯合組成,1948 年 10 月成立於南京,1949 年 8 月遷臺。在 1950 年美國 對中華民國所提供的美援計畫型援助中,農業計畫由農復會策畫推動,負責引導第二次世界 大戰後台灣的農業發展方向。1978 年 9 月 15 日中美斷交,美方照會台灣終止雙方農業合 作,並停派美籍委員,農復會乃於 1979 年 3 月 15 日結束,其後改組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 員會』(簡稱農發會),1984 年與經濟部農業局合併改組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 會)。 26.

(35) 鄉各部落,選出 33 戶居民做區域性試植。同年,國立台灣大學亦由美國引進一 批,計 11 種,40 品種,每品種 10 至 20 株,除試植於台灣大學竹山林場溪頭外, 一部分送台中農學院落葉果樹試驗場試植(朱長至,1961:237)。 民國 48 年(1959)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由日本輸入 苗木一批,計梨 4 品種(二十世紀、長十郎、巴梨、法蘭西)各 360 株;蘋果 4 品 種(黃元帥、紅玉、國光、旭)各 360 株;栗 3 品種(中國栗、銀寄、大丹坡)共 180 株;胡桃 360 株;桃 4 品種(大和早生、大久保、高陽、白鳳)各 120 株;枇杷 2 品種(田中、茂木)各 180 株;棗 420 株;櫻桃 2 品種(拿破崙、黃玉)各 360 株, 共計 7020 株,均分植於福壽山、勝光及西寶三個地區(朱長至,1961:237)。. 第三節 梨山地區中橫開通後的農業發展 (1960 年後) 中橫公路於民國 49 年(1960) 5 月完工,主線由東勢經梨山、大禹嶺,再沿 立霧溪經關原、慈恩、洛韶、天祥而至太魯閣,全長 190.830 公里,之後編定為 台 8 線公路,另有宜蘭支線,由梨山北行經武陵而至宜蘭,全長 111.7 公里,編 定為台 7 甲線公路,還有霧社支線,經鳶峰、昆陽接大禹嶺與台八線相接,全長 41.719 公里,編定為台 14 甲線公路(圖 2-7)。. 圖 2-7 中橫公路路線圖 資料來源:筆者繪製. 27.

(36) 中橫完工後,民國 50 年(1961) 國民政府即以福壽山農場的經驗設立清境農 場,民國 52 年(1963) 設立武陵農場,這三個山地農場與台灣大學農學院附設的 霧社山地農場,同樣扮演著高冷地落葉果樹與高冷蔬菜栽培的實驗與指導之任務 (陳憲明,1984)。同年春天,農復會又由日本引進一批苗木,分兩部分用途,一 部分做經濟栽培,計 7 種作物,25 品種,共 9200 株,分植於福壽山、清境及西 寶三個地區;另一部分做試驗栽培用,計 8 種作物,48 品種,共 480 株,試植 於台中農學院落葉果樹試驗場內(朱長志,1961:237)。 當時朱長志(1961)曾撰文敘寫台灣山地農業,作為政府開發山地之參考,認 為在山地發展果樹有以下幾點好處: 1.使山地居民定耕,以消除濫墾濫伐,且種植果樹可增進水土保持,減輕平 地水災旱害; 2.生產價值高的水果,使山地居民的生活逐步改善; 3.杜絕水果的進口,節省外匯。 除了落葉果樹的栽培外,為配合築路榮民蔬菜供應的需要,又不與民爭利, 種植落葉果樹外的另個農業發展方向,即是選擇平地夏季不能種植的高冷蔬菜。 於是農復會在民國 47 年(1958)委託省農業試驗所李伯年協助試種蔬菜,這份試 驗報告14對山地農業有積極性建議,認為平地因高溫多濕,難以將蔬菜種子妥善 留存,若能選擇山地合適地段,利用有限土地進行栽種,不但可供國內需要,還 可大量外銷東南亞各地以賺取外匯,而農藝作物、牧草種子、名貴花草種子及種 球,亦可在高山適當地方留存,以供平地需要或外銷。若能利用合適低溫地段發 展蔬菜採種事業,除可安插平地過剩勞力外,又可地盡其利,實為有利之產業(李 伯年,1961)。此份試驗結果奠定了台灣山地日後高冷蔬菜栽培的基礎。 在美援的補助下,農復會持續在梨山地區推動許多農作物的試驗計畫,且為 了維持山地農產與森林資源運輸路線的暢通,在美援計畫中同時也編定了橫貫公 路護坡計畫(表 2-12)。. 14. 觀察 12 品種蔬菜(甘藍、三池甘藍、金澤球莖甘藍、胡蘿蔔、半結球山東白菜、京都三號白 菜、青梗白菜、丸葉山東白菜、馬鈴薯、大蔥、美濃蘿蔔、蕪菁)在五個不同海拔地區的生長 情形(福壽山農場、梨山部落(大甲溪流域之上游)、東埔工作站(南投縣信義鄉陳有蘭溪流域上 游)、西寶農場(花蓮縣秀林鄉立霧溪流域上游之西寶村)、南山村(宜蘭縣大同鄉蘭陽溪流域之 上游))自 1958 年 4 月至 10 月底,將不同蔬菜於每月初旬、中旬各播種一次,共計十四個播 種期,此觀察工作至 1959 年 7 月結束。 28.

(37) 表 2-12 中部橫貫公路完工後實施之美援計畫 時間(年) 1962. 計畫名稱 發展橫貫沿線四山地鄉及福壽山落葉果樹計畫 橫貫公路護坡計畫 1963 山地農場甘藍菜生產計劃 1964 造林與育苗計畫 山地農場土地利用及作物改良計畫 資料來源:轉引自廖彥婷,2009:75。. 為了配合山區的開發,政府設置隸屬於省政府農林廳的山地農牧局15,以作 為山區農業資源開發工作的管理,民國 57 年(1968)山地農牧局調查台灣山地可 開墾的面積達三萬餘公頃,其中中部西側山區(包含和平、仁愛、信義等鄉之海 拔 2000 公尺以下地區)可開墾之面積有五千公頃(農林廳山地農牧局,1968),民 國 62 年(1973)設立梨山建設管理局16,負責梨山地區的各項建設。 在政府推行山地農業政策,及中部橫貫公路的開通之下,1960 年代短短數 年間,梨山地區的原住民從游耕狩獵的農業方式,轉變成為現代化的果樹栽培(陳 憲明,1984)。以下就中橫公路開通後,從原住民果樹栽培初期,及平地人大量 湧入開墾兩階段做分述,以了解梨山地區農業發展情形:. 一、原住民栽培果樹及蔬菜初期 民國 46 年(1957) 福壽山農場的成立,等於向原住民做落葉果樹及高冷蔬菜 栽培的示範,民國 47 年(1958)分別在梨山和霧社兩地區的部落選出 33 戶原住民 試種落葉果樹,以期透過栽培果樹改善生活(朱長志,1961:237)。 雖然栽培果樹可以改善生活,但是原住民缺乏苗木、技術、資金、勞力等生 產要素的投入,所以一時無法大量擴展栽培面積。苗木的來源除自行練習繁殖外, 多往平地購買,而技術方面,在福壽山、清境、武陵等榮民農場陸續成立以後, 原住民可以接受農場的果樹栽培技術指導,有時也被雇為臨時工,邊工作邊學習 栽培管理技術。而勞力與資金的需求,根據民國 37 年(1948)台灣省山地保留地 管理辦法第九條來看:「山地人民使用山地保留地,每人最高限額以不超過水田 0.4 公頃,或旱田 0.8 公頃,林地 1.0 公頃」,若一戶以 5 至 6 人計算,則每戶原 住民擁有旱田和林地約 10 公頃,早期燒墾游耕式農業採耕作三年,休耕六年的 耕作制度,一戶人家擁有 10 公頃土地是必要的,但是若以 10 公頃的土地,從事 15. 16. 1989 年 12 月 5 日,改制為「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 。1999 年 7 月 1 日改制為「行 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 在梨山地區建設基本告一段落後,該管理局於 1980 年 12 月 2 日改制為梨山特定風景區管理 所。2001 年原管理所再改隸新設之參山國家風景區,而為「梨山管理站」 。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 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

熱帶栽培業跟商 業性穀物農業一 樣,也是高度商 業化..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This research project aims to grasp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tatus of key industries which includes “Agricultural food and agritech industries”, (AFA industries) “Textile

4.經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認定符合之種苗 業登記證、符合農業發展條例第3條規定 之農民或農民團體證明文件、具備蘭花產 業經營事實之事業單位證明、具備食用蕈

控方 控方 控方 華工 華工 華工 華工 印第 印第 印第 印第 安人 安人 安人 安人 貧苦 貧苦 貧苦 貧苦 農民 農民 農民 農民. 聯邦 聯邦 聯邦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章 總綱 第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