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歷程

本研究根據行動研究法的內涵與程序,規劃以下六階段的研究工作:詮釋理 解現況、擬定越南小吃教學主題網、族群關係發展前訪、越南小吃主題教學探索、

族群關係發展後訪、研究資料分析與呈現,茲說明如下。

一、詮釋理解現況

透過觀察、訪談、以及與多元文化教學文獻分析理解班級裡進行越南文化教 學的資源、可能性,另一方面探討幼兒族群關係概念相關文獻,藉理論以釐清幼 兒學習越南文化教學可能的起點與成果評量的方法。

48

二、擬定越南好好吃教學方案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結論,依照多元文化教育的意涵與實踐、及相關教學 理念去設計越南文化教學主題,並依據以上設計越南好好吃主題教學方案以進行 教學研究(詳細請參照本章第四節)。

三、理解幼兒族群關係起始狀況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為了理解進行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前後幼兒的族群 關係發展之變化,擬定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二),在教學進行前訪談幼兒,以理解 其族群關係起始狀況,但是由於中班與小班幼兒的語言與族群關係發展尚有限,

因此僅針對大班幼兒進行訪談。

四、越南好好吃主題教學探索

本研究的越南文化主題教學實踐,以教學實施、教學省思、調整計劃三個階 段的循環直至結束。主題進行的方向從幼兒對越南特產、小吃的品嚐與欣賞開始,

接著引導幼兒分析越南小吃的食材與營養特色、並實際的選購、烹煮,最後再與 幼兒共同討論建構越南小吃店扮演遊戲,並且教學中引用越南相關主題繪本與兒 歌幫助幼兒對在台灣的越南文化之理解和欣賞,並且促進母親為越南裔新住民幼 兒對母親文化的認同。在教學探索期間研究者隨時進行教學的省思,並做教學中 的活動紀錄、幼兒活動觀察,並調整教學進行方向。

五、理解幼兒族群關係發展的轉變

在主題教學進行中觀察幼兒,教學探索後則進行大班幼兒族群關係概念訪 談,以評估教學前後幼兒族群關係發展轉變的情形,並做資料分析。

六、研究資料分析與呈現

在教學進行後整合及分析本行動研究中所有蒐集的資料,與文獻資料做回 應、對照,並透過省思、與大學教授專業對話,澄清觀念,呈現越南文化教學發 展的實踐歷程的可行性與建議。

49

第四節 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實施架構

本研究所實施的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依照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做計畫,隨 著研究資料蒐集與課程進行,分三階段評估進行結果與所產生問題,並依評估擬 定解決問題策略與修正教學計畫,以下分兩點說明本研究實施架構與修訂情形。

一、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實施架構

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活動實施的架構如圖 3-1 所示分作三階段的評估、計 畫、行動,並在課程結束後進行幼兒族群關係轉變的分析。計畫初期分析課程設 計與幼兒族群關係之問題,以諮詢多元人員意見、蒐集資料修正課程,並進行由 淺入深的文化課程及融入社區資源的教學活動;計畫中期分析了課程進行中幼兒 對差異的負向回應,並且修訂與進行反偏見課程;計畫後期分析了課程進行中教 師與幼兒對越南文化知識無法運用的問題,並且利用蒐集家庭知識基金策略修訂 課程,並進行以幼兒為主的食材觀察分析、小吃店建構與扮演、跨文化比較等教 學活動;最後在進行幼兒族群關係轉變的分析與整體行動研究的結果評估與呈現。

二、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計畫與修訂

本研究依據文獻在行動研究之初將主題擬定為越南食物好好吃,以貼近幼兒 生活的越南特色食物為主,探討越南與臺灣飲食文化的差異與台越交流情形,引 導孩子正向欣賞、理解、認同文化上的差異,設計上以越南的特產、 越南小吃與 越南小吃店為主軸,教學前設計的教學主題網如下圖 3-2,而隨著研究進行時的評 估逐步修正,最後實際進行的教學主題網如下圖 3-3,在越南特產的部份添加了「友 善食物分享」的友善族群交流活動、「到社區東南亞商店」的社區觀察活動、「特 產小書製作」的跨國貿易理解活動、「不一樣的好朋友」反偏見故事與戲劇活動;

在越南小吃的部份則是增加了娟娟越南小吃店、實際觀察與點餐;最後在越南小 吃店的部份則是增加了幼兒想要作吉祥物的創意而加入了越南斗笠與國服,實際 教學活動內容如下表 3-1,教學活動所使用到之繪本故事書目則收錄於附錄五。

50

圖 3-1 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實施架構 初

期 行 動

問題分析:幼兒族群關係、課程設計

諮詢多元人員意見、蒐集資料、修正課程

進行由淺入深、融入社區資源的越南文化課程 初期結果:族群關係改善、教師多元文化知能提昇

修訂並進行反偏見教學 問題分析:幼兒對差異的負向回應

中期結果:增加族群交流與反偏見技能

問題分析:教師與幼兒無法運用越南文化知識

蒐集家庭知識基金、修訂課程

幼兒為主的食材觀察與分析、小吃店建構與扮演、跨文化比較 中

期 行 動

後 期 行

後期結果:增加教師與幼兒對越南文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整體評估:行動研究後幼兒族群關係轉變

計畫:透過設計融入越南文化主題教學促進幼兒族群關係發展

51

52

53

54

幼兒作品與學習單、族群關係訪談,以下描述資料蒐集的方法與分析的方法。

一、資料蒐集

(一)觀察法

觀察法包括教學活動過程的觀察以及幼兒活動觀察,本研究的觀察期程自 104 學年度 5 月初至 6 月 30 日學期結束。在教學活動觀察的部份,於每日的主題教學 活動進行期間(每日一小時)進行錄影,並將教學活動進行時教師與幼兒的語言 與非語言的互動轉換為逐字稿,總共收錄 38 小時的錄影並轉為 38 篇逐字稿;在 幼兒活動觀察的部份,則是在主題教學活動期間每日的自由活動時間針對幼兒進 行越南文化相關議題的活動或對話做觀察錄音輔助紀錄,並轉換成文字檔,研究 期間總共收錄了 30 筆觀察紀錄。

(二)省思札記

依據主題教學活動,研究期間研究者每日做教學日誌暨省思,研究期間隨時 幫助釐清教學的盲點,修正教學的發展,也隨時協助檢視研究的方向,研究期間 總共收錄 38 萹省思札記。

(三)討論紀錄

本研究裡越南文化主題教學的進行,需要協調相關的資源、協同教師彼此之 間也要有一定的溝通,教學才能穩定的進行,因此本研究進行期間,研究者與協 同教師針對教學策略的成效與族群關係的轉變每周進行 2 次討論,並且將討論做 文字紀錄以當作瞭解研究發展的脈絡的重要線索,研究期間總共收錄了 16 篇討論 紀錄。

(四)幼兒的作品與學習單

本研究除了觀察幼兒在主題教學期間的言行之外,也收集幼兒的圖畫、創作

55

品、學習單以分析其中呈現的族群關係發展、對學習策略的回應,以理解幼兒學 習的成效與族群關係的轉變,主題教學活動期間總共收錄每位幼兒學習單 16 張、

作品照片 5 張、圖畫 2 張。

(五)訪談法 1.族群關係訪談

本研究主要想探幼兒越南族群關係發展在研究裡是否有改善,因此設計族群 關係發展訪談大綱,在教學實施的前後進行訪談,以瞭解其轉變,內容則可以分 為族群認知、族群態度、族群認同三部份,例如詢問幼兒對越南人與台灣人差異 的想法、喜不喜歡越南食物或歌謠、對於自我族群身份的看法等(詳見附錄三)。 但是由於中小班幼兒語言能力的限制,且研究者擔心偏見題項對其有負面影響,

及本研究主要要改善的問題是越裔新移民子女的認同狀況,因此族群關係訪談僅 對 13 位大班幼兒實施,而其中族群認同的部份則是僅對兩位越裔新移民子女,研 究期間共收錄 13 位幼兒教學前後各 1 篇訪談紀錄,總計 26 篇族群關係訪談紀錄。

2.家長訪談

本研究為了蒐集融合越南文化主題教學相關資源,因此在行動研究進行期間 採用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利用接送時間在教室、放學後在幼兒家中進行非正式訪 談,以錄音輔助紀錄,研究期間共訪談 5 位家長,總計收錄 12 次的訪談紀錄。

3.專家會議

本研究在行動研究期間為了蒐集越南文化、融入越南文化教學資料,因此透 過諮詢越南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專家獲取具體教學建議,專家會議每月 1 次,共 計 3 次,每次 1 小時以錄音紀錄,並轉做逐字稿,研究期間共收錄 3 次專家會議 紀錄。

二、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為了幫助研究者澄清和理解所探究的行動方案可行性,系統與持續性的整理

56

與歸納研究資料將可以幫助研究者省思、評估、修正的過程,以下就資料的整理、

分析與研究的信實度做說明。

(一)資料整理

本研究的資料整理依據種類分為觀察紀錄、教學觀察、教學日誌、研究日誌、

幼兒作品與學習單、訪談,除了幼兒作品與學習單之外,皆以文字資料呈現,為 了存取與分析方便,資料的整理皆進行分類和編號,整理方式如表 3-3。

表 3-2 資料整理方式

資料種類 編碼範例 說明 代表意義

觀察紀錄 觀 0308-S1 國字代碼、日期、學生編號 3 月 8 日 1 號學生觀

觀察紀錄 觀 0308-S1 國字代碼、日期、學生編號 3 月 8 日 1 號學生觀

相關文件