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台中梨山地區外來農民的生活調適─以宜蘭農民為例

第一節 農業活動的挑戰

遷移不單是一種行動,同時也是一個過程,遷移過程是否完成,端賴遷移者 在目的地環境適應之成敗與否而定,所以遷移後的調適仍屬遷移過程的一部分 (吳豪哲,1998)。由上一章,了解基於農業活動需要的業緣關係,使外來農民在 從事農業活動時,與宜蘭原居地的關係已不再緊密,反而是與台中等西部地區關 係較為密切。然而,外來農民生活在與原居地截然不同的環境、又需建立新的社 會網絡,在這樣的適應過程中,又會面臨哪些挑戰與困難?他們如何調適以重新 建構生活秩序,而能持續在當地工作及生活?

本章欲探究外來農民來到梨山生活後,遇到哪些挑戰,又做了什麼樣的調整,

以達到與環境間的均衡關係,及心理的安定狀態,而能持續在梨山從事農業經營。

筆者在梨山地區實際訪談的結果,從農業活動的挑戰、日常生活和人際網絡的調 整、及宗教信仰的建立等四個部分做探討。

第一節 農業活動的挑戰

一、土地使用權

外來農民上梨山耕作,首先得取得耕作的土地,目前在梨山地區最普遍的方 式,是向原住民承租或購買山地保留地、向榮民承租或購買土地等,雙方會約定 好租地金額及給付時間,定期換契約。另外,有向林務局承租林班地的農民。

這些土地經由戰後時期國家政策的支持、中橫公路的開通、原住民對於勞力 及資金的需求、果樹栽培的高獲利特性等,產生土地使用權之出租、典讓或買賣 的情形。這些情形一直延續至今,不管是山地保留地或向林務局承租的林班地,

都有合法性的問題。根據「國有林地濫墾地補辦清理作業要點」,政府陸續要將 超限耕作的林班地收回,但在此過程中,發生了多起果農抗議收回土地的事件,

如 2013 年 9 月就有上百名梨山果農上台北地檢署抗告林務局,認為當初政府鼓 勵當地種果樹,沒想到現在卻不認帳,以果樹會破壞水土保持為由收回土地,而 林務局則強調,基於德基水庫蓄水安全,才會從 1993 年,公告要收回梨山地區 的佔有地,共 310 件,經過民事訟訴判決林務局勝訴,目前已經收回 200 多件土

81

82

華崗地區和福壽山農場的土地權狀多屬於退伍榮民,故經營菜園的農民多是 向榮民以「代耕」的名義向榮民承租土地。

土地耕作權的不確定性,是在梨山地區耕作的一大問題,外來農民不確定自 己能在梨山經營多久的時間,又已投注許多心血在果園及菜園,大多抱持冒著風 險耕作的心態,繼續承租土地,若哪一天政府要收回土地,也只能放棄耕作,再 找尋其他的生計出路。

「梨山的超限利用土地被收回是真的合理,但是坡度不會太陡的,其實可以開放 給農民種植,目前有太多模糊地帶了。如果梨山產權能確定,我們會把很多資 金投資在這裡,但是大家都是不知道能做幾年,做完就要趕快走了,因為不知 道土地甚麼時候要被收回去。」 (編號 17,2013/08/20)

二、農業技術

在梨山取得耕作土地後,再來就得學習高山農業技術。大部分農民剛開始的

學習管道是來自於家人傳承,或是請教果園附近的親戚,來了一段時間後,才得 以和果園附近熟識的朋友交流,或是由自己的經驗累積出心得,也有一些農民因 得不到技術要領,或是打不進去當地生活圈而放棄經營。

產銷班算是較有系統的學習管道,但是產銷班加入的條件嚴格,其一,限和 平區農會的會員,要有土地才能加入,這讓無法取得土地所有權的外來農民不得 其門而入;其二,限制高中以上學歷,這對許多老一輩的農民是一大限制。

「前兩天剛去台中改良場上課回來,學習植物賀爾蒙的管理,這次上的課程還不 錯,學到很多東西。我覺得應該要開放產銷班技術的學習,這樣才有辦法傳達 保護水土等訊息,對梨山的發展才好,像今年就好幾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進不 來。」 (編號 17 ,2013/08/19)

所以在梨山地區經營農業多是由家人或親戚引領,一個帶一個上來,幾乎沒 有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其多向家人或親戚學習基礎的農業栽培技術後,再慢慢自 行摸索病蟲害防治及品質提升等技術。

三、農業勞力調度

在農民投入農園經營後,因為承租的果園或菜園面積大,又是坡地環境,勞

務工作繁重,所以勞動力需求高,但是農園位於高海拔地帶,勞力來源不易,所

83

以普遍面臨勞力不足的問題。

1.果園勞力調適

梨山果園的耕作面積多在 1 甲以上,從整地、修剪、套袋、採果、分級、包

裝、噴灑肥料及農藥等,是一連串的勞務工作,尤其水果採收期時,常面臨勞力 不足的困境。水果採收前 20 至 30 天要先套袋,自 6 月中旬開始採收水蜜桃後,

陸續會採收水梨、甜柿、雪梨等,採收完還要進行水果的分級、裝箱、運送等。

在採收期間需每隔 15 天噴灑一次農藥,6 月至 12 月農忙時期的勞力需求高,勞 力調適方法就是透過嫁接方式將果樹採收期錯開,還有投注自家勞力及外聘勞 力。

大多數外來農民的梨樹數量最多,故透過嫁接不同品種來將採收期錯開,所 以梨樹從八月開始可採收豐水梨、二十世紀梨,九月採收秋水梨、蜜梨、新興梨,

最後在十月底採收雪梨,將採收期的勞力分散在八至十月,才不會有因成熟期集 中,而造成採收不及的情形。

再來人力的部分,農忙期除投注自家勞力外,還需外聘勞工,外來農民表示 平地漢人對於要離鄉背井及吃重的勞務工作較無興趣,除不易聘請外,生產成本 也會提高許多,所以調適方式就是聘用原住民或外籍移工。果農會提供外聘勞工 食宿,一天工資約 600 元至 800 元,夏天工作時間自早上 6 點至晚上 7 點,冬天 則自早上 7 點至下午 5 點。

外籍移工雖然可解決勞力調度問題,但是果農也需承擔罰款,及工人隨時可 能逃逸的風險,這是在梨山從事果園栽培普遍面臨的困境之一,目前宜蘭縣梨山 果農發展協會正透過簽署連署書,申請農業外勞合法化。

「梨山最缺的就是人力,果樹栽培較屬於勞力密集產業,採收期時大多會靠家人 幫忙,孩子們暑假都會上來梨山幫忙。」 (編號 17,2013/08/19)

「這裡要找台灣本地人較難,因為在梨山工作時間很長,且台灣本地人的工資較 高。宜蘭縣梨山果農發展協會有在建議是否可讓農業合法申請外籍勞工。」

(編號 05,2012/09/15)

「台灣人無法忍受在高山地區的忙碌生活,且請台灣人的工資又較高,會提高成 本,所以請外籍勞工也是不得已的。」 (編號 02,2012/07/20)

84

「我沒有請固定的工人幫忙,兩甲多的土地和我哥、我媽三個人做,採收時再請 朋友幫忙,或調外勞幫忙。」 (編號 08,2012/09/15)

「我們家就三個人在做,現在工人都請進口的,不然像我這輩的誰要做苦工?不 是不喜歡用本勞,因為外勞都會喊累了,更何況本勞。今年農曆時,協會才在 討論這個議題,要積極爭取農業可合法申請外勞。我們的果園沒有像別人那麼 大,以前有請過固定的,不過農閒時期他們沒事做就沒有錢賺,所以現在就變 成農忙的時候才請工人幫忙。」 (編號 13,2013/03/19)

「平地工資太高,梨山地區大多請外勞採收,而請平地人例如像我就是師傅級的,

一天要一千多元,他們做比較不需技術的,栽種的部分就由我自己做。」

(編號 10,2012/09/16)

2.菜園勞力調適

菜園的耕作型態是在短時間內要完成種菜及拔菜工作,耕作面積又多在 1

甲以上,所以種菜及拔菜的時間最需要外聘勞工。目前常見調適方式是請一組約 7 至 10 位的種菜班、砍菜班或拔菜班,有需要時就以電話聯絡,工人多是從南 部上來的歐巴桑、當地的原住民或外籍移工。

「我們這邊有很多來自南部的歐巴桑,他們都是互相介紹上來這裡工作,在菜可 以採收的時候就上來,地勢較低的地方約三月就可以開始採收,再慢慢往上走。

他們都會留電話,我們都用電話聯絡。」 (編號 18,2013/08/19)

「工人在附近請就有,有專門的砍菜班、種菜班,主要是附近的原住民,每班七 至十多個人,有一個主要負責的工頭。」 (編號 19,2013/08/19)

梨山的外來農民第一代,最早是在民國六十多年時上梨山,當時多是二十至 三十歲的年紀,目前年事已高,因為不忍放手經營多年的農園轉手給他人,只要 身體狀況許可,絕大多數的農民會繼續從事耕作,所以梨山地區也存在農業勞力 老化的情形,若有願意接手的下一代,則會將果園或菜園傳承給下一代經營。在 筆者訪談的外來農民中,有 6 戶是傳承給下一代經營,其中有 2 戶已傳承至第三 代。

85

86

幾年菜園開始使用割稻機改裝而成的履帶車(照 4-1-b)。目前履帶車的性能還不是 很好,只負責將菜從菜園載出來路邊,一次的載菜量頗大,可搬運四十至五十箱 的量,因為車速較慢,所以會搭配搬運車使用。

「當時買履帶車是看別人用,覺得好像滿好用才去買,目前華崗這裡大概十至二 十個人有使用,因為這裡地形不好,大家就會思考要怎麼改良讓運輸更方便。」

(編號 18,2013/08/20)

照 4-1 道路網鋪設

(a)果園坡地水泥道路 (b) 菜園泥土地道路 資料來源:2013.08.19 筆者攝於梨山地區

(二)交通運輸工具

除了果園常見的搬運車、菜園常見的履帶車外,還有為克服坡地運輸的單軌 車,及跨越溪谷的纜車(流籠)。

1.坡地運輸─單軌車

俗稱「梨山小火車」的單軌車(照 4-2),多應用在陡坡的果實搬運及水源的 巡視,以減少農民體力的耗損、增加工作效率。單軌車的動力由汽缸引擎帶動,

使用時只需架設鋼軌,在坡度高達 45 度時仍能搬運 250 公斤的貨物。

1975 年,農復會為加強台灣山地陡坡的運輸,輔導國內農機業者生產坡地 單軌車(Monorack),自日本進口「立加利」型坡地單軌車,並給予 10%的補助及 低利貸款。這種坡地單軌車,適合上下坡均極困難的陡坡果園,故在梨山地區先 行推廣。據農復會森林組技正涂本玉表示,單軌車具有下列幾項特色:

1975 年,農復會為加強台灣山地陡坡的運輸,輔導國內農機業者生產坡地 單軌車(Monorack),自日本進口「立加利」型坡地單軌車,並給予 10%的補助及 低利貸款。這種坡地單軌車,適合上下坡均極困難的陡坡果園,故在梨山地區先 行推廣。據農復會森林組技正涂本玉表示,單軌車具有下列幾項特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